导 航
楼主: niceGZH

[项目进度]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北京、上海、大湾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6 15:08: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ooooooo 发表于 2021-3-6 10:00
在头条上各种自媒体和个人整天吹深圳是中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恶心得一批


隔壁很多自媒体都是搞房产中介的,没办法,房子卖不动,只能靠吹水和忽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6 15: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场东篱 于 2021-3-6 15:12 编辑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在鹏城实验室待过一段时间,做的东西的确很虚,没有什么落地价值,纯靠吹牛骗取经费,制度不完善,官僚气息很重,群雄割据,不是关系户很难发展,行政人员远远多于科员,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包工头比工匠多的既视感,瞎指挥,个人发展很受限。

说个典型的,XXX教授,纯渣导,就把他的学生就派去鹏城实验室干苦力捞钱,当然利益跟学生毫无关联。就做些毫无含金量的项目,做科研?别搞笑了,进去技术不倒退就谢天谢地了,说白了就是占个个噱头,短期做博后勉强可以,进去工作还是别了,不推荐,浪费时间和精力,直接去公司它不香吗?
编辑于 03-01

科研水平参差不齐,据说来自港中文深圳的双聘研究员连log和科学记数法都分不清。利用和领导信息不对称,满嘴跑火车,稳坐项目负责人之位,紧握考评等人事大权,抢起文章专利那是专业又麻利,此坑慎入


优点:悠闲,朝九晚六,性价比很高

缺点:等级森严,行政地位很高,会用工牌吊带的颜色区分不同人的身份
发布于 2020-10-12

用不同颜色的吊牌来区分职级。

科研人员处处低人一等,行政人员不是辅助科研,后勤保障用的,而是管理审核科研人员。不明白所谓的体制创新体现在哪里
发布于 2020-10-14

29 人赞同了该回答
几个P城实验室的大佬,到处捞钱,何止双聘,三聘四聘的都有。俨然就是内地大佬勾结一伙海外大佬回来分钱的窝点,而且吃相及其难看。指望他们能做啥贡献,出一些水文章估计可以。
发布于 2020-09-02

3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内部人员,其实没有那么好。

鹏城现在为了评国家实验室,直接把成立不到一年的量子计算研究中心整个部门裁撤掉,一方面浪费国家大量钱不说,另一方面好多研究人员直接就没有下家了。然后在岗的研究人员现在要求实现末位淘汰制了,感觉是要把之前招的人都换一遍。研究氛围上整体都很浮躁,研究内容也很虚,感觉更像公司而不像一个研究所。前景不好说。最后最讨厌的一点就是行政人员才是实验室的一等公民,科研工程人员只是干活的......

工资倒是挺高,适合想享受生活的人吧,想做研究的话感觉不是一个好去处。
编辑于 2020-08-13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1873858/answer/118529571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好处:工资比高校高,助理研究员45万起,博士后50万起。

缺点:

1. 考核。考核很严,每一个季度就要考核一次。实验室十分重视行政人员,对研究人员实行高压管理;不少行政人员缺少为科研服务的意识,不是辅助科研,而是管理和审核科研人员。全部研究人员必须天天按时打卡上班。

2. 平台。目前实验室没有学生,全靠研究人员单干,实验室全职研究人员很少,甚至很多核心领导也是双聘的。其实,双聘老师很多,但这些老师基本是通过挂名领钱的,不少极少在实验室出现。上次实验室说在某个会议上发表了30篇论文,但个人觉得是爱慕虚荣了。双聘老师发了论文,这跟鹏城实验室有多大关系,论文主要是人家原学校学生发表的。

3. 学术水平。周围的研究人员感觉总体学术水平不够,很多都没有顶级刊物也能进实验室,比起一些很多C9学校同等人员质量略低。实验室具有申请青年基金资格的人数很多,但最终中了青年基金的人数却很少。

4. 工程项目。实验室比较重视工程和项目,这也与中心的项目负责人的工程背景密切相关。所谓的工程,感觉很多都是在网上拷贝人家的代码,其中水分很大。作为工程项目的负责人,他们一般只招收对自己项目完全相关或完全有帮助的研究人员,以至于工程负责人过分集权而影响科研的多样性。

5. 制度设计。目前中心管理没有形成规范,几乎都是中心的几个大佬或其帮派说了算,没有形成客观标准,很容易轻易肯定或否定一个人,也很容易拉帮结派或集权。感觉内卷也不轻,谁制定规则对谁最有利,其他人员只有服从,缺少学术自由。实验室的等级也比较森严,由通过工牌带不同颜色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个行为就能看出来。

不过毕竟是初期建设,肯定会有问题,后期应该会有所改善。

编辑于 03-03




不愧是制度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6 15: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里11 发表于 2021-3-6 14:04
深圳这些玩意全是你吗的高校企业的实验室,狗屁大科学装置国之重器不能这样掉价的侮辱了东莞:中国散裂中子 ...

既然大学实验室不多,建议深圳把中学实验室也列入大科学装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6 16: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提升城市群功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破除资源流动障碍,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强化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6 18: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RAM 于 2021-3-6 18:50 编辑
阿里11 发表于 2021-3-6 14:01
1、未来网络基础设施 [24]
2、深圳国家基因库 [24]
3、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 [24]


也许是因为hw被掐脖子,所以有些科学装置向隔壁倾斜了。 未来网络基础设施应该是研究5g甚至6g了。所有高科技都要用到国家超算中心。隔壁还有个数学中心还是挺厉害。专门从中科院调去一位数学家方院士主持。我只知道hw的5g算法来自土耳其的一位数学家一篇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6 18: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shu

本帖最后由 北场东篱 于 2021-3-6 18:41 编辑
DRAM 发表于 2021-3-6 18:13
也许是因为hw被掐脖子,所以有些科学装置向隔壁倾斜了。 未来网络基础设施应该是研究5g甚至6g了。所有 ...


南科大是有几个纯数的院士在…
招人标准还挺高的…

但数学和别的学科区别还是有点…
基本可以理解为纯数没有太多价值纯粹是国家花钱给你看马戏…

它极少数的价值在于有时候可能会被应数翻译成业界能听懂的东西…
以及跟物理的一些联系…但其实也处于一种接近艺术的飘忽状态…

至于我国的应用数学…似乎比纯数还拉胯点…




不过深圳特色似乎是行政格外不行…然后居然还有人对着这方面吹…

安纳斯塔西亚式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6 18: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be4b4b4 发表于 2021-3-6 08:21
是什么大学的广州分院?

中科院广州分院
其实所谓协调统筹没多大意义,关键还是看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的布局。大科学装置是分散的,数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广州现阶段有6个肯定够了。目前最需要的是生物岛实验室能尽快获批国家实验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6 19: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DRAM 发表于 2021-3-6 18:13
也许是因为hw被掐脖子,所以有些科学装置向隔壁倾斜了。 未来网络基础设施应该是研究5g甚至6g了。所有 ...

那些最多叫个实验室而已不叫大科学装置广州这几个都不行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以及南沙科学城联动协同发展区,做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优化实验室体系,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10家省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实验室支持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快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建设,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7 17: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我们这么干丨科技创新 干出一片新天地

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03-0707:07《广州日报》官方帐号

“十四五”蓝图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广东方案

我们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制造强省建设,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创新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以及南沙科学城联动协同发展区,做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优化实验室体系,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10家省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实验室支持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快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建设,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争取在信息光子、新材料等领域启动新一轮部省联合重点专项。

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

精准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粤港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种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攻关,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广州计划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科技创新轴,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建设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建设以中新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全力做好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筹建保障服务工作。加快建设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动工建设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科研布局与保障条件。继续推进生物岛等4家省实验室相关项目建设。支持建设11家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开展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推进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和环五山、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争取通过国家科技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建立百家科技金融工作站、组建百人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推动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户,力争科技信贷增速不低于30%。

完善“广聚英才计划”,培育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领军团队。加强科技人才激励,建立多元化科研人员评价机制。

用好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探索开展技术移民,做好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支持南沙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加快建设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厚植技能人才培养优势。

注:以上内容摘自《中国共 产 党第十九届中 央委 员会第五次全 体会议公报》、2021年广东省政 府工作报告、2021年广州市政 府工作报告。

文字整理/石善伟

科技创新 干出一片新天地

我要做好新冠疫情科研攻关


唐潇潇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

奋进“十四五”,对于我们医学研究者来说,一方面要坚持从临床的实际问题出发,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也就是要聚焦以临床问题为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很多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根本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如发病机制没有搞清楚。

我主要研究肺纤维化,这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渐进性、致死性肺部纤维增生性疾病,死亡率高,预后差,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存在“诊断难、治疗难”的两大难题。我们一直致力于阐明其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有效的诊断以及治疗手段,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未来在这些领域,希望发出更多我们中国科学家的声音。

作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员,我们除了继续常规研究,也要结合专长、勇于担当,迅速开展新冠疫情科研应急攻关,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做出中国“新贡献”。我虽然不是病毒学家,但疫情发生后也积极参与科研攻关,我们重点研究新冠病毒为何会引起肺纤维化,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等。

面向“十四五”,我们要更加努力,切实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呼吸系统重大疾病防治、做保障人民呼吸健康的守护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图/受访者提供)

我要用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

杜兰 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者,当得知2021年广州市政 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到“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我感到非常振奋。

“十四五”期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千亿收入,带动万亿产业生态,朝着“科技创新引领未来,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的方向迈进。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要靠两个关键引擎:第一是打造“以我为主”的群体性“护城河”;第二是通过系统性创新来构建我们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在广州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我们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持续提升系统性创新能力。首先,在培养具有科学洞察力和市场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上持续发力。第二,进一步构建支撑系统性创新的科研基地和软硬件平台。第三,洞察重大社会命题并对关键问题进行价值链解析,从而构建面向系统性创新的组织能力。第四,坚持长期价值,用人工智能技术切入具体场景满足社会刚需,从而持续形成行业品牌公信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许晓芳 图/受访者提供)

我要让校园更智慧教师更轻松

吴成玲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办高级总监

作为高科技企业,我们视研发和创新为重中之重,拥有多个综合实验室,如投资千万元建造的EMC实验室。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们已拥有授权专利超过4400件,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作品著作权超过1000项。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三年前,习 近 平总 书 记在广州勉励广大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加强自主创新,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取得新的业绩。当面聆听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忆犹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对此,我们准备了自己的方案。比如,我们的交互智能平板覆盖了超过200万间教室,还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新的智慧校园产品;为服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我们新增教育培训的事业部,构建教师交流平台,让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资源。

此外,我们计划今年在广州建立智能制造及中试基地,未来我们所有面向市场的产品在量产之前,都会在这个基地经过严格的中试、试制,进一步提升可靠性和稳定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缪璟、何瑞琪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我要用科技打造战“疫”武器

管秩生 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生物科技等产业成为各省市的重点培育对象。习 近 平总 书 记到潮州视察时的重要讲话,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我们倍受鼓舞、信心十足。

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我们依托深耕中国核酸分子诊断领域的深厚经验,坚持自主创新,研发出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系列产品,不断完善新冠病毒检测整体解决方案,以科技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安全。此外,我们的“核酸99”战略加紧落实,生殖感染、遗传病、出生缺陷防治等核酸分子诊断新产品蓄势待发。

自主创新、砥砺前行,乘着“十四五”的春风,我们将继续秉承“科学管理、良心品质”的企业作风,致力于成为构建行业新发展格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以更健康、更强大的生物科技力量支持国家和人民实现中 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7 18: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也是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0: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协同创新不可或缺。全国人 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建议,进一步建立院省协同创新监管机制,院省共同设立专门的重大平台建设协调管理机构,负责重大平台共建工作协调推进和日常监督。同时,进一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合作攻关力度,注重对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的研发投入,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还可以建立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不同的评估体系,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形成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让各类创新主体各司其职。”陈广浩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8 00: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观察|一纸合同上的广州科技“显示度”

2021-03-04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广州创新

科技部火炬中心的2020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公布之前,人们或许不知道,低调的广州已经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道路上,走到了全国前列。

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以6316.16亿元蝉联全国第一;广州为2256.53亿元,排名第二;上海为1815.27亿元,排名第三。“十三五”时期,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近7倍。


技术市场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其交易数据被称为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标志性指标。技术合同成交的活跃,反映出广州技术要素市场的流动性、活跃度,以及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均在提高。此前,外界对广州创新链的评价——“缺乏科研-产业转化渠道”“肚里有货倒不出”“中间环节挑不动两头重担”等或许要有所改变了。实际上,技术交易远非“应用转化”那么简单,技术合同成交额折射的是广州科创的分布脉络、资源优势与特色定位。

在金融资本支持相对有限、疫情影响城市技术交易、巨头科技企业不足的情况下,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逆势保持强劲增速,亦可见广州科创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韧性、潜能。

企业与院所: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强市

驱动广州科技进步的“两个轮子”:一个是企业市场,一个是科研院所。它们往往构成了技术交易市场的买卖双方。

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下称“健康院”)为例,该院副书 记侯红明坦言,健康院以科技促进地方产业发展为己任,高度重视成果转移转化与院企合作,对不同的项目成果采取分级分类管理——

对早期研究开发项目建立联合实验室;对中期研究开发项目合作开发或作价入股;对较为成熟的项目进行转让;对拥有成熟技术能够服务企业的项目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鼓励科研人员利用优秀成果创办企业等等。

技术合同的签订和技术成果成交,在其中占据了重要比重。

“我们提供项目推进的技术支持,企业主导推向市场化。”侯红明说,健康院建院以来已签订技术合同239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约4亿元,作价入股3300万元。

这是广州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的缩影。据统计,2020年,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主导的技术交易活动大幅增加,其中成交的技术合同7408项、同比增长87.17%,技术合同成交额169.75亿元、同比增长139.36%。推动科研院所从“象牙塔”走向广阔的技术交易市场,不仅是广州发挥人才资源和科研基础条件等优势的体现,更是广州提高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能力、支撑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的重要举措。

科研院所给得出,企业还得能够“接得住”。

为此,广州近年开展的营商环境改革,就旨在为企业投资经营活动有效节省办理时间、精简办理流程和降低运营成本,从而让企业创新活动得以大幅松绑。

2020年,广州企业继续保持技术市场主体的地位,企业主导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55.93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91.11%,同比大幅增长72.06%。一个显著的规律是,参与技术市场活跃度较高的企业,均为广州地区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企业。

根据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调研结果,广州技术市场50强企业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总计超1600亿元,占全市成交额超七成。“50家企业平均每家认定登记合同86.2份,远高于广州企业平均8.7份的合同份数。”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南表示,这些企业的从事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广州重点发展产业领域。

遵循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广州针对不同创新主体,因“企(院、校)”施策,突出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高校院所成果源头供给、企业后端应用、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发力。技术合同成交额随之跃上新台阶。

全链与区域:沿着主脉络下好“一盘棋”

从企业市场和科研院所的关系可知,技术合同的登记工作,延伸到了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例如科技项目申报、高企认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技术合同可谓是院校、企业研发活动日常管理的重要抓手。技术合同交易数据的体量与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密切相关。

2020年,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海珠区、南沙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百亿元。天河区、黄埔区分别为735.42亿元和618.48亿元位列全市前两位,南沙区成交额同比增长135%。这五个行政区在技术交易市场的活跃,反映出它们较强的科创实力和较大科创潜力。

此外,五区还与广州谋划建设的科创节点吻合,代表着广州汇聚高端要素、迈向产业前沿的中坚力量。当前,广州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链接全市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构建承载广州创新发展引擎的主脉络。

空间层面,广州集中优势力量规划发展重点区域,带动提升创新链产业链;在抽象的创新链上,广州则力图下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盘棋”,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整个链条——技术交易作为中间环节,勾连着上游科研与下游产业;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极速增长,既离不开供给侧活水,也少不了需求侧牵引。近年来,广州出台多项政策举措,致力提升技术交易及合同登记的积极性。“我们实施了技术合同登记后可享受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政策。”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林海亮提到。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新修订的《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更是把“成果转化”的相关内容纳入,推动成果转化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予以固化,鼓励探索突破职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

政策举措转变为地方性法规,彰显了广州开展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坚定意志力。这项工作终归取决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配。为了形成适于科技成果落地的市场环境,广州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同步完善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这两点恰是针对外界诟病的“广州转化渠道缺位、金融支持不足”等问题。事实证明,相关体系的完备带来了可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

2020年初,疫情影响下的广州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度较低。为保障技术市场的稳定运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最大限度保证了科技型企业依法依规享受技术合同的优惠政策,保障了技术交易产业链稳定,随之造就了下半年技术交易市场的快速回暖。

广州科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滨介绍,目前,广州市共有25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点,为全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单位提供科技政策传播、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人才培训等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服务。输出与吸纳:策源地“兼任”枢纽城

与深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等副省级/经济单列市相比,广州的技术合同交易具有鲜明的“广式”特色:

输出技术成交额和输入技术成交额,近年来都呈现“后来居上”的态势。前者指“地区所有卖方合同成交总额”,后者指“地区所有买方合同成交总额”。一方面,外界对来自广州的科技愈发青睐,另一方面,广州本地的产业发展对吸纳外市技术的需求也在快速扩大。

作为输出技术成交额和输入技术成交额的差额指标,广州的“技术溢出成交额”也在2017-2020年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与之相对的是深圳在这项数据上连续三年呈现为负数。这说明广州去往外地的技术含金量,每年都比外地进入广州的技术含金量高。

拥有庞大科技企业集群的深圳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技术需求较大,而当地科研院所的相对缺少,使之需要大量引入外地技术成果。因此,深圳市的技术溢出成交额体现为负数。至于广州,输出技术成交额和输入技术成交额都呈高速增长、高位发展态势。

如果一个城市保持技术输出,意味着其具有“策源功能”;那么技术输出和输入的同步进行,则说明此地还是技术交流有来有往、互通有无的“枢纽之城”。总体而言,“技术溢出型”的城市特质,展现出广州掌握的优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资源。

当前,广州构建起以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为引领、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柱、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以4个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以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1+1+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广州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累加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动能,实现新技术革命、技术互联互通,激发实体经济参与技术交易的活力,科技创新对外辐射能力和吸收能力均持续增强。”林海亮解释。

2020年,广州地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089.09亿元,同比增长70.57%;同时,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633.09亿元,同比增长82.30%,首次超越了深圳。

广州的技术合作伙伴不仅是在大湾区乃至国内,时至今日,广州跨境技术交易优势日渐凸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广州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跨国技术交易活动日益频繁。

数据显示,广州的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引进国际科技创新资源,2020年广州地区从境外引进的技术合同成交额147.6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9倍。与此同时,广州积极推动本土科技向海外扩散,2020年广州输出境外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66.31亿元,同比增长107.91%。

随着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快车道逐渐铺就,广州这方科技创新策源地,如何让更多广式科技在四海内外“开花结果”,值得拭目以待。

来源:南方+

这是澎湃新闻网转自南方+的报道,广州近几年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一直高于深圳,而深圳连续三年“技术溢出成交额”都是负增长,谁是真正的华南技术策源地一目了然!
更可喜的是广州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也首次超越深圳,说明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在广州实现产业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8 01: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温仪 发表于 2021-3-6 18:47
中科院广州分院
其实所谓协调统筹没多大意义,关键还是看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的布局。大科学装置是分 ...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航空轮胎就5个,第六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8 08: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粤的局委还是管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8 09: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niceGZH 发表于 2021-3-7 17:18
报告!我们这么干丨科技创新 干出一片新天地

广州日报

知识城位列在南沙科学城前面,广州是否可以把知识城为头部带领北部黄埔、从化、增城等一带地区建设为基础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3 17:54 , Processed in 0.06710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