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492|回复: 6

乡村振兴看宜昌:记录宜昌各地涌现的好项目、好经验、好做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9 17:55:29 来自手机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nyuan_1991 于 2020-11-20 13:09 编辑

湖北·兴山“昭君上村”康养文旅项目

来源:三峡广电
发布时间:2020-11-19

今天上午,湖北·兴山“昭君上村”康养文旅项目破土动工。该项目从今年7月考察洽谈,到9月签订协议,再到今天落地开工,仅用了4个月时间。

“昭君上村”康养文旅项目,是集康养避暑、生态宜居、休闲度假、昭君文化、特色产业为一体的高端综合体。

昭君上村国际康养文旅度假区项目,位于兴山县昭君镇滩坪村。规划用地面积3000亩,建设用地面积约800亩,总建筑面积逾60万平方米,启动区总投资逾20亿元人民币。

项目致力于打造国际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中部大健康产业汇聚区和文旅服务功能区,成为兴山县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的样板,实现山下香溪河谷昭君村文旅观光与山上昭君山村康养避暑互融共进,为昭君村5A景区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国际知名度假酒店

▼社区服务中心

▼康养服务寓所

▼昭君文化休闲商业街

▼康养院落公寓

▼康养合落公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2:07:24 来自手机 |

宜昌市远安县:湖北省农村住房建设试点项目

本帖最后由 linyuan_1991 于 2020-11-20 14:01 编辑

2019年,宜昌市远安县成功入选湖北省农村住房建设试点

远安县作为全省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房建设新模式,在城郊融合区新建2个小区进行全方位示范,编制了包含22种户型的《远安县特色农房建设户型推广图集》,方便群众选用。22种户型中总面积最大不超过300平方米最小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房层高,最高为3层,最低为1层,引导农民建造体量适中、结构优化、形态优美、品质宜居的房子

从2018年开始,远安县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一起研究城乡建设,系统梳理了远安近10年来的乡村变化,明显呈现出三大主要特征——

特征①

从生产方式上看,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9年,远安县劳动人口12.2万人,其中县外务工人数达到3.66万人,占比超过了30%,农村居民的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收入。同时,农业产业也由过去较为单一的粮食生产加快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附加值越来越高。

特征②

从生活方式上看,农村居民非常期望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近10年来,80后、90后出生的“农二代”开始成为进城务工的主力军,他们在经济社会方面的行为特征出现了一系列的代际性变化。

→在职业选择上,更多倾向于非农就业和多元化择业;

→在就学意愿上,改善子女教育成为选择城市安家的首要动机,目前全县除了县城之外的6个乡镇,只有3个设有初中,在校学生仅占初中生总数的26%,其他均在城区就读;

→在住房需求上,2005年至2019年,县城所在乡镇以外的户籍人口购买商品房套数占比达到66.22%,就连距离最远的嫘祖镇真金村都有20%以上的村民到县城买房;

→在文化价值认同上,“农二代”更向往城市生活,不少人春节期间返乡都会选择住在县城、乡镇酒店,对农村老家的归属感正在淡化。

特征③

从村庄功能上看,单纯的居住功能正在逐渐弱化,乡愁旅居的功能日益明显,未来这种变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

认识有了新变化,远安立足于乡村振兴大战略,重点从四个方面,探索特色农房建设的新方法。

1、把握客观规律,精准定位预期

远安县逐步摸清县域内人口“从山上到山下、从远郊到近郊”的梯次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研判远安未来一个时期人口转移的总体趋势,预计到2035年,县域常住人口18万人,其中县城10万人、乡村8万人。

2、顺应发展趋势,优化空间布局

根据全县人口规模和分布强度的预测,未来10到20年将有30%左右的村因人口迁移而不必要再保留行政村的建制。

根据这个预测,综合地形地貌、生态环保、矿山开采、生活条件等因素,远安县在谋划未来乡村布局时,打破行政界限,将全域划分为县城转移核心区、城郊融合区、梯次转移弹性区、过渡安置区、逆城镇化康养预留区“五大区域”,分类施策引导发展。

3、兼顾文化传承,系统塑造风貌

为了更好地将远安独特的文化基因保持和延续下去,远安县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后,设计推出了包含22套户型的《远安县特色农房建设户型推广图集》,方便群众选用。目前,根据这个图集指导建设的两个示范小区基本建成,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4、注重价值提升,引导理性建房

远安县作为全省农村住房建设试点,遵循人口转移规律,引导农民理性建房,让农房既“容得下肉身”,又“记得住乡愁”,更“承载了梦想”。

“十四五”期间,远安县将结合“五大分区”继续推进农房小区试点建设,同时以县城为核心、沿沮河南北延伸,打造100平方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带,努力和全县人民一起共创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看看2020年11月中旬宜昌市ZF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的现场解答。

问题1: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远安人口梯次转移及农房建设”,请问远安为什么要对人口转移规律进行探索?具体探索方法是什么?

答:第一个方面,远安县为什么要对人口转移规律进行探索?这是因为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常说,以人这本,以人为中心,乡村振兴首先一定要把农村居民的现状、诉求、变化趋势研究清楚,这其中就包括农村居民的转移趋势。只有把农村居民的转移趋势研究清楚之后,我们才能切合实际地确定村庄的空间布局,才能较好地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出发点,我们立足于远安的县情实际,对县域内人口转移规律和农民住房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个方面,远安县的具体探索方法是什么?在人口规模预测上,我们采用的是增长率法,以及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法、基础设施承载力分析法等在内相关分析法的综合运用。根据《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的相关规定,我们确定人口规模预测基准年为2019年,人口规模预测至2035年,人口规模历史数据平滑处理为近5至10年。在人口转移趋势上,我们通过全县户籍人口调查、医保情况调查、义务教育人口调查、人口自然增长调查、住房保障调查、城区用水量调查、疫情期间全民体温调查、一个乡镇两个村居抽样调查等八种方法相互印证,逐步摸清了县域内人口“从山上到山下、从远郊到近郊”的梯次转移规律。

根据以上的研究方法,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远安县域人口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总体缓慢减少、县城逐年增加的特点。我们预计到2035年,全县常住人口约为18万人,其中:县城10万人、乡镇8万人。

问题2:从全市范围来看,请问远安县的农房建设有什么亮点?

答:远安县农房建设的亮点,在于找准并把握了人口转移规律,从而根据对未来人口分布强度的科学预测,将县域划分成五大区域,分类引导特色建房。其中:

县城转移核心区。主要范围为县城城市边界以内,用于未来县城城市发展,不再新建农房。

城郊融合区。包括县城转移核心区外围约5公里范围,主要承接对象为县城城中村搬迁的亦农亦商人群。要求新建农房兼顾文脉延续和功能现代,注重农房的品质和价值提升,以二层为主,可建三层,总面积300平方米以内为宜。

梯次转移弹性区。以建制镇周边和20世纪80至90年代小公社、小乡镇为聚集点。该区域是未来乡镇人口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聚集区,将承接乡镇人口搬迁安置和周边村庄人 口逐步集聚。新建的农房要求体量适中、宜农宜商有特色,以单层、二层为主,总面积以不超过240平方米为宜。

过渡安置区。是各乡镇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条件较好的村庄,一方面可承接部分搬迁村庄的人口安置,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未来保留村庄人口逐步集聚的选点。对区域内的农房,建议能加固的不新建,鼓励腾退、利用闲置房屋;确需新建的,建小体量过渡性安置房,以一层小户型为主,总面积以不超过100平方米为宜。

“逆城镇化”康养预留区。主要是对风景秀丽的区域进行预留,作为未来“逆城镇化”康养区。此区域以异地建房为主,将有价值的旧房由村级组织或市场主体进行活化利用,严禁大拆大建。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凸显,出现了“房子越盖越好、人越来越少”的情况。远安县针对不同区域设定不同的建房要求和建筑体量,引导农民正确置业,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投资。

问题3:远安县是如何塑造村庄特色风貌的?

答:为了系统塑造乡村特色风貌,我们对村庄设计的选址、竖向、平面明确了“三个坚持”的原则

一是选址坚持“交通便利、安全环保、设施完善、适度集中”。

二是竖向坚持延续“坡顶林、坡上居、坡下田、坡谷溪”的立体空间形态。

三是平面坚持体现“依山就势、逐水而居、错台组团、街巷里坊”的层次感,避免“排排坐”“兵营式”的村庄布局。


问题4:远安是如何引导农民理性建房的?

答:一是设计引导。我们聘请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编制了包含22种户型的《远安县特色农房建设户型推广图集》,在设计中,严格把握2个要点。一要文脉延续。充分总结本土建筑语言,在设计中延续了“双顶两坡四出檐,脊翘梁挑本土色”的建筑风格,传承历史文化符号。二要功能现代。在设计中,体现“南北通风、四面采光、简洁实用、宜农宜商”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农房的居住功能、生产功能和灵活可变的综合功能。

二是样板示范。在城郊融合区新建2个小区,通过风貌的管控、户型的设计、公共服务的配套等进行全方位示范。

三是过程服务。一方面对建房区域进行引导,引导农民向经济活跃地区、人口聚集地区、公共服务完善地区聚集。另一方面从建筑体量进行控制,引导农民建造体量适中、结构优化、形态优美、品质宜居的房子,22种户型中,总面积最大不超过300平方米,最小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房层高,最高为3层,最低为1层。同时,加强老旧建筑维修保养,做到能加固的不新建,能保留的不拆除,不搞大拆大建。

问题5:请问远安县在建设农房时,是如何保证农民按照图集设计标准建设的?农民建房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协调的?

答:当前农民建房面临6大难题:建房成本控制难、质量安全管理难、公共设施配套难、邻里矛盾协调难、风貌管控塑造难、后期运营维护难。为了破解这6大难题,我们以城郊融合区两个小区为试点,按照“七个统一”进行规划建设管理,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实现全方位示范引领。

一是统一规划设计。由ZF牵头设计,住建部门牵头组织设计单位到村进行技术交底、图纸解读、答疑释惑,让建房户和建筑工匠真正理解图纸、看懂图纸。

二是统一基础设施配套。在充分征求建房户意见的基础上,按每户6.5万元标准由农户共同出资,村委会组织建设;

三是统一屋场选址。按照建房登记顺序组织农户公平选址;

四是统一监督管理。村委会组织监理、工匠、建房代表成立建房监督专班,加强质量、安全、风貌管理;

五是统一建材选购。村委会组织建房代表成立建材采购专班,统一材料品牌、规格、价格,进行统一采购。经测算,我县农民个人建房土建综合成本价控制在1200元左右;

六是统一竣工验收。村委会牵头组织监理、建房监督专班、户主三方验收;

七是统一物业管理。由ZF牵头成立业主委员会,自主选择物业公司进行后期管理。


▼马渡河村

▼九子溪农房小区

▼龙凤村拈花谷民宿区

▼翟家岭民居

来源  |  宜昌发布
记者  |  周杨
通讯员  |  吴建东、朱丽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0-11-20 09:37:05 |
不错不错,值得推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4:48:05 |

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把行之有效政策法定化

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立法如何发力(节选)

内容来源: 法制日报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4日 08:24:15

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近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在向常委会会议作草案说明时这样介绍立法目的——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贯彻实施,落实2018年ZY一号文件提出的“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的要求。

这一刻,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王景新已经等了15年。

王景新曾经在2005年出版的《新乡村运动丛书》中呼吁,出台乡村建设促进法。如今,看到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制定迈出第一步,王景新感慨道,“虽然相见恨晚,但也恰逢其时”。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ZY一号文件、相关规划计划、改革方案、实施方案等政策密集出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用法律将已有战略和政策、规划及推进措施等固定下来,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也表明了‘所有乡村都要振兴,一个村庄也不能少’的决心。”王景新说。

城乡融合发展是必然之路

近年来,王景新一直在关注乡村建设,经常到乡村调研和参加学术研讨会。其间,经常就乡村振兴如何实现等问题和他人探讨。

王景新说,有许多经济学家坚持一种观点,认为大城市优先发展效率更高,目光应当聚焦于都市圈而非乡村。此外,关于农民到底是进城还是返乡、合村并居与否、乡村振兴是如脱贫攻坚一样“一个也不能落下”还是“一部分乡村要消亡”等问题,同样有很多观点。

“乡村振兴其实更需要贯彻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必须是‘一个也不能落下’,至于有些村庄撤并的现象,只是乡村聚落布点规划问题,行政建制撤销了,原先村庄的农业农民仍然要振兴,怎么能说不是所有乡村都要振兴呢?”王景新说。

王景新认为,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在资源配置上必须城乡通盘考虑、城乡资源按市场规律自由流动,这也是草案设置“城乡融合”专章的目的所在。

列席常委会会议的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光荣说,草案凸显了城乡融合这一关键路径,建立健全了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突出了促进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土地政策、人才政策、金融保险政策等关键,推进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过推动互促共赢,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要考虑脱贫成果巩固问题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草案第五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ZF应当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国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刘文新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河南信阳,自1992年成立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之后,他便带领企业扎根农村,并在近些年探索出一条“扶贫产业+园区+贫困户”的路子

“产业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草案把近些年好的经验固定下来,对于一些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必然能为产业振兴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刘文新说。

王景新说,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然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不仅如此,即使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后,乡村振兴也要考虑到脱贫成果巩固的问题。

“东部乡村和中西部乡村应当实行怎样的差异化政策、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战略思路,这些问题都要弄清楚,这是乡村振兴促进法在这个时期应当承担起的重任。”王景新说。

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个难题

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让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很苦恼。

吴云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农牧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有知识、有技术的农牧民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牧区人才流失严重,农牧民普遍不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新型职业农牧民群体尚未形成。

“我在工作中深切感受到,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动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懂农牧业、爱农村牧区、爱农牧民的人才队伍,这个工作刻不容缓。”吴云波说。

吴云波苦恼的问题,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此,草案专设“人才支撑”一章来解决这一难题,并对教育队伍和医疗队伍建设作出规定。

韩梅委员在分组审议时说,“人才支撑”部分在建立创新机制方面还不够有力。特别是对农业农村人才、农村教师、乡村医疗等队伍的建设上,具体、过硬措施还不够。人才支撑在农村特别是在边疆民族地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边疆民族地区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很突出。因此,建议草案在人才支撑方面,尤其是在创新机制上,有更具体的措施、更大的力度。

吴云波坦言,倘若这一代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对现在的农村没有了感情羁绊和干事创业的联系,再想把乡村发展起来就太难了。对此,希望草案能有一些更具体的措施、更大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工资待遇、子女就学、户口迁移等方面的实际保障问题,确保引进的人才“留得住、用得上”。

(记者 蒲晓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14:38:14 |

荆楚网:(宜昌)与时俱进谋“三农” 

发布时间:2020-10-26 08:00
内容来源:荆楚网

先看一组数据——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38.1亿元,增速3.6%;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8家,实现加工产值1034.6亿元;

涉农电商主体超过4600家,乡村旅游经济收入达到398.8亿元;

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60个、市级示范村21个……

2019年,宜昌以这串靓丽的数字,诠释着实施乡村振兴ZHANLVE带来的巨变。变化的背后,是宜昌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一以贯之的路径遵循。

如何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怎样与时俱进谋“三农”?宜昌做法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全局谋划 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

时间倒回到2019年7月4日。

宜昌市编制完成《宜昌市乡村振兴ZHANLVE规划(2018-2022)》,响亮提出“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把宜昌建成乡村振兴先行区”。

规划提出,到2020年,宜昌建成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22年,实现高质量小康,乡村振兴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明确具体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全面启动县域村庄分类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首批81个示范村全部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宜昌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市3个、示范镇30个、示范村300个”,争当全省乡村振兴排头兵的奋斗目标。《中共宜昌市W、宜昌市人民ZF关于补上“三农”领域短板决胜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支持县市区先行先试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圈、片、带”,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玉双乡村振兴示范区”、榛子——黄粮乡村振兴试验区、沿头溪流域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宜昌提出打造长江中上游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等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重点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农旅融合产业链、农村电商物流产业链、农业科技和生产服务四条“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宜昌“橘谷”、三峡“茶谷”、优质“粮仓”、高山“原味”、特色“种源”等五大优势产业谷。

政策上真重视,资金上真投入。宜昌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财政支农力度。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ZHANLVE,积极谋划“十四五”农业农村重点项目,拟争取国家、省支持的重大项目8大类81个,总投资741.6亿元。

夯实主体责任,坚持高位推进。宜昌成立由市WSJ任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ZHANLVE领导小组,市直部门一把手担任实施乡村振兴ZHANLVE领导小组成员和责任人,各级党WSJ齐抓乡村振兴;制定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将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了宜昌市W市ZF对县市区的目标考核内容,严格考核督办。

启示:宜昌乡村振兴思路新、力度大、效果好,关键在于党WZF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宜昌从政治、全局、ZHANLVE的高度,坚持SJ抓SJ,倡导敢抓“三农”、大抓“三农”、善抓“三农”,锲而不舍把乡村振兴ZHANLVE推向深入。

绿色发展 好生态也是生产力

春夏之交,长江宜昌段,屡屡跃出江面的江豚惹得人们频频按快门。“水质变好了,成群的江豚回来了。”

宜昌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特色农业大市,柑橘产量全国市州最大,茶叶综合效益全省领先,高山蔬菜全国知名,鲟鱼产量全国市州最多……不过,农业结构不优、效益不高、经营粗放等问题不容忽视。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的任务更艰巨。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面临“两难”,乡村如何实现全面振兴?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宜昌提出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绿色转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增加含“绿”量。宜昌重点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巩固江河湖库围栏围网拆除成果,推广绿色健康生态的农业种养模式,不断增加农业的含“绿”量。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5%、82.2%、95.5%,夷陵区成为第一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增加科技含量。宜昌围绕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开展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业首席专家制、特聘农技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及基层农技体系,切实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特色创新突破。宜昌围绕良种、良田、良肥、良品、良法、良心“六良”,持续推进柑、茶、菜、畜、渔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加快中药材、小水果、食用菌、中蜂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质效,变“特”为“强”。

宜昌水系发达,拥有流域面积30公里以上河流183条,总长达5070公里。如何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宜昌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整治河湖“四乱”825个,长江宜昌段2019年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为近年来最好水平;探索民间河湖长工作机制。2020年9月,水利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印发通报,宜昌陈光文荣获“民间河湖卫士”称号;全国首个国际小水电绿色发展示范基地花落宜昌兴山县;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经验荣获第二届湖北改革奖;枝江金湖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2020年5月,国务院印发激励通报,宜昌市成为全省唯一、全国10个河湖长制工作激励市州之一。

启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挥好生态环境治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坚决打好开门见山“第一仗”,让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不失时机地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放大优势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宜昌之美,美在山水。

数据显示,宜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98%。如何放大山水自然资源?宜昌扬长避短,在优势资源上做足文章。

兴山县高桥乡大槽村原是一个高山村,多年来,藏在深山无人识。“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对河喊得应,来回一天多。”农产品没销路,百姓没出路。当地人靠种玉米、土豆、红薯自给自足。

茫茫大山阻隔了村民发展的脚步,却在以另一种形式“补偿”他们。这里毗邻宜昌最高峰——海拔2427米的仙女山,平均海拔1200米,夏季最高温仅23℃左右,避暑条件优越;贺龙曾在此建立“巴兴归”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早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之一。

绿色资源叠加红色基因,造就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2018年,宜昌和兴山两级ZF接续发力,累计筹资1785万元,打通了40公里水泥路。一路通,焕新颜。如今,这条路沿线引进6家市场主体,带动建成100亩冬桃基地、120亩中药材基地、500亩核桃基地,兴起民宿、农家乐近30家。2019年,大槽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多元,达到14997元,是5年前的3倍多。

大槽村的变化,只是宜昌实施乡村振兴ZHANLVE带来巨变的一个窗口。宜昌通过发掘自身资源,放大优势资源,让美丽乡村承载美丽乡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远安县通过200公里的“景观大道”串联,将全县勾勒成一幅美景,举办嫘祖节、帐篷音乐节、汽车场地越野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休闲需求。

夷陵区精心打造分乡“农业田园游”、百里荒“度假体验游”、小鸦路“户外休闲游”、宜巴线“奇石观赏游”、黄柏河“氧吧健康游”、宜大路“茶乡观光游”六条精品休闲旅游线路。

枝江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迅速崛起,形成安福桃缘、东方年华田园综合体、步步升布鞋文化村等代表性生态旅游区,统筹推进3A级景区村庄创建,形成“串联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景”的发展格局。

据统计,宜昌去年全年乡村旅游经济收入达到398.8亿元。

启示:农村山清水秀,最不缺的是资源,缺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实践证明,解放思想的力度决定着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广度和发展的速度;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大胆改革创新,要跳出农村看农村,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的思维经营农业,用创新的办法发展农业。

党建铸魂 1607个基层组织释放强磁力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2010年,当阳市草埠湖镇楚湖村党支部SJ邢汉生,率领大伙成立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

如今,该合作社已吸纳社员198人,托管土地近1.5万亩,流转和入股土地7000多亩。作为第一批社员,汤在胜出资20万元入股。“2019年,合作社销售收入1.4亿元,社员人均收入5万元。”邢汉生说。

组织领路,百姓致富。近年来,宜昌推进基层党建“三在工程”——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群众生活在集体中、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全市1607个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强支部堡垒,引领乡村振兴。

在宜都弭水桥村,村党总支SJ刘大卫一上任,就定下五个规矩:坚持每户必访、群众有事半小时到现场、执行政策一碗水端平、第一时间抓落实、公家的钱不乱花。2014年以来,该支部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外来投资5000万元建起国家4A级景区三峡九凤谷,带动700多名村民吃上旅游饭。

在夷陵区许家冲村,每名党员的家门口都贴着一份不到100字的《党员公约》,涵盖了遵守村规民约、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勤劳致富、带头发展产业、带头移风易俗、坚持服务为民等多项内容,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还便于传唱。这个曾经的“上访村”“扯皮村”,如今变成远近闻名“乡村治理示范村”。

在长阳璞岭村,村支部带领村民发展茶、药、果、草四大主导产业,让一个偏远穷山村变成宜昌市文明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村子富了,党支部的分量重了。为不缺席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老党员张登明清晨6点出门,走几小时山路赶到村委会。“村里带领我们致富,我们当然要积极参加村支部活动。”张登明说。

“山大人稀变宝地,高山药材梯连梯,中山茶叶绿挨绿,洋房楼房栋栋起,网线有线传信息,群众生活好欢喜……”夜幕降临,璞岭村百姓大舞台前灯火璀璨,山里人跳着广场舞,在歌声中体味着幸福日子。

启示:宜昌创新党建载体,让基层党建深入群众、融入发展、提升服务,极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带动力。经验表明,基层党建要创新载体、抓手,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让村级抓振兴更“硬气”。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22:53:06 |

远安县旧县镇鹿苑村:黄茶园里“打卡” 烧烤基地“留客”

时间:2020-11-23 07:53
来源:三峡日报
责任编辑:廖全
审核:刘小凡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刘晶晶 龚昌俊

“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是你没来鹿苑村户外烧烤基地!”一位游客在抖音上这样点评。

11月10日中午,记者来到远安县旧县镇鹿苑村烧烤基地,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享受“美食之旅”。炉火上,吊锅饭香气四溢。烧烤架上,烤肉滋滋冒油。一个烧烤台前,来自当阳的张女士和姐妹们还架起了自带的火锅:“我们是鹿苑村的常客,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回!”

鹿苑村党ZBSJ刘孝明介绍,4月份以来,村里已接待游客近9万人次,其中“回头客”占了近4成。

“回头客”为什么选择鹿苑村?刘孝明笑着解释:“一样的烧烤,不一样的鹿苑美景。”

鹿苑村距离远安县城仅7.5公里,是国家地理标志“远安黄茶”的核心产区。以黄茶产业生态公园为中心,村里1100多亩茶园,是众多游客频来打卡的必选地。

茶园美景吸引人,接下来如何留住人?2019年,村里引进旅游公司与村委会实行股份合作,开始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

加上石碾、石槽、石门槛等文化元素,无人问津的河滩地摇身一变,成了宜昌最大的户外烧烤基地。有了墙壁上“远安黄茶”加工工艺、历史文化小故事的映衬,村里贡茶文化展示馆里“乾隆品鹿苑黄茶”的表演也更加生动有趣。与此同时,贡茶作坊、牵手桥、黄茶品鉴基地、天然沐场等旅游项目也渐具规模。自此,以安石公路为主线,一条既展示鹿苑全域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又兼顾好看、好玩、好吃的休闲旅游慢生活通道,让更多的游客选择留在鹿苑村。

“夏天游客特别多,几乎每天在2000人次左右。尤其是夜场,烧烤基地天天爆满。游客多了,我们的岗位和金饭碗也稳了。” 鹿苑村1组的黄小梅是在烧烤基地就业的20多位周边村民之一,帮游客挑选食材,蒸吊锅饭,打扫卫生,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以前,她家里的收入就指望着4亩茶园。后来,游客带火了烧烤基地,她应聘当帮工。“每个月有1800多元的工资,家里的茶园也可以照顾,两边都不耽误,收入更有保障了!” 黄小梅笑着说道。

看历史悠久的黄茶文化民俗表演,赏乡村秀美山水风光,吃美味自助烧烤,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鹿苑村赶赴美食、美景之约。为了提升游客游玩体验,2019年村里又新建了旅游公路、步游道和停车场,改建了旅游厕所,并投资2000余万元对农房进行改造,新建10家农家乐。

现在,游客来到鹿苑村,可以享受“吃住玩留游”的立体全方位旅游服务。刘孝明告诉记者,今年村里接待游客将超1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30万元。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3:58:46 来自手机 |
宜昌市成立首个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为乡村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

日期:2020-12-14 07:18
来源:三峡日报

(记者黄善国,通讯员张国荣、李重庆)

12月9日上午,宜昌市首家专门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机构——夷陵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成立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旨在找准找好核心地位,鼓励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该中心是夷陵区农业农村局二级单位,其日常职责为:

宣传贯彻落实ZY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开展农村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态势;

承担编制夷陵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制定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及项目建设等相关工作;

负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指导工作;

负责指导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三产融合,推进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点项目;

负责全区特色农产品开发、宣传、推介等相关工作。

夷陵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简玉琼表示,近年来,该区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绿化美化靓化村容村貌,有序高效推进“5151”工程,着力打造“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四美乡村”,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03:36 , Processed in 0.06543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