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0432|回复: 115

[江城资讯] 2020年12月5日—12月6日(双休)武汉新闻汇总帖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5 10:42:39 | |阅读模式
武汉机场楚天情
今天 09:00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航班动态# 2020年12月05日09:00分,今日全天进港航班254班,出港航班255班,合计进出港509班。武汉今日天气1-10℃,多云。




【昨日客流】12月4日(周五),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运量(含换乘)为311.31万乘次,其中客流前五名依次为:2号线汉口火车站、 4号线楚河汉街站、2号线江汉路站、2号线街道口站、2号线中南路站。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0:42:45 |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20-12-5 10:48 编辑

应勇王晓东与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座谈

发布时间:2020-12-04 21:41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应勇王晓东与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座谈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12月4日下午,省*委书*记应勇,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与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座谈交流。



应勇对胡和平一行来鄂考察调研表示热烈欢迎,衷心感谢文化和旅游部长期以来对湖北发展特别是疫情防控和疫后重振的大力支持。他说,湖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表达湖北对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应对疫情对文旅产业的严重冲击,同时展示湖北健康安全的形象,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开展了“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湖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是湖北必须履行好的政治责任。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湖北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将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湖北“十四五”发展的重要任务。希望文化和旅游部继续关心支持湖北发展,将更多文化旅游平台、功能布局湖北,支持湖北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长江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荆楚文化品牌,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胡和平向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表示崇高敬意,充分肯定湖北推动疫后文化和旅游复工复产复业特别是“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取得的成效。他说,湖北通过开展“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感恩全国人民,让游客得到实惠,帮助众多文旅企业渡过难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湖北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文物大省,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省份,文化和旅游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支持湖北做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支持湖北省文化和旅游业繁荣发展,发挥文化赋能和旅游业拉动作用,助力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副省*长张文兵参加座谈。(周呈思、陈迹)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0:42:49 |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20-12-5 10:51 编辑

王晓东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座谈

发布时间:2020-12-04 11:10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王晓东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座谈

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湖北责任



12月3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在武汉与来鄂调研指导的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一行座谈。

王晓东对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长期以来给予我省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疫后重振等方面的鼎力相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说,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湖北是产粮大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收购、储存等工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产保供,着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质增效,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和全过程监管守牢底线,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湖北贡献。希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重大项目建设、政策性粮食“去库存”等方面给予湖北更大力度支持。

张务锋对我省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粮油保供稳市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粮食安全同时写进全会公报和中央《建议》,强调要“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高度重视。他表示,湖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继续从资金、项目和政策等方面对湖北给予有力支持。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参加座谈。 (黄俊华)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0:42:53 |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20-12-5 10:54 编辑

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汉召开
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中国处方”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0-12-05 06:49【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大中小  】



12月4日,以“中西医结合抗击疫情,守正创新开创未来”为主题的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汉举行。8位“两院”院士,以及来自中、俄、美、日、德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专家,就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疫情等多个学术论题在现场或视频参与大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在阻断新冠肺炎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得到了ZF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视频致辞时表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防控研究,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疾病防诊治的道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王军志、丛斌、王琦,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陈孝平等也先后受邀发表演讲或主持论坛。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2020年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医药专家通过“全过程介入”“精准介入”等方式与西医一起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医协同及多学科合作抗疫,取得了良好的救治效果。

对此,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药理学研究所副所长、格拉茨中医药研究中心主任鲁道夫·鲍尔认为,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就在治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世界人民都可以从中医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中受益。

毛里求斯第六任总统阿米娜·古里布·法基姆表示,世界上80%的人口仍然依赖传统医学进行初级保健,因此,保护药用植物遗传资源、记录和验证传统医学知识迫在眉睫。

据活动承办方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教授黄光英介绍,疫情期间,同济医院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抗疫救治模式,指导90%以上患者服用了中成药或中草药,全院中成药使用率达94%-97%。

作为疫情之后武汉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凝聚中西医学结合智慧的最高学术盛典,本届大会将在传承和创新两端齐发力,坚持中西医并重,共同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为健康中国助力,为全球卫生治理贡献“中国处方”。

■ 钟南山:同时患流感和新冠可尝试中医药治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通过视频向大会发来致辞时表示,针对冬季出现同患流感和新冠病例的情况,可尝试中医药手段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同时治疗。

钟南山介绍,今年的新冠疫情是世界医学界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已证实中医理论和某些药方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有较好效果,其中部分中药成方也在国外推广运用,充分说明中医中药和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在抗击新冠肺炎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他表示,入冬以来,流感和新冠常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除了及时鉴别诊断外,还可尝试中医药手段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同时治疗两种疾病。

钟南山认为,在贯彻对所有疾病特别是急性传染病及慢性病的早诊早治方面,中医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对新冠肺炎的中西医并重的防治,也会对其他领域的中西医结合或中西医并重的防控,带来很大的启发。

(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 黄璐琦:学科交叉将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表示,学科交叉将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

黄璐琦指出,学科交叉存在的必要来自学科整体特征,如在针灸学的发展中,关于基因、代谢等现代医学观点共同促进了针灸学科发展。

黄璐琦曾于1月25日率国家中医医疗队第一时间驰援武汉,在抗疫一线奋战73天。“在研判整个医学和医疗发展趋势时,须借助交叉学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具。”黄璐琦表示。(长江日报记者李杏)

■ 王琦:中医药的贡献引起全球关注

12月4日下午,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中美专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介绍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和预防上的作用。

王琦介绍说,在抗击新冠肺炎中,中医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预防”“救治”和“康复”三个阶段。在预防方面,开发了内服外用的防疫包;在救治方面,中医药在提高治愈率、减少轻症转为重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疾病康复方面,中医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他指出,这些贡献引起了全球关注,许多国家如匈牙利、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对中国中医药的参与表示赞同。

针对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的预防,王琦指出,中医药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体质等因素,分类施方,调节体质,增强免疫系统对外界的适应性,提升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能力,降低感染性。

(长江日报记者李杏)

■ 张定宇:中医推拿缓解了我的病情

在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开幕式上,人民英雄、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表示,中医推拿缓解了他的病情。

“大家都知道我的病情,经过中医推拿,我走路比以前要平稳很多,另外,肌肉也比以前有增加。”张定宇说,他的腿径比去年3月份时还要粗,这证明了中医有疗效。

据了解,张定宇还推荐了另一位和他有类似病症的人接受中医推拿,该患者的病情也得到明显缓解。“所以我相信我们中国的中医药事业、我们中西医结合事业一定能够走得更远,一定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张定宇说。

(长江日报记者张剑 通讯员谢雪娇)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0:42:57 |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20-12-5 10:56 编辑

金融界科技界企业界专家聚汉 共话绿色金融与世界未来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0-12-05 06:52【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大中小  】




12月4日,世界金融论坛武汉峰会暨第三届世界金融论坛在武汉举行。论坛围绕世界秩序变革、科技金融、气候变化、数字经济、金融监管、绿色金融、跨境投资等主题进行研讨,旨在凝聚各方共识,更好参与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邀请到金融界、科技界、企业界的众多专家、企业家进行了主题为“新冠疫情后的气候变化,绿色金融与世界的未来”的高峰对话,就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和具体推进方法进行了交流和指导,他们认为,发展绿色金融将是疫后经济重振的重要方向。

与此同时,论坛也发起倡议,希望金融企业、科技企业都参与到武汉全面恢复的经济金融建设事业中来。大武汉有大未来。与会的企业家们对在武汉投资充满信心,对武汉的未来充满期待。

绿色投资可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金中夏认为,2020年是非常特殊且充满挑战的一年,应对危机,各国还是应该加强推进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特别是绿色投资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

世界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曹文炼说:“我们讲的绿色金融应对气候变化只是环境这部分,但是也同样是很重要的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完善,应该把三者联系起来,不能光讲资本驱动。”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公司技术总监梅武认为,国家能源的转型是非常大的课题,是挑战也是机会,很多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绿色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通过绿色金融给能源转型提供动力,另外也是筛选器。

技术创新把绿色产业做得“越来越便宜”

“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如何把绿色产业做得越来越便宜是我们下一步要努力的。”太湖能谷董事长兼总裁吴建斌在降低绿色能源的成本上有着诸多思考。

他认为,第一,分布式的储能要通过物联网的办法,通过自动的管理实现。第二,储能最好的解决方案依然是各种各样的电池,这些电池必须智能化。电池是生命体,是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最大的问题是让它健康地活着。

“我们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了电池在线医生,这样的管理可以大幅地改进电池的消耗,这需要借助于现在的物联网技术,以电池云平台为基础,远程治疗,使得电池的性价比大幅度提升。” 吴建斌说。

未来十年将是人工智能的黄金十年

“我们认为未来十年是人工智能黄金十年!”科大讯飞高级CEO段大韦说,人工智能是新基建的重要部分,很多科学家以及经济学家对于未来的预测,十年后无论是5G还是人工智能都可以达到20万亿美金的市场规模。这个发展趋势里孕育着伟大的机会,对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人工智能在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源于今年在抗疫期间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时间窗口的重要应用,包括疫情期间为全国提供的停课不停学,还有电话机器人,所以他对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0:43:07 |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20-12-5 10:59 编辑

不怕冷不怕热不褪色不变形
这面永久竖立在月球的国旗武汉造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0-12-05 06:55【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大中小  】







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点火起飞,此时,五星红旗首次在月表动态展示。长江日报记者获悉,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出自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团队之手。

悬挂于嫦娥五号着陆器一侧的五星红旗,面积为200mm×300mm,重量仅11.8克,需要在1秒钟内完成展示动作。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以及玉兔月球车上的国旗采用喷涂方式不同,“嫦娥五号”国旗则是一面实实在在的旗帜,具有不皱、不变色、耐极端高低温等特点。它采用二级铰链机构被牢牢悬挂于嫦娥五号着陆器一侧,将永久留在月球之上。

这面国旗是由武汉纺织大学“省部共建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实验室”负责人徐卫林教授,带领5人团队耗时8年研制完成,团队另外4人分别为王运利、曹根阳、盛丹、潘恒。

徐卫林教授介绍,为提供符合标准的纱线,经过多次实验研究,确定采用“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来生产纱线,团队因此技术荣获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为国旗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月球上展示的五星红旗要求抗皱、耐高低温、耐紫外线,还要便于收放,即使收放也要求平整而无折痕。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团队成员倍感压力。

接到为国“绣红旗”的任务后,团队成员不舍昼夜,当即在原料的筛选,结构的设计,到图形的构建上全面展开工作。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光在选材上就花费了超过一年时间,挑选出二三十种纤维材料,然后通过一系列物理试验,最终决定采用一种以芳纶为主的新型复合材料,既能满足强度要求,又能满足染色性能要求,还能保证国旗卷起时在正负150℃温差环境下不会粘连在一起。

团队还遇到一个难题:在高低温交变和绝对真空条件下,五星红旗会串色,黄的串红,红的串黄。徐卫林教授的科技成果——天然材料微纳米化技术派上用场,该技术让小粒子不再流动,串色问题迎刃而解。

国旗上的五角星究竟是绣还是印上去呢?团队成员想更多地体现中国元素,觉得绣上去更有质感,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汉绣技术将五角星绣在旗面上。反复尝试后发现,刺绣的线与国旗材料收缩不一致,容易导致起皱,最终放弃刺绣方案,改为印五角星,然后套上黄色。他们又想到采用蚕丝,普通蚕丝对紫外线不耐受,团队采用“整理”技术将蚕丝用在了这面国旗上,最大限度体现中国元素。

最终,不褪色、不串色、不变形,能够抵御月表恶劣环境的国旗诞生了。“我最美好的8年奉献给了这面永久留在月亮上的国旗。”今年39岁的曹根阳无比自豪。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0:43:19 |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20-12-5 11:04 编辑

精细入微的铸造工艺复活千年中华雅乐 “江夏制造”编钟占据全国八成市场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5日07:42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工人师傅敲击编钟听音


□楚天都市报记者 黄忠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朱熙勇

编钟是盛行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宫廷乐器。随着历史朝代更迭,秦汉以后编钟的铸造工艺渐渐退化、失传。

1978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惊艳了全世界,也让当代人第一次领略了2400年前国宝的风采。为了重现这古老的中华雅乐,20世纪80年代,国家决定仿制曾侯乙编钟,让沉寂千年的编钟在当代舞台上复活。

外人所不知的是,在武汉市江夏大桥新区就有一家企业——武汉工控艺术制造有限公司擅长编钟复、研制工作,其工艺水平全国领先。全国市场八成编钟都由该公司制造。

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进该公司,详细了解编钟制造的那些事儿。


制作编钟需20多道工艺


从1979年开始,我国考古、音乐、机械等方面的众多专家就开始研究复刻“曾侯乙编钟”。首次复制耗资百万,历时五年才最后成功。

“当时,我们公司就与湖北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通力合作,参与复制了曾侯乙65件套编钟。”该公司艺术品事业部部长陈世辉介绍,公司前身为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至今已有60年历史。“这些年来,我们公司复制、仿制曾侯乙65件套编钟及研发的其他系列编钟已有百余套,产品远销全世界,湖北省博物馆、黄鹤楼、磨山楚天台、武汉音乐学院等场所演奏的编钟,都是我们公司参与复制的。”陈世辉自豪地说道。

昨日,在公司位于江夏大桥新区的厂房内,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以传统的方式生产古老的编钟乐器,一口编钟制作完成需要20多道工艺。“细心游客在省博参观曾侯乙编钟时会发现,出土编钟上很多刻纹,细密精致,像头发丝那么细。现在科技水平这么发达,也很难达到一模一样精细程度,古人的制作工艺水平真是高超。”当日,负责翻模工序40多年的老匠人李成功告诉记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套像原版一样精致的编钟。

陈世辉介绍,如今虽然科技发达,工艺制作水平高,但制作一套编钟的工序仍十分复杂。首先要用电脑将原始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成图,然后用蜡和硅胶等定型材料进行雕模、制模、翻模,最后再进行青铜浇铸,全部成型后,想要编钟发出准确的声音,还要进行定音、打磨等工艺流程。而这套流程也与记载中古代制作编钟的“陶范法”十分相似。“我们复制编钟,也是传承两千多年前的工匠精神。”陈世辉说。

复制编钟最难的是调音

现场工匠介绍,编钟用青铜浇铸,大的重达数百斤,小的也有数十公斤,一组套几十件,做起来费时费力。33件套的编钟组件做起来要3个多月时间,而65件套的曾侯乙编钟制作一套“起码要半年”。

“复制编钟做得形似并不难,最难的也是决定成败的是调音。”陈世辉介绍,编钟调音是通过打磨编钟内壁的形状、薄厚来实现的。看起来朴厚沉重的编钟体,其实是一个制作上精妙的共鸣腔。编钟腔体上的各个部位与乐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准、音色、余音的延时长度等多项音指标错综交织,共存于编钟内壁中。

“作为舞台演出乐器,编钟对音的要求极高。最后的打磨,没有什么现代科学仪器能够帮得上忙,既要保证音准又要不失编钟特有的清越悠扬的音色,这细微分寸的拿捏全在调音师砂轮下的毫厘之间。”陈世辉说,打磨过程中,先要调整好钟体姿态,调音师拿着砂轮机,磨一阵,用机器测量一下,再磨一阵,再用机器测量,直到磨出符合标准的乐音。

陈世辉告诉记者,制作编钟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关键,稍微有一点疏忽,都意味着这只编钟要废弃。特别是曾侯乙编钟,在几千年前就实现了“一钟双音”的伟大创举,这种复制对编钟材质的配方、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要求严格比例才能实现,对打磨功夫要求极高。

“虽然已经仿制编钟做了几十年,但如今每套编钟做下来都要返工好几个。一套编钟由几十个钟组成,任何一个钟的内壁厚薄粗细不一样,发出的声音都会有差异。每一口钟都要彼此相呼应产生和谐的共鸣,这样才是一套完整的编钟。”陈世辉说,“我们还要根据需求,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增加地方特色,比如西安鼓楼的秦王钟、郑州的郑公编钟,都是根据当地出土的编钟、青铜打击乐器等进行地域化仿制,满足不同地域客户的需求。”

华夏正音走近寻常百姓

“从1979年开始,公司的前身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便投入到编钟复研制的工作中。当时工艺技术水平还很落后,研究过程异常艰难。当时还没有光谱仪,为了得到编钟的成分,只能将编钟上的一些浮渣带回来研究,经过反复试验,才找到了编钟的青铜配方”。陈世辉介绍,1983年,经过多家单位通力合作,成功复制了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65件套编钟。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时,在世界著名指挥家谭盾先生的指挥下,这套编钟奏响了“天·地·人”交响曲。该套编钟已成为国家二级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该公司的另一个代表作,就是参与了中华和钟的研制。当时,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以中国古代各种样式的编钟为原型进行设计,1999年11月制作完成的青铜编钟,成为太庙馆藏文物,于2000年1月1日鸣响。

记者了解到,编钟的主要客户群体包括国内的文博单位、高等学府、旅游景点以及专业乐团等。近年来,美国、中国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少买家专门定制编钟用于演出或展出。陈世辉介绍,如今随着仿制的编钟越来越多的走进市场,编钟也走近了寻常百姓的身边,当代百姓也能聆听到清扬优雅的华夏正音。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0:43:23 |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20-12-5 11:11 编辑

坚决扛起“一主引领”的政治担当,推动“大武汉”迈向“强武汉”


2020-12-05 05:42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繁忙的阳逻港码头。 记者任勇 摄


  长江网讯 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科学擘画全省未来发展蓝图,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4日,武汉市干部群众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表示: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一主引领”要求,用足用活用好优势,强化龙头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大武汉”向“强武汉”迈进,努力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做贡献。

  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武汉要坚决扛起“一主引领”的政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武汉情深似海、厚望如山,为武汉疫后重振、浴火重生指明了方向、加足了底气。此次省委全会,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做强武汉龙头地位,对武汉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赋予更重大使命。

  “这是我们必须坚决扛起来的政治担当!”洪山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赵鑫表示,武汉要当好龙头,凸显“一主引领”功能,必须毫不犹豫、奋勇争先担负起“领唱领舞”的时代角色。

  他介绍,武汉地区现有83所普通高校,在校师生约115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大学之城和人才集聚地,近年先后有10余所高校与武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大批创新性、标杆性、引领性重大智力和产业项目落户武汉,大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其中,洪山区探索“学城融合、共建共享”模式,人才培养和引进也成绩喜人。

  赵鑫说:“下一步我们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我们每个行业,每个人,都要有一主引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负责人表示,以领唱领舞带动合唱共舞,这是省委对武汉“一主引领”作用的生动诠释,这对武汉的角色定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是机遇也是考验”。

  “十三五”期间,保基本、兜底线、惠民生、促发展,武汉市维护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健全完善了保障房建设管理体系,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重大工程,红色物业、棚户区改造等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这就是引领,就是龙头!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发展成果。但是我们不能满足,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全国看,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理论中心主任杜彬伟表示,这需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他指出,龙头必须有龙头的样子,要有一种政治担当的气概。从武汉自身看,发挥“一主引领”作用,是武汉必须肩负的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发展;同时这也是武汉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必须切实发挥好武汉在全省的龙头引领作用,也能更好的与外省形成发展良性互动,让武汉对外当好湖北省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推动全省一体化发展,为全省全国作出与武汉城市地位相匹配的贡献。”杜彬伟认为,面对区域经济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武汉要争当领跑者。

  全力解决“大而不强”问题

  武汉要突出自我发展的责任担当


  省委指出,武汉最大的问题不是一城独大,而是“大而不强”。武汉强则湖北强,必须加快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竞争力。

  “武汉要由大变强,一定要在综合实力、产业实力和科技实力上齐头并进,下狠功夫。”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咬定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目标不放松,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武汉必须进位争先”。

  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东湖高新将加快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把科技创新推向新高度。“十三五”期间,东湖高新区“1133”创新空间建设起步开局,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贯通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光谷成为核心区。



  华工科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白车身焊接生产线。 记者高勇 摄


  这位负责人说,“十四五”期间,光谷要打造成中部地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形成光芯屏端网和生命健康“两强引领”的态势。“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要从自己做起,我们一个个都要有引领争先的心气!”

  此次省委全会,明确支持武汉做大做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武汉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工业经济的主引擎,“我们会抢抓人工智能和新汽车的历史机遇,抢抓数字经济、汽车产业等等优势……我们会不遗余力投身其中,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推动大武汉向强武汉迈进”。

  这位负责人表示,建设“中国车谷”,他们将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条腿走路,建设数字车谷,打造智能车谷,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

  解决“大而不强”问题,还要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学术领军、技术领先、产业领航优势,打造武汉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院士专家队伍强大,一直是武汉的传统优势之一,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我们要想一切办法激活这一优势,为武汉发展提供“如虎添翼”的能量。为此武汉市提出了一项行动计划,大力吸引和推动院士专家队伍加入到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来,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省*委的精神很明确,支持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支持,我们身在武汉的机构、主体,我们每个干部群众,都要增强一个意识,那就是我们要把自我、自身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每个人都做到更好,才能为全新城市大厦的建成提供不竭的动力,贡献最大化的力量。”

  尽展集聚和辐射作用

  武汉要更好彰显“建成支点”担当


  发挥武汉中心城市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是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所在,这既是省委的重托,更是武汉的责任。武汉必须彰显省会城市的担当,实现更大作为。

  “一主引领、龙头作用,不是说自身发展好就好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带动作用,要表现出强大的辐射和拉动能力。”湖北机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如省*委、市*委指出的,武汉要坚持差异化定位、有序化协作、同城化发展,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打造光谷科创、先进制造、临空经济“三大走廊”,加快建设现代化大武汉都市圈,更好辐射带动“全域协同”发展。



  汉欧班列出发。 记者任勇 摄


  高效率的集聚和辐射,离不开高效能的运输体系建设,这位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湖北机场集团紧密围绕“中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战略目标,着力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优环境,运行效率快速提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去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2715万人次,持续发挥出强大的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十四五”时期,该集团将新建武汉天河机场三跑道、改造二号航站楼,大力建设智慧机场项目。

  “使命重大,任务光荣。”武汉新港委相关负责人说,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引领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阔步前进,武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我们所处的行业而言,加快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建设,畅通武汉对外贸易通道,是需要我们不断克难攻坚的命题,我们作为其间的参与者,要不负重托,积极投身到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当中。”

  这位负责人介绍,去年武汉港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9万标箱,规模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立足长江、面向全球,我们要承载全国和全省发展战略,发挥引领功能和支点作用,打造国际一流航运中心。”这位负责人说。

  九省通衢,中部地区枢纽中心,对于武汉这样得天独厚的区位禀赋,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做强城市实力,提升城市地位,一定要把实体经济作为立身强市之本,突破性地发展数字经济、头部经济、枢纽经济、信创经济”。

  他说,武汉城市经济树大根深,疫后重振势头强劲,“我很看好武汉的发展前景,我觉得大武汉正走在强武汉的大道上,蹄疾步稳”。
发表于 2020-12-5 11:13:55 |
连国旗都这么高科技,背后是相关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与智慧。给默默付出的人们点赞。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1:16:03 |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20-12-5 16:37 编辑

从“一城”到“一圈”,从“单点”到“块状”——
“一主引领”共舞荆楚未来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5日07:41 来源: 湖北日报




武汉三镇鸟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武汉之于湖北,相当于上海之于长三角。

既要武汉一家“独唱领舞”,还要武汉城市圈九家“合唱共舞”。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描绘荆楚发展新蓝图。其中,作为区域发展战略之一的“一主引领”,不再局限于武汉“一城”,而是既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又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一城”到“一圈”,从“单点”到“块状”,武汉“龙头”地位,更加凸显。

新起点、新使命。武汉表示,坚决扛起“一主引领”责任,全力解决“大而不强”问题,以“领唱领舞”带动“合唱共舞”,更好辐射带动“全域协同”发展。

从“一城”到“一圈”

从“一城”到“一圈”,从“单点”到“块状”,战略变化的背后,是省委对区域发展的清晰判断和科学布局。

放眼全球,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构成的城市群,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美国以纽约为中心城市的东海岸城市群,以占美国1.5%的土地承载了美国约20%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日本以东京为中心城市的首都圈,以占日本6%的土地承载了日本60%的人口和更高比例的经济总量。

在全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已逐步形成,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正通过产业外溢、人口外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外延,与外围中小城市形成协同发展力量,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2018年,上海“1+8”大都市圈GDP已达9.1万亿元,珠三角城市群则为8.1万亿元。

在我省,武汉城市圈发展已走过16年历程。尽管在交通、产业、市场一体化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发展不够不协调不充分,仍是最大实际。

2018年,武汉城市圈9城GDP约为2.49万亿元,仅为上海大都市圈的三分之一,不仅落后于苏锡常、深莞惠、广佛肇等都市圈,也低于同处长江中游的环长株潭城市群。

一城独大,愈发凸显。2019年,武汉实现GDP1.62万亿元,占城市圈比重达60.06%,比2010年上升2.3个百分点,周边仅黄冈、孝感两市GDP超过2000亿元。

而上海大都市圈,除上海外,苏州、无锡均为“万亿俱乐部”城市。环长株潭城市群8城中,株洲、岳阳、常德、衡阳GDP均已超过3000亿元,湘潭也达2000亿元以上,区域发展更为均衡。

省政*府研究室主任覃道明分析认为,一是相较于其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在区域整体联动发展上具体举措不够,一体化进程缓慢。二是武汉仍面临“大而不强”问题,城市发展能级不够,辐射带动力不强,尤其在产业上,多年来武汉产业结构偏重,一些主导产业如钢铁、化工,研发和市场“两头在外”,导致产业链无法拉长做强,这既不利于武汉自身发展,也难以向周边城市辐射扩散。

这与武汉城市圈的综合承载力并不匹配。武汉市社科院研究员周阳研究发现,在资源、环境、经济等承载力指数方面,武汉城市圈都紧随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不弱于国内其他城市群。其中,社会承载力指数甚至超过长三角,处于领先水平;未来能继续承载的人口规模达600万,超过了环鄱阳湖、环长株潭城市群总和。“武汉城市圈更应奋发图强,把综合承载能力的‘可能’尽快变成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和‘现实’。”

“大武汉”向“强武汉”迈进

区域发展强不强,中心城市是重要标志。

省*委全会提出,武汉之于湖北,相当于上海之于长三角,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覃道明认为,武汉能否成为“湖北的上海”,首先取决于自身城市能级。必须做强武汉龙头地位,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发挥武汉的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强功能”。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邹薇认为,大武汉之“大”,不仅体现在规模之“大”,更要体现在功能之“强”。近年来,武汉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在产业体系、创新能力、竞争优势、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仍有明显差距。

产业,是地区发展的实力体现。2019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167.27亿元、占GDP的25.69%,远低于深圳9231亿元和34.3%的水平。去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武汉仅入围7家,排名全国城市第17位,不仅落后于北上广深,也少于杭州、苏州、成都、无锡、宁波等地。

创新力代表着城市竞争力。武汉拥有9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但科教成果本地转化率只有20%左右,“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比较严重。2017年,合肥获批全国第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8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而武汉大科学装置只有2个,仍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武汉强则湖北强。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说,落实省*委“一主引领”要求,武汉必须全力解决“大而不强”问题,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竞争力,加快推动“大武汉”向“强武汉”迈进。

强,要强在综合实力。武汉2019年GDP1.62万亿元,只有上海的42.5%,深圳的60.2%,广州、重庆的68.7%左右。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武汉经济总量位次有所下滑,上半年被杭州、南京、天津反超,前三季度武汉反超天津,但仍落后于杭州、南京。面对“标兵越来越远、追兵加速反超”的局面,武汉提出,全面发力,加快提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实现争先进位。

强,要强在产业实力。武汉产业体系完备,拥有工业41个大类的38个门类,但产业链不够长,产业附加值不高。为此,武汉要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做大做强“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生命健康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氢能、海洋装备、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

在光谷,光电子优势产业正向“光芯屏端网”产业全面拓展,规模已近万亿元。今年以来,华为长江鲲鹏、浪潮华中总部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武汉立志,用3年时间建成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使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

强,还要强在科技实力。75名院士、P4实验室等一批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丰富的科技资源如何变成产业发展优势?武汉明确路径:打通两个“一公里”。

“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率先启动。47名院士、37名专家,引领光电子、人工智能、数字、量子技术、超级计算等十大高端产业集群。武汉希望,以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升产业能级。

瞄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武汉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加大科研投入布局。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和光谷科学岛,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四不像”机构和国家创新中心抓紧建设。未来,这里将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辐射带动大走廊沿线城市乃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聚集发展。

以“领唱领舞”带动“合唱共舞”

省*委全会指出,武汉城市圈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让“1+8”协同协作、一体发展。

对此,武汉市认为,发挥武汉中心城市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是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所在,既是省委的重托、更是武汉的责任,必须彰显省会担当、实现更大作为,以“领唱领舞”带动“合唱共舞”,实现武汉城市圈升级发展。

在这场“合唱共舞”中,光谷科创、先进制造、临空经济“三大走廊”,依托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成为最闪亮的舞台。

其中,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东湖高新为核心,向着鄂州、黄石、黄冈等地拓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和总部经济三条千亿创新产业带,为沿线城市带来发展机遇。

紧邻光谷的鄂州葛店开发区,率先尝到甜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为武汉配套的占到四分之一。围绕长江存储、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数百家上下游“隐形冠军”企业在此聚集。总部在光谷、生产在葛店,成为不少企业的共同选择。

在黄石,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104家电子信息企业扎堆,年均增速超过60%。今年,黄石在光谷设立离岸科创中心,为两地产业协作搭建平台。

对接武汉,协同发展。在武汉另一端,汉孝一体正在提速。今年1月至9月,孝感共签约引进武汉区域客商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6个,占全市引进亿元以上项目的1/3,投资总额455.92亿元,占全市引进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的41.87%。

然而,在“合唱共舞”中,一些不和谐的障碍、壁垒仍然突出。

在孝感,有园区表示,武汉外溢的产业多集中在纺织、家具制造等领域,规模偏小,质量不优。

在鄂州,有企业反映,两地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户口在葛店,无法共享光谷的优质教育资源,制约了人才流动。此外,在科学仪器设施使用等方面,葛店企业也很难享受到光谷的同等优惠政策。

孝感市汉孝一体化办公室主任陈学主坦言,两地对接还存在“剃头担子一头热”,省级层面缺少相对固定工作推进机制,武汉市也没有专门的对接机构,在项目共建、资源共享、互动融合等方面还远远不够。“长三角的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今年已经启动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这种对接的力度与广度,令人羡慕。”

城市圈之“圈”,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更是内部之间打破壁垒、拆除藩篱,实现要素顺畅流动,差异化发展。省ZF咨询委员、省社科院研究员秦尊文认为,当前武汉城市圈还面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短板突出、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密切、公共服务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必须在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推进机制,深入推进通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产业、市场、社会发展“五个一体化”。他建议武汉将食品饮料、化工、一般性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逐步向周边城市扩散转移,同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实现周边总部向武汉迁移、生产基地迁往周边的“双迁模式”,实现城市群共赢发展。

覃道明认为,在这场“合唱共舞”中,武汉首先要加快科技创新,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其次,要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拉长产业链,让企业做到“头部”(地区总部)在武汉,“身子”(工厂)在城市圈其他城市,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邹薇建议,按照“一核两翼四极”推动武汉现代化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核”,即加快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两翼”,即武汉都市圈通过高铁与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协同发展。贯通“四极”,即发展长江中游新型城市群,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打造成为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新的区域增长动力源。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11:17:37 |
绿色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专家、企业家对话世界金融论坛武汉峰会

2020-12-05 01:08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12月4日讯(记者李小娟 王丹妮)12月4日,世界金融论坛武汉峰会暨第三届世界金融论坛在武汉举行。论坛围绕世界秩序变革,科技金融,气侯变化,数字经济,金融监管,绿色金融,跨境投资等主题进行研讨,旨在凝聚各方共识,更好参与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邀请到金融界、科技界、企业界的众多专家、企业家进行了主题为“新冠疫情后的气候变化,绿色金融与世界的未来”的高峰对话,就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和具体推进方法进行了交流和指导,他们认为,发展绿色金融将是疫后经济重振的重要方向。

  与此同时,论坛也发起倡议,希望金融企业,科技企业都参与到武汉全面恢复的经济金融建设事业中来。大武汉有大未来。与会的企业家们对在武汉投资充满信心,对武汉的未来充满期待。

  绿色投资可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金中夏认为:2020年是非常特殊且充满挑战的一年,应对危机,各国还是应该加强推进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特别是绿色投资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

  世界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曹文炼说:“我们讲的绿色金融应对气候变化只是环境这部分,但是也同样是很重要的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完善,应该把三者联系起来,不能光讲资本驱动。”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公司技术总监梅武认为,国家能源的转型是非常大的课题,是挑战也是机会,很多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绿色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通过绿色金融给能源转型提供动力,另外也是筛选器。

  技术创新把绿色产业做得“越来越便宜”

  “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如何把绿色产业做得越来越便宜是我们下一步要努力的。”太湖能谷董事长兼总裁吴建斌在降低绿色能源的成本上有着诸多思考。

  他认为,第一,分布式的储能要通过物联网的办法,通过自动的管理实现。第二,储能最好的解决方案依然是各种各样的电池,这些电池必须需要智能化。电池是生命体,是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最大的问题是让它健康的活着。

  “我们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了电池在线医生,这样的管理可以大幅的改进电池的消耗,这需要借助于现在的物联网技术,以电池云平台为基础,远程治疗,使得电池的性价比大幅度的延长。”吴建斌说道。

  未来十年将是人工智能的黄金十年

  “我们认为未来十年是人工智能的黄金十年!”科大讯飞高级CEO段大韦说,人工智能是新基建的重要部分,很多科学家以及经济学家对于未来的预测,十年后无论是5G还是人工智能都可以达到20万亿美金的市场规模。这个发展趋势里孕育着极大的机会,对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人工智能在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源于今年在抗疫期间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时间窗口的重要应用,包括疫情防控期间为全国提供的停课不停学,还有电话机器人,整个疫情防控期间通话量超过了五千万次。如果是人工,在同样的时间里是不可能完成这么大的任务,所以他对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发表于 2020-12-5 11:41:47 |
王立率队赴华师大深入交流共谋合作:深化市校务实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12月4日,王立带队赴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赵凌云、校长郝芳华座谈,双方就推进市校交流合作开展深入沟通交流。


座谈中,市校双方围绕建立市校沟通协商机制、深化合作办学、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交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立感谢华中师范大学一直以来为鄂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说,华师大是科创资源和高端人才集聚的“宝地”,多年来,双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校地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我市“三城一化”建设如火如荼,在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要素不可或缺。我市愿用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积极的投入,大力推进市校合作,与华师大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发展进步。我们将信守承诺,务实重行,破解要素制约,强化服务保障,推进梁子湖校区项目建设,推动市校合作再上新台阶,为鄂州“三城一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赵凌云、郝芳华指出,华师大始终与鄂州的改革发展同向同行,市校双方深化战略合作大有可为。华师大愿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教学资源、管理资源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给予支持,为鄂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希望与鄂州市委、市ZF精诚合作、协同作战,共同破解梁子湖校区项目建设瓶颈,以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步伐,努力推进项目建设,打造市校合作典范。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洲主持座谈会。
发表于 2020-12-5 12:10:21 |
三峡啥时候回来?一大笔钱呀
发表于 2020-12-5 14:36:14 |
foxicreat99 发表于 2020-12-5 13:44
又有新转机了?华师大这个渣男,到处骗炮

说话不能这么刻薄
发表于 2020-12-5 15:03:01 |
“省委指出,武汉最大的问题不是一城独大,而是“大而不强”。武汉强则湖北强,必须加快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竞争力。”

感觉新班子非常远见卓识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9 21:34 , Processed in 0.076069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