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勿忘在莒

[龙城轶事] 春秋·晋国历史专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3 16: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学术深度!很精彩!楼主辛苦了!期待楼主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3 16: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继续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13 20: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到三家分晋了,期待楼主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从城濮之战到邲之战:晋国中原霸业的中衰

第一节 无为霸主

赵盾执政的二十年,秦晋之间争斗不休,国内政局变幻莫测,周遭势力虎视眈眈,怎一个乱字了得。然而,如果要站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上,或许这二十年还算得上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在他开始执政之前,晋文公成功地通过平定王子带之乱和城濮之战,先后完成了尊王、攘夷的两大功业,从齐桓公手中接过了霸主的旗帜,彻底慑服诸侯开启了晋国霸业的先河。崤之战后,晋国又以一国之力单挑两大强国而立于不败之地,更是让列国叹为观止。在晋国强大武力的震慑下,在恩威并施手段的引导下,国际政治变得井然有序。

与此前乱哄哄的景象不同,文公称霸后的三十年间,中原大地呈现出了一幅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现了一段春秋时期少有的和平景象:

一度威逼中原令人战栗的楚国,尽管并未丧失战斗力,却也因北伐受挫消停了不少;北狄侵扰中原的情形虽时有发生,但在中原诸侯的合力围剿之下,也渐有偃旗息鼓之势。

国际社会以大侵小的现象虽然无法全然禁止,战争的烈度却降低了,以灭国绝嗣为目的的战争暂时退出了中原的舞台,各国之间争风吃醋互相攻伐的情形也明显减少。

诸侯内部也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安定局面,以子弑父、以臣弑君的现象不再是各国政治的主流,偶尔出现那么一些小波澜,也能够迅速得以平息。从这个角度来看,晋国虽说在自身建设上有所欠缺,却也算是完满地履行了霸主尊王、攘夷、定纷、止争的各项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襄公霸业

晋襄公时期晋国的主要精力都是在对付秦国,并没有对东方诸侯有太多投入,但以城濮之战的余威,还是很好地延续了晋文公的霸业。若说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襄公初立之时,鲁、卫、许等国看到晋国君主幼弱,也确实动过那么一些小心思。

按照以往的经验,中原的霸主很少有能够连任的。比如庄公小霸之后郑国便一蹶不振;桓公去世后齐国便陷入内乱,再也无法东山再起。晋文公去世之后,晋襄公年少即位难以服众,有些本来就有怨言的诸侯难免会有些叛逆的意思,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卫国。

卫国在晋献公时期曾受戎狄蹂躏险些灭国,尽管后来在齐宋等友邦的支持下得以复国,却到底还是伤筋动骨,国力大为削减,以至于后来在狄人不断侵扰下,不得不将都城迁往帝丘。这还倒罢了,践土会盟后,晋卫两国围绕卫成公的地位闹了不少矛盾,让卫成公很受折辱,这就使得在卫成公回国后,很难说会真心服从晋国的领导。实际上,在晋文公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当诸侯纷纷前往晋国朝见,与晋为邻的卫国却不仅不履行朝见的义务,甚至还不经请示就派孔达无端侵扰郑国,公然挑战霸主的权威。

晋襄公即位后,因崤之战带来的影响,晋国陷入了与秦国多年的拉锯,本来是没有精力理会这些事的,但考虑到国际影响,为了防止诸侯有样学样,他们还是忙里偷闲地于襄公二年(前626年)通告诸侯伐卫。

大军行经南阳时,时任正卿先且居突然灵光闪现,对晋襄公说道:“卫国不朝觐霸主是不守礼,作为霸主不朝觐天子也是不守礼,若要让诸侯服从,就要给天下做个榜样。”

晋襄公当时只有十几岁,大概也受不了舟车劳顿之苦,就留在温地朝觐了周襄王,而先且居和胥臣则带军攻打卫国。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到当年六月份,攻取了卫国的戚邑,并俘获其守将孙昭子。

面对大国的讨伐,卫成公就算再硬气,也知道好汉不能吃这眼前亏。可他又不愿低头,怎么办呢?思来想去,他竟突发奇想,派使者向陈国求救。陈国是个小国,地狭偏远,本身就受楚国威胁,让他们出兵援救显然不现实。卫成公为何又要多此一举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因倒是也不难猜。

六年前卫成公出居避难,曾在陈国逗留过一段时间,故而与陈共公建立起了革命情谊。此番派人向陈国求援,不过是仗着两人关系不错,想让他给拿点主意。

陈共公闻奏大概也很为交了这么一个朋友而后悔,不过到了这种时候,也只能急公好义方显英雄本色。他思忖了半天,倒也的确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要:他让卫成公挺直腰杆别认怂,干脆举起大旗反攻晋国,先痛快痛快再说。

这个主意出得太高明了!一般人是真看不懂。不过卫成公倒似乎是与陈共公心有灵犀,不仅看懂了,还煞有介事地派出大夫孔达,带兵对晋国发动了悍然袭击!

是可忍孰不可忍!晋国可是连秦、楚这样的强国都丝毫不想让的,如何就能让你卫国给占了便宜。第二年,晋司空士縠邀合宋、陈、郑的国君,以及鲁国大夫公孙敖在垂陇会盟,以声讨卫国的不臣之举,那个给卫成公出馊主意的陈共公也应邀前往。

不过,他这一趟可不是去给卫成公添堵的,而是要帮他跟晋国说和。具体的操作手法也的确刁钻,他先是到卫国走了一遭,等到开大会的时候,列国君臣突然间便看到了一个五花大绑的粽子——哦不——是囚犯。陈共公则站在一旁担任讲解员:

“都是这小子干的好事!卫侯回国之后倡导睦邻友好,可偏他一意孤行非要侵讨郑国。这还不算,诸侯大军征讨卫国时,他竟然猪油蒙了心,还敢对晋国老大动手!要不是卫侯顾全大局,还真不知道这小子还能闯出什么祸事来!”

人都已经带过来了,不管这事是不是他干的,总得审问一下吧?这一审问不要紧,还没怎么屈打,被包成粽子的孔达就已经成招认了,说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看不惯卫成公,想故意惹恼晋国,把他再赶出去。

这么一来,卫成公既不需要低头,也不需要认错,就把责任撇得一干二净。在座的诸侯们见既然抓到了罪魁祸首,也就没有了征讨的理由,不解散还等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对卫国用兵的同时,晋国也不忘敲打一下鲁国。

早年鲁国与楚人过从甚密,在城濮之战时又左右摇摆,意志很不坚定。可在瓜分曹国土地的时候,他们却因为积极争取,反而得到的好处最多,这件事也让鲁人颇感沾沾自喜。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鲁国夹在齐、楚之间,向来缺乏安全感,三心二意倒也是常事。等到晋文公去世,鲁国人一看这霸主没当几年就不行了,也不知道下一个霸主什么时候会来,干脆就想趁着这个权力的空窗期充实一下自己的力量,故而就去找了找邾国的麻烦。

诸侯之间互相攻伐是对盟约最大的蔑视,未经霸主允许便私动刀兵更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无论晋国是不是有精力,这件事也都得管一管。晋国人处理问题的办法也很鸡贼,他们并没有直接拿讨伐邾国的问题来说事,反而是指责鲁文公即位后迟迟不来拜码头,显然是对霸主的不尊重。等到鲁文公硬着头皮到了晋国,晋襄公偏又避而不见,只派了自己的太傅阳处父与之盟会,且不允许他参加伐卫的垂陇之会,很是将鲁国羞臊了一番。

好在这种关系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到襄公四年,秦晋之间的冲突进入白热化阶段。秦穆公破釜沉舟准备要与晋国决一死战,使得晋国国内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晋人担心一味用强会导致诸侯离心,便主动向东方诸侯求取和解,同鲁、卫两国重修旧好,卫国那个被甩来背锅的孔达也得以顺利回国。此后的两年,因为晋国内部发生了变故,有关鲁、卫的事务也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泜水诓敌

尽管晋国与秦国的战争如火如荼,但在整个国际政治版图上,晋国最大的对手,当还是楚国。城濮之战后,晋楚关系跌入了冰点,有那么好几年两国都没有什么往来。

直到晋文公九年,楚国才派斗章出使晋国,两国关系才出现了和缓的迹象。然而仅仅几个月后,晋文公突然去世的消息传遍列国,国际局势瞬间又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首先作出反应的,是与楚国毗邻的许国。

这个在整个春秋时期受尽夹板气的蕞尔小国,只因早年不得不依附楚国,在城濮之战后首当其冲成为晋国示威于诸侯的标靶,受到了诸侯联军的合力讨伐,故而不得不转投晋国麾下。及至晋文公去世,楚国北上意愿再次萌发,许国邦小势弱,担心晋人无法庇护自己,于是便先行一步与楚国结盟。

晋人虽对后来的“破窗效应”一无所知,但也知道诸侯背盟的先例是断然不能轻易开启的。故而在襄公即位元年的冬天,他们便邀合了陈、郑等国再次伐许,试图将其重新拉回到自己的阵营中来。

楚成王显然也不肯示弱,他当即也派出了令尹子上(斗勃)起兵围陈救许,迫使陈、蔡两国与楚议和。之后楚军又转而攻打郑国,试图把流亡在楚的公子瑕立为郑君,以改变亲晋的穆公子兰的一边倒政策。

但没成想,大军在经过桔秩之门的时候,公子瑕的战马受惊,拉着战车直接冲入了池塘中。满怀着雄图大志的公子瑕乘兴而来,结果还没看到新郑的城门,便在一场意外中诡异离世,这也直接导致楚人更立郑君的计划完全泡汤。

尽管在郑国的行动出师不利,楚国人到底还是在陈、蔡的战场上稳住了局势。为了能扳回一局,晋国统帅阳处父带兵伐蔡,却不意与回师救援的令尹子上相遇,双方在泜水两岸夹河对峙。

阳处父本为襄公太傅,并非五军十卿的核心成员,故而所带兵力较少,与令尹所带领的楚军主力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他不敢贸然与楚军接战,但为了晋国的颜面又不能轻易认怂,故而便虚晃一枪,故意派人去向楚人下战书:

“常言道‘文不犯顺,武不违敌。’既然两军已经相遇,就应该痛痛快快地打一场,可就这么隔河列阵也不是回事啊!要不这样吧,我自己呢回退三十里,给你们留出足够的空间渡河列阵,等你们都摆好阵势,什么时候开打就全听你的了。可要是你不愿意打,那就该干嘛干嘛吧,大家也别在这儿空耗钱粮了,这对谁也没有好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对面列阵的是宋国军队,子上恐怕也没有二话。一来,是宋国人实心眼,不会玩诈术,哪怕对方没有打招呼,子上也敢于从容渡河,没什么好怕的。二来,宋国的军力太弱,即便是他们半渡而击,楚军也有信心应付自如;再不济,大不了回国调兵前来报仇,这宋国人总不能不惧吧?

可如今他们面对的是以狡猾著称的晋军,事情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令尹子上原本也是想渡河作战的,可一旁的大孙伯(成大心)似乎被当年晋军“退避三舍”的旧事给吓怕了,急忙劝阻说:“晋国人一向诡计多端不讲信用,万一他们要趁我们渡河时偷袭,再后悔就来不及了。不如大家都缓缓,我们先退后三十里,观察一下形势再说。”

这个子上在城濮之战时,曾辅助当时的令尹子玉主掌右军,其所统领陈蔡联军更是被胥臣的虎皮军吓得溃不成军,大孙伯的话倒是给他提了个醒,于是就下令全军后退三十里。

可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子上虽知道晋人狡诈,却不知道晋人的狡诈是要逆天的。楚军刚开始后撤,河对岸的阳处父就向各处宣扬,嚷嚷着说:“楚国人不敢与我们交战,他们跑了……哈哈哈哈哈!”然后就以一副凯旋的姿态撤军回国了。

子上被晋军耍的简直是目瞪口呆:“这叫怎么回事啊?真没你们这么玩的!中原诸侯都把我们楚国称作蛮夷,把晋国称作华夏,可你这华夏贵胄也太会玩了吧?怎么比我们蛮夷还狡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楚成王之死

双方这次的接触,子上实际上是建了大功的,不但达到了救援许国的目的,还迫使陈、蔡与楚结盟,从而在晋国霸业版图的完美曲线上划开了一道醒目的缺口。

而阳处父则不然,他除了在口头上占了点便宜之外,军事上可以说是毫无建树。反而是因为他的出征,让晋国在失去许国的同时,又丧失了抵御楚国北上的两个重要盟友。

这种战绩要放在什么时候,阳处父绝对是要军法处置的。然而意外的是,战争结束后,阳处父还是那个阳处父,令尹子上却不再是那个子上了。而这一切的缘由,还要从久远以前的一段旧事开始说起。

公元前672年,也即晋献公即位的第五年,当时还只是一名公子的楚成王弑其兄堵敖即位为王。楚成王年轻时大约对儿子商臣十分宠幸,便想要将他立为太子,为此他还特意向众臣征询过意见。

在问到子上时,得到的回答是:“王上现在正值青春鼎盛,宫中宠爱的妃子那么多,立太子这种事着急不得。您现在图新鲜把商臣立为太子,万一哪天有了新宠想要改立幼子,就很容易会出乱子。更何况,按照楚国的习俗,一向都是立年轻的公子,商臣年长,不符合楚国的习惯,不如先不立太子。”

以上的这些话都尚还中肯,但子上接下来所说的话则直接表达了对商臣的不满:“商臣眼睛像胡蜂,声音像豺狼,生性残暴,不适合立为储君。”

这种纯粹“外貌协会”式的人身攻击外加恶毒的诅咒,无论是放在谁的头上恐怕都无法忍受,更何况还是一个潜在的君位继承人!子上的强势安利并没有改变楚成王的决定,但却实实在在地为自己招来了仇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番泜水之战子上无功而返,商臣就利用众人对若敖氏的不满,怂恿国人造谣,说子上是收了晋国人的贿赂之后才故意躲避晋军的,为了一己私利使楚国遭受耻辱,简直是罪大恶极!楚成王早就为城濮之战时子上的无能感到恼火,如今听了商臣的说辞更是深信不疑,一怒之下竟然把子上杀掉了。

子上虽然死了,但他对楚成王所说的话还是应验了。到泜水之战爆发的公元前627年,楚成王在位时间已达到45年,年龄更是到了七十岁上下。年老的楚成王有了新欢便忘了旧爱,果然萌生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商臣听到了一些风声,忙去询问他的老师潘崇,但潘崇也不敢确定消息的真伪,只能建议太子从他的姑姑江芈那里套套消息。

江芈是楚成王的妹妹,早先曾嫁到江国去,据说是因为江国与秦国结好,楚国有了吞并江国的打算,于是就把他召了回来,可见成王对她的关爱。按照潘崇的嘱咐,商臣设宴款待江芈,并故意在宴会上羞辱她,惹得江芈暴跳如雷,说话便也就不带锁了。她厉声怒喝道:“哎呀你这个贱种,难怪王兄要杀掉你立公子职为太子!”

这句话信息量很大,既把商臣骂了个狗血淋头,又把商臣所想要了解的事情交代了个清清楚楚。商臣挨了一顿骂,好歹弄清楚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就在潘崇的鼓动下起兵造反了。

晋襄公二年十月,商臣率领自己的私人武装包围王宫,逼迫自己的父亲自杀。当时楚成王正在大殿上用餐,桌子上摆了一堆刚刚做好的饭食,看到自己的儿子满脸杀气,知道是躲不过去了,只能哀求道:“让我吃了这个熊掌再去死,可以吗?”

商臣害怕父亲故意拖延时间,便断然拒绝了这个并不算过分的请求。楚成王潸然泪下,满怀悲愤地在大殿中悬梁自尽,据说死后还差点被冠以“灵”这样一个“乱而不损”的恶谥。

通过杀父弑君篡位的商臣就是后来的楚穆王,楚穆王即位之后,先后灭掉了江(河南息县)、六(安徽六安)、蓼(河南固始)等国,晋国也曾南下救援过江国,并进逼沈国(河南上蔡)。但由于冲突的范围大抵都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晋国的救援很难奏效,事情也只能作罢。倒是在楚穆王强烈进取心的驱使下,原本归附了楚国的陈、蔡、许等国因担心遭到灭国之祸,又纷纷投入了中原联盟的怀抱,算是给晋襄公霸业的完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结好诸侯

每当晋国出现君位轮替,诸侯间总会出现一些异动,晋襄公的去世也毫不例外。

晋襄公去世前后,晋国诸卿大夫围绕六卿权力归属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国内局势一地鸡毛。因国内斗争不断向外扩展,又催生了令狐之役的不宣而战,进一步将晋国拖入了无休止的战争泥潭。再加上狐射姑怂恿下的赤狄蠢蠢欲动,北方白狄时时扣边,将晋国边境也搞得鸡飞狗跳。

这些变故极大地消耗了晋国的精力,使得他们在调整国际事务时多少都有些乏力。在此情形之下,楚国大夫范山敏锐地觉察到“晋君少,不在诸侯”,故而力劝楚穆王经略北方。

晋灵公三年(前618年),楚穆王从狼渊出兵北犯郑国,俘公子坚、公子尨和乐耳,迫使郑国与楚结盟。嗣后,楚军又接连攻伐陈国,尽管第二次伐陈战争以失败告终,但到底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陈国担心引来报复,最终还是选择了与楚结盟。

灵公四年,志得意满的楚穆王邀集已经归附的陈、郑、蔡三国在厥貉会盟,扬言要大举讨伐宋国。眼看楚人气势汹汹,局势迫在眉睫,宋昭公无法招架,只好听从华御事的建议,乖乖地带上礼物亲自登门慰劳楚军。

宋国人的谦恭态度更激发了楚穆王的骄纵之心,让他欢喜得无以复加,遂又带着这几个国君到宋国的孟诸行猎。而在行猎期间,楚穆王还变本加厉,让郑穆公和宋昭公分别在左右两侧圆场,此举无疑是将宋、郑两国当成了自己的臣属而非独立的国家,令两国君臣都倍感屈辱。这还不算,在行猎当天,因宋昭公不愿以臣属身份接受命令,楚穆王更是令右司马文之无畏当众鞭打他的仆人以示羞辱,让堂堂一国之君颜面无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当此晋国深陷対秦战争泥沼之际,郑、宋、陈、蔡的国君虽受尽屈辱,却苦于找不到可以为他们做主的强权,便也只能打碎了牙和血吞,任由楚人作威作福。

楚国的蛮横态势令诸侯深感不安,晋国对国际事务的无所作为,更是让他们倍感失望,一时间国际局势又现出了波诡云谲之势。在《左传》的记载中,鲁国就先后与秦、楚两国有过被动的接触,其他国家恐怕也不能免俗。不过出于谨慎起见,大多数的国家都还是持币观望,并没有立即表明立场,但这也足够令晋人心惊了。

为了维持霸权地位,防止有人趁机珠胎暗结,破坏好不容易达成了霸业联盟,灵公继位后不久,赵盾便在扈地召集齐、宋、卫、郑、许、曹等诸侯会盟,这也是赵盾以大夫身份主持诸侯会盟的开始。

由于鲁文公在扈之盟时没能及时赶到,且早先曾私自讨伐邾国,晋国派人到鲁国责问,迫使鲁文公派东门襄仲到衡雍与之结盟,算是立威。而为了取信于诸侯,则是同意将襄公时期占领的卫国匡、戚之地归还卫国,是为施恩。

但即便如此,诸侯对于配合晋国协同作战也颇为迟疑。比如楚国伐郑之时,赵盾曾联合鲁、宋、卫、许等国前往救郑,但因各国对于晋楚局势拿捏不准,故而行动都极为迟缓,等联军抵达郑国时,楚军早已得胜班师。晋灵公五年,因四国从楚,晋国曾让郤缺和鲁国的叔仲惠伯会于承筐,但会谈似乎也没有什么结果。

直到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随着河曲之战后晋国对秦战略的转变,赵盾才终于抽出手来,开始顾及东方局势。而也恰在此时,一心图谋北上的楚穆王突然去世,又给晋国收服诸侯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各诸侯国鉴于形势的逆转,便也纷纷向晋国示好。

七年冬,嗅觉灵敏的鲁文公率先到晋国朝见晋君,其后卫、郑等国都纷纷去寻求鲁文公的帮助,借由鲁国的关系与晋国重新结盟。到灵公八年的新城之盟,除蔡国因毗邻楚国而没有参会,那些在穆王威逼之下叛晋服楚的诸侯,又纷纷回归,场面总算还是一片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襄夫人之乱

在结好诸侯的同时,晋国还忙里偷闲解决了一次王室的纠纷。

这次纷争在史料中没有具体的展现。我们只知道这件事发生在晋灵公八年(前613年)春季,因周顷王去世,周公阅和王孙苏两人因争夺权柄相持不下。直到半年后,官司打到了晋国,才在赵盾的调解下,双方各归其位,事情才算是落定了。

此次事件虽影响不大,但其中透露出的意味却足够深长。王室内争需要借由诸侯国大夫来解决,这恐怕也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回,可见王室的权威已经无法挽回地衰落了。

尽管局势看起来一片大好,晋国重新东略时的表现却总让人感觉不怎么用心。如灵公八年的邾国内乱,邾文公去世后,邾人立了齐姜所生的儿子貜且为邾定公,却把晋姬所生的捷菑驱逐出境。为了给国君家亲戚讨回公道,赵盾在新城举行会盟,随后亲帅八国联军近八百战车前往征讨,最终却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而撤军。

如果说对于邾国的讨伐,还是合乎情止乎礼的话,接下来对于齐国和宋国的两次征讨都无功而返,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宋国的内乱发生在晋灵公十年,不过其内乱的因子却是早就种下了的。泓水之战后,宋襄公因伤病不治,于晋惠公十四年(公元前637年)去世,其子王成继位,是为宋成公。宋成公继位之后,背楚而亲晋,引发楚国的声讨,拉开了晋国称霸中原的序幕。

到晋灵公元年(前620年),宋成公去世,其弟公子御杀掉了成公的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自立为君。后来成公的幼子杵臼又联合国人杀掉了宋公御,继位为宋昭公。

宋昭公本来很有人望,但经历了这么一场变故后,对公族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担心群公子会像叔父一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便想效仿晋献公诛杀桓庄之族的故事,在国内展开大清洗。然而让他没有料到的是,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泄露了,得到消息的穆、襄后裔迅速包围了公宫,迫使当时的六卿出面,代表公室与公族进行和解。

公族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就得知消息并对公室取得胜利,恐怕离不开宋襄公的夫人——也是周襄王姐姐王姬——的支持。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宋襄夫人本身就是公族势力的幕后操纵者。因为她对宋昭公从来都不甚满意,反而是对昭公的弟弟公子鲍青睐有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9 09: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史料中的提法,公子鲍据说很是乐善好施,对外喜欢慰劳孤寡老人和灾民,对内则与桓公以下的公族和执政的六卿关系紧密,简直就是一个爱心满满、人畜无害的美好典型。而更让人感到侧目的是,公子鲍还是一个十足的美人,以至于连身为君祖母的宋襄夫人都有些按捺不住,总想着要睡他。即便公子鲍一再拒绝其暧昧请求,可还是能她死心塌地地帮助他夺权。

宋昭公与公族达成了和解,宋襄夫人的背后运作却并没有止步。第二年,她又以昭公对自己不敬为由,联合戴氏又发动叛乱,杀掉党于昭公的公孙孔叔、公孙钟离和大司马公子卬,得知消息的司城荡意诸则挂印出逃到鲁国。

这次的事件究竟是如何摆平的,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总之,此后的几年间,宋襄夫人一直都与宋昭公处于明争暗斗之中。到灵公十年,她与公子鲍几乎已经操控了宋国的军政大权,便设计要在宋昭公到孟诸打猎的时候将其杀死。

宋昭公虽不掌握实权,但对此事也并非一无所知。然而,他似乎早就厌倦了这尔虞我诈的生活,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反抗,便干脆将公室的所有宝物都分给忠于自己的臣子,让他们都尽快离去,以免受到牵连。失去左右保护的宋昭公依旧按照原先的日程安排到孟诸打猎,行走到半路的时候,被君祖母派来的帅甸攻杀。政变成功之后,宋襄夫人扶持公子鲍继任君位,是为宋文公。

宋国发生的政变是公然违反君臣秩序的重大事件,作为中原霸主的晋国自然不能袖手旁观。第二年(前610年),赵盾派自己的副手荀林父与卫、陈、郑等国组成联军伐宋,大军浩浩荡荡,气势蔚为壮观,让宋文公好不惊惧。然而仅仅几个月后,凶神恶煞的执剑人竟然与他握手言和,在众多诸侯面前承认了宋文公地位的合法性,弑君篡位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6 12:35 , Processed in 0.075762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