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linyuan_1991

怎样看待宜昌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和作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3:51:45 |

高层定调!避免“一市独大”,中国城市化再转向?

文丨西部菌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怎么走?日前,《求是》杂志上的一篇高层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篇文章题为《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光看标题,它就有着为未来发展定调的意义。而在“完善城市化战略”一节中,对城市化方向,有不少关键表述。

西部城事简单地进行了摘取:

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

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现阶段的城市化,重点强调“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强省会战略,更是流行到了东部沿海地区。

这次的表述则出现了一些细微变化,强调不能无限扩张。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逻辑再次生变?

01

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针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前者要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后者则要避免“一市独大”

这种区分,正是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城市化阶段、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别。比如像东部沿海地区,双子星流行,省会首位度普遍不高;而中西部地区,省会独大的局面确实相当普遍。

以2019年数据为例,经济首位度,也即GDP在全省占比,超过30%的省会(首府),一共有9个,从高到低分别是银川、长春、西宁、哈尔滨、成都、拉萨、西安、武汉、兰州和海口。

其中,有7个城市都位于中西部。首位度最高的银川达到50.6%。也就是说,宁夏的半数GDP产值都集中在银川。作为对比,同样是省会的南京和济南,都不到15%。

而且纵向来看,在强省会战略的加持下,中西部省会的首位度,是在不断提高的。

比如2010年,首位度最高的银川,GDP全省占比46.4%,十年时间提升了4个百分点。另外,前三季度,西安的GDP为7075.31亿元,全省占比37.9%,同样是再创历史新高。

当然,变化最大的要属长春,近十年的首位度,从38.4%足足提高到50.3%。

中心城市首位度不断提高之后,虹吸效应不可避免的加剧,在它源源不断地抽取资源时,和周边城市的发展落差,自然日益加大。

像这几个省会首位度超30%的省份,普遍面临着发展失衡的问题。最突出的四川,省会成都的经济总量,是GDP第二城绵阳的6倍左右。

省会“一市独大”,缺少副中心和次级城市,最终也会影响地区总体发展水平。对这些中西部省份来说,强省会战略的衍生问题,的确是不容忽视。

02

众所周知,中国的城市化逻辑有过一次较大的转向。

前些年的城市化,更加侧重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对大城市有严格的规模限制。比如2014年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到,“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但经济发展具有集聚特征,广撒胡椒面,反而会带来人地分离、土地供需错配等问题。正因如此,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趋势不断增强。

这一点在各种国家级会议、文件中都有体现。比如《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

强省会战略在东部的一些省份,比如山东、江苏等地开始流行,以及零门槛落户推行,都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结合这次重磅文章来看,从“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到“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避免“一市独大”,是否意味着城市化逻辑迎来再转向?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在三个层面如此:

第一,文章其实明确提到,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当然不会超越这种规律。

第二,文章对于城市化的分析,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限定词。比如大城市的规模,是要“合理控制”,而非以往的“严格控制”;避免“一市独大”,“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

第三,城市的扩张,本身是有临界点的。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完全不冲突。就好比强省会战略,其最终的目标,还是带动周边发展。

事实上,过去几年来,城市群、都市圈战略提速,中心城市通过交通连接,向周边进行产业分流,这正是避免经济集聚,城市单体规模无限扩张引发城市病的一种应对方式。

另外,这里有必要提一条重要的时间线。

2020年8月24日,大城市战略的坚定支持者陆铭教授,受邀参加经济座谈会,这次的重磅文章虽然发布在后,但得注意,它是ZY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时间是在4月10日。

而第六次会议,正是首次提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其中要求“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第五次会议,也提到,“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当时还曾引发广泛解读。

其实对比几次会议的内容,可以发现,国家层面关于城市化的基本逻辑,是一脉相承的。这次文章并非突然转向,而是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完善路径。

03

城市的发展一旦定型,调整起来的成本会很高,所以城市化的发展规划,必须要有足够的前瞻性,打好提前量。

因此,这次的定调文章强调,“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

但要指出的是,这里有个“长期来看”。也就是说,城市规模扩张,仍然得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发展阶段来。

如果城市化还有提升空间,且城市人口密度,远未达到文章所举的北京、上海的水平,那么继续“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当然,这次重点谈论城市规模限制问题,既是一种远景规划,也是考虑到,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逻辑下,一些地区的城市化确实出现了理解误区。

比如近几年来,合肥、成都、西安、济南、长春等地陆续扩容,首位度火速提升,这也让一些城市纷纷模仿,提出各种扩容构想,希望通过空间的增加,快速做大做强。

市辖区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的调整,说到底,是为了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而非单纯并出一个巨无霸。

所以不管县改区、市改区,还是合并,都不能将它当做一种路径依赖的手段,不能将做大做强,片面理解为GDP规模的简单增加。

另一方面,有的城市不断扩张,但这种扩张,更多只是经济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各项公共服务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

所以,文章要求,“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中心城市可以做大做强,但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提高,应该包括经济、生活、生态、安全方方面面。

当然,“一市独大”的虹吸效应之下,以省会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只抽血不供血,次级城市、副中心发育不足的问题,这次的定调文章同样是一种纠正提醒。

其实,就具体地区而言,也可以看到,那些强省会重点地区,同样在谋求发展均衡。

以四川为例,在2018年,四川便提出了“一干多支”战略,推进协调发展,推动成都和20个市(州)签署合作协议,目标是2022年全省经济副中心初步形成。

这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的审议,同样提到:

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以点带面、均衡发展,正是为了解决强省会战略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的典型的中部发展塌陷的难题。

因此,结合上述地方实践看,这次的定调文章,其实还是对城市化思路的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未来来看,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城市的规模扩张,还会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正如文章所言,既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同样要避免无限扩张带来的极化效应。

而站在区域经济的角度,它所带来的改变是,那些中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将迎来更多被反哺的机遇。


附:《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关于城市化部分的原文:

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今后一个时期还会上升。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和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人以上) 人口密度总体偏高,北京、上海主城区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东京和纽约只有1.3万人左右。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城市之间既要加强互联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态和安全屏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在城市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停车场建设,托幼、养老、家政、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都有巨大需求和发展空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0-11-3 14:42:23 |

回帖奖励 +50 金钱

宜昌的缺少大的项目,还要留住项目,中核、葛洲坝,三峡的好多公司都往武汉建立办公楼了、还是要多引进产业
发表于 2020-11-3 14:56:39 |

回帖奖励 +50 金钱

tony928 发表于 2020-11-3 14:42
宜昌的缺少大的项目,还要留住项目,中核、葛洲坝,三峡的好多公司都往武汉建立办公楼了、还是要多引进产业

但凡大一点的企业 都要被拉过去吸血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5:02:37 来自手机 |
tony928 发表于 2020-11-3 14:42
宜昌的缺少大的项目,还要留住项目,中核、葛洲坝,三峡的好多公司都往武汉建立办公楼了、还是要多引进产业

听说,三峡集团总部要从北京搬到武汉去。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5:03:56 来自手机 |
9999@163 发表于 2020-11-3 14:56
但凡大一点的企业 都要被拉过去吸血

宜昌需要留住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的各类优质企业,并持续孵化,持续造福地方经济发展繁荣。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5:12:35 来自手机 |
作者:任泽平(恒大研究院)

面对来自美国的单方面挑衅,中国最好的应对就是做好自己,以更大决心和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在构建实施“双循环”战略中,以三大抓手为突破口:

一是大力推进“新基建”。

短期有助于扩大有效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给,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

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尊重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地区集聚的客观规律;建立健全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以常住人口增量为主要标准供给城镇用地,地随人走,人地挂钩;优化城镇用地在地区和城市之间的配置,推进市场化的跨省换地和利益分享机制。

三是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积极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和应对老龄化的制度和社会体系。

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大力沉,中国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考虑到当前各界对是否全面放开生育并鼓励生育争议较大,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可从尽快放开三孩开始逐步推进,并观察效果。
发表于 2020-11-3 15:15:40 |
linyuan_1991 发表于 2020-11-3 15:02
听说,三峡集团总部要从北京搬到武汉去。

是的规划在武昌江边建400+写字楼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11-3 15:16:20 |
9999@163 发表于 2020-11-3 14:56
但凡大一点的企业 都要被拉过去吸血

给了优惠政策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6:26:39 来自手机 |
避免“一市独大”!这些城市的机会来了

原创 凯风 国民经略 昨天

文 | 凯风

中国城市向何处去?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高层重磅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在“完善城市化战略”一章中,文章指出:

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东部城市不能盲目“摊大饼”;中西部省区要避免“一市独大”,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

这一定位可谓高屋建瓴,为我国不同层级的城市发展指明方向。

中西部地区避免“一市独大”,这是对强省会模式的纠偏,一批“副中心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避免“一市独大”,这是针对中西部地区而言。

原因很简单,东部省份基本不存在强省会,省内经济强市林立,而多数中西部省份,省会可谓一家独大,首位度(省会GDP / 全省GDP)超过30%的比比皆是。

在省会之外,往往找不到一个稍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副中心城市。

不过,避免“一市独大”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省区。

事实上,诸如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区,本身经济体量就不大,全省GDP还比不上东部一个地级市,加上地理环境受限,即便省会(首府)GDP占比超过50%,也有其合理性。

这些省区想要培养出副中心城市也不容易,集中发展省会反而是务实选择。

相比而言,有条件的省区——湖北、河南、湖南、四川、陕西、安徽、广西等地,在省会(首府)之外,有必要培养出一批副中心城市。

根据各地规划或约定俗称的说法,湖北的副中心城市是襄阳、宜昌,湖南的副中心城市是衡阳、岳阳,河南的副中心城市当属洛阳,四川的副中心城市大概是绵阳,陕西的副中心城市应该是宝鸡或榆林,广西的副中心城市则是柳州或北海。

从经济体量来看,即便作为省域副中心,这些中西部省份的次大城市与省会之间均存在明显差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0-11-3 16:53:50 |

回帖奖励 +50 金钱

不看口号看疗效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7:25:51 来自手机 |
野生脆脆鲨 发表于 2020-11-3 16:53
不看口号看疗效

宜昌现在能咋办呢?等国家顶层设计出台,也是一方面吧。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9:23:23 来自手机 |
八、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30、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0-11-3 20:37:35 |
linyuan_1991 发表于 2020-11-3 17:25
宜昌现在能咋办呢?等国家顶层设计出台,也是一方面吧。

顶层设计那也只是打个大框架,最终落地还是要靠自身创新突破,政策一到就可以得到质的飞跃,不然被动发展,就算有机会也抓不住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20:47:17 来自手机 |
wbyzz 发表于 2020-11-3 20:37
顶层设计那也只是打个大框架,最终落地还是要靠自身创新突破,政策一到就可以得到质的飞跃,不然被动发展 ...

那就得看宜昌一二把手接下来如何担当作为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21:15:47 来自手机 |
最新定调!东北再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快崛起,东部现代化

原创 凯风 国民经略 今天

文 | 凯风

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定了。

据新华社报道,《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发布,透露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可见,十四五时期,从东部到西部,从中部到东北,从长江经济带到黄河流域,从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到雄安新区,都有战略部署。

根据国家统计局划分,内地31省市分属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

东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四大区域再定位,影响有多大?

中部地区,则是加快崛起。

中部地区包括六个省份: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这是全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万亿GDP俱乐部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武汉GDP早已跻身全国十强,长沙、郑州陆续进入万亿俱乐部,合肥带着长三角的光环风驰电掣,南昌和太原在各自区域也在大展身手。

2019年,高层对中部地区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可以说,中部地区正在崛起,未来需要的是“加快崛起”。

在区域发展方面,中部地区到底有哪些发展优势?

其一,产业转移机遇。

中部地区多是人口大省,仍旧拥有人口红利。沿海地区正在进行产业转移,中部地区是主要承接区域之一。这其中最具代表性当属富士康落地郑州,富士康直接带动了郑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和进出口规模,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

其二,人口回流。

过去是孔雀东南飞,如今随着产业转移和中部城市崛起,人口开始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回流。安徽常住人口已经连续多年正增长,河南湖北虽然还在净流出,但流出规模越来越小。

其三,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中部地区多数都拥有相对强大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正在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无论在对国家重大战略的争取上,还是对重要产业的争夺上,均拥有一定优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8 01:31 , Processed in 0.06296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