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anson908

[江城资讯] 2019年12月11日武汉新闻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1 09:56:10 |
大健康产业很有前途啊
发表于 2019-12-11 10:02:08 |
武汉,每天不一样~
发表于 2019-12-11 10:07:58 |
        四环线的收费标准太恐怖了,  小车要六毛七, 货车更是高得离谱.  虽说分散了三环车流,  但明显增加城市运营成本.  
        地铁票价涨了到全国前列, 三环内的快速路及过江通道免费通行, 四环线市里还是应该拿一点出来补贴一下才好. 对鄂A牌照的车辆打个7折先跑个三五年也是可以的
        
发表于 2019-12-11 10:10:48 |
亢龙有悔 发表于 2019-12-11 10:07
四环线的收费标准太恐怖了,  小车要六毛七, 货车更是高得离谱.  虽说分散了三环车流,  但明显增加 ...

想想也不可能
发表于 2019-12-11 10:14:43 |

       什么叫不可能,?国内的城市环线高速公路, 对本地车牌免费的还少了吗? 举不胜举的例子.
发表于 2019-12-11 10:17:55 |
亢龙有悔 发表于 2019-12-11 10:14
什么叫不可能,?国内的城市环线高速公路, 对本地车牌免费的还少了吗? 举不胜举的例子.

买断高速公路的例子有,但成本非常高
发表于 2019-12-11 10:18:04 |


长江网12月10日电(驻京记者柯立)“中国百强区,去年武汉有5个区入选,今年增加到7个,一个城市有七个区入选全国百强,武汉区一级实力增长势头非常明显”,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赵睿翔12月10日接受长江网记者专访,认为武汉建设新一线城市具有历史渊源、基础雄厚,眼下呈现厚积薄发的绽放态势。

  七大全国百强区各有优势,夯实武汉新一线城市建设根基

  课题组对于三度上榜的武汉江汉区进行了分析:江汉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在百强榜中非常靠前,它的二、三产业规模体现了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特征,产业结构更现代化,符合我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设想。同时江汉区作为武汉金融等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它的人均、地均产值水平较高,在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培育引入方面起到引领带动示范作用。希望它将来能够继续发挥引领带动的作用,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汉阳区2018年全国百强城区中位列第76名,2019年度跃升到第54位,该区注重发展的质量,明晰产业的定位,在保证发展连贯性和持续性的基础上,很好地兼顾了发展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同样上榜的江岸区,课题组关注到:这几年江岸区努力建设长江左岸,在如楼宇经济、金融服务业等具有较大增长空间的高端服务业新兴业态取得较好发展,呈现较强的集聚态势。

  武昌区与洪山区依托武汉市众多高校的优秀人才支撑,打造校友经济圈,积极招引高新企业入驻,为未来经济发展蓄势,前景值得期待。

  新上榜的区中,东西湖区、江夏区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课题组认为:这两个区重视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小微精新”企业的发展,形成了符合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建设了综合产业生态,通过建设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实现了多种方式的高质量发展。

  赵睿翔对长江网记者说:全国百强区,武汉占七席,进步明显。

  他强调:评选过程当中,非常关注创新能力,比如辖区企业的研发支出占企业营收的比重,以及专利授权量和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等。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区一级发展可从六方面着力

  晋级百强区后,下一步怎么办?赛迪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强调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并对于发展提出六方面具体建议:

  *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保证目标及方向的可行性、连贯性、战略性、前瞻性。

  *系统评估诊断城市发展。结合实际,全面分析,找准在新一代城市群发展建设中的抓手,超前谋划,精准施策。

  *响应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立足区一级自身特点与优势,深度融入各级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区域联动,发挥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区-县-乡”融合发展模式。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内产业向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升首位度、贡献度及综合竞争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技术设施及配套服务,建设智能平台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制定政策激发投资热情,完善人才引进培育系统,建设打造管理高能力、创新有实力、市场有活力的高质量发展区。

  因工作需要,赵睿翔与课题组同事经常往返武汉,对于武汉近几年“每天不一样”的发展成果印象深刻。他提到:通过把握筹办军运会等多种发展契机,近年来武汉市基础设施水平和营商环境均有明显提升与优化,如三环线及市内高架的完善,极大提升了武汉都市圈的交通便利性和发展协同性,加强了各城区间的协作程度。在百强区的引领带动下,武汉的发展兼顾软硬两方面实力的提升,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发表于 2019-12-11 10:21:03 |
厉害了!这些武汉造斩获鲁班奖

长江网12月10日讯 12月10日,建筑业科技创新暨2018~201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241项鲁班奖工程受到表彰,多家在汉企业斩获中国建筑界最高奖。

  中建三局承建、参建的12项工程上榜,包括**市民服务中心、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中铁桥梁科技大厦、湖北鄂州市市民中心、西安永利国际金融中心、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工程、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大楼)等。


  **市民服务中心

  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大楼外形非常有特点,大楼就像一座“躺着的超高层”,从空中俯瞰,大楼好似一个连续的“W”形,充满律动感。32座造型各异的小楼梯连接104个实验室、313间工作室和551间办公室。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由在汉企业建设的一批工程意义重大。**市民服务中心是**新区投资建设的首个工程,也是**新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工程作为“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重要配套项目,是我国唯一同时连接香港和澳门的口岸。中铁十一局承建的“大国重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主体工程也跻身鲁班奖,被誉为“中国天眼”的这一项目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在汉“建桥国家队”的多个桥梁项目也获得殊荣。由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局建设的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中铁大桥局、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公司承建的宜昌市庙嘴长江大桥,中交二航局承建、中铁大桥局参建的南京长江第四大桥获奖。

  武汉建工集团承建的武汉建工科技中心因其智能、绿色而获奖;中国一冶承建的武青堤(铁机路-武丰闸)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园林景观工程(青山段)获得鲁班奖,这也是该项目继2017年荣获C40“城市的未来”国际奖项之后,再获殊荣。

  一批由武汉企业建造的境外工程也获得鲁班奖。由一冶承建的OPPO印度制造中心一期项目位于印度北方邦大诺依达市,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于去年6月28日竣工。一冶运用“BIM+”智慧建造、二维码等新技术,在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绿色环保等建筑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获得专利12项。


  OPPO印度制造中心一期项目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手机市场,这一项目的建成,让高质高效的“中国制造”与“中国建造”在印度落地生根。

  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基甘博尼(尼雷尔)大桥及引道工程;中铁十一局参建的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铁路工程、承建的新加坡轨道交通大士西延长线工程;宝业湖北建工集团承建的吉布提总统府项目;中交二航局参建的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煤、水泥及熟料码头项目、参建的新建肯尼亚蒙巴萨至内罗毕标轨铁路;中建三局一公司参建的伊斯兰堡国际机场项目均获殊荣。


  伊斯兰堡国际机场

  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创立于1987年,是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每年颁奖一次,自2010-2011年度开始,每年评审一次,两年颁奖一次,授予创建出一流工程的企业。(记者韩玮 通讯员尹志远 齐郑 杨渐雨 潘思名 黄鹏程 李颖)
发表于 2019-12-11 10:32:54 |
plssayhi 发表于 2019-12-11 10:18
长江网12月10日电(驻京记者柯立)“中国百强区,去年武汉有5个区入选,今年增加到7个,一个城市有七个 ...


我看到汉阳区比武昌区还高我就觉得这个榜是不是有问题。

现在经开早就算汉南区了,这样的情况下汉阳还能武汉区第二,实话说这种表的可信度大为降低。
发表于 2019-12-11 10:34:49 |
工业设计“雁阵”引领武汉制造转型升级





好的工业设计,能够催生一个好的产品、成就一个好的企业,进而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一片经济的繁荣。

三年前,武汉举办了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分论坛上,武汉“D+M工业设计小镇”就成功签下29个项目,签约总金额为206亿元。

三年来,像“D+M”小镇这样的工业设计中心,武汉已建成一批。

截至2018年底,武汉有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的企业约1860家,其中工业设计专营企业94家,涉及机电产品设计、电子产品设计、光电通信产品设计等十几个行业。

不仅是武汉,全国各地正竞相角逐工业设计。你追我赶的背后是,工业设计有着“工业发展魔方”之称,是产业价值链的源头,处在创新链的起点,决定着制造服务的品质、价值和企业的竞争力。

角逐工业设计

去年5月,占地40余亩,规划面积6.5万平方米的武汉“D+M工业设计小镇”一期正式对外开放。

武汉“D+M小镇”,“D”代表设计、发展、与众不同,“M”代表创客、制造、市场等意思,“D+M小镇”是融合这多种理念的全产业链设计创新平台。按照规划,该小镇将打造华中首个工业设计产业集群。

武汉“D+M小镇”是武汉认定的市级工业设计集聚区之一。当前武汉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59个,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4个,市级工业设计集聚区3个,工业设计“雁阵”已成为引领武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放眼西部四川,工业设计成为当地产业升级体系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四川正着力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工业设计创新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四川以工业设计大赛为抓手,通过培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工业设计中心、设计企业和设计人才,推进设计成果转化等系列手段,积极着力构建四川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体系。

在长三角区域,早在2016年,“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区域合作设计创新中心”在上海落成。

该设计创新中心致力于区域性工业设计产业推广和服务,提高区域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并实现资源对接、融合共赢,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此后,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陆续在宁波、重庆等地开设分支机构。

可以说,工业设计是未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关键环节。

设计为产业赋能

一组数据印证:在欧美日韩等发展国家,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带动1500美元的产业市场价值。在国内,工业设计每投入1元,拉动超过100元的经济效应。这足以说明工业设计对产品附加值提升,及拉动产业经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企业凭借好的设计产品“起死回生”的故事,不胜枚举。

譬如,浙江一家生产复古踏板车的公司,因天鹅造型的车型外观设计,受到欧洲多个国家市民的青睐。该单款产品已累积生产3万台,实现销售额近2亿元。产品热卖的背后,是这家公司花了超过1000万元的设计开发成本,为公司创造了一波价值“红利”。

在武汉,高德红外、烽火通信、中旗生物、智能鸟无人机等企业屡获德国IF奖、德国红点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等大奖,工业设计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智能鸟无人机公司负责人表示,随着公司的工业设计实力被不断认可,业务类订单也纷至沓来。

工业设计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制胜利器,并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简称《专项行动计划》),指出设计能力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之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地认定的省级工业设计已超过1600个,相关企业在本地区和本领域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要超200家

中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但谈到工业设计第一阵营,消费者大多先想到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

原因在于,目前,国内设计业整体仍处在借鉴、模仿国外设计模式的阶段。很多企业舍得花高昂的费用购买设备,却舍不得在设计费上多掏一分钱,这也使得单笔设计订单定价较低、盈利不高。

专家指出,中国在制造业许多领域,仍存在着明显的设计短板,特别是在设计基础研究与数据积累、设计工具与方法、设计人才培养、试验验证以及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亟待加强。

面对不足与短板,《专项行动计划》提出,争取用4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制造业短板领域设计问题有效改善。

“创建10个左右以设计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发展壮大200家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创建100个左右制造业设计培训基地。”

从全国来看,加快工业设计发展,各地都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政策实打实,政策红利丰厚。

2015年,武汉提出打造工业设计名城。为此,武汉市相继出台了高含金量的《武汉市人民**关于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意见》《武汉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武汉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等一批配套政策,立体推进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壮大,以改革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从2017年开始,武汉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唯一“国字号”工业设计展会——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这是国内工业设计领域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全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专业展览会。今年12月13日至15日,第三届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即将再度在武汉召开。

据了解,目前武汉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已聚集约2000家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企业,工业设计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带动下游产业经济价值超过千亿元,工业设计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无独有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工业设计主体发展壮大,培育和引进工业设计人才,打造工业设计产业聚集区。其中佛山力争到2022年,工业设计收入达到30亿元(不含工业制造企业设计业务收入),带动制造业产值新增3000亿元以上。

产业因工业设计而更具生态,经济因工业设计而更具潜力。以工业设计为突破口,全国各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序幕已经拉开。

统筹: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来源: 长江日报
发表于 2019-12-11 11:10:31 |
这个评论文章有点意思。两座城市的类比,历史渊源,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见仁见智。



武汉,究竟算不算“东方芝加哥”?



" 1918年,美国杂志《Harpers》,一篇署名为Walter Weyl的文章,以“The Chicago ofChina”(中国芝加哥)为标题来描述汉口(Hankow)。文中称“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孙中山《建国方略》

这是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之中对武汉的期许。为了民族独立,孙中山奔走呼号多年,1917年到1920年,他开始谋划未来中国民族独立的蓝图。

其中物质建设部分的《实业计划》于1920年完稿,原本是以英文发表,1921年10月10日被译成中文,孙中山在其中文自序中提到,希望借助外国资本与技术,与中国**签约,一同开发中国,使得中国基础建设与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中外共创双赢。

但孙中山一生都未能将之付诸实践,1925年饮恨辞世。他的宏愿真正付诸实践还要等到1978年。

1978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山先生留下的遗愿,有些已经成为现实,而有些则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比如武汉,除了面积与人口,远超“纽约、伦敦之大”外,还要继续努力才能“略如”。

有可能当时孙中山给武汉定下的目标,只是有意将之定为未来中国的“首都”,没有了这层身份的武汉,真要“定一规模”应该向谁学习呢?答案或许就是芝加哥吧。

因水而生,以商兴城

中国武汉与美国芝加哥,同处本国内陆中心地带,虽然相隔一个太平洋,但两者之间早已是“神交已久”。

1908年,上海昌明公司出版了清末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对武汉地区的调查情报《汉口——ZY支那事情》。彼时汉口的繁华程度,令水野幸吉十分钦羡。他在书中写道:“与武昌、汉阳鼎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近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芝加哥。”从此“东方芝加哥”名声在外。






1918年,美国杂志《Harpers》,一篇署名为Walter Weyl的文章,以“The Chicago ofChina”(中国芝加哥)为标题来描述汉口(Hankow)。文中称“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如果把芝加哥和“东方芝加哥”的时间线再往前移的话,会发现这两座城市的更多的相同之处。1833年8月12日,拥有200人的芝加哥市成立,而那时候的汉口早已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了,新成立的芝加哥恐怕连“美国汉口”都称不上。

1858年(咸丰八年),《天津条约》约定增开内陆河港为通商口岸,其中就包括汉口,武汉从此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大潮当中。彼时的芝加哥人口已经超过10万了。

到1908年,汉口首次被称为“东方芝加哥”的时候,芝加哥的人口接近200万。而汉口,也在随后的张之洞主政期间,逐渐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成就了“大武汉”的赫赫威名,“驾乎津门,直追沪上”是当时武汉经济的写照。

武汉能得到“东方芝加哥”的称号,绝非单纯地因为曾经与芝加哥一样是本国的“经济老二”。细看武汉与芝加哥的发展史,两者起步的优势和产业几乎相同。

芝加哥地处美国中部地区五大湖沿岸,1825年十月,沟通大西洋与五大湖的伊利运河建成,加强了芝加哥与纽约的联系。1848年沟通密歇根湖和密西西比河的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建成。从此,芝加哥成为沟通内陆和美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枢纽城市。






五大湖周边水系及运河系统1850年,芝加哥第一条铁路开通,配合水运的便利,芝加哥将中西部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沿海等主要消费地,确立了自身作为中西部农产品集散地的地位。而且也催生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诞生,在交通中心之外,芝加哥也成为了金融中心。

随着铁路的修建,芝加哥逐渐形成了放射性的铁路网络,很快成为全美铁路货运、客运的枢纽中心。现在,芝加哥依然是美国内陆水运第一大城市,铁路货运第一大城市。




这张美国本土主要铁路线路,基本显示了芝加哥的铁路中心地位






换一张更细致的,芝加哥的地位更突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勃兴,商品贸易的扩大又促进了芝加哥制造业的发展。由于修建铁路以及城市建设,芝加哥对钢铁的需求非常大,五大湖周边煤铁资源丰富,依靠优越的区位条件,芝加哥的钢铁产业迅猛发展。它也成为了五大湖沿岸的钢铁之城。

谈到因水而生,“东方芝加哥”与芝加哥可谓旗鼓相当。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历来被称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城市,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水运发达。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与后来的粤汉铁路在武汉交汇。武汉也成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中心城市。京汉铁路全图细看武汉发展史,其路径与芝加哥几乎等同。依靠交通区位成为商贸中心,武汉的交通便利用一句话就能说明:“货到汉口活”。

如同芝加哥如今的铁路枢纽地位,武汉无论是普铁还是高铁时代,都是中国当之无愧的铁路枢纽,从武汉出发,有直达各个省会的火车,全国只有五个城市拥有这样的交通便利条件。

高铁时代,武汉也基本建成米字型铁路网络,不过相比芝加哥放射型铁路网,武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武汉铁路区域路网结构图同芝加哥类似,武汉的钢铁产业也是因为修建铁路的需求。

为了提供卢汉铁路的铁轨,张之洞在武汉建设汉阳铁厂。武汉本地也并不拥有煤铁资源,铁矿来自离武汉比较近的大冶,煤炭则是来自江西萍乡。

交通刺激商贸,商贸促进制造,芝加哥和武汉这两座城市“因水而生”,同样也是“因商而兴”,起步之路太多的相似之处,似乎也决定了日后两个城市同样面临的产业升级和转换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两座城市用不同的路径,成为了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的典范。

老工业基地与锈带的复兴

20世纪上半叶,五大湖地区的钢铁、汽车等重工业产业成为美国一个比较重要的产业集中区,这一带也通常被称之为“制造带”或者“冰雪带”。但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曾经制造业的“冰雪带”真的面临冰封。

20世纪60到70年代,随着日德等国的复兴,世界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出现也影响了传统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和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五大湖传统工业面临着的技术落后、竞争激烈、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冲击之后,工厂逐渐迁移到美国中部或南部,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或者直接迁移到东亚或者东南亚地区。

工厂关门,工人失业,曾经人来人往的工厂大门也逐渐锈迹斑斑,曾经的“制造带”也换了新的名称——“锈带(The Rust Belt)”。***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研究员王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单一,转型创新能力就弱。产业组织单一的弊端更深远,只有几家大企业,容易排斥中小和外来企业,形成官僚体制,扼杀交流、竞争、冒险、创新、变异和多元化。”

地处“锈带”的芝加哥经济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从人口数据上来看,芝加哥的衰退形势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芝加哥人口从1950年的362万减少到如今的270万,其中1980年的人口相比1970年下降超过10%。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制图:柯锦雄


芝加哥的复兴之路在产业升级转换上主要有两点:

一是对传统工业扶强汰弱。芝加哥不同于底特律那样,汽车产业成为最大的支柱性产业。虽然钢铁产业在芝加哥是支柱产业,但是芝加哥还有其他产业基础,从产业多元性上来看,芝加哥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强于五大湖其他城市。

芝加哥制造业体系构成中的主要产业领域包括食品加工、金属加工和印刷业,其中印刷业占全美印刷业的1/3,和出版、广告等行业形成完整产业链。芝加哥对于优势工业采取税收补贴,而对于钢铁工业等衰退产业,则是将被废弃的旧钢铁厂的大片土地规划为其他工业用地和绿化用地。

二是大力引进新产业。20世纪80年代,芝加哥**确定并贯彻执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充分发挥与加强芝加哥传统的金融贸易中心地位,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金融业、会议展览及旅游业等,使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为了发展新产业,芝加哥还成立了招商局,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并从多方面入手,改善芝加哥的投资环境,增加其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吸引了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的全球总部进驻芝加哥。目前芝加哥拥有财富500强企业总共36家。




波音的总部原本在西雅图,后迁入芝加哥


从2014年到2017年,芝加哥大都市区的GDP保持增长,芝加哥大都市区依然维持住美国第三大都市区的地位,成为“锈带”复兴的典型案例。

芝加哥这种衰退之后,又开始复兴的城市发展之路,作为“东方芝加哥”的武汉绝对是感同身受。武汉在1949年之后,继承了民国时期的工业中心的地位,获得了诸多国家的投资项目,无论武钢还是一桥的建设,对武汉的工业地位和工业实力都是极大的提升。但是改革开放初期,武汉也因为沉重的国有企业包袱,落后的体制机制,在国内经济的地位逐年下滑。便利的交通条件不断将武汉培养的人才输送到沿海地区。

曾经的大武汉,在传统工业陷入衰退的时候,城市发展也显得落后和破败。此时“中国最大的县城”这样的名号可比“东方芝加哥”响亮得多,也有名的多。当时的“东方芝加哥”除了衰退跟芝加哥类似,看不出跟芝加哥有何可比之处。武汉的落后让武汉的领导甚至高声疾呼:“武汉在哪里?”

2009年,***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09-2015年)》,武汉作为中部领头羊,自然是身负重任。2011年内,武汉提出工业倍增计划,如同芝加哥一样,武汉也是大力扶持传统工业当中的优势工业,首先是对于武汉钢铁的支持,将武钢打造成为世界级的钢铁公司,其次将东风汽车总部正式迁到武汉,打造汽车之都。

2014年,武汉GDP首次超过1万亿。2016年,***批复《促进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到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拿到了中国城市体系最高等级的入场券,武汉当年的GDP也进入了全国城市前十强。



光谷是武汉谷底反弹的重点发展区域


而在传统工业之外,武汉大力建设东湖高新区,也就是全国有名的“光谷”。光谷已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是我国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

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年产光纤7000万公里;激光企业200多家,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超过50%。在光电子产业之外,武汉的新产业还包括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2018年武汉市的GDP接近15000亿元,2019年上半年GDP增长率高达8%,在全国排名前列。相比较于东北振兴的乏力,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武汉已经脱离的衰退的泥潭,重新焕发出新的力量,“大武汉”的气度再度显示出来。“东方芝加哥”与芝加哥一样,不会那么轻易被打倒。

武汉如何成为中西部“一哥”?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天方国,有神鸟凤凰,500年集香木自焚,浴火重生,从此不死。武汉与芝加哥经历过此般与“火”相关的故事,浴火而能重生,这也意味着一座城市的坚韧与毅力。

1871年10月8日,可能是某座仓库里不小心踢翻的油灯,点燃了仓库内的货物,引发起火,借助“风城”之名,大火迅速蔓延,芝加哥近两万栋建筑尽成灰烬,300人死亡,10万人无家可归,芝加哥市三分之一的财富化为乌有。火灾给芝加哥以重创,但是芝加哥也借此重新规划和建设。如今芝加哥市市旗当中有四颗六角星,其中一颗就代表1871年大火。

借助来自包括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内的各地的捐助,以及芝加哥本身的优势条件,芝加哥迅速从火灾当中恢复。1880年城市人口恢复并上升到50万。1890年跨过100万,并于1893年,芝加哥建市100周年的时候,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既展示了大火之后芝加哥韧性的城市品格,又向全球展示了芝加哥一百年来的成就。



1871年前的芝加哥市区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而武汉所经历的是比大火更加无情的“战火”的肆虐。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开始。作为华中重镇的武汉,在沦陷之前遭遇了日军的狂轰烂炸。

据《武汉市志》统计,1937年8月21日-1938年10月25日的一年多时间内,武汉共遭受日机空袭72次,投弹3030枚,死亡1651人,伤3147人,炸毁房屋3437栋。据统计,抗战时期,武汉三镇的工业损失达到12%。

抗战结束之后,直到1949年5月16日***进入汉口,正式接管武汉三镇。一五计划时期,武汉被确定为“重点城市”进行建设。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其中有7项被国家放在武汉,国家在武汉地区投资新建大型国营企业32个,奠定了武汉引以为傲的工业基础。

武汉成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经济规模长期位居全国第四位,也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三大工业中心、三大交通商业中心、三大教育中心之一。这也成了日后大武汉从低谷复兴的基础。



10月14日,武钢1号高炉停炉


从浴火重生到锈带复兴,再到如今的多元经济下的美国第三大都市区,芝加哥给武汉走出了一条崛起之路。总结下来,芝加哥的经验包括:注重城市规划,、稳定政策连续,加强人才引进。

工业时代的无序发展让美国城市出现脏乱差的景象,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因聚居区的不同而产生的阶级对立情绪也成为城市管理当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所在。

1909年,芝加哥市**委托美国著名建筑师丹尼尔·伯纳姆正式开展以“芝加哥规划”为主题的“城市美化运动”。伯纳姆主持的《芝加哥规划》,掀起了城市设计的革命,是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规划被芝加哥市采纳后,确立了该市尤其是其湖滨地区的基本发展格局。

今年是《芝加哥规划》出版110周年,这110年里芝加哥大大小小推出了10个重要的城市规划,围绕中心城区以及大都市区的发展描绘蓝图。

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延续性,不因个人意志而被随意修改,1909年11月1日,经芝加哥**提名、市议会批准,328人的芝加哥规划委员会成立了,还组成了由26名成员组成的执委会。

规划委员会的任务,就是审核由公共机构提出的规划方案和开发商的各种项目。委员会要召开市政会议,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审核意见最终由议会通过施行。



芝加哥历次重要规划 资料来源:王兰叶启明蒋希冀《迈向全球城市区域发展的芝加哥战略规划》


芝加哥是美国最后一座保留强人政治体系的城市,**独掌大权。芝加哥长期由民主党**执政,没有政党更迭而产生的政策突变的影响。在上世纪50-70年代,理查德·J·戴利担任芝加哥**,前后长达21年之久,而戴利“做大规划”的公开依据,正是“伯纳姆规划”。

2011年,理查德·J·戴利的**记录被其子理查德·M·戴利打破,M·戴利连任七届,担任**达22年。正是这样的政策连续,保证了芝加哥市能够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确保了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芝加哥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中心,芝加哥大学更是全球知名,产生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经济学当中,芝加哥学派更是影响深远。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校成为了芝加哥人才的发动机。

在本地培养之外,芝加哥的人才引进也十分突出。在美国,城市能够吸引人才的,除了工作机会之外,就是生活成本,而芝加哥作为美国第三大都市,其生活成本,主要是住房成本相比纽约或者洛杉矶,要低的多。



芝加哥大学校园


一个无法提供新住宅的城市,是无法吸引到人才的。而一个住宅价格过高的城市,也是无法留住人才的。

在美国经济学家格莱泽《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格莱泽对比了纽约和休斯敦两地之间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尽管纽约的平均工资水平要高于休斯敦一万美元,但是在扣除各种生活支出之后,反而是在休斯敦能获得更多的结余。这其中住房成本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何休斯敦是近年来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几个城市之一。

芝加哥湖滨地区的别墅开发,给了金融新贵人群一个集中展现财富的机会,而市中心的城市开发,又可以让中产阶级能够离工作地点更近,避免了通勤时间过长,不断供应的新住宅进入住房体系,又进一步稳定了房价。如此一个房价友好型城市能不吸引到人才的到来吗?房价高固然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当房价影响到人的生活和消费的时候,这给城市发展埋下了隐患。

在中西部地区,武汉的城市发展在近年来一直落后于成渝,这固然有城市区划所带来的数据变化,但更多的还是武汉自身发展未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参考芝加哥的经验,“东方芝加哥”目前还缺乏一个能够贯彻百年之久的城市规划。而无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都局限于战略层面,缺少对于城市建设的精细化设计。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在政策连续性上,人事更迭对于武汉的影响不亚于芝加哥**的轮换。武汉城市的大发展是在阮成发时期开始的,他奠定了如今武汉城市新面貌的基础,继任**则是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武汉的城市建设。而借助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契机,武汉的城市更新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人才引进上,武汉拥有不输芝加哥的人才储备。根据今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来看,武汉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在内,总计83座高校,仅次于北京,超100万大学生在武汉就读。还有诸如邮科院、中科院物理分院等科研院所,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科技资源,武汉都足以参与全球城市竞争。

但是武汉的大学生留存率太低,人才流失太严重,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里面的原因,首先是武汉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武汉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而第二产业又更多地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因此在就业机会上,缺乏适合大学生的岗位。

近年来,武汉大力发展东湖高新区的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扩大互联网产业的基础,改善产业结构,争取互联网公司在武汉设立“第二总部”,扩大就业机会,在“抢人大战”中,希望能留下更多的本土人才。



图片来源:DT财经微信公号


另外,武汉的房价收入比也成为了阻碍人才引进的一大槛。由于缺乏服务业当中高端产业成分,武汉的第三产业的工资水平并不太高,这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必然就有很大影响。

同时,武汉近几年城市更新速度加大,老城区改造以及新城建设导致房价快速上涨。工资水平的增长赶不上房价的上涨,这成为很多城市人才战略的短板,再加上缺乏工作机会,人才不可避免地集中在了北上广深等机会众多的一线城市当中。

“止加戈”为“武”,如此拆字谐音梗也说明了芝加哥与“东方芝加哥”之间奇妙联系。两座城市始于1908年的缘分,在2015年有了新的联系,武汉和芝加哥结成了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或许武汉与芝加哥相比,经济规模和城市建设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芝加哥的发展历史已经给“东方芝加哥”一个很好的学习样本,在未来,这个顶着“东方芝加哥”名号的东方古老城市,将会在全球化的浪潮当中,真正成为“中国武汉”,届时大江大湖大武汉或许会成为其他正在寻求发展之道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学习样本。




来源:每经网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9-12-10/1392444.html
发表于 2019-12-11 11:16:11 |
本帖最后由 plssayhi 于 2019-12-11 11:26 编辑

来源:第一财经

原标题:打造中部国际经贸合作高地,武汉力推多个国际产业合作园区




世界经济正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在抬头,但中国选择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多边合作。

为了抢抓这一机遇,促进对外经济高质量发展,武汉谋划多个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中部地区国际经贸合作高地。

在武汉市蔡甸经济开发区内,规划了4平方公里的中德国际产业园。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中日产业园落在武汉市黄陂区临空经济产业园内。在武汉市江夏区的大健康产业园区内,将建设中美国际大健康产业园。这些园区正进入招商引资阶段。

另外,中法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签署的重大战略项目——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已进入加快建设期。今年1至10月,生态城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102亿元。

其实不仅仅是武汉,不少地方近期也在力推国际产业合作园区,那武汉有何优势?

多位在武汉投资的外企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武汉交通十分便利,科教资源丰富,成为他们选择落户武汉的重要因素。

有着“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武汉拥有62条国际航线,长江内河第一大港坐落在此,江海直达航线接驳远洋国际班轮。8条国家铁路干线在此交会,“汉新欧”国际货运专线直达欧洲,14条高速公路承东启西,沟通南北。

受益于此,各个国际产业园区均有各自的交通优势。黄陂区副区长李军告诉第一财经,中日产业园交通优势很明显,比如紧临武汉天河机场,目前拥有5条直航日本航线,3小时可达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静冈。沿江高铁将建设天河机场高铁站。

武汉雄厚的科教实力也为企业解决了人才不足的担忧。武汉拥有89所大学,120万在校大学生,是全球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121所科研机构,2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坐落于此。英国《自然》杂志评选出的2018年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武汉排名19位。

坚实的产业基础也是不少外资企业选择落户武汉的重要原因。武汉拥有国家41个工业门类中的39个,已经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信息技术、能源环保、装备制造、钢铁、食品六大千亿支柱产业。

世界百强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伟巴斯特武汉工厂总经理葛凤臣告诉第一财经,企业选择将全球最大工厂放在武汉,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里汽车产业发达,工厂紧邻汽车客户,十分方便。德企伟巴斯特就坐落在中德国际产业园内。

目前新规划的各个产业园区已经启动了招商引资工作。

蔡甸商务局局长胡田涛告诉第一财经,中德产业园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产业。仅今年前9个月,产业园选址区域已先后落户博格华纳、佛吉亚、电装、牧野、库博等10多家国际知名外资工业企业。

武汉市**于11月6日在第二届进博会期间举办了武汉·日本知名企业恳谈会。会议邀请了三菱商事(中国)有限公司、丸红株式会社、伊藤忠株式会社、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等30家日本知名企业及行业协会参会。

黄陂区商务局副局长甘克亮告诉第一财经,目前招商工作进展顺利,自恳谈会一个月来,多家日资企业、行业协会与黄陂区商洽合作共建中日产业园。

目前14家美国企业拟进驻中美国际大健康产业园,计划在制药、医养护理、水科技、养老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其中,5家美国企业投资意愿强烈,愿意作为首批落户企业,初步投资意向超过20亿美元,其中3家已经提出明确落地选址需求,愿意落户中美大健康产业园,初步投资意向约10亿美元,在武汉建设中国区总部和基地。

武汉市已成为中西部外来投资密集区和重要的对外开放高地。武汉年度实际利用外资额先后跨越80亿美元、90亿美元、100亿美元台阶,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目前,武汉全市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突破7200 家,在汉世界500强企业数从2012年的不到100家,增长到目前的294家,今年有望突破300家。
发表于 2019-12-11 11:49:03 |
什么时候武汉也有芝加哥那么高的学术地位挺好的,来个武汉学派
发表于 2019-12-11 11:49:14 |
亢龙有悔 发表于 2019-12-11 10:14
什么叫不可能,?国内的城市环线高速公路, 对本地车牌免费的还少了吗? 举不胜举的例子.

那是国内其他城市啊,之前四环开通东西湖到江夏的时候就有人提过了,这都几年过去了,毫无音讯。现在免费的三条高速也是区里买断了,并不是真的免费了。
发表于 2019-12-11 11:50:15 |
plssayhi 发表于 2019-12-11 11:16
来源:第一财经

原标题:打造中部国际经贸合作高地,武汉力推多个国际产业合作园区

第一财经如此正面报道武汉,应该是签订了宣传协议了。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3-29 15:20 , Processed in 0.08015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