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plssayhi

[江城资讯] 2020年11月30日(周一)武汉新闻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30 16: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0502071012 发表于 2020-11-30 14:53
希望门票免费期到期后,继续延长免门票时间。。。


建议延期到2021年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6: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0-11-30 16:28
陈清泰从二汽考虑的角度和专家讨论的情况对当年那场竞争进行了回顾:

当时那么多地方都要求二汽去建厂, ...

省市间争夺大型项目,二三十年前就你死活,更别提现在增量越来越有限的时代,湖北感谢东风,但是神龙真的是恨铁不成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6: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3.小zf、大社会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挂牌后,坚持机构精简高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全力为企业、为发展服务。


任德亮回忆说:

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要搞一个精简、高效的办事机构。开发区应该是一个小ZF、大社会、全功能的区域,ZF里面各种事情在我这里都能办,办得快,这个谈何容易呀!这需要把市ZF所属各部门的权力移交给你,分拨给你。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一个利益问题,要争呀。计委、规划局、土地局,这都是最开明的部门。土地局把土地证盖好章子给你,你自己发。计委,你所有项目的审批是你的事,我不管。有一些部门就舍不得给了。我后来发了火,说如果开发区内的事情都要跑到ZF各部门去办,我就什么都办不成了!市委、市ZF的很多人都支持我。我们不是搞了一个《开发区条例》吗,是以我们的黄国强黄主任为主搞的,把这小ZF、大社会、全功能,把精简高效都写进去。一些部门不放权,我就“马倒搞”。你不来设点,我就自己批,批了算了。非要盖章子不可的事,就一家一家地去谈。慢慢地,我这里功能全了,水、电、路、气和邮局都有了。



黄国强说:

我们前期筹备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协助规划局定规划,参与勘探,做好前期准备。我们有一个两点起步的方案。

再就是着手起草开发区的条例。到现在为止,综合性的就是这么一部条例,是武汉市改革开放设立开发区的第一个条例。我负责主持这个工作,参与具体起草的还有彭绪宁等几位同志。条例很快就经过市ZF同意、市人大通过,再经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施行。

现在看开发区设立个管委会很自然嘛,开发区不都有管委会嘛!但是当初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是很不容易的,存在很多实际问题。管委会怎么设?有两种做法。

武汉市过去各种部门相当多,要想集中办一件事,按照惯例都要成立一个集大成的委员会或者办公室,纪委、建委、发改委、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每个单位都要派一个人来。这是一种做法。

在当时那个计划经济年代,我和蒋伯雄同志坚持不能这样设立开发区的管委会,要采用另外一种做法。我们说,如果这样做,就事事都要开大会来议,导致议而难决。比如财政站在它的角度,汉阳县站在汉阳县的角度,各有各的看法,所以会很难办。因此我们说,要设立管委会,就应该是专职的成员来主持。市里最后同意了这个意见,决定设立专职职位。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假如我是一个副主任,如果市计委派一个人来了,我能管他吗?客观来讲很难管嘛。后来市里出台设立开发区管委会的文件,就仅仅涉及到两个挂名——只要是挂名就是要靠他的影响来办事的,象赵宝江SZ。后面几任也都是市领导兼任。所以管委会是在这种情况下设立的。

紧接着的问题是:管委会下面设不设部门?也有两种意见。一种就是市ZF各个部门派驻,比如涉及建设上的问题,建委设一个管理办公室;涉及到税务、计划等问题,这些局委都可以派人来设一个班子。那我们也反对啊!这些人你管得了嘛。我当时说了一句话:要管事就得管人,管不了人你怎么管事。要设办事的机构就算管委会所设的机构,纳入管委会的编制。后来这个意见也得到通过。我们最后设立了“局”——一开始叫“处”——建管局啊,工商局啊,规划土地局啊,社会事业局啊,设立了这个班子。所以当时是在矛盾和争议中设立的每个机构。

第三呢,我们就想这个机构绝对不能按照一个区级ZF那样来设立。我们定了一个原则,叫做“小政府,大社会,全功能”。小政府就是要精简;全功能,就是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得管;大社会那就不用说了,涉及的面很多。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当ZF给我们两百个编制起步的时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编制是有富余的。这种“小ZF,大社会,全功能”的管理体制机制,的的确确对开发区的起步是很有利的,效率也是很高的


蒋伯雄说:

当时只要是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我们一定要争。比如向市工商局争管理权,最后陈元林跟我说,你不要老是讲,把他们都得罪了,我不好工作。后来还是赵ZS同意了,开发区工商局独立,不受市工商局管。所以我们当时胆子是比较大的,为企业争市一级经济、行政权。

当时我们开发区的试验应该还是有特色的,精简高效、扁平化的体制,小政府、大社会、全功能,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支笔审批;开发区的文化是以企业为上帝,政府一切围着企业转,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开发区的精神是团结拼搏,争抢一流。企业的价值观是只争朝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历史链接:

到1995年12月6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15家企业投产。以此为标志,该区在经过4年多的起步阶段后,已进入边建设边产出的新时期。

4年来,开发区各项开发建设事业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平整土地9平方公里,供水管网、雨污排水系统、道路网络、铁路专用线、输配电系统和电信建成,汽车滚装码头、自来水厂、煤气厂、供热中心等4大工程抓紧建设。努力与国际经济惯例接轨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中外客商竞相来此投资,形成了以‘一龙群虎’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群体。作为武汉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汽车城,汽车整体厂除神龙轿车外,还有万通面包车、富诚轻型车等2家,这3家汽车厂讲年产汽车48万辆,加上26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发区以汽车产业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与此同时,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生产数控机床、轻型直升飞机、移动电话等产品的高科技企业也相继入区。到1995年,开发区共引进各类项目近400个,总投资超过200亿元。

从1995年开始,区内先期开工建设的企业陆续进入产出阶段。武汉万通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厂房竣工,组装的面包车已开始投放市场。生物工程、通信电缆、可口可乐等15家企业正式投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7: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0502071012 发表于 2020-11-30 14:53
希望门票免费期到期后,继续延长免门票时间。。。

必须的,持续到五一期间,总会有大的爆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7: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Luc_M 发表于 2020-11-30 16:58
省市间争夺大型项目,二三十年前就你死活,更别提现在增量越来越有限的时代,湖北感谢东风,但是神龙真的 ...


现在发的这个是《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的问世与变迁》专题。之前内容还在审核。

神龙这个项目意义不同,没有神龙,就没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诞生,当时国家说的是,项目选址在哪里就在哪里设立开发区。

至于东风,主要来说还是要感谢1992年之前的厂长陈清泰,如果这个事情再晚几年谈,可能又有变数。要知道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地的四大困难,除了没钱、没政策、没省里支持,还有一个就是换领导以后二汽态度变化,后来的马跃,又是把专项投资拿到襄樊,又是到惠州考察,局面不利到武汉安排到开发区任职的领导都开始考虑后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7: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0-11-30 17:37 编辑

4.千山万水,招商引资

时任武汉市委副SJ谢培栋讲了一件起步之初的招商故事:

当时江浙有一家集团公司,生产轮胎、橡胶这些汽车零部件,所以我和任德亮去拜访它。那个老总当时根本不看好武汉,我们去了以后,他大大咧咧坐在沙发上爱理不理,德亮窝了一肚子火:什么玩意儿啊这么懒懒的,我们来拜访还爱理不理的!后来我们说,他现在是看我们还没搞起来嘛,我们求他;等我们开发区搞起来的时候啊,他就要求我们啦,莫神气!


李宪生谈了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招商工作:

我1997年进开发区的时候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遇上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的亚洲经济危机,开发区正是最困难的时候,根本不谈招商引资,几乎门可罗雀。在德亮这些老领导的艰苦努力下,在宝江的高度重视下,应该说开发区还是奠定了一个基础,但是还不敢说是良好的基础。那时开发区到处是荒草,我经常晚上开车在外面转,有飞的野鸡,有野兔、黄鼠狼……基本上像是一个荒草滩。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对开发区还是一往情深,把这片土地作为我们创业的热土。

我来开发区以后,抓的一件事就是招商引资。当时绪宁管这一块,他那时候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上面最得力的骨干。我们对于已有的以汽车为龙头的这一部分十分重视,频繁地到法国去沟通工作,同时也在积极地推动中法工业园建设。那一段时期和我们与雪铁龙的关系、与法国的关系、与开发区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来法国总统授予我法国骑士勋章。记得有一次,我到法国参加雪铁龙的一个高层会议,从武汉出发到回到武汉,前后只用了三天时间。


历史链接:

1998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和国内通货紧缩、市场疲软,特别是支柱产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资金和市场约束增强这三大考验的同时,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是经济发展新突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大关,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约5个多百分点。开发区跻身全国32个国家级开发区十强行列。

二是结构优化新突破。引进和投入生产了香满楼、清城食品、魔芋、枸杞等一批食品项目,引进了铜箔、菲罗多、天诚、惠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还促进和实现了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开学、体育中心开工、新江大落户、京珠公路动工和中南地区最大的客运中心定点开发区,打破了开发区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构筑了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平台。

三是环境创新新突破。开发区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花园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段轮一于1999年12月至2003年2月在开发区主持工作,他说:

我2000年初以武汉市副SZ的身份兼任武汉开发区工委SJ和管委会主任,那时正值开发区进入二次创业时期。我的前任及各位奠基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发区框架建立起来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一步,就不可能有开发区以后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开发区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边走。

当时开发区的项目少到什么程度呢?武汉市和湖北省开会,总是说我们这里是国家级开发区,名声很大,要来参观学习。但是大家来了以后,看到的就只有老三样:神龙汽车,可口可乐,和香满楼酸奶。当时的确没有什么像样的项目可供参观,老是这三项。


这段时间,开发区经过调查研究,陆续引进了海尔、格力等国内知名企业,并终于促成东风公司总部从十堰搬迁到沌口。


段轮一说:

苗圩从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调到东风汽车公司来当党委SJ以后,跟我建立了比较好的信任关系。有一天他跟我讲,东风公司要发展就要走出来。我一听就说,你把总部搬到武汉来,我给你最优惠的政策,创造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环境。我们取得一致意见以后,他提出初步需要多少土地,要什么政策,要办哪些事。这些条件我都在保密的情况下全部办成,因为一方面如果条件不落实,东汽总部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如果消息过早泄露,巨大的阻力可能让这件事办不成。当双方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要启动总部搬迁的时候,大家就都知道了。十堰市的SZ到国家部委去告状,说东风总部千万不能走,总部一走,十堰就是一座空城、死城。他找到了GWY国资委的主任李荣融,李荣融直接给当时的湖北省SZ罗清泉打电话,说状都告到我这里来了,多少万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不好做,这件事就不要做了。罗清泉SZ就跟我讲,轮一呀,这个事情李荣融主任都亲自打电话来了,你就不要搞这个事了。我心里想,我是武汉经济开发区的管委会工委SJ兼主任,得为开发区的发展做点实事。于是我就跟苗圩商量,他们到处在活动,你的主意改变了没有?苗圩说,没有。我说我的主意也没变,我们按既定方案继续努力。苗圩说,好,没问题。

有一天,SZ张国光主持省ZF常务会,研究东风总部搬迁问题,通知我参加,十堰SZ也去了。张国光在会上说,东汽集团的发展是全省的大事,一定要符合市场的规律,总部是在武汉还是在十堰,这个自主权在东汽集团的手里,由东风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来决定,我们党委、ZF不能干预。我就代表武汉市ZF很清晰地表态:坚决拥护张国光SZ的决定,按照省ZF的意图,我们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有了省里的支持,这个项目才能够得以顶住重重压力,把东风总部搬到武汉。

罗清泉任SZ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是:整个武汉经济开发区从投资项目的布局结构上不能太单一化,不能太依靠汽车,同时又要以汽车为主体。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我提出了在保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产业要多元化。所以当时采取很多方法在招商引资上开始突破,海尔、格力,还有很多其他的非汽车产业项目,就像雨后春笋一样都来了。


李昌贤回忆说:

沌口开发区叫借东风也好,叫承东风也好,真的是跟东风公司结了缘。东风公司能够把总部落到沌口,是几任领导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我们第一任领导赵宝江和任德亮开始,就有这么一个长远的计划,并且在现在的晨鸣二厂的旁边给东风公司总部预留了一千亩地。这一千亩地不知道有多少人打主意,包括福建耀华玻璃点着要把项目放在这个地方,但是我们历任的领导都是坚持把东风引到沌口的理念不放,真是叫不抛弃、不放弃。本来原计划是把东风的总部放在晨鸣二厂的旁边,后来胡SZ说这是“把肉藏在饭里面吃了”——东风的大楼不在318国道旁边向大家展示,那不是把肉藏在饭里面吃了,是吧?这是一个形象工程,一定要选一个好地方!就重新选了东风电动车那个点,开发区要拿一倍的地跟东风电动去置换,但是他们不干。最后没有办法,就把体育中心对面的那块地切割了2/3给他们,那也是很好的一块地。东风总部所在的那条路原来叫318国道,东风总部搬来之后,为了体现跟企业的感情,我们把它改名叫东风大道。

历史链接:
2003年9月28日上午,东风汽车公司总部新址在开发区奠基,“标志着东风在推进国际合作、深化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同时也为我区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增添了强劲动力”。“湖北经济界的学者、专家认为,东风总部迁移武汉,圆了东风几代领导人战略转移的梦想,记录了一个大型国企孜孜以求、不断追逐市场、加快发展的足迹。……此次搬迁涉及东风总部的12个职能部门和6个项目平台小组”。




彭绪宁1989年研究生毕业时来筹备中的开发区报到。他也谈到了开发区招商工作中遇到的艰难和创新:

我1996年底到当时的经济发展局(后来改为招商局)报到,主要工作是招商引资。那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1997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整个世界经济都受到影响,投资放缓,到了1998年武汉市又是大洪水,99年还有一个姊妹水,相当于有两年的防汛工作。这几项事情的冲击,导致那几年招商引资非常困难。我们怎么去努力呢?我和李林当时为了一个项目,那个公司在天安酒店开会,我们跑到酒店去等着见它的董事长,一等等两个小时;董事长生病,我们两个人买了花呀水果呀这些东西,跑到别人家去看望。但是后来这个项目也没搞好。总之一句话,当时做工作非常困难。

为了摆脱招商的被动局面,也抓住经济复苏的这么一个机遇,在2000年、2001年,市ZF和开发区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政策来吸引企业。开发区同时还搞了招商体制改革,一个是人力资源方面,招商局看中谁,可以优先去选调人,充实招商局的力量;第二个是,把招商局的费用,包括人员的工资,和实际到位的资金进行挂钩,你招的多,那你就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招商方面,包括费用、招商人员的工资分配等,你可以根据业绩进行奖励、激励。通过这些措施,第一是加强了招商局的力量,使一批优秀的干部到了招商局工作;第二个就是赋予招商部门比较大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招商部门的积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区人开始考虑完善产业结构,引进和发展汽车以外的其他工业企业。李作清曾经多年在开发区负责招商,他回忆说:

开发区一业独大,这既是个特点,也是个弱点。假设汽车产业有一个闪失,那么对整个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将是致命的。所以当时我们就提出了“三足鼎立”的招商格局:从几何学来讲,三角形是最稳定的。2004年、2005年,那时候我主政整个开发区的招商。武汉最大的区位优势是交通便利,在这里制造生产进入千家万户老百姓家庭的产品是最方便的,所以我们就想把家电,具体来讲就是空调,作为重点引资方向之一。最早是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方案,到海尔去谈,正好它的一个常务副总裁叫周文杰,是我的师兄。通过努力,把海尔引进来了。海尔进来后,我们感觉它的产品过于多元化,后来又引进美的,美的现在也发展得很好。另外,又把美的的死对头格力也引进来。因此,中国三大空调品牌的生产基地,我们这里都有。

在中国,很大的一个空调生产基地是在合肥。当初我于心不甘,亲自去合肥偷偷看了几次,考察他们的空调生产基地。我到了合肥一看就傻眼了,合肥除了空调还有彩电,还有冰箱,武汉没有。合肥的空调产业做得非常大,格力、海尔、美的在那里都有很多工厂,更重要的一点是那里生产空调最核心的部件。我们原本希望在武汉落户的这三家工厂,不单单只是一个空调的组装厂,更希望它的核心零部件——压缩机都能在武汉研发生产。这一点海尔没做到,海尔的空调在武汉发展是最差的,它主要是产品太多元化了。美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想把美的压缩机引进来。美的当时跟日本东芝合作,而东芝在世界上做空调压缩机是行业第一的,东芝在佛山有为美的配套的压缩机厂。因为压缩机的投资巨大,所以我们没有搞成。在引进格力的时候,我们就要求它必须要把压缩机带过来,后来协议达成了。现在在武汉,格力不单单组装空调整机,而且也做空调的压缩机,这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绩。

那个时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是“一足”,家电、电子电器产业是“一足”,其余的食品饮料、包装等等其他产业是“一足”,就形成了“三足鼎立”。食品饮料类,我们后来把加多宝,也就是原来的王老吉,引进来了,它最多的时候一年交接近两个亿的税;另外还有康师傅,还有维维豆奶(维维豆奶发展得不太好)。除了这三大领域,我们也引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当时武汉开发区跟东湖开发区相比较而言,优势是制造业大企业多,对地方的贡献大;短板或者弱点,就是我们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还不太多。现在看来也不能叫弱势,因为支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还是要靠大企业,从汽车产业判断的话更是如此。

第二个就是商业项目的引进。我们当时觉得开发区已经到了有20多万人口的这么一个规模,在国外可以算个中等城市,在国内也不亚于一个县城,必须要有一些高档的消费品。一般的商业还不行,因为我们合资公司多,老外不少,小老板也很多,他们的要求可能比一般人更高,所以要着力引进一些高端品牌。当时就考虑引进万达,后来又把世界500强、亚洲最大的零售店永旺引进来,永旺现在也成了开发区商业的一张名片。另外,站在开发区当初的角度来说,商业项目的地税更多,地方留成的也多。汽车产业的税收高,但地方留成少,首先增值税的75%被中央拿走了,第二汽车还有一个消费税,100%被中央拿走了。商业的地税咱们地方留成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更有积极性搞商业。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的制造业这个市场,商业怎么会来呢?所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我说过,招商,首先应该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考虑投资选址。投资者,比如说汽车零部件,企业到武汉来投资,一定是为了赚钱,因此你就要设想作为投资者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我到武汉来,投资的成本,比方说比广州低,低多少,是10%还是13%,要核算清楚;第二,我到武汉,能不能比在广州拿到更多的订单,赚更多的钱,多多少;第三,地方ZF能不能给我配置好人才、土地、厂房等各种资源要素。如果把这三点写成一个很好的报告交给投资的老板,他不来投资他就是个傻瓜,是不是?所以我要求我们的团队一定要专业招商,不当无头苍蝇。我总讲,招商有“四千万”: 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山万水。我还说,商战如战场,招商要发扬拼命精神:为了项目挺身而出,为了项目奋不顾身,像当年为了打仗革命先辈不惜牺牲生命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7: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0-11-30 17:57 编辑

5.千方百计,服务企业


招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企业来了,如何为他们创造一流的服务。在东风公司工作多年,曾任东风本田中方掌门人的陈斌波说:

我还记得1992年5月份,我们东风轿车办70多个人坐2辆大巴车,从十堰赶到开发区。当时任德亮秘书长备了酒,请我们在玫瑰园大厦吃饭。刚来这里的时候,在老造纸厂那边办公,条件很简陋,有几次现场办公会都是在那里开的,我们感到武汉市和开发区确确实实对这个项目很重视。


王远昌回忆说:

当时整个武汉市对轿车项目都是“贴本唱戏”,开发区当地的农民也作了贡献。我们给农民的还建房还没有做起来,就先把他的房拆了。农民搭个小棚子临时住着,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头下小雨,他们也没有怨言。我当时跟任德亮秘书长一起去棚子里面访问了几家农户,看到这种情形都很感动。农民当时高高兴兴地配合,因为他们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希望。我们当时的工作做得还是比较细的。



陈元林谈了当年帮神龙公司的产品找销路的事:

开发区的汽车刚刚投产的时候,面临一个销路问题。上世纪80、90年代,武汉市场上的出租车全部是夏利,神龙的富康车一出来,出厂价都要15、16万,如果做成出租车,成本将近20万。当时夏利出租车起步价是6块,富康出租车起步价是8块,那老百姓宁可搭6块的不搭8块的。但是夏利的出租车夏天空调开不起来,后头还要带个水箱。怎么办呢?这边车子已经下了线,没有地方卖

当时上海已经有了桑塔纳,上海制定了很多政策来支持它,比如从排气量等方面来制定出租车政策,导致上海只能用桑塔纳做出租车,别的车都不行。武汉怎么办呢?既不能发个文件不准其他品牌的车来竞争做出租车,也不能强迫武汉市只能用富康。我在SWCW会上提出一个建议:富康出租车不涨价行不行?我降价!降为和夏利一样起步价6块钱,这个不违法吧?有利于老百姓。这个措施一推出来,马上就没有人坐夏利,都坐富康,因为同样是出租车,富康又是新车子,又有空调。不到半年,夏利全部退出出租车市场。我们为了给退出市场的夏利找个出路,马上在沌口搞了一个二手汽车批发市场,所有的二手夏利汽车都在这里交易。我们把GA、财政、买购置税的相关部门都安排过来,凡是来卖车的,现场办公。就在那一年把一万多台夏利车子处理了,第二年富康就销出去了,它的市场马上就打开了

东风本田作为开发区引进的又一个重大项目,在引进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东本速度”。


李昌贤说:

东风本田这个项目批下来之后,胡绪鹍SZ来到了开发区,把这个项目当成“一号工程”,全程服务,每个礼拜都到现场去一趟。当时一冶负责建本田厂房,胡SZ把一冶的老总请到现场来,要求按时完工。


李宪生说:

东风本田落地过程中有很多曲折,很多故事。我们不惜血本给了一些优惠条件,包括征地、基建,都特事特办,日本人很是感激钦佩,称之为“东本速度”。东本在总体规模上比神龙小一点,发展时间短一点,但速度快得多,实际上成了神龙的竞争对手,对刺激神龙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产品的更新周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胡绪鹍特别谈到了上级领导关心开发区的发展,为开发区企业解决难题的故事:

我讲一下我在开发区任职的时候,当时的省委俞SJ,他关心开发区企业的几件事

一个比较典型的事是在冠捷调研。冠捷是一个台资企业,现在仍然是武汉市的出口大户,是一个很重要的企业。2004年还是2005的一天,省里通知我们俞SJ要来看这个企业。俞SJ来了以后,企业那边的人就冠捷的显示器出口的事,现场反映了几个问题:一是进出海关的成本高,跟沿海的福建等地不能比;第二个涉及到出口补贴,就是沿海有补贴我们没有;第三个就是进口材料有时候不方便,涉及很多程序和手续,企业受不了;第四个就是我们的工作作风,海关星期六、星期天休息,不好找人办事;第五是过关的手续和流程繁复。当时俞SJ就问武汉海关的负责人,第一,福州、厦门、上海对待这样的事是怎么办的?第二,报关上班、下班这些时间,是以你们的规定进行,还是按照企业的需要进行?第三,算了一下其他地方出口补贴的情况。俞SJ说,别人能办的事,为什么我们不能办?人家出口的补贴是多少,我们Z研究一下。另外周末的休息要跟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协调好。武汉海关的负责人回去后马上向海关总署报告,市ZF跟蔡甸区、开发区也立刻研究落实了补贴的事,口岸加班这些问题也落实了。俞SJ又亲自在北京跟海关总署打招呼,专门为武汉冠捷出口问题发了一个文。后来省里还专门来就俞SJ在这里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访。

第二件事。2005年正月初八,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电话打过来了,说俞SJ要到沌口来看一看。他来了以后,点名要看美的。那天很多企业还没有开始上班,美的的负责人也不在。他说,有什么人是什么人,不管开不开工,就这样去看看。去了以后,我和李昌贤,还有美的现场车间里面的一个人,陪他把生产线走了一遍。看完了以后,他问美的员工:在武汉感觉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哪些产品在市场上比较俏?就是调查走访,对大家进行慰问,拜一个晚年。

第三个,俞SJ对海尔也很重视。他在青岛当过SZ,对海尔也特别有感情。海尔的一期投产在我的任上,二期的建设征地也在我的任上,当时它的董事长叫张瑞敏。海尔当时在全国、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很不错的品牌。那时候他们正在考虑二期往哪里放,俞SJ把张瑞敏请到东湖宾馆吃饭,鼓励他在武汉发展,增强他在武汉发展的信心

俞SJ不仅仅对大财团、大企业如此,对中小企业也是一样。猫人是一家做内衣的企业,那时候规模不大但是很有特色,有一次他点名要看猫人,在猫人的展示厅里面了解每个产品的价格、款式,看完以后跟他们出了很多点子。

沌口当时的发展,不仅仅因为有沌口人的开发精神、创业精神,应该说还得益于省委、市委的这些主要领导,特别是俞SJ的协调支持。没有他们的关心,一些重大的项目恐怕很难落地。



据曾任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主管教育的易山伟回忆,开发区的教育体现了投资环境,有个为企业服务的问题:

开发区刚成立时,GWY批给我们10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的实际规划控制面积有30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十来平方公里。当时在这个十来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是没有学校的,因为是为神龙汽车建厂而征来的土地,准备在这里建一个30万辆的轿车生产基地。神龙公司来了以后,他们职工的子女在哪上学的问题要解决呀,因此就要开始在开发区建学校了。首先建起来的是开发区第一中学,我们把房子建好,请华师一附中来办学。

后来开发区从30平方公里扩大到了90.6平方公里,把附近的沌口镇、徐家岭乡等一乡一镇划过来了。这些区域的教育当时都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形成的“一村一校、一厂一校”格局,是小规模、低标准、低水平的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也很差,完全满足不了开发区职工子女上学的需求。我当时主持的一项调查的结果表明:开发区员工76%以上都是大专学历,55%以上是本科学历,剩下的至少也是中专、技工毕业。这种学历和教育背景的职工,他们对子女上学条件的要求不只是满足于“有学上”,还要求“上好学”。

我们在两个五年规划中搞了两次“一个中心,三大战役”。其中,“一个中心”就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头五年的三大战役是理顺教育体制、改善办学条件、整顿师资队伍,第二个五年规划规范办学行为、抓特色办学、创省市示范学校。这十年结束后,开发区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一个明显的表现是生源从原来的流出改为流入。

我们还开办了职业教育。开发区这个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产业特点很鲜明,以汽车产业为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很多,对技工的需求量大。我们把东风技校从十堰请过来开设一个校区,当时只开办两个班,现在有4000多人了。

为了解决开发区内外籍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当时引进了长江国际学校。这个学校是美国一个信息公司来中国办的,委托新加坡的中国教育联盟来管理,专门收外籍孩子。这所学校当时在南湖一个售楼部里,是我去引进的,39个学生,几个外国老师。引进来以后,把我们三角湖小学的一栋楼租给它,象征性地收点费。它现在发展到有300多学生,是我们的国际教育园区。这个学校原来没有得到教育部的正式批准,三十几个老师各种条件不达标,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反复申报都没成功。为这个事情,按照开发区当时主持工作的领导的安排,我前后跑了六年,教育部跑了十趟,最后落实了,这所学校成为中南地区当时唯一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国际学校。


开发区的宣传部门既是开发区建设工作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宣传老兵杨开华说:

作为开发区宣传战线的一个老兵,我亲身经历了将近20年在新闻舆论宣传战线上的不懈努力。开发区2007年编的新闻宣传集子,里面的标题都是我们一个个琢磨出来,从标题到把握宣传主题,来宣传开发区的发展,同时也为企业服务。

比如,我们首次在武汉电视台争取了区域天气预报广播。在这之前武汉市的新闻联播后面只有市天气预报,或者只有汉口、汉阳、武昌三大镇的预报,没有哪个区的天气预报。我跟当时的区工委SJ段轮一提议,为了宣传开发区的形象,花钱在武汉电视台争取一个区域广播。按照段轮一的要求,还要为开发区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着想。当时争取到一年的节目或者时段以后,就播开发区的汽车企业或者汽车产品,最多的是为神龙,每一个新产品出来,我们就把它弄上去播两个月。后来东湖开发区也跟着搞了。


胡绪鹍用一句话总结了开发区人的敬业精神:

开发区人的敬业精神还是很不错的,我归结下来就是,开发区是一切为了项目,一切为了企业,一切为了效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9: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天来的风 发表于 2020-11-30 15:28
年底了好消息不断
抖音电商来武汉成立研发中心了

好事,继飞书团队之后字节跳动的又一研发团队,多来点儿研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9: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0-11-30 16:44
历史链接:

71号文件由时任武汉市SZ赵宝江签发,内容系武汉市政府向二汽承诺承接项目入驻的条件。一共有 ...

所以说当年武汉市真的难……从上到下都难……

联想到老武展炸掉的事情,其实也是当时的领导被逼得没办法了……
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20: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湖北一把手能再次高配一个有担当的zzJ委员,作为太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20: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16名高中生跻身奥赛国家集训队 已获清华、北大保送资格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30日20:43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龚雪、通讯员肖雅)随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大学科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集训队名单陆续放榜,11月30日记者获悉,我省有来自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武钢三中、襄阳四中、黄石二中等16名高中生进入国家集训队,他们将继续挑战国家集训队选拔后,优胜者将代表中国征战国际赛场。

据了解,在刚刚公布的2021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集训队60人名单中,我省有6名高中生入围,分别是华师一附中的郑曦林、舒炜杰、夏语兴,黄冈中学的余博,武汉二中的张安褀,武钢三中的王迪。华师一附中数学奥赛教练叶新年介绍,这6名入围的学生将于明年3月参加队内选拔赛,与其他54名数学高手角逐最终由6名优胜者组建的中国国家队,参加当年7月由俄罗斯承办的第6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11月18日,第34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在杭州落幕,产生了化学奥赛国家集训队名单 ,我省有2名高中生入围,分别是华师一附中李远卓,黄冈中学的熊炳伊,其中华师一附中的李远卓同学还在这项赛事中取得了全国第一名。在11月初举行的第3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我省有4名高中生进入国家集训队,分别是华师一附中的刘子贤、马英豪、赵楚,黄冈中学的郑天宇。在此前公布的生物奥赛国家集训队中,我省有3名高中生入围,分别是华师一附中石子昴、黄石二中罗景仁、襄阳四中杨天明。另外,我省华师一附中的魏辰轩同学入围信息学奥赛国家集训队。

从榜单来看,入围五大学科奥赛国家集训队中,华师一附中共有9人,黄冈中学3人,武汉二中、武钢三中、黄石二中、襄阳四中各1人。五大学科奥赛中,我省高中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表现不错,信息学科依然是弱势。目前,这16名进入国家集训队的高中生,均已获得保送清华、北大资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21: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亲自冒汗 发表于 2020-11-30 15:05
盘龙城可比兵马俑要早一千多年。盘龙城时间上对应的应该是三星堆;它跟武汉的关系和金沙跟成都的关系比较 ...

三星堆属于晚商,盘龙城是夏或者早商,跟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年代相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21: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发区真不容易,长江新区也是一波三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21: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楚之游侠 发表于 2020-11-30 17:29
4.千山万水,招商引资

时任武汉市委副SJ谢培栋讲了一件起步之初的招商故事:

ref. 武汉最大的区位优势是交通便利,在这里制造生产进入千家万户老百姓家庭的产品是最方便的,所以我们就想把家电,具体来讲就是空调,作为重点引资方向之一。最早是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方案,到海尔去谈,正好它的一个常务副总裁叫周文杰,是我的师兄。通过努力,把海尔引进来了。


=========================

打听一下,为什么白色家电产业被东边的hf抢走那么多呢?了解情况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21: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yaoz661982 发表于 2020-11-30 20:58
湖北16名高中生跻身奥赛国家集训队 已获清华、北大保送资格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30日20:43 来源: 湖北日 ...

感觉武钢三中这些年竞赛有些退步了,当年奥数可是无敌的存在,现在国内集训队都少了。
黄冈中学又回血了点,可惜武汉其他学校跟华师一差距越来越大了,华师一今年奥赛金牌数全国第一,如果其他几个学校能有华师一一半的水平,武汉就有望争夺城市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16 16:16 , Processed in 0.08726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