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勿忘在莒

[龙城轶事] 春秋·晋国历史专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3: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669年(献公八年),士蒍以国君的名义,将群公子都安置到翼(绛)都东南的聚邑——一座为了此次行动专门修筑的城池。群公子们个个都欣喜若狂,他们盼星星盼月亮等待着的发薪(分封)日就要来了,于是便终日饮酒作乐,享受着人生中最后一次狂欢。

这年冬天,凄冷的北风越过了千里冻土和草原如约而至,晋国的原野上也显露出一番萧瑟的景象,苍黄的土地上已没有一丝生机。往日在树林中活跃的麋鹿和野象,此时都不见了踪影,山林中最后一片黄叶,也在凌冽的寒风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它久久眷恋的树枝。

国君的旌旗和车马,浩浩荡荡地从曲沃开拔过来,群公子们都聚拢在聚邑的城墙上,遥望着那鲜艳的旗帜,在朝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亮丽。整齐的车队成行成列、井然有序,他们行军这么多年,从来都没有觉得战车的阵列竟然也会这么美。

国君带着卫队进入了聚邑时,他们匆忙从城墙上跑下来,在城门口夹道欢迎。眼看着卫队进入了分封的场地,分列在广场的四周,旌旗飘扬、戈戟肃穆,他们内心就越发的期待。他们急迫地整理了衣冠,有序地走到了场地的中间,整齐地排列成行,翘首盼望着典礼的开始。在这急切的等待中,他们都压制不住内心中的狂喜,互相吹捧逗笑,嘈杂的广场就像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然而他们始终没有等到国君的登台。

不知过了多久,伴随着一阵尖利的呼啸,青铜的箭雨带着令人战栗的风声从天而降,清洁而平整的广场瞬间变成了一片血海。许多人还没有感觉到任何的疼痛,就发现鲜血已经从自己的身上喷涌而出;还有很多人还没有回过神来就失去了知觉,永远都醒不过来了——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此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许就在他死去的那一刻,脸上还挂满了幸福的微笑。然而更多的是受到重伤的人,他们在血海中痛苦地挣扎抽搐,不断地呻吟哀嚎,如海浪一般的欢笑声霎时间变成了震天的哭喊声。

有人在随从的保护下奋力地想逃离这个广场,可广场四周的卫兵却迅速将他们包围起来,用长戈和矛戟穿刺了他们的身体。没有用了多长时间,痛苦的哀嚎和喧闹便平静了下来,间或有低沉的呻吟断断续续地传来,也被面无表情的卫兵迅疾抹掉了。

苍天无语,大地无声。

桓庄之族的群公子——曲沃桓叔和庄伯的满堂儿孙——就在这样一个阴冷的冬天里被屠戮殆尽。只有少数的公子逃离了聚邑,漫无目的地奔跑在生冷的原野上,他们绝望地狂奔,无力地哭喊,却终究无法得到苍天和大地的回应。

这些在曲沃代翼战斗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公子们,除了韩万在武公时期获得了封地而得以幸存之外,其他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一个名字,只有他们集体的称谓“桓庄之族”为后人所知。即便是那些逃出生天的人,之后也都湮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再也没有了音讯。

晋献公诛杀桓庄之族的灭亲之举实在是骇人听闻,有公子逃到了虢国,将这场惨无人道的泼天大祸上达天听,在国际社会激起了滔滔巨浪。于是第二年(公元前668年),担当天子卿士的虢君再次起兵伐晋。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时的晋国早已不惧怕虢国的征讨,经过内战之后将近十年的休养生息,晋国已经初步恢复了文侯时的疆域。此外,在兼任司空的士蒍主持下,翼(绛)都的战后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重建后的翼都城防设施更加完善,规模也更为宏大。在没有其它同盟的情况下,虢公大兴兵马伐晋却讨不到任何好处,只是惹了一身骚,此后作为周王卿士的虢公再也没有胆量与晋国过招,直到最后被晋国所灭。

晋献公用最为残酷的手段,以最为惨烈的代价,摒弃了公族势力的操控,保证了君权的稳固,让晋国在礼崩乐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聚邑之围的长期谋划,缔造了晋献公对内政策中鄙弃公族的坚定理念,为了宣示他的这一理念,他在曲沃建造了宗庙,以表示曲沃永远都归公室所有,不会再赐给亲属和臣下。

而这,也为逐子杀嫡的“骊姬之乱”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3: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A2-2-1 狄之广莫,于晋为都

在清除“桓庄之族”威胁的同时,晋献公坚持两手抓,继续发扬武公时期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力图扩大在故夏地的主导权。而想要向外扩张,那些四处流窜的戎狄自然会首当其冲,成为其开疆拓土的牺牲品。

戎狄与诸夏的主要区别是生产方式的不同,诸夏以农耕为业,戎狄以游牧为生。戎狄多居无定所,四处流窜,往往一个国家的两个城池间就有许多戎狄部族的身影。他们肆意侵扰城邑,破坏农耕,来无影去无踪,俨然是一股股游击队,让诸侯各国不胜其扰,却又无法将其彻底消灭。

此时开始于西周末年,为害中原百年之久的戎狄之祸还没有消止,仍然时刻威胁着各诸侯国的安全。而晋国又身处在这些游牧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东有赤狄,西有犬戎,北有白狄,国内各城邑之间也散居着大大小小诸多部族,在当时的各诸侯国中,恐怕所受的侵害也最为严重。

不过这些困难对于晋献公来说或许并不是什么问题。晋国从建国开始就长期与戎狄作纠缠,斗争经验极为丰富,一直以来怀柔与武力并举的措施,在晋献公当政期间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怀柔方面有记录的有狐氏大戎(姬姓)、小戎(允姓)等。其中的狐氏大戎,其首领据说是晋国同宗贾国的贵族,贾国在被晋国所灭之后,其公族流入戎狄,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实据。晋献公把狐氏的贵族狐突收编为晋国大夫,还娶了他的一个女儿大戎狐姬,也就是晋文公重耳的娘。小戎不知由来,据说是一个允姓的部族,晋献公同样采取联姻的办法,娶了小戎子,也就是晋惠公夷吾的娘。

武力征伐影响力比较大的是献公五年(公元前672年)时所伐灭的郦戎,后来引发晋国内部危机的骊姬,就是这次讨伐郦戎时被晋献公掳来的娘子。

需要一提的是,关于郦戎,一般认为是在陕西临潼的骊山地区。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此处所伐的郦戎应该是在晋国东南不远的山区中,是后来的丽土之戎的前身。在他们看来,骊山靠近秦国的本土,且后来一直都在秦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与晋国相隔甚远,中间还有耿、魏、梁、芮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舍近求远攻打骊山的戎狄实在不合情理。

不过,在《史记》文本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记载,在晋国伐郦戎的当年,秦晋两国曾在一个叫做“河阳”的地方交战,晋国在此战中负于秦国。对于这场战争,史料中没有更多的说明,但似乎也可以间接地印证,晋国讨伐郦戎的确是侵犯了秦国的势力范围,因此遭到了秦国的打击。

至于远涉西方去攻打是否合理,似乎也不能用我们今天的观念去理解。春秋时期还没有领土的概念,规模较大的诸侯国往往也只是占据诸多的城邑据点,城池密集区域的边缘隐约间形成一国所谓的疆域界限,这就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海权概念。诸侯的对外扩张往往以占据城池来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通常也不会占据山河险要。根据我们之前的论述,晋文侯在攻杀携王的时候,可能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河西区域了,距离骊山并不遥远。

另一方面,春秋时期讨伐戎狄是政治正确的首选,齐桓公称霸就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诸侯国都有为周天子征伐蛮夷的义务,而执行这个义务并不受势力范围的约束。比如晋文侯征伐南方的淮夷,距离晋国更远,但因为是为天子征伐,谁也不会觉得不合理。因此我们也很难有证据证明,晋献公征伐的郦戎不在骊山地区。

除了这些没有固定据点的游牧民族,有些部族已经向农耕文化过渡,并仿照诸夏建立了城池定居,有了独特的典章制度。但在中原文化的语境下,这些国家的建立并未经过周天子的认证,因此仍然被视作戎狄,比如公元前664年(献公十三年)时所伐灭狄柤国。

《国语》中有一段晋伐狄柤国的记录,说的是晋献公外出田猎,看见狄柤国上空的云气感到不吉利,回到大帐之后就睡不着觉。大夫郤叔虎去觐见时,献公跟他说了这件事,郤叔虎马上就猜到他其实是想去讨伐狄柤国。出来之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士蒍,并分析了狄柤国必败的原因,晋国如果讨伐一定能够取胜。士蒍把这些话又转达给了献公,献公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就整顿军马去讨伐狄柤,果然取得了大捷。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为止,晋国已经基本肃清了其腹地的戎狄部族,威胁晋国向外扩张的潜在隐患也被扫清。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晋国驱逐戎狄的行动在中原掀起了滔天巨浪。戎狄部族在晋国的武力驱逐之下依次迁徙,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晋国东部如今晋东南的区域内出现了一次小范围的民族大迁徙——类似于汉朝驱逐匈奴导致的草原民族大迁徙。许多游击队不得不抛家弃产,离开他们生存了多年的莽莽大山,进入了中原。进入平原地带的戎狄饥寒交迫,又不得不四处打家劫舍,他们在山区生活所练就的一身本领,让他们以特有的优势,在中原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十七年),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东方大国卫国的国君在与狄人作战中战败身亡,卫国军队溃散。狄人长驱直下,竟然攻下了卫国的国都朝歌,将卫国灭掉了!残留的国人被戎狄追逐砍杀,一直被追到了黄河边上。黄河南岸的宋国闻听此事,忙出兵接济卫国的遗民,前前后后一共才聚拢到730个人。

狄人气焰之盛还不止于此,攻下卫国的戎狄部族继续在中原大地上四处劫掠,直逼郑国而来,郑国不敢怠慢,慌忙组织兵马到河上抵御,结果也被打得大败。另一股戎狄部族则是沿着黄河北上攻打邢国,邢国更是无力还手,举国上下被闹得鸡飞狗跳,几乎就要重蹈卫国的覆辙了。

东方诸侯尽管也是战事连连,但环境的和谐与生活的富足也腐蚀了他们的战斗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戎祸全无招架之力。这个事件发生之后,以齐桓公为首的中原联盟迅速集结起来,纷纷向受害国伸出了援手。但齐桓公并没有办法将这些戎狄彻底清除,夺回被侵占的土地,只能组织各国出人出力,帮助卫国和邢国异地重建。

晋国尽管积贫积弱,不过由于长期处于戎狄环伺的环境中,熟悉戎狄的习性;长期与戎狄的对峙,也让晋人具备了骁勇善战的品质。被晋国驱逐的戎狄把东方大国打得节节败退,从中也可以间接地看出,晋国军人的战斗力,的确要比东方的诸侯要强一些,一旦晋国的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称霸中原也是可以预料的事。

当此中原各国被戎狄势力打得猝不及防之时,作为华夏文明中的一员,晋国必然要担当起讨伐戎狄的大任。于是,当年晋献公派太子申生带兵征伐盘踞晋国东南(今垣曲县)的东山皋落氏,从侧面呼应东方诸侯对戎狄的围剿。随后,晋军又多次进行了小规模的战斗,逐渐驱散了聚集在东部山区的一些戎狄部族,夺回了被戎狄占据的卫国都城朝歌及河内、邯郸、百泉四邑。由于当时卫国已经在齐桓公的主持下异地建国了,晋国就很不客气地把卫国故地据为己有。

进入中原的戎狄部族因为没有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在中原诸侯的合力打击下分散各处,无法再形成合力。但他们依旧像是被放出山的猛虎,嚣张的气焰虽被扑灭,残留的影响却久久不能消散。在此后的数年间,依然可以干预周王室的内政,这些都是后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3: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A2-2-2 灭国夺邑

晋国向外扩张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兼并周边的传统诸侯国。这些国家大都是周王所分封的姬姓同宗,西周时期与晋国在戎狄环伺的环境中互相扶助,一直相安无事。但到曲沃代翼时期,许多国家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晋国内战,其中的大多数国家都站在了曲沃势力的对立面,因而给统一后的晋国以讨伐兼并的借口。

晋国灭国夺邑的第一阶段,大致在晋武公晚年和晋献公初年,主要对象是围绕在晋国周围的一些小国。晋国本部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反C形的盆地,其北、东、南三个方向都被太岳山所包裹,西面则有杨、贾、荀、董四国由北向南呈扇形分布,其外围还有韩、冀等国,都处于临汾、运城盆地之内,自然也就首当其冲成了晋国对外扩张的讨伐对象。

其中杨国在洪洞县东南的故杨城,始封于周宣王时期。具体被伐灭的时间无法确认,据说到晋献公十七年(公元前661年)前,就已经将杨国故地赐给了武公之孙、伯侨之子、献公之侄羊舌突作为食邑。

贾国是唐叔虞少子公明的封地,属于是从原唐国分化出去的“藕国”,整个西周时期都是独立发展的。晋武公时期,贾国曾参与过公元前705年虢公组织的对曲沃的大围剿。后来随着曲沃的长期活动,双方建立了友好关系,贾国曾把一名公族女子嫁给了当时还未继位为君的晋献公。不过这段关系维系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到武公晚年,共历十一代君主,存续时间三百多年的贾国就被晋国吞并了。

荀国在晋国正西,如今的新绛县东北,第一任国君是周文王的十七子,西周时很强盛,曾一度成为这一区域诸侯的老大。在曲沃代翼的内战中,荀国于公元前725年的第二战中最先干预晋国内政。公元前677年,晋武公成为晋君后第二年就伐灭荀国,将其城池土地赐给原氏黯。荀国余部向西南迁徙到现在的临猗县南铁匠营村附近,不久之后被再次伐灭。

董国在今闻喜县东北四十里的董泽,传说是豢龙氏蓄龙的地方,武公时期被灭。之前曲沃的城邑还在今曲沃县附近,武公伐灭董国后,将曲沃迁到了现在的闻喜县境内。

如韩国在绛都的西方,今河津、万荣之间,是周成王弟弟的封国,公元前757年时就已经被晋文侯吞并。不过此后在晋国内乱中,韩国故地可能被荀国所占据,公元前677年晋武公灭荀时,将其封给桓叔幼子韩万作为采邑。韩万的子孙正是以此为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最后与赵、魏两家三分晋国,跻身战国七雄的行列。

冀国在今河津县东北冀亭,与韩国相邻,是殷商傅说后裔的封国,灭亡时间难以确证。其灭亡的原因,据史料的记载,是因为冀国无故占据虞国的城邑,晋国借此与虞国联合将其伐灭。晋献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之前,将其封给郤芮作为采邑。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已不见于史料的诸侯,比如因考古出土而名声大噪的倗、霸等国,大概都在这一时期内成了晋国的领邑。经过这一轮的扩张,晋国基本上已经将晋南临汾、运城盆地的大部土地收入囊中,获得了大量的城池和良田,各方面实力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彼时晋国的军力仍然只保留了武公初封时的一军编制,为了更好地应对疆域扩大而带来的挑战,公元前661年(献公十六年),晋献公进行了一次扩军行动,将晋国主力部队扩展为二军。

按照春秋时通常的军队建制,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两,一两有25人;四两为一卒,一卒有100人;五卒为一旅,一旅有500人;五旅为一师,一师有2500人;五师为一军,一军有12500人。

不过此种建制并非一成不变的,比如齐国的军制就与此不同。按照《国语·齐语》的记载,管仲为齐国制定保甲之制,军队以五人为一伍,十伍为一小戎(50人),四小戎为一卒(200人),十卒为一旅(2000人),五旅为一军(10000人)。

晋国所采用的是何种军制,如今已经很难找到确切的资料,其军队编制可能会有出入,但依照当时各国的实际,人数也不会偏离太多。也就是说,经过扩充后的晋国军队规模大概在20000至25000人之间。

军队扩充之后,晋国灭国夺邑的扩张行动开始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年,晋献公自领上军,以赵夙为御戎(驾车),毕万为车右,伐灭耿、魏两国;太子申生统领下军,伐灭了霍国。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春秋时期进行车战时,通常是三人共乘一车。古人以左为尊,故而地位较高者通常都站在战车的左侧,主要负责持弓箭射杀敌人;居中的是御戎,也就是司机,负责驱使马匹,控制车辆行进轨迹;车右是执戟的卫士,负责近距离啄刺(不是砍杀)靠近的敌人。车右一般会选择大力士,作战时保护车左的主帅,行车遇到障碍时,负责清理障碍物或者辅助推车。国君和主将所乘战车与通常配置稍有不同,即尊者需要站在车的中间擂鼓指挥战役,而御戎则在左侧驾车。

魏国和耿国都属于是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其具体的传承已经不太清楚。魏国地处晋国西南黄河北岸,大致在现在的芮城县东北的河北城。周灭魏方国后封给了姬姓宗族,晋献公灭魏之后又将魏国封给了毕万,以其为魏县大夫。耿国在晋国以西黄河东岸,临近荀、韩,大致在今天的河津县东南耿乡城附近。商代时,耿国是嬴姓部族建立的方国,周朝初年灭耿,将其分封给同宗姬姓。晋献公灭耿后,将其赐给了嬴姓大夫赵夙为采邑,令其为耿县大夫。

霍国位于晋国北方的汾河沿岸,大致的位置在现在霍县西南的霍城。霍国的本源是真姓的侯国,周朝灭霍后,将霍国封给周武王的弟弟(文王第八子)霍叔处。其原本的封地在在河北境内漳河以北的区域,因为参与管蔡(三监)之乱,霍叔处被贬为庶人,后来又重新启用,徙封到晋国的北方。他的儿子仲员继承了他的封地,此后还有家重、静叔带、安叔、将、君问、角、光、福、旧几任君主,到晋献公时期,当政的君主是霍公求。

按照通常的说法,霍国在管蔡之乱后降格为伯爵国,霍公求认为成王时的这种处置不合理,就自称霍公。晋献公听说后认为他太过放肆,于是便兴兵讨伐,将霍公求放逐到齐国。但问题是,霍公求所处的时代距离三监之乱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且周朝的五等爵制是否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也是个未知数,即便是执行了,西周灭亡后各国僭越称公的事情层出不穷,晋献公以此为由讨伐霍国显然是欲加之罪。

在儒家理论体系中,一个国家的兴亡往往与国君的德行联系在一起,而霍公求似乎还算是一个德行高尚的君主,晋献公大肆征讨的时候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未免让人感到有些尴尬。大概为了避免人们陷入了认知失调的困境当中,才产生了所谓霍公求自封公爵的所谓“罪名”。

不过即便如此,霍国的灭亡还是给晋献公带来了一场舆论危机。按照史书的记载,晋国灭霍之后发生了一场大旱,晋献公让人求神问计,得到的答复是因为他灭掉了霍国,霍太山的山神不乐意了,才给他们降下灾害。晋献公原本打算把赵夙封到霍国,如今也只好为赵夙改封,并派他去把霍公求请了回来,专门负责祭祀山神,这才消除了灾祸。

此次出征连灭三国,可以说很是体现了晋国军事实力的强大,但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后来三分晋国的卿族中,有两家的先祖都在献公的战车上,似乎也是命运给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伐灭霍、魏、耿三国,可以说是献公一生功业的压轴之作。这三个国家分别代表了晋国向北方、西南、西北三个方向的重要关口,奠定了晋国疆域在这三个方向上的基本范围。在确定了了这样一个基本框架后,晋献公开始整军备战,准备对他们最大的对手——虢国——开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3: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假道伐虢

A2-3-1 虢公丑贺鬼

虢国在历史上与晋国有着不少的交集,本书前面的部分也曾多次提到。虢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因为基本上在同一时期,史书上针对虢国有着许多不同的称呼——有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不明所以。不过,若要仔细梳理一下,其实不难发现,历史上所谓的虢国原本只有两个:东虢和西虢,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的封国。具体谁是东谁是西,史料上语焉不详,很难分得清楚,我们也没必要深究。

东虢和西虢的关系,其实是有点类似于鲁国和周公的关系,都是同一封君的不同封地。鲁国之所以在诸侯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与在周王室任职的大夫周公祭祀的是同一个先祖——周公旦。

西周实行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很多学者认为所谓的五等爵在两周时期并没有严格的划分,不过即便如此,其中的规律也是有章可循的。西周时期所封建的诸侯之所以叫诸侯,是因为他们的爵位大多都是侯爵,我们所熟知的齐、晋、卫、鲁属于西周早期分封的功臣和贵戚,都是侯爵。侯爵之下有伯爵,如秦、郑,也都是王室贵戚和功臣,但分封较晚。伯爵之下又有子爵,如楚国,有男爵,如许国,这些国家与周王室既无亲缘关系,也无战胜之功,只是商朝时留存的国家归附于周王室的系统之后分封的,爵位相对较低。唯一例外的是宋国,因为是商王后裔,在周王朝属于是客,所以爵位较高为公爵。

诸侯国内的大夫通常都是子爵,与之对应的,周王室的大夫就是公爵,他们也有采邑,但却没有诸侯国所具有的独立性,其在周王室的地位类似于子爵大夫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也就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国。郑桓公在获得合法的诸侯地位前,曾在王室担任大夫,其爵位是公爵,而其在新郑所建立的郑国,则只是伯爵爵位。表面上爵位从公爵降为了伯爵,但由于从王室的大夫转变成了具有实际权力的诸侯国君,其实际的自主权却是提升了。更何况郑桓公在担任郑国国君的同时还兼任了王室卿士,其入朝为公爵,入国为伯爵,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地位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回过头来再去看这两个虢国,两国国君应该属于是文王的堂兄弟,一个留在宗周担任王室大夫,一个到东虢就封成为诸侯,两国共同祭祀同一个先祖,也就是虢仲和虢叔的父亲。在东方建国的东虢位于河南荥阳附近,骊山之乱后不久,因收留郑人最后反被灭国,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故事。郑国在东虢设立制邑,也即是武姜起初要求分封叔段的地方,后来的战略要地虎牢关就在原东虢境内。

留在王室担任大夫的就是后来所称的西虢,西虢原本的封邑位于陕西宝鸡市东,属于虢公在王室的采邑,而不是独立的诸侯国。周宣王初年,因感到宗周局势微妙,西虢整体东迁到山西平陆到河南三门峡一带——这与郑桓公的东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当时危机意识已经在宗周的上层弥漫了。虢公东迁以后仍然保留了宗周的采邑,一直到平王东迁之后,无需到宗周朝王,这块封地也就废弃了。不过,大量未能跟随动迁的民众依然以虢为号,也就形成了后来所称的小虢,在公元前687年被秦国吞并。

东迁到三门峡一带的西虢建都上阳(三门峡),由于地跨黄河两岸,被习惯地分为北方和南方。位于黄河以北今平陆县境内的北方地区被称为北虢,中心在下阳(又称为大阳、夏阳);黄河以南今三门峡境内的南方地区被称为南虢,中心在上阳。南虢和北虢不属于独立国家,它们都是西虢的一部分,只是因为黄河的分界,被分成了北方和南方两个单元。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西虢东迁之后本来是定都在黄河以北的下阳,晋国第一次假道伐虢之后,为避其锋芒,迁都到黄河以南的上阳。两者的地理位置相比,迁都后的虢国被称为南虢,而迁都之前的就被称为是北虢,以示区分。也就是说北虢和南虢是人们对于同一个虢国不同时期的称谓,这跟人们根据都城位置而划分的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北宋南宋是一个道理了。

历史上对于建国的东虢和留在宗周的小虢并无太多的记录,大多数关于虢国的记录,实际上大都出自有贵宠在身的西虢。但西虢在史料中也并没有完整的君主世系,只有一些细碎的记录。比如周穆王时期,有一位虢城公与毛伯班同事天子;到周夷王时期,也有一个虢公随天子伐太原之戎,但没有留下谥号;周厉王时期又有虢公长父,谥号厉公的,曾随天子讨伐淮夷,周宣王初年,又举族迁徙到三门峡一带立国;厉公之后又有虢文公名季的,曾劝谏周宣王不籍千亩。

到周幽王时期,我们知道又有虢公石父名鼓的,伙同周幽王败坏朝政,结果在骊山之乱中为犬戎所杀。他的儿子虢公翰在携拥立王子余臣为王,与周平王对立,因此在携王被杀之后与王室的关系不甚融洽。但到周平王晚年和桓王时期,因为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虢公忌父被任命为王室卿士,以分郑庄公的权力,虢国由此获得了对西方事务的发言权。在位的虢君忌父和林父曾多次干预晋国的内乱,与晋国结下了很大的仇怨。

到晋献公时期,虢国依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晋献公四年(公元前673年),虢公丑曾与郑厉公一道平定王子颓之乱,稳固了周惠王的地位。晋献公十三年(前664年),虢公丑又攻入樊城,讨伐樊皮的叛乱,为王室建立了功勋。四年后,又在渭水流域打败了犬戎的军队。

随着晋国的统一和国力的提升,晋献公逐渐能够与虢公平起平坐,但虢国仍然把晋国视为其势力范围内的小兄弟,屡屡干涉晋国内务,这让晋献公感到十分窝火。比如晋献公九年时,因发生了屠戮公族的事件,虢公丑曾两度伐绛,让晋献公吃了不少的苦头。
若要依照当时中原大国的脾气,受到对方的讨伐之后,不管能不能打得过,都会纠结一帮盟国前去找对方的晦气。可晋国由于一直弱小受人欺负,养成了隐忍的国家性格,其做法也就大不相同了。晋献公原本打算第二年就对虢国进行报复的,但在大夫士蒍的劝说下放弃了执念,转而专心发展自身的实力,很快国力就完全超越了虢国。相比于积极进取的晋国,原本强盛的虢国则由于眼光的局限而逐渐走向了衰落。

公元前662年,也就是晋献公在位的第十五年,《左传》记载了一件奇异的事情。说是在这年七月,有一位神祇降临在莘地(三门峡峡石镇西)。这位神祇也算是神仙圈里的一朵奇葩,一般的神仙是不会轻易降临人间的,即便是有急事非要降临不可,也必然会寻一个僻静的地方,找一个堪当大任的人,悄悄地把事情托付了就会飞升而去。可这位神仙呢?光天化日之下就降临人间,一住就是半年多的时间,而且还不说话,愣是要人去猜他究竟想干什么。

周惠王得知了这件事后,曾向内史过询问缘由。素来博古通今见多识广的内史过似乎是对这样的事见惯不怪了,他很是平淡地回答说:“一个国家将要兴盛,就会有明神降临,来考察受试者的德行,这时降临的神仙算是组织部派来考察干部的。一个国家将要灭亡,也会有明神降临,来记录他的罪恶,这时降临的神仙应该属于纪检系统。这种事情在过往的时代都发生过,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不管这位神仙究竟是何目的,既然来到了人间,作为天下的主人总得接待一下吧!于是周惠王又问他:“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规格来接待呢?”

内史过说:“把他降临的日子作为祭日,按照相应的规格如常祭祀即可。”

周惠王对于这些跟鬼神打交道的事情了解甚少,只好委托内史过代表王室前去祭祀。内史过到了莘地后,发现事态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重,原因倒不是这位神仙架子大,而是莘地的地主虢公丑,竟然在公然腐蚀上天派来的这位使者——他派祝应、宗区、史嚚带了大量的礼物去贿赂这位天上来的主儿,希望能让神灵赐予更多的土地。

这种事别说内史过了,就连虢国的太史嚣都被气坏了:“神仙降临人间是多难得的一件事,你不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表现德行也罢了,竟然无耻地去跑官!简直太不要脸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虢国将要灭亡了!

所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仙是聪明正直专一的精神存在,就好比是一个严格的计算机程序,你输入什么因,就会相应地给出合适的果,神仙降临的是灾祸还是福气,全要看你个人的修为。偏偏你虢公是一个德行不昭的昏君,别说得到土地了,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虢公到底有多昏庸呢?史料上没有特别的记载,我们也不能全听古人的,就认定了他是一个失德的主儿,就活该被灭掉。虢公丑大概并没有什么让人非要惩戒的罪行,但就如同晋国讨伐霍国时非要给霍公求找一个罪行一样,既然要讨伐虢国,就不能让他清清白白地走。因此所谓神降于莘的记载,很可能是当时谣传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国语》中,还有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据说有一天,虢公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长着人脸、老虎爪子、一身白毛的神仙,拿着一把大斧子站在宗庙西侧的廊檐下,正对着他呲目瞪眼。虢公丑见了神仙惊慌失措,正准备要逃走,却听到那个神仙在他背后大喊:“别跑呀,虽然我长得丑,可我是天使啊!我是来传达上帝命令的!”

虢公丑一听是天使就赶紧跪倒听命,却只听到那神仙说:“上帝要让晋国进入你的国门。”然后就消失了。

虢公丑在梦里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赶紧叩头谢恩,但醒来之后却越想越纳闷:“这什么鬼啊?有这样传达上帝命令的吗?让晋国进入国门,那你告我干嘛,你是不是走错门了?不行不行,得找人来给我算算。”

他找来了负责占卜记事的史嚣来给他解梦,史嚣告诉他说:“按国君你所描述的样子,那个神仙应该是掌管刑杀的大神,名叫蓐收,主要负责给人降灾祸的。我看你流年不利的样子,多半是快要完蛋了,还是趁早跑路吧!”

虢公哪儿爱听这话啊?他当即反驳道:“你业务水平太差了,上帝让晋国进入我的国门,意思就是晋国很快就要臣服于我了,你懂?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还敢给我解梦,看来得吃点牢饭好好补一下基础业务知识了!”说完就让人把史嚣关了起来,还下令让国人都来庆贺这个梦,好让大家都知道自己见鬼了。

虢国的大夫舟之侨莫名其妙地接到这个指示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昏君啊!早就听说大虢国要完,我今天终于明白了。国家壮大并广治道义,小国进入国门是来臣服的,这没错。可是国家弱小还傲慢自大,让大国进来那就是诛讨啊!你以为晋国还是那个你随便就敢过去欺负的小弟弟吗?”

据说舟之侨还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虢国内外局势,认为虢国必将灭亡。其一是国君奢侈放纵,不思进取。因为放纵私欲,导致国人痛恨,没有人愿意服从他的指令;因为不思进取,在面对可能的外敌来袭的时候不修整军备,反而鼓动国人庆祝欢迎,可谓是病入骨髓,无药可救。其二是公族弱小,且离心离德;其他诸侯疏远,无法得到帮助,导致其势单力孤,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其三是上天不佑,故意给他错误的指示,让他在无知愚昧中更加放纵。上帝想让谁灭亡,必先令其疯狂,说的就是他啊。

舟之侨一边分析,一边打包行李,就在虢国上下还在为君主的美梦庆祝的时候,他早已带着一家老小一溜烟地就跑到晋国去了。舟之侨跑路去了晋国是真的,至于那一席的分析究竟是不是出自他口已经不重要了,反正虢国最终的确是死在了晋国的手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3: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A2-3-2 虞公愚公

与虢公一同被黑化还有一旁邻国虞国的国君:虞公。在详述虞公事迹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虞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相传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幼子季历。季历有一个儿子昌很受古公亶父的喜爱,每天跟宝贝儿似的捧在手心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意,于是双双避位,把君位的继承权留给了季历。两个人离家出走跑到了吴地,因为农业技术好,太伯就被推举为勾吴之主,建立了吴国。不过由于太伯没有子嗣,死后把位子传给了弟弟仲雍,等仲雍死后葬在虞山,因此就有了虞仲的称号。

留在周原继承君位的季历,死后如愿把君位传给了昌,也就是周文王。周文王伐商失败被俘,最后死在商都,他的儿子武王发继承王位,最终剪灭殷商建立周朝。周朝建立之后,周武王分封同姓宗族为诸侯,为了感谢太伯和仲雍避位让贤的举动,派人四处寻找二人的后裔,想给他们以封地,最后终于在吴国找到了虞仲的曾孙周章。

虞仲死后,吴国的君位先后由季简、叔达继承,此时已经传到了周章这里。于是他们便封周章为诸侯,奉祀吴太伯,将周章的弟弟仲封为虞君,奉祀虞仲雍,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个封地在平陆的虞国。这个被封到平陆的虞国首封之君,因为排行老二,因此也被人们称作是虞仲。

虞仲之后的历代国君似乎都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丰功伟绩,因此很难找到他们的记录。只有到了春秋时期,才有了虞君的些许记载。

故事发生在晋武公时期,据说是在公元前702年,虢公林父与大夫詹父不怎么合得来,因为闹了点矛盾,就跑去找周天子打小报告。作为一国之君,天子的卿士,斗不过自己的大夫也就算了,竟然还要打小报告,已经够丢人的了。可更让人唏嘘的是,虢公的小报告也打得很没水平,竟然还让詹父给揭穿了。詹父打官司打赢了国君还不肯罢休,又带着周天子的兵去攻打国君,最后把他撵到了虞国。

当虢公跑到虞国,本应尽地主之谊的虞公却根本顾不上理他,而是忙着跟他的弟弟抢大宝剑。原来,先前虞公的弟弟虞叔有那么一块美玉,每天爱不释手,见了谁都想拿出来炫一炫,炫来炫去让他那个当国君的哥哥很是眼红,于是就找他去要。虞叔对如此难得的美玉珍爱备至,又怎么能舍得给别人呢?因此就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他自己也没觉得有什么,出来之后还是天天显摆。

这个时候就有人劝他了,说什么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象以齿焚身,麝以香丧命之类的。他一听这话觉得也是,虽然虞君是自己的哥哥,可毕竟也是国君,这么一块宝玉留在我的手里,万一给我惹来杀身之祸怎么办?于是一咬牙一跺脚忍痛割爱,跑去主动把宝玉上缴了国家,哦不,虞公。

虞公得了宝玉之后还不知足,知道弟弟喜欢搜罗好东西,就天天盯着他。后来,他又发现弟弟得了一口上好的宝剑(青铜剑),便贪念又起。虞叔这回可不答应了,说你这样贪得无厌,刚要了我的宝玉,现在又要宝剑,怎么我的东西啥你也稀罕?我要一味地纵容你的索求无度,保不准以后还会找我要什么,到时候我的脑袋恐怕也得让你要了。

虞叔更害怕的是象他哥哥这样的人,给了他好东西他不觉得你好,不知道感恩,可是一旦他想要什么东西你不给,就会记下仇了,他就会收拾你。与其等着他收拾我,倒不如我先把他收拾了吧!就这样虞叔带着家兵把自己的亲哥哥虞公赶跑了,赶到了共池。
虞公很不开心,东西没要到,自己还被撵出了家门,心里那个叫郁闷啊!可更郁闷的还要数虢公林父了,我好歹来了你家算是客人啊,你不供着我好吃好喝也就算了,连个招呼都不打自己跑了算几个意思,你给我回来,回来……

虞公后来有没有回来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此处的虞公与后来的亡国之君是什么关系更是无从查证,但其贪财不义的名声却似乎得到很好的传承,并最终葬送了虞国的国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3: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A2-3-3 假道伐虢

虢公丑不思进取,同时也有着昏庸的名声,使得原本强盛的虢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秩序中渐渐走向了边缘位置。不过话说回来了,尽管名声不佳,虞虢两国的国君却也并非全然是草囊饭袋,至少在应付晋国的这件事上,还显现出了一定的战略意识。特别是当他们看到晋国迅猛扩张的态势之后,便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晋国的挑战。

两国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给晋国人带来了不少的困扰:若要攻打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必然会前来救援,使得晋国不可能将其各个击破;可如果要同时对付这两个国家,晋国的军力难免又显得不足。因此当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伐虢的事务被提上日程的时候,晋献公便常常为此寝食难安。

这个时候,有一位名叫荀息的大夫对两国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这便是著名的“假道伐虢”之计。他让晋献公以晋、虢两国之间的恩怨为借口,通过外交手段借道虞国,并与虞国联合共同伐虢,虢灭之后再将虞国收入囊中。这个计策的关键就在于虞国能否如愿地配合晋国的行动,毕竟虞虢两国山水相依,互为依靠,若是虞国出于自身安全考虑而采取不合作态度,这个计策也就无法施展。

有鉴于以上提到的虞公贪婪的本性,荀息提出让晋献公将上好的玉石(垂棘之璧)和宝马良驹(屈产之乘)拿出来送给虞公。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极其重要的物件,上好的玉石相当于现在的黄金,属于硬通货;宝马良驹是车战必备、且极具稀缺性的战略资源。晋献公也是一个精于算计的国君,听说要把这么多好东西拱手送人,难免会有些不舍,因而很是疑惑地问道:“这可都是宝贝啊!如果虞公收了我们的礼物,却不肯借道,那我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荀息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些礼物并不是真的给了他们,只是把玉石从我们的内府藏到了外府,把那些马匹从我们国内的马厩暂时存到外面的马厩。虞国的国君只是暂时帮我们看管一下,等到虞国灭亡,这些东西还是可以拿回来的。”

晋献公听完荀息的解释后依然不放心,继续追问道:“我听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很有心计,有他在虞君肯定不会同意的。”

荀息作为晋献公的智囊,在外交上活动频繁,对虞国内情有很深入的了解,他为献公解惑说:“宫之奇这个人我太了解了,他有三个致命的缺点:内心旷达,行事懦弱,而且从小在宫中由虞公抚养长大。内心旷达的人通常言简意赅,说话点到为止;行事懦弱的人就不会拼死劝谏,一旦自己的话得不到采纳,不会据理力争(这些似乎有点像知识分子的局限性,不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另外他从小在深宫里长大,国君对他很疼爱,但对他的话却不会特别重视。更何况,当你把这些珍宝器物、宝马良驹放到虞公面前的时候,他根本不会考虑到自己将会有亡国之祸。这些计策只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才能识破,就虞公那老朽之人,智力也就是一般偏下,您就放心吧!”

荀息终于还是说动了献公,同意委派他为全权大使,负责到虞国去交涉借道事宜。到了虞国之后,荀息先是跟虞公拉了拉家常,讲起了虞、晋两国联合消灭冀国的故事。当时冀国从颠軨入侵,围攻虞国鄍邑三面城门,晋国为了解救虞国的危机,派兵前来攻打冀国。这是在暗示虞君,以前我们帮过你,现在该你帮我们了。

说完了这些,自然就该说虞君该怎么回报晋国了,荀息向虞公提出:“现在虢国建筑堡垒,攻打敝国南部的边境。我们呢也不要求贵国出兵攻打虢国,我们自己打,只是想向贵国借道,好让我们去找虢君问罪。”

果然不出献公所料,虞公自然是欢喜的,他不仅同意借道,甚至还抢先提出,要帮助晋国打前站。但宫之奇却看出了他们的诡计,在朝堂上极力劝阻:“晋国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厚重,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一个大国对我们这样的小国如此恭敬,怕是会有见不得人的阴谋,我担心他们会对虞国不利啊!”

虞公不听,宫之奇就接着劝,说:“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旦灭亡,唇亡齿寒,虞国也难以独善其身。”可虞公还是没有听从,终于还是同意借道给晋国。

在做完借道联虞的一系列工作之后,具体战争的过程就很简略了。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夏,晋国大夫里克、荀息带着晋虞联军,通过虞坂古道直抵下阳(又名夏阳,在平陆县境内)城下。不久之后,下阳城被攻陷,虢国退守黄河以南的上阳(又名大阳,今三门峡境内),第一次假道伐虢战役结束。

下阳是虢国扼守虞坂古道,封锁晋国南下之路的重镇,失去下阳,对于虢国来说意味着再无防范晋国的能力。可虢公似乎并没有被这些事情所困扰,反而忙于建功立业,失去下阳没多久,他就在桑田打败了戎狄。晋国的大夫郭偃(卜偃)听了这件事后评论道:“虢公丢失了下阳不感到恐惧,经历了战争不是积极防御晋国并安抚民众,反而去别处建功,这是上天不愿意让他反省加重他的衰势啊!过不了五年,虢国必然会灭亡的。”

郭偃对虢国命运的预测显然太过乐观了,也就是第一次假道伐虢三年后,也即公元前655年,里克、荀息再次借道虞国伐虢,虢国终于迎来了决定他们最终命运的时刻。只是毫不意外的,这次宫之奇又出来劝阻了,他痛哭流涕地跑去对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亡了,虞国很快就会步其后尘的。晋国的野心太大,你让晋国军队走了一次还不够,怎么还要来第二次?这样下去是养寇为患,到最后将会危及虞国的啊!”

虞公大概是很讨厌别人在自己面前秀智商,看到宫之奇又来嚼舌根,便很不客气地问道,“晋国与我是同宗,难道还会加害我不成?”

宫之奇说:“太伯、虞仲,是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咱们虞国是晋国的同宗没错。可是虢仲、虢叔都是王季(周王季历)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卿士,对王室有很大的功劳,这些功勋都在王室盟府中有记录的,他们也是晋国的同宗啊!晋国现在想要消灭虢国,难道就不能灭掉我们虞国吗?”

看到虞公不以为然的样子,宫之奇接着又说:“虞国与晋国亲近是没错,可是你再亲能亲得过桓庄之族吗(那可是三代之内旁系血亲)?桓庄之族有什么罪?不就是因为争宠逼迫晋君结果就全被杀掉了吗?晋人无信,亲戚都能杀掉,更何况是血亲早已冲淡了的邻邦呢?”

虞公吃了别人的嘴软,一个劲地为自己解围,就是要替晋国说话:“哎呀,你怎么这么麻烦!你看我祭祀神明的时候,奉献的祭品又丰盛又干净,我这么诚心,神仙会保佑我的。”

宫之奇都快被气死了:“鬼神你也信啊?好吧,既然你信鬼神,那你也知道,上天和鬼神都不会因为自己的私心去亲近谁,他们只会亲近辅助有德行的人。你献上的那些祭祀品再好,对鬼神来说也都不够香甜,只有美德才是真正芳香的。所有人祭祀上天的祭品都没有多大的区别,有区别的只有人的德行,这才是神明真正依从的东西。如果没有德行,百姓不和,天上的神明都不会来你家享用,你的祭品再好有个毛用啊!假如晋国占领了虞国,然后修整自己的德行作为祭品献给神明,神明难不成还会把这些都吐出来吗?”

宫之奇苦口婆心说了这么多,虞公却是一句也没听进去,又同意了晋国的请求。宫之奇闻听后只得无奈地摇了摇头,说虞国大概是撑不到过年了。回家之后马上吩咐家人收拾细软逃跑,他没有投入敌国,而是躲到西山去避祸了(谷梁传说是去了曹国)。

这年八月,晋国二次借道虞国围攻虢国都城上阳,到十二月份便将其攻克,虢公丑奔周,虢国宣告灭亡。灭虢之后,晋军回师途中在虞都附近迁延不去,虞公对此也毫无对策,只能任由晋国大军在城外驻扎。随后,晋军趁虞国疏于防范,借机偷袭将其灭掉,俘虏了虞公及一众大夫。荀息把之前贿赂虞国的马牵到献公面前,献公笑着说:“马还是我的马,就是牙齿有些老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3: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忠信

晋献公假道伐虢的多数史料都来源于《春秋》三传及《国语》。在这些史料中,出场次数最多的不是晋国的君臣,也不是虢国的上下,而是来自于虞国名叫做宫之奇的大夫。有关战争进度的一系列的论述都是在围绕他的言论展开,他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也成了后来脍炙人口的金句,这也使得宫之奇总是以先知先觉、睿智卓学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与之相对的虞公则是一个贪财好利,见利忘义的卑鄙小人。然而这些描述是否真实,还很值得商榷。

总结宫之奇在三传中的表述,其核心思想无外乎以下两点:

第一,虞、虢两国要抱团取暖,相互依赖。这大概是晋国伐虢之前虞国采取的一贯措施,也是晋国最为忌惮的一点。反过来讲,晋君无耻,不讲信义,连亲族都可以诛杀,作为同宗的虞国显然不能将其作为倚靠,与晋国结盟更是不可取的。

第二,鬼神和上天只辅助有德行的人,而不是虔诚地奉上祭品的人。而究竟什么样的德行才是上天所眷顾的呢?三传中没有详细交代,倒是《国语》借宫之奇之口进行了一番附会,其侧重点主要是“忠”、“信”二字,认为只有讲求“忠”、“信”的国家,才能在有外国军队驻扎的情况下不受损害。

究竟什么才是“忠”呢?宫之奇解释说,“除暗以应外谓之忠”——所谓的“忠”,就是去除对方的阴谋来应对敌人。初看这句话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除暗以应外”似乎用来形容“智”更合适一些。不过,儒家学说中最早的“忠”并非“忠君爱国”的“忠”,而是尽心于于王道。

所谓的“王道”在这里的体现就是“不绝人之亲,不乏人之祀”。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图霸中原,正是因为有“兴灭国、继绝世”的功劳,而这一切都是忠于王道的表现,因此才为儒家所盛赞。要想做到“忠”,首先自己要为人清明,尽力去避免巧诈的做法,同时还要揭穿他人的阴谋,避免友邦为他人的巧诈所害。虞公的“不忠”就表现在,“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说虞公不能尽力粉碎晋人的阴谋,帮助虢国反制晋国,反而为晋人铺路,去伐灭自己的友国,让虢国接受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就是对虢国不“忠”。

所谓的“信”,并不是言出必行,而是要“定身以行事”——要剔除自己的私欲,坚持为人处世的准则(礼),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因为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左右摇摆。具体到借道予晋这件事情上来说,就是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背弃自己的友国,不管这种私欲是来自于贪欲,还是自身的恐惧,都要堂堂正正不为所动。而虞公因为贪图宝马美玉而背弃了自己的亲密邻邦虢国,这是“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就是不“信”。

最后他总结说,“夫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离开了忠就无法立足,离开了信就无法稳固,不讲忠信,还要留外敌在本国驻扎,敌人知道了你的底细之后,就会回过头来谋算你。失去了忠信的根本,国家怎么还能长久?

既然说要讲忠信,宫之奇知道国家将要灭亡,自己却跑到深山里去享清闲,这样的行为是否也是忠信呢?在儒家的观念中似乎也算。儒家的忠信观并不追求愚忠,荀子说“从道不从君”,孔子也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理想信念的君子不应该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要选择最有利于实现王道正义的途径。“信”是要遵循礼仪行事,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言出必行,因为在儒家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的作为。因此对于宫之奇来说,不是我不忠于我的道义,实在是我无能为力。当国君选择背弃忠信的时候,我宁愿选择退出,也不与不忠不信的行为同流合污,这也算是一种忠信。忠于自己的内心,守正自己的人格,正是忠信的体现。

说完这些,我们回过头来看,是不是虞公遵循宫之奇的这些原则就一定能够保全虞国了呢?答案显然是不能的。

这些说法包含了太多意识形态的色彩,着力从“德”的角度来阐释国家兴亡的内在联系,因此才有了虢公丑见鬼和虞公贪婪不义的故事。以上的这些传说自然是不足为信的,否则我们就中了古人“因果报应论”的圈套。抛开这些道德说教的故事不论,对于晋、虢这场冲突的起因,实际上也并不难理解。

虢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故夏地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曾一度与东方强国郑国分庭抗礼,并几度干预晋国内政,让曲沃的几代君主都对其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晋献公即位初期,虢、晋两国的实力差距还很微弱,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之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同在故夏地的晋国开始崛起的时候,两国为了争夺在当地的影响力,必然会走向战争。

只是与晋武、献两君积极进取的姿态不同,虢国的几代国君似乎都仅仅满足于王室卿士的地位,仅仅为在以王室为主导的政治秩序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沾沾自喜。然而时移世易,伴随着天子权威的一再滑落,以及郑、齐等国在东方的开拓,国际政治的逻辑已经从王权秩序转向了霸业秩序。虢国僵化保守的政治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等待他们的便也只有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当此晋虢相争的关键期时期,像虞国这样的小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其命运便如飘零之浮萍,根本由不得自己掌控。《谷梁传》在提到借道一事时,曾引述荀息的话说“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可以说是道出了其中的关键。当荀息带着宝马美玉前来商议借道事务的时候,虞公实际上早已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听从宫之奇的劝说,与虢国联合抵御晋国固然更符合道义,但却会将虞国推向晋国的对立面,给对方以名正言顺讨伐自己的借口。以虞国本身微弱的实力,以及虢国聊胜于无的支援,虞国抵死抗衡的最终结果,恐怕也只是灭亡得更快,后果也会更加惨烈。

虞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不顾宫之奇的劝阻,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晋人苟合,除了抱有一丝侥幸之外,更多的恐怕还是希望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最后的结果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晋国虽然灭掉了虞国,但却并不废弃虞国的祭祀,还把虞国的赋税归于周王,让虞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安享善终,这恐怕已经是虞公最好的归宿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虞、虢两国地处秦岭、太行两大山系的衔接处,向北有虞坂古道控扼晋国的咽喉,向西有崤山函谷关锁钥百二秦关,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晋国南下争雄,还是秦国东出求霸,茅津渡口前的崎岖古道都是他们的必经之地。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历史跨入春秋中叶,虞、虢所处的位置已经成为秦晋两大强国争锋的焦点所在,如此险要的地理形势,就已经决定了他们必将成为秦晋两国眼中的珍馐,无法在这乱世中独善其身,这将是我们在后文中将会着重探讨的议题。

春秋早期正处于政治经济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兼并和灭国已经成为风气。一个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国家,一味地遵循礼仪王道,并不能让其摆脱被吞并的结局。彼时兴起的国家往往是在不断变化的时局中,果断采取改革措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逐渐在这黑暗森林中得以立足。那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只能被历史无情地淘汰,虞虢两国正是这场淘汰赛中最微不足道的牺牲品罢了。

在完成了假道伐虢之战后,晋献公时期的对外扩张便基本告一段落了。经过这短短二十年的发展,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使得晋国从一个撮尔小国(偏侯),发展成了一个地方千里的大国。

按照《史记》的说法,到晋献公去世时的公元前651年,“晋彊,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晋国疆域的最西端已经越过黄河,进入陕西东部,与秦国接壤。即便是考虑到讨伐郦戎当年被秦国打败,导致失去了骊山地区,其疆域的西垂也仍然延伸到了陕西大荔附近。向东则有卫国的故地,包括河内、邯郸、百泉、朝歌四邑,大体就在今天的邯郸、安阳、新乡一线,与齐、鲁、卫、宋、郑等东方大国遥遥相望。向北则有霍国故地与戎狄相拒,势力范围到达了今天的灵石、介休附近。往南大致与今天的山西河南交界相当,有些地方已经越过了两省交界,进入了河南西部地区。

这些疆域基本构成了晋国后来的领土格局,为后世君主逐鹿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献公功业的基础上,后世的惠公、文公不断推陈出新、力行改革,晋国拥才有了称霸中原的资本。从这一角度考量,晋献公恐怕才是成就晋文公霸业辉煌居功至伟的第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3: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3: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水 发表于 2020-11-27 16:17
挺有意思的,内容出自哪本书?或在哪个展览馆?

自己胡乱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3: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vivalavidalc 发表于 2020-11-27 19:44
怎么感觉像民科写的。。。

你好,我叫刘民科,很高兴认识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13: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wxdwxd 发表于 2020-11-30 11:41
好帖,继续学习,要写到三家分晋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4: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又能长知识了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4: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拜读,期待后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5: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狐氏后人狐云杰前来报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30 15: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历史文化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30 00:58 , Processed in 0.07829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