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ceGZH

[项目进度] 粤穗投资54亿建设广州三大国际医学中心;与国家卫健委签约共建八个医疗(医学)中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6 10: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niceGZH 发表于 2019-9-20 20:54
是的,中南大学、华中科大的附属医院都不错

但广州更均衡而且医学院校更多,除了中大,南方医、广医、 ...

我朋友的家婆回武汉乡下,得了登革热,在武汉同济医院就诊,硬是没办法确诊什么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还是回到广州珠江医院才确诊的,硬是在武汉被耽误病情,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武汉医疗水平高?? 嗤嗤·····卫生水平强差人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26 11: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dickyson 发表于 2019-9-26 10:45
我朋友的家婆回武汉乡下,得了登革热,在武汉同济医院就诊,硬是没办法确诊什么原因引起的脑膜炎,还是回 ...

每个医院都有它的专长特长,医院的医生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武汉的同济医院也是非常不错的医院,只是可能在病理学,血液学方面没有南方医科大学的珠江医院和南方医院强,并不好一概而论,但武汉的整体医疗水平确实还是比不上广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14: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南最强医院” 起步迈向“世界一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入选单位
任珊珊

本期掌门人 肖海鹏: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建设“医疗国家队”
  系列之1


  开篇语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第一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签约仪式,将与广东省共建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综合类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6个专科类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此次共有八家广州医院入选。为何是他们脱颖而出?未来,他们将如何在医院布局、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方面发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建设区域内医疗高地,从而令患者获益更多?自今日起,广州日报将推出“建设‘医疗国家队’,医院掌门人访谈”系列报道,为您揭晓谜底。

  一说起“华南地表最强医院”,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广东建设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的领头羊,这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入选单位,可谓众望所归。

  “很荣幸!很振奋!我们摩拳擦掌,希望在国家卫健委、广东省 委的领导下,尽早实现国家医疗中心的梦想和目标,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表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只是该院未来大发展的起点。

  他透露,医院正朝着世界一流医学中心的目标迈进,在医学人才培养、疑难重症诊治、医学科学前沿研究、社会服务和辐射方面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实现“健康中国”和“中国梦”贡献出中山医力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梁嘉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为什么是他们?这家医院写就的“第一”纪录数不清

  本次入选区域医疗中心的八家医院中,有四家来自“中山医”。“中大医科是中国西医的发源地,是中国第一所西医院校,也是孙中山先生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具有红色基因。”肖海鹏指出,“中山医”已在省内拥有10所附属医院,病床总量达13473张,年门急诊量近2000万人次,整体规模位居全国第2。中山医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双双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去年临床医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0.5‰。

  始建于1910年的中山一院作为“中山医”龙头医院,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已经发展为华南第一、国内一流的医疗和学术重镇,以“技精德高”享誉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山一院书写了数不清的“第一”纪录。世界首例人造骨、世界首例无缺血器官移植手术、国内首例“断足再植”、国内首例亲体肾移植手术、国内首台体外反搏装置、国内首例带血管同种异体甲状旁腺移植手术、首例卵巢移植手术,以及被誉为中国医学史新里程碑的“中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据统计,仅近3年来该院就开展医学新技术382项,填补了55项省级以上技术空白,科研成果居国内医疗机构前列。

  这一个个“NO.1”纪录,为广州跻身中国三大医学重镇的行列,夯实了基础,也造福了广东乃至全国的患者。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降临,中山一院继续探索人工智能导诊、“移动医疗”。

  肖海鹏透露,未来该院还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移动急救医院”模式,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的技术含金量,挽救患者生命。

  强化学科建设 打造粤港澳精准医学研究大科学平台

  “医疗国家队”首先体现在学科发展上能够代表国家水平,带动区域内医学水平的进步。对于综合性医学中心来说,强化学科建设,打造优势互补的学科群是医院必须获得高分的“必修课”。

  “我们希望通过大科学平台、大团队、大项目的建设,产生有标志性的医学科研成果,特别是以专科建设为抓手,把学科建设作为主线,学科强、专科强,医院综合实力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肖海鹏表示,中山一院将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面向学术前沿和患者的需求,打造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样本库为一体的粤港澳精准医学研究大科学平台。

  “这个平台将推动高水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提升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水平。”肖海鹏指出,医院在现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着力投入肿瘤、脑科学、心脑血管与代谢病、肠道微生态与免疫、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等学科方向,强化基础研究、转化医学、临床研究、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能力。

  疑难重症的治疗最为考验综合性医院的水平。近年来,中山一院致力于打造国家疑难重症诊治中心,牵头成立了覆盖全国的重症医学专科联盟,新建展现最新急诊医学理念和技术含量的ICU,健全完善了现代化ICU体系,打造院前-急诊-住院 “一体化”危急重症救治体系,同时还建立了首个国家级急危重症医学护理基地。

  医院还发挥龙头医院带动的引领作用,通过建立专科联盟、举办广东县级医院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全科医师骨干等有效举措,促进医联体成员共同提升医疗水平。

  拓宽发展空间

  南沙院区后年建成将辐射大湾区

  作为百年名院,中山一院最常为病人抱怨的是医院建筑环境老旧、空间狭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就医体验,更制约着学科发展的速度。近年来,医院大刀阔斧,对原东山院区、工字楼等老旧建筑进行改造,并有效缓解了内镜、超声、急诊、重症等关键场地不足问题,妇科生殖医学中心、手术科大楼等投入使用,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不久前奠基动工的新医学综合大楼总投资超过6亿元、总建筑面积75000平方米,预计2021年主体完工,医院学科平台结构和就医环境将得到大大改善,疑难重症诊治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南沙医院将于2021年建成,将新增床位1500张。“南沙医院不仅方便粤港澳患者就近就医,还将拓宽医院发展和科研空间,我们的学科布局将更加从容。”肖海鹏介绍,南沙科技创新转化大平台立项完成,正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功能设计论证,计划2021年底投入使用。精准医学研究院占地4000㎡一期工程,已于去年正式启用,二期工程和南沙院区独立的科技创新大楼正在规划动工,届时将增加包括20000㎡动物中心在内的科研场地63000㎡。这将确保医院的精准研究大平台不仅在软硬件方面达到国家级平台的建设要求,而且在整体实力上将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这番大动作,赢得各界的认可。国家卫健委将人体组织器官移植与医疗大数据中心落户该院,同时该院还升级了已容纳42万样本的生物样本库,临床与基础研究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延揽“千里马”

  医疗跨国合作出成果

  下好创新的“先手棋”,更需延揽“千里马”,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近年来,中山一院实施柯麟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医院现有博士后98人,在研博士生395人、硕士生644人,承担着大学医科40%本科教学力量,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不仅如此,医院筑巢引凤,聘请中国工程院沈祖尧院士担任精准医学研究首席科学家。近三年来,医院引进国家高端外专人才2名,中大百人计划16名,培养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青2名,科技部创新人才1名,国家优青1名,新增中华医学会主委6名,7人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


  医院加强党的领导,积极在高知分子和青年人才中发展党员,临床科室支部**100%具有高级职称。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医院积极走出去,深化国际合作。肖海鹏表示,医院以“大医疗、大健康”为原则,同美国哈佛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布朗大学等多个国际知名大学及其医疗机构建立了包括合作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信息互通机制等在内的多形式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对话“掌门人”

  建设医疗“高地”

  力争成为“喜马拉雅山”

  广州日报:在各类医院排行榜上,中山一院是广东医疗界唯一进入全国十强的代表。今后国家卫健委计划在各省均建设一个综合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贵院将如何应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兄弟医院的竞争?

  肖海鹏: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调整优质医疗资源的结构与布局,提升区域医疗技术、医学研究和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这次国家卫健委和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首批在辽宁、山东、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启动,对入选医院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利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入选医院有责任与义务,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中山一院拥有28个全国临床重点专科,是广东医院最多的。对我们来说,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只是一个起点,真正对标的是高水平国家医学中心、国际一流医学中心,最终进入国际一流医学中心的前列。

  因此,我们将主抓学科和专科建设,发挥“领头羊”作用,与兄弟单位良性竞争、共同发展、有所分工,联合全省医疗力量创建国家医学中心,不断提升广东乃至大湾区的医疗水平,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真正地帮扶带动基层医院水平的提升。正如青藏高原托起了喜马拉雅山脉,我们要力争成为医疗高地中的“喜马拉雅山”。

  广州日报: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

  肖海鹏:“委省共建”从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发力,广东已实施的“登峰计划”则在资金投入、具体政策方面释放利好。从医院的角度,我们在学科布局上做长远规划,例如我们建设粤港澳精准医学研究大科学平台、国家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国家核辐射防治基地,未来还将发挥区域位置优势,建设海洋医学中心等。未来三到五年,我们将在物理空间、学术发展、研究型人才储备方面获得倍增。为此我们无论是在海内外招聘还是内部培养,坚持“不限人数指标、不降学术标准”,不拘一格延揽高素质医学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08: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囿成果,志在超越
建设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
广东省人民医院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省政府共建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

余学清: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
  建设“医疗国家队”系列之2


  本期掌门人

  余学清: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

  在华南,只要说起跟心脏有关的疾病,人们都会第一时间说:“找省医心研所”。

  2019-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完成呼吸等8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12个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省政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第一批名单出炉,广东省人民医院入选委省共建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接受广州日报专访时指出,心血管病研究,是省医当年崛起的基石,是省医至今的亮闪闪品牌,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名单,是荣誉更是重任,省医人、省医心研所人将不囿成果,志在超越,鼓足干劲建设好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郝黎、张蓝溪、靳婷、张玲玲

  晒成果

  这么多“首例”“首创”

  受益患者从“1”扩至“数以万计”


  要说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威水史”,几乎是数之不尽。

  从最近说起,除了“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名单”这一重磅好消息,国内外医学界还特别关注的是,几乎与之同时,广东省心研所再次获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这不仅是连续40年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更是目前WHO在西太区和中国唯一保留的心血管病合作中心。

  回溯到最初,省心研所就在心血管病防治领域令世界惊艳——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省医潜心于社区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危险因素控制与干预,减少或预防人群心脏病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最顶尖最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一研究还在继续,3万多病人获得持续随访”,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宝库,为临床研究与医学转化应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能”。

  医学其实是最植根于需要的科学,在下述省心研所包括且不仅限于此的众多“首例”“首创”等成果里,受益患者从“1”扩至“数以万计”:

  1.成功进行我国第一例深低温心内直视手术(非体外循环)。

  2.国内率先开展“法洛四联症矫治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小儿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等。

  3.国内率先开展“经皮穿刺气囊导管心脏瓣膜成形术”。

  4.国内率先开展β阻滞剂普萘洛尔活性代谢物的药动学及个体差异关系研究。

  5.建立华南地区最大的心血管流行病调查基地。

  6.国内首创自主研发心室辅助装置成功应用于临床。

  7.国内率先开展心电生理射频消融术。

  8.完成广东省首例心脏移植术、广东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术。

  9.为体重仅为640克的早产患儿施行心脏手术,为国内至今报道体重最轻的心脏手术患者。

  10.完成亚洲第二例、我国首例产时带脐胎儿心脏外科手术。完成我国首例胎儿先心病宫内介入治疗手术。

  11.建成我国首家心血管医学3D打印医研企联合实验室,全球首次利用虚拟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12.完成世界首例3D胸腔镜辅助下介入治疗二尖瓣瓣周漏;世界首例一站式经股动脉路径TAVR+TEVAR微创手术。

  13.完成国内首例主动脉瓣下狭窄(左室隔膜)合并两种以上畸形的“一站式”介入治疗。

  14.完成世界首例经股动脉TAVR+TEVAR一站式手术。

  15.自主研发全球首款生物可降解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

  16.广东省卫健委委托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组建广东省心血管病中心。

  17.广东省人民医院领衔建设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华南中心。

  18.牵头国内首个“冠心病患者终身管理项目”——南方冠心病健康管理中心项目,是首批获得“冠心病健康管理示范项目中心”称号的13家单位之一。

  19.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衰中心通过“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单位”。

  ……

  治病救人

  67%的患者是区域内转诊的危急重症

  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最创新的医疗器械、最顶尖的医学团队,都是为了提供最好的诊疗服务给患者,在这一点上,省心研所用一个个数字,践行着治病救人的初心。

  67%:每年省心研所的患者统计里,高达67%的患者是来自区域内转诊的危、急、重心血管病、心脏病患者。

  5万:每年心研所的门诊总量都在约5万人次,2016-2018年年门诊量分别是580160人次、545671人次及487352人次。

  7006例/年:心脏手术难,三、四级心脏手术更难,而省心研所心外科四级以上手术占比大于30%,近三年每年三级手术及四级手术例数大于5500例,2018年达7006例,各亚专科手术量每年大于100例。

  40例/年:在省心研所,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心脏移植外科”,自1998年以来共完成133例心脏移植,从2016年开始迅速发展,到2018年每年完成40例心脏移植的规模,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心脏移植例数第三,2019年发展更加迅速,到7月底已经完成了37例心脏移植。

  0.3%:无数人关心的“死亡率”,在省心研所,每年介入手术量过万台,近3年每年死亡率低于0.5%,2018年仅为0.30%。

  心外科三级手术术后死亡率低于2.0%,2018年仅为1.4%;四级手术术后死亡率,2018年仅为1.6%。

  心脏移植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手术难度系数位居全国前茅。

  专科强劲

  几乎任何“心病”在省医都有得医


  正如难度极高的心脏移植都有一个专门的“心脏移植外科”,在省心研所,不要说患者一进门,被一整面墙的专科、亚专科迷昏了头,就连余学清也坦言,要说清楚全省医的心血管病亚专科,他也得看纸本目录!而这正是几乎任何“心病”在省医都有得医的强大保障。心内科、心外科、省儿童心脏病中心、省心脏影像诊疗中心、心血管辅助诊断科……看病,对号入座最妥当!

  心内科包括10个亚专科: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大血管疾病、成人先心病、成人瓣膜病、心力衰竭、肺血管疾病、心脏重症、心脏康复。这并不是全部,心内科还有7个功能区域:普通病区、重症监护病区、心脏康复病区、心脏B超室、心功能室、心电生理室。

  更精准的看病建议是,您听安排,在各亚专科门诊看病,可获得更专业系统的治疗与随访跟进:高血压门诊、继发性难治性高血压门诊、冠心病专科门诊、疑难冠心病介入治疗门诊、心房颤动门诊、射频、起搏器随访门诊、血管疾病门诊、心衰门诊、心脏康复门诊、心血管睡眠呼吸暂停专科门诊、心脏抗凝精准用药门诊等。

  心外科包括7个亚专科:心脏瓣膜外科、微创心脏外科、大血管外科、冠心病外科、成人先心病外科、心脏辅助移植外科、小儿心脏外科。

  广东省儿童心脏中心包括4个亚专科:心儿科、小儿心脏外科、胎儿心脏诊疗科、儿科心脏危重症科,承担华南儿童结构性心脏畸形、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儿童心力衰竭的诊治。

  对话“掌门人”

  入选最大“底气”来自心研所的丰硕成果

  广州日报:作为“掌门人”,您觉得广东省人民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名单,“底气”来自哪里?

  余学清:最主要的底气来自拥有悠久历史与厚实沉淀的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建所至今,心研所众多专家与团队在国内外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在患病者众的冠心病领域就更不用说了,近三年冠脉介入例数大于8000例/年,复杂PCI占比超过一半,三支病变、单次介入治疗置入支架个数>3个、双支架技术处理分叉病变、总支架长度超过60mm、慢性闭塞病变等,在这里治疗都不成问题。省医心研所是全国牵头做复杂冠心病防治网络建设、优化治疗策略研究的,也是冠心病防治、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等关键技术临床规范的制定者,更别提病例数据库管理、冠脉介入器械研发、发病机制遗传学等全流程研究。

  先心病研治,已经覆盖从胎儿、新生儿、儿童、成人的全患者人群,前任院长庄建教授近年研究的3D打印心脏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心脏手术的成功率;2015年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胎儿产时心脏外科手术,2016年率先在国内开展胎儿心脏畸形介入手术,目前已完成7例经皮胎儿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5例患儿生后获得双心室矫治。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也积累了大量病例、丰富治疗经验,为将来进一步研究与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最新的消息是,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干细胞技术促进心肌坏死的恢复,跟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达成合作,心脏干细胞与心肌坏死、其他损伤修复的相关研究马上开展。

  人才是第一位的

  广州日报:入选名单后,省医将如何建设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

  余学清:省医非常荣幸进入了共建名单,国家卫健委与广东省政府共建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是对省医过去的肯定与认可,更是对省医将来的支持与信任。在这样的大好前提下,省医将更强有力组织优质医疗资源,在中心建设工作中起到引领、带领、促进作用。

  首先,省医将竭尽全力建设好高水平医疗中心平台,尤其着重于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临床与转化研究、教研培训中心等方面向高水平迈进。

  其次,我们觉得人才是第一位的,有了人,事情就好办了。省医将给予心研所更大力度的人才支持,比如引进优秀、杰出的青年人才,延聘资深专家入院顾问,人才引进的范围甚至包括国际,如准备引进哈佛大学医学院Gus教授做心外科顾问等。

  区域中心无疑更强调协作体系建设,因此医疗会诊、科研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等也是重点。协作正是省医强项,发展基础扎实,比如在新生儿重症心脏病方面,心内科、心外科、病理科、影像科、妇产科的多学科MDT团队合作无间,经验与体会值得推广。此外,走在全省前列的远程医疗体系,让省医将先进、适用技术与兄弟单位、地市或县人民医院共享之路更畅顺。

  不囿成果,志在超越

  广州日报:对于建设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最终达到中心标准,您与省医信心如何?

  余学清:一句话,省医有充足的信心与干劲,不囿成果,勇于创新,志在超越,建设好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0 23: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医生论文登上肿瘤学顶尖期刊《柳叶刀·肿瘤》
AI“慧眼”诊断胃癌准确率超90%
2019-10-09 08:24 来源:南方网
  8日,笔者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获悉,该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领衔的论文《人工智能实时辅助内镜早期诊断上消化道肿瘤:一项多中心、病例对照、诊断性研究》10月4日在线发表于肿瘤学顶尖期刊《柳叶刀·肿瘤》。

  笔者获悉,该项目研发的上消化道癌内镜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简称GRAIDS系统)诊断胃癌、食管癌准确率超90%,目前已在揭阳市人民医院、粤北人民医院、普宁市人民医院等5家医院落地应用,减少了医生的漏诊率,提高了消化内镜检查效率。

  与专家级内镜医师诊断灵敏度相当

  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50%的食管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发生在中国,其中超过8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每年因此导致的死亡病例超过40万。早期上消化道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则小于10%。

  内镜检查及活检是上消化道癌早期诊断的金标准。但我国的内镜医生短缺,早期上消化道癌因缺乏典型的内镜下表征,也极易漏诊,导致我国早期上消化道癌早诊率不到10%。

  如何尽快提升基层医生内镜检查水平?徐瑞华带领由数十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开展了多学科联合攻关,耗时两年半,成功自主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GRAIDS系统。经临床实践数据验证,该系统对上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敏感性高达90%以上。

  这双AI“慧眼”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徐瑞华介绍,GRAIDS系统的“启蒙”由前期的5万余张上消化道癌患者和12万余张正常人内镜图像完成,系统对这些图像和数据进行识别和深度学习,对癌变的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96%,对早期(I期)病变的识别率可以达到90%以上。

  为了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深入的验证,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联合全国5家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采用该系统对其提供的来自8万多例患者的超百万张内镜图像进行了识别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该系统对上消化道癌的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其中内部数据验证诊断准确率为95.5%。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还进行了一场“人机大战”。由高年资医生、中等年资医生、低年资医生与AI进行的比赛结果显示,GRAIDS系统的诊断灵敏度为94.2%,与专家级的内镜医师诊断灵敏度94.5%相当。

  10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正式在线发表于《柳叶刀·肿瘤》上,文章通讯作者为徐瑞华,共同第一作者是骆卉妍副教授、徐国良教授、李超峰工程师、贺龙君主治医师、罗琳娜博士和王梓贤博士。

  人工智能成基层医生的“第三只眼”

  目前,GRAIDS系统已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揭阳市人民医院、粤北人民医院、普宁市人民医院和江西省肿瘤医院落地应用。基层医院只需要安装一个“机顶盒”,就可以在消化内镜下获得一个“第三视角”,GRAIDS系统在检查中会对消化道进行“地毯式扫描”,实时向操作者反馈提示可疑病灶区域,指导医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活检部位。这个AI还可以对现有的内镜图片进行分析和诊断,基层医生可以将AI的诊断与自己的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减少漏诊概率。

  “这个AI系统相当于医生的‘第三只眼’。”徐瑞华说,该系统相当于为基层医院送去了一位内镜专家,在有效帮助基层医院内镜医师提高上消化道癌的诊断准确率的同时,还显著节约了内镜检查时间、提高了检查效率。

  如果基层医院暂时没有条件使用“机顶盒”,也可以通过公共网站,免费访问开放共享的GRAIDS系统,并根据提示自行上传内镜图片,重新评估已有诊断的准确性。患者也可以上传自己的内镜检查图像,获得AI评估。

  徐瑞华介绍,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建立上消化道肿瘤诊疗相关多场景、多模态的人工智能诊疗模型和应用系统,形成全国首个覆盖常见上消化道肿瘤筛查、诊断、治疗全过程的人工智能诊疗决策系统,并对社会开放共享。

  同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还充分利用泛中南地区肿瘤专科联盟这一平台,与8省15家医院签署了《上消化道肿瘤人工智能诊疗决策系统的研发及推广应用》合作协议。徐瑞华表示,下一步希望在联盟成员单位中进一步推广GRAIDS系统,加快该系统的完善和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11: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设国际一流肿瘤中心
为国民攻克肿瘤防治难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被列入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单位

  建设“医疗国家队”系列之3

  本期掌门人

  徐瑞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

  在第一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名单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被列入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单位。作为国内重要的肿瘤学医教研防基地,近年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大批科研创新成果蜚声国际,并在著名的Nature Index(自然指数)2018年度榜单中居全球癌症中心第七位、中国癌症专科医院第一位。

  “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进入到国际一流行列。在国内,很难得有一家医院获得这么多科研成果,被国际同道所认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表示,“中肿”力争到2035年稳居 “国际顶尖肿瘤医学中心”之列。

  今后,医院将继续致力于为国家为民族攻克肿瘤防治难题,重视防癌和癌症早诊早治,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延长生存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王婧 通讯员黄金娟、余广彪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实习生闫中慧

  频频改写肿瘤诊疗的国际指南

  提起“中肿”的威水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鼻咽癌”。这种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高发的恶性肿瘤,曾经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如今,经过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几代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接力攻关,我国鼻咽癌从筛查到治疗的水平均获得大幅提升。在“中肿”,即使是晚期鼻咽癌,三年无瘤生存率也已被提高到85.3%,三年总生存率则从90.3%提高到94.6%。

  除了引领国际鼻咽癌治疗技术的发展,“中肿”人在大肠癌、肝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等领域也频频发力,不断改写国际治疗规范和指南。

  据统计,2015年至今,“中肿”以第一单位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按照2019年公布)的SCI论著66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自然》《柳叶刀》等一系列国际权威医学杂志上。

  仅今年一年,马骏教授团队有关鼻咽癌新治疗方案的研究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该研究确定GP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远处转移风险,进而提高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并且患者在治疗期间毒性反应小、耐受性好,在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综合治疗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曾益新院士团队筛选出与华南地区鼻咽癌高风险相关的EBV亚型位点,研究成果于2019年发表于《自然·遗传》。徐瑞华教授团队则发现两个基因突变可作为泛瘤种免疫治疗的新指标,研究成果于2019年发表在JAMA Oncology。

  这些重大研究成果被国际诊疗指南采纳,提高了“中肿”在国际肿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鼻咽癌、大肠癌、肝癌等强势病种防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病人何处觅良药?临床试验立功劳

  面对肿瘤发病率高企的趋势,“中肿”人不仅努力提高临床疗效,还致力于研究肿瘤发病、转移的机制。

  “我们在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的突破,包括发现了很多新的肿瘤的发病、转移相关的机制,推动了肿瘤学原创研究的发展。”徐瑞华说,基础研究的进步,为人类攻克肿瘤铺就了前进的道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医生和病人而言,没有良药,无以克癌。徐瑞华指出,在转化研究领域,“中肿”为国家的重大创新药物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很多创新药物获批上市前,都需要在该院进行临床试验,最终为肿瘤病人提供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药。

  徐瑞华指出,在国际医学界看重的nature科技创新指数方面,按照国际统计的标准,“中肿”排在中国医院的第三位,仅次于国内两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名列国内专科医院第一。在国际癌症医学中心的排名中,该院位居全球第七,“说明了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进入了国际一流的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意味着会有更多新治疗方案、新药物问世,最终令肿瘤患者获益。

  未来发展:科技创新驱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

  徐瑞华指出,作为承担肿瘤防治重任的“医疗国家队”,“中肿”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作为医院建设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为病人解决病痛作为自己的使命。

  该院以“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引,围绕建设“国内专科布局最全、服务规模最大、诊疗水平最高,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关注大项目、建设大平台、打造大团队,进而带动区域乃至国内的肿瘤治疗水平提升。

  接下来,该院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将以“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基础和转化医学集成平台,包括肿瘤样本与大数据、药物化学、模式动物、代谢组学、分子影像、基因编辑、肿瘤标志与液体活检、肿瘤免疫与肿瘤疫苗、蛋白功能与结构、纳米医药等支撑体系。医院将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向临床应用转化,实现产业化,以科技创新驱动肿瘤防控能力的全面提升医院计划重点打造五大科研团队和研究领域,分别是鼻咽癌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案研究团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团队、肿瘤代谢及抗癌药物开发研究团队、肿瘤生物信息平台团队、抗肿瘤免疫研究团队。

  鼻咽癌、结直肠癌、肝癌防控能力将更强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肿”将以“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依托,搭建国际一流的临床新药研究平台,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制定和更新临床诊治指南提供高级别循证证据,不断改写国际指南并推进全球推广应用。最终,实现多个瘤种从“跟跑”到“并跑”“领跑”跨越,全面提升我国恶性肿瘤科技攻关水平和防控能力。该院计划重点打造鼻咽癌诊疗团队、结直肠癌诊疗团队、肝癌诊疗团队。

  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肿”将重点支持医疗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大科研团队的建设,推动医疗装备的产业发展,以便解决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诊断、治疗中的关键临床问题,尤其是要突破肿瘤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促进诊治能力提升。

  不久前,孙颖教授团队在全球首次研发“AI人工智能自动勾画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靶区”,AI医生若能在基层上岗,将有助于批量快速提升基层诊治能力。除了头颈部肿瘤,AI医生有望在消化道肿瘤诊断领域获得突破。

  这些宏大愿景的实现,离不开高端人才的贡献。医院一方面全面实施“临床博士后制度”,让新入职的青年人才全部加入博士后培养,培养能看病又能科研攻关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另一方面,积极从海内外引进癌症生物学及防治基础研究、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分子影像、生物材料或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优秀人才。

  为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也为科研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医院正在构建越秀、黄埔、天河三院区新格局。徐瑞华透露,明年初,位于黄埔的新院区将投入运营,届时将增加500到600张床位,并引入质子治疗等国际最新高端治疗技术。天河院区今年4月签约,预计未来将提供1500张床位,有助于缓解患者住院难的问题。

  对话“掌门人”

  AI助阵 基层医院肿瘤诊断水平可获提升

  广州日报:一说起“中肿”最厉害的专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鼻咽癌、结直肠癌。近年来,您带领的课题组也让消化系统肿瘤进入国际一流水平。除此以外,还有哪些肿瘤的治疗水平会有突破?

  徐瑞华:在各种肿瘤的治疗方面,我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几年我们在肝癌领域一直都属于国内领先的,还有淋巴瘤。淋巴瘤在国内毫无疑问我们是第一的,治愈率是最高的,病人的生存状态是最好的。接下来我们除了保持优势专业的发展速度外,还会在前列腺癌等泌尿系肿瘤的治疗领域发力,进一步提升这些疾病的诊治水平。

  广州日报:随着AI(人工智能)和5G时代的到来,肿瘤治疗领域会有哪些发展?

  徐瑞华:今年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AI 5G跨网段远程微创介入“一对多”指导手术,介入专家坐在医院会议室,就能同时遥控深圳、珠海、高州三地的医生,为晚期肝癌患者分别开展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整个手术非常成功,是无延迟的“实时直播”,可以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疗”,非常值得期待。今后我们会探索用于更多肿瘤的治疗。

  人工智能用于病理诊断,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现在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学习,可以达到非常高的准确率。以后病理科的大夫主要负责看疑难杂症,一般的诊断可以采用人工智能诊断,既保证诊断准确率,又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相当于为国家培养了5万~10万名高水平背景的医生,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倍增扩容,运用到基层医院的话,会大幅提升基层医疗的诊疗水平。

  我们医院正在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内镜医生,近期将发布这一成果。我们医院每一台内镜设备都引入了人工智能,系统还在不断地优化,希望可以取得更好的诊断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1 23: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成立首个“失眠与焦虑障碍诊疗中心”

2019-10-10 17:15:33 来源: 科技日报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自杀。在自杀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抑郁、焦虑、失眠人群,失眠等症状已像感冒一样普遍。10月10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揭牌成立全省首个“失眠与焦虑障碍诊疗中心”,为失眠、焦虑障碍患者提供系统的综合诊疗服务,帮助他们恢复之前的正常生活。

中学生小何(化名)学习拔尖,平时性格认真,追求完美,学习刻苦,去年与好友相约一起考重点中学,在投入紧张复习的同时,很担心自己考不好而失约,经常想象自己没有考好,很丢面子,从而心神不安,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一拿起复习资料脑子就不停联想。睡前由于想得太多,引发了失眠,每次一上床就大脑特别兴奋,每天休息都不好,最终导致在升学考试中发挥失常,只能就读于家附近的一所普通中学。当得知好友如约考上之后,小何心里十分难过,自觉不配与好友联系,开学后更是郁郁寡欢,不愿说话,也不愿去学校,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

小何已经在两家医院的心理科进行治疗,但老是反复。后来他们找到广东省二医心理精神科主任范长河。经过系统诊疗,小何已回归阳光状态,投入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像小何一样的人不少。

那么怎样才能让失眠和焦虑障碍患者实现真正的痊愈和不复发呢?范长河表示,要治愈失眠和焦虑障碍,必须采用基于全面评估的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行为调整和训练等。同时,每一位患者在治疗手段的选择、组合、疗程及所占比重方面均是个体化的,但所有患者共同的目标都是消除症状,同时调整原有的神经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征,以达到全面痊愈和降低复发几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3 11: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城新增一家三级医院

新快报讯 记者谢源源 通讯员增宣 刘镇报道 4500平方米健康管理中心、3000平方米影像中心、1000平方米病理诊断中心……10月12日,三级综合医院——广州前海人寿医院一期正式落成并进入试运营阶段。

据介绍,广州前海人寿医院分三期建设,规划病床1800张。医院重点打造心脑血管医学中心、老年病/康复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妇产医学中心、胃肠病医学中心、帕金森医学治疗中心等六大医学中心及睡眠医学中心等特色科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21 0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省中医院竟然没有入选?绝对有资格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21 09: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祝贺!第二批慢慢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2 20: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城将添国际医疗中心
投16.86亿元引医疗名企吸引超百人才入驻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刘幸)投资16.86亿元,引进100名高端医疗人才,新添600个医疗床位……昨日,记者获悉,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出一宗医疗、商业及商务项目地块。整个项目将被打造成集医疗、康复、护理、颐养、舒缓为一体的自动化、个性化、网络化康复大健康产业综合体,有望给周边的居民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根据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出的信息,这宗医疗、商业及商务项目地块位于朱村与黄埔知识城板块之间,周边配套比较缺乏,多是城中村或者大山,未来地块投入使用后将大大补充片区商业医疗配套。

  按照规划,地块总面积66624.91平方米,建筑面积146575平方米,起拍价30000万元,起拍楼面价约2047元/平方米。竞得人必须在该地块上建设国际生态康复颐养医疗旅游健康中心,总投资不低于16.86亿元。整个项目将包括“康复医学中心、健康颐养中心、康复护理中心、医教研培训中心和医旅文化商业中心”五大中心。

  根据出让文件,其中医疗、酒店部分全自持,需建设600床位以上的三级康复医院、400床位以上的康复护理公寓、930床位以上的颐养型酒店。值得一提的是,出让文件还要求项目将带动不少于5家省内外知名康复医疗健康类公司进驻,并引入不少于100名高端康复医疗人才入驻。

  根据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出的信息,该地块将于11月18日10时起线上竞拍,可以预见的是,待未来项目投入使用,将辐射多个片区,便利周边居民生活。据统计,未来周边中新、知识城、科教城等19个社区的居民最先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2 20: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鱼窝头医院新综合大楼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21年竣工
来源:东涌镇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2日 14:59:33

  近日,在鱼窝头医院新综合大楼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看到,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的工程队伍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作业,这个东涌镇民生重点项目之一的建设项目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建设中。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鱼窝头医院将其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千方百计克服不利因素,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先后组织多次专家论证调研,使综合住院大楼的建筑设计与规划布局更科学、更合理、实用性更强,经一年多的精心筹备,顺利完成动工前的立项、基础工程的招投标、报建等工作,并于今年3月4日正式动工。目前,医院新综合大楼项目工程建设地点的土地平整工作已开挖,正进行综合楼支护桩施工作业,各项建设正有序推进。
  据了解,鱼窝头医院新综合大楼为12层的大楼设计,总建设投资预算1.67亿元,预计2021年建成。新大楼建成后,床位达300张,达到二级医院规模。新综合大楼的建成和启用,将是优化群众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一大举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3 12: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造国内一流创伤救治体系

提升区域创伤救治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入选牵头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李文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

  建设“医疗国家队”系列之4

  本期掌门人

  李文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等引发的严重创伤导致的伤残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目前我国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仍明显低于国外先进水平。成立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是非常迫切的需求,这有利于逐步建立统一的创伤急救标准,制定规范化的诊疗流程,从而提高我国创伤救治的水平。”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广东省政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第一批名单出炉,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入选牵头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作为中南、华南地区综合实力位居前茅的大型综合医院,南方医院在创伤救治方面的实力处于领军地位,目前已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创伤救治体系。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指出,此次入围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未来将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创伤救治体系为目标,以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高地建设为契机,致力于制定区域内创伤救治标准和流程,带动区域内创伤救治能力的全面提升。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宁习源、王申昆忆

  拥三大“国家级天团”

  担重任建设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

  李文源介绍,《中国伤害预防报告》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伤害约2亿人次,死亡约70万~75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9%左右,是位列第5的死亡原因,每年因此导致的直接医疗费超过650亿元。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伤是当今我国引发创伤的最主要原因,它们也最容易累及社会劳动力的主体——青壮年人群,是这个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因素,由此导致的死亡和残疾对社会的经济影响呈明显上升趋势,给社会、家庭带来深重的负担。

  李文源说,目前我国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低于国外先进水平,而且工业、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严重创伤发生率、致死率仍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情况更为突出。创伤救治人员水平不足、技术落后、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导致救治的水平在各地区参差不齐,不平衡、不协调,加上院前、院中缺乏信息交换、缺乏评估的办法和有效的预警分级系统,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创伤抢救成功率较低的原因。因此,成立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是非常迫切的需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有利于逐步建立统一的创伤急救标准,制定规范化的诊疗流程,从而提高我国创伤救治的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是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首批重点建设单位,是广东省唯一一所同时拥有三大“国家级天团”机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外专局“111”计划)的省(委)属综合性医院。医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5个(含中医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1个。其中就包括创伤救治主要的创伤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等实力科室。

  同时,南方医院汇聚了一大批高水平医学人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等。医院综合实力在国内权威排行榜中位居第12~17位,科研实力近几年都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稳居前15位。

  有多个国家重点学科

  华丽阵容串起完整创伤救治体系

  李文源说,南方医院在创伤医学方面一直拥有雄厚实力,加上与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强强联合,实现优质资源整合,多医院多学科协作,共同建设创伤救治中心,为区域内创伤救治提供了技术保障,创伤救治综合能力在华南、中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南方医院创伤救治中心目前形成了以骨科、显微创伤外科、急诊科、普外科、肝胆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肾内科、烧伤科、耳鼻喉科、心脏大血管科为主的创伤救治主线,联合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输血科、康复科、药学部等辅助科室,建立了完整的创伤救治体系。

  尤其令李文源感到信心十足的是,在这个完整的体系中,承担创伤救治重任的学科可谓阵容华丽,实力强劲,一组数据可以加以佐证:

  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全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8个,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单位1个。其中创伤学、骨外科学、神经外科学、麻醉科学是广东省医学会主委单位、全国副主委单位。

  在临床专科排名方面:神经外科华南区排名第1,骨科华南区排名第2,普外科华南区排名第2,烧伤科华南区排名第1,肾内科排名全国第4,急诊医学专业排名全国第9,整形外科排名全国第3,华南区排名第1,麻醉科华南区排名第2。

  临床服务累计超十万人次

  创伤救治体系涵盖内的各科室临床服务能力实力强大。关联科室累计床位超过1200余张,急诊科ICU和重症医学科床位100余张,近三年累计服务人群近110万,累计收容量10万余人。其中,外省创伤患者比例超过20%,急危重症比例超过50%。

  同时,拥有创伤急救相关特色技术39项,新技术45项。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复合伤救治、严重四肢脊柱骨盆骨折、重型颅脑损伤、胸腹脏器创伤、创伤性泌尿系损伤、创伤性休克等方面均取得了区域示范效应。

  李文源说,医院创伤救治体系除了有强大的临床服务能力外,离不开背后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临床转化能力。医院下设的省重大道路交通伤应急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以钟世镇院士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团队,同时整合侯凡凡院士所在的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临床研究,还涵盖了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技能培训中心等17个国家级及省级重点研究中心。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各1人等一大批高水平医学人才。目前共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493项,共计经费4.629亿元,共发表SCI 20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30余项。参与制定及编写著作及诊疗规范56项,国际学术任职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0余项。

  制定区域创伤救治中国规范

  李文源介绍,南方医院与美国哈佛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开展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区域创伤救治规范。承办省级以上继续教育项目92个,其中国家级继教项目71个,创伤相关项目6个。年均进修医生约150人左右,规范化医师培训合格率100%。近年来承办专科护理继续教育项目18项,平均每年参加学习的总人数超过3000人。中心成立国内首家中美合作灾难医学培训平台,是华南地区首家通过美国NDLS认证授权的美国灾难医学课程基地。此外,与暨南大学合作建立国内首个应急医学全日制本科教育体系。

  未来: 建立国际有影响力的创伤救治体系

  提起未来南方医院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提质增容,建设区域医疗高地方面的布局思路和目标,李文源介绍说,此次入围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未来设定的总体目标是要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创伤救治体系。根据马兴瑞省长指示精神,医院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高地建设为契机,扩大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单位,制定区域内创伤救治标准和流程,带动区域内创伤救治能力的提升。

  未来的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由南方医院牵头,将联合广东省的126家医疗机构共同建设,其中包含了21家广东省高水平医院。根据创伤医学的特殊性以及机构特点和分工,这些共建机构主要分为核心单位、分中心单位、合作单位和帮扶单位。“核心单位”即通过区域内医疗机构强强联合,打造国内一流的创伤救治中心,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分中心单位”和“合作单位”则是要联合协作医院扩大救治辐射范围,提升区域救治能力;“帮扶单位”则是要通过帮扶增强省内整体创伤救治能力,为创伤救治的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目前,所有合作单位和分中心单位均已加入由南方医院牵头成立的“创伤救治联盟”,今后还将陆续成为由广东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牵头成立并由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余斌主任担任主委的“粤港澳大湾区创伤联盟”委员单位,两个联盟单位都将作为中坚力量,为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提供支持与帮助。

  对话“掌门人”

   建立完整学科协同网

  带动区域创伤救治能力整体提升

  广州日报:为实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创伤救治体系”的目标,最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何解决方案?

  李文源:从我国创伤救治的现状看来,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改善预后的关键之一是建立并推广科学高效的创伤急救机制、合理规范的救治路径以及先进实用的检查与急救技术。但目前我国中南地区创伤患者救治中仍存在资源相对分散,缺乏统一指挥、统一救治的急救机制,没能完全从传统的“多学科会诊模式”转变为高效的“以创伤团队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没有完整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

  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以合作单位为基础,整合核心单位的学科资源,通过组团帮扶、技术与管理输出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下级医院的培训,推广先进技术,规范诊疗方案,培养专业化的救治队伍,力争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在创伤救治方面诊疗同质化。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院前急救以及院间转运医疗信息的高效衔接。建立区域性创伤医疗数据库,为国家公共卫生领域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通过建立完整科学的区域创伤救治协同网,建立完整科学的创伤救治体系,最终带动区域创伤救治能力的整体提升。

  广州日报:区域创伤救治能力的整体提升,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最切实能够看得见的好处是什么?

  李文源:未来整个区域的创伤救治水平提高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肯定是能够直接获益的。发生意外创伤事故,在区域医疗中心范围内能够迅速就近在当地医院得到高质量的规范急救治疗,之后在统一的机制协调下,根据伤情特点和变化及时得到有效的后续确定性治疗,最大可能减少致死、致残率,为后续进一步康复和良好的预后争取了时间,从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精神负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3 12: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三到五年
打造国家级脑科学转化医学平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入选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
任珊珊、王婧


戎利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
  建设“医疗国家队”系列之5

  本期掌门人

  戎利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

  南粤百姓对“看肝病,到三院”这句话耳熟能详。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素以肝病治疗,尤其重症肝病救治、高难度肝移植而闻名全国。然而,在近期发布的国家卫健委与广东省政 府共建的第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名单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建设目标却是“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令不少人颇感意外。

  “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并不仅仅局限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科研攻关上,而是要建设‘脑科学’学科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戎利民教授表示,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为核心的“脑计划”,在医学领域,整合精神医学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也成为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

  这次中山三院的入选,正是由于该院瞄准前沿学科发展方向,在脑病整合治疗领域率先进行探索,建立了华南地区首个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

  戎利民表示,未来,该院将在肝病中心优势学科群的基础上,通过3~5年建设打造集医疗服务、学科科研、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脑病优势学科群,形成“看脑病、到三院”的社会美誉。未来5年还将布局“疑难杂症”治疗中心,优化“三城四院”的医院发展格局,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专科特色明显、学科群布局完善均衡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王婧 通讯员周晋安、叶张翔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脑相关疾病遍布各年龄段

  专科多“各自为战”

  每个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可能发生脑病。从儿童的自闭症、智力发育不良,到在青壮年高发的多发性硬化、中年人的脑血管意外、抑郁症,再到老年人的阿尔茨海默病等,脑科疾病几乎覆盖了整个年龄阶层。

  然而,长期以来,这些疾病的诊治分散在各个专科,形成“各自为战”的局面。例如中风治疗找神经科,留下肢体偏瘫的后遗症,则要去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中风患者常年卧床或因疾病导致生活、工作受影响,郁卒成疾,则要到精神心理科求助。有没有可能将这些专科“握指成拳”,从整体诊治病人,提升治疗水平,推动学科的发展呢?

  伴随着脑科学的发展,这一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随着脑成像、生物传感、人机交互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脑科学正成为多学科交叉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也是众多国家的科技战略重点。早在2015年,中国科学家就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在中国“一体两翼”的部署达成了初步的共识。所谓“一体”,就是阐释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为主体和核心;“两翼”是指脑重大疾病的研究以及通过计算和系统模拟推进人工智能的研究。北京和上海都已成立脑科学中心,瞄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急需,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搭建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

  中国“脑计划”对人类健康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及新型信息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为对接国家“脑计划”,中山三院于2018年建立华南地区首个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整合了儿童发育行为专科(自闭症等)、精神心理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康复医学科、生物治疗中心等脑病相关学科,以目前最为前沿的干细胞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技术支撑和辅助平台,聚焦以自闭症、脑脊髓损伤、神经损伤后康复和抑郁症为代表的四大医疗领域。

  整合优势学科 打造国家级脑科学转化医学平台

  “很多人知道,确诊儿童自闭症,治疗多发性硬化、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抑郁症、脊柱损伤,以及中风后康复,都要到中山三院。”戎利民指出,在国家重视“脑计划”以及人工智能与医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该院希望重新整合这些在全国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学科,带动医教研进一步发展。

  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成立后,医院特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担任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的主委,邀请来自各领域各专业的学术泰斗和精英们共同组成强大的学术团队。

  “在精神与神经疾病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医疗国家队’,意味着不单单要看病,还要科学研究,发挥学术引领和带动的作用,进而带动区域内脑病相关学科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戎利民指出,该中心计划在2~3年内发展为制定国家级脑病诊疗方案和类脑智能诊疗的研发中心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打造国家级脑科学转化医学大平台,辐射粤港澳大湾区。

  学科“组群抱团” 激发“化学反应”造福患者

  院本部坐标广州天河区岗顶的中山三院,如今已拥有天河、萝岗(岭南医院)、粤东医院(梅州)、肇庆院区(建设中)四个院区。

  “国内名院往往走的是大专科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发展之路,以我们医院为例,一直以来肝脏病学科是医院的龙头学科。”戎利民说,如今肝脏病学科目前已形成涵盖肝脏内科、肝脏外科、重症监护、肝脏影像与介入治疗、肝病实验室等多学科综合诊疗和临床科研的强势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医院拥有普通外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肾病内科、耳鼻咽喉科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内分泌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中医肝病科、感染病科、风湿免疫科、临床护理等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及骨科、风湿内科、精神心理科、儿童行为发育专科等特色学科,不但在广东省、华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均有一定影响。

  近年来,医院在保持既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推动新的学科“组群抱团”发展,希望激发新的“化学反应”,全面提升医院科研和临床医疗水平,造福患者。除了脑病学科群,医院还将组建“变态反应性疾病学科群”,即将与过敏性疾病诊治有密切关系的皮肤科、耳鼻喉科、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 呼吸科、儿科等“组团”。

  “临床上所谓治疗难度极高的‘疑难杂病’,往往出现在神经科、风湿免疫科、皮肤科等,通过这些学科的重新排列组合,强强联手,我们希望能形成新的科研诊疗格局,全面提升医院的诊疗实力。”戎利民坦言,未来希望在社会上形成“看肝病、脑病、疑难杂病,到三院”的就医新口碑。

  拥抱人工智能 建首个光声成像系统临床应用创新平台

  今年,中山三院利用丰富的医疗大数据资源和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与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医学人工智能中心,打造华南区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科技高地。

  中山三院在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不忘“科研从临床出发、一切医疗为病人”的初心。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该院医学人工智能中心已在临床科室征集人工智能课题意向92项,经评估后,部分可行性高的课题已先行开展研究。医院还成立临床数据中心,进一步规范医院数据管理,促进医学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保障数据安全,支撑医院临床、科研和管理需求。

  中山三院超声科2018年被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定为“广东省生物医学创新平台(培育建设A类)”,围绕精准诊疗,致力于光声成像技术的深入、拓展性基础研究,是国内首个光声成像系统临床应用创新平台,率先实现这一技术的临床转化。

  刚刚结束的中山大学秋季工作会议上,中山大学围绕“坚持‘三个面向’引领,提升‘三大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工作部署。戎利民表示,中山三院作为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将继续凝聚全院智慧,紧跟中大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大项目为引领,进一步推动肝病、脑病学科群的建设,为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话“掌门人”

  3~5年打造脑科疾病学科群

  广州日报:未来医院将围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在哪些方面落子布局?

  戎利民:中山三院目前已经形成了“三城四院”的整体发展格局,广州市有天河院区和岭南医院,此外还有粤东医院和建设中的肇庆医院。利用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契机,我们将进一步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心理科和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以及神经康复、生物治疗、脊髓损伤这一块,把它形成一个完整的脑科疾病学科群。

  我们希望通过三到五年的打造,能够在区域内引导学术发展,在医疗上能够通过帮扶辐射整个区域,形成整个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的网格化覆盖。

  广州日报: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要将这些疾病整合在一起?

  戎利民: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普通人甚至非相关专业的医生,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的关系。一些躯体疾病例如脊髓损伤等久治不愈,也会带来精神心理问题。和脑病相关的疾病和学科应该整合在一起,例如我们可以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改善、手术、康复医学、生物治疗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3 17: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ceGZH 于 2019-10-23 17:33 编辑

近三年儿童疑难危重症病例
总体治愈好转率超97%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牵头设置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

本期掌门人 韦建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院长

  建设“医疗国家队”系列之6


  每年,3万多个宝宝在此呱呱坠地,这里是他们的第一个“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这里是不少人熟悉的“小熊医院”,从儿科常见小问题到各种疑难危重症,都能来找“小熊医院”的医生护士。

  2006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由原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所整合成立,因为院内布置多处体现吉祥物“咪姆熊”的卡通形象,而被不少孩子亲切地称为“小熊医院”。该中心是目前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院,去年年门诊量超过460万人次,在全国妇幼保健院以及儿童医院中均排前三。

  9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第一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签约仪式,其中,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将牵头设置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此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已将该中心纳入第二批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中心积极对标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定位和设置标准,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持续提升儿科服务能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通讯员黄海

  落实儿童疑难危重症救治功能定位

  2014年10月,河南周口一个刘姓家庭花费5万元包下一台具有心电监测仪、新生儿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的救护车,带着满月不久的孩子驱车1600公里到达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由于患有重度喉骨软化,孩子一出生就只能依靠呼吸机呼吸,喝奶也只能通过鼻饲。因为缺氧,脑部、胃部都出现应激性出血,当地医生除了基础治疗外束手无策。广州的医生通过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一个小时的手术就让他化险为夷。

  这只是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众多外地患者中较为特殊的一例。近三年,该中心共收治疑难危重症病种共107种,收治疑难危重症病例共29330例,总体治愈好转率97.3%。2018年,年门急诊量约463万人次,年出院病人近14万人次,年手术量86940台次,其中30%的患儿来自广州市以外的地区,重点辐射湖南、湖北等中南地区省份

  “这是患者们用脚投的票。”该中心院长韦建瑞介绍,中心目前拥有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3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7个,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在最新的复旦大学医院排行榜中,该中心的综合排名连续六年进入百强,儿内科、儿外科专科排名位列中南地区第一名。

  作为一家儿童医院,该中心设有26个儿科亚专科,其中儿内科12个、儿外科14个。各专业通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加强对儿童疑难危重症的诊治,不断提升核心医疗技术诊疗能力,已凝练形成独具特色、设置齐全、高水平的儿童临床学科群。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儿的视力和生命。市妇儿医疗中心在国内较早开展儿童介入治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为许多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保住了眼睛,儿童血管瘤、血管畸形等介入手术也独具规模。

  肺动脉闭锁是一种极其罕见、高度复杂、手术风险极大的先心病,来到市妇儿医疗中心心脏中心的肺动脉闭锁患儿,大都在国内其他先心病治疗中心辗转多年求医无果。而在该中心心脏中心已成功完成的超万例先心手术中,以低龄低体重患儿占比最高,在肺动脉闭锁以及大动脉转位、完全房室通道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方面居国内领先。

  除此之外,该中心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和遗传代谢病,每年完成80余例,目前已完成520余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首创高危实体肿瘤的序贯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已完成ECMO救治暴发型心肌炎等重症疾病78例,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作为妇幼保健院,该中心为儿童提供全周期的医疗保健服务,可以提前为孩子的健康体魄打下基础:孕前的遗传咨询门诊提供优生优育指导;到了产前,多学科MDT诊疗模式运作的胎儿医学科,已完成2500余例疑难病例的诊断和干预,一些在妈妈肚子里就被检查出异常、在以往可能会被忍痛放弃的胎儿,可以“改写命运”、获得生机。医生甚至隔着肚皮就能为胎儿做手术。就在不久前,该院胎儿医学中心团队成功为一例双侧大量胸腔积液伴有皮下水肿濒临死亡的胎儿顺利进行了手术,最终患儿顺产出生,出生评分良好。

  积极打造高水平临床科研平台

  妈妈怀孕时和孩子出生后早年的身体情况、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对出生后一年、两年乃至成年后的孩子会有哪些影响?广州出生队列研究的科研人员,计划追踪5万广州家庭18年来寻找答案。该研究目前已成为我国妇幼健康领域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去年7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对其专门进行了报道。广州出生队列研究的实施部门,就设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队列目前已经成功招募42000多对母子,系统收集了220万份标本,计划定期随访到孩子18周岁。以出生队列为核心的妇幼健康研究平台支撑了30多项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累计获科研资助超过3000万元。

  韦建瑞介绍,近年来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通过推动区域内临床研究资源紧密合作,不断促进临床医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目前已建成国际标准的百万级生物样本库,广东省儿童早期发展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结构性出生缺陷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全世界规模最大之一的妇幼队列研究平台,在出生队列、儿童专病队列、生物样本库建设以及儿科医疗健康大数据整合利用、儿童重大疾病相关防控战略研究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近2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项、31项;2018年共发表SCI文章195篇,影响因子总分665.891分;获得授权专利21项,其中18项具有转化临床应用前景;收录到国家级或省级诊疗指南的自主创新技术2项。

  着力加强儿科医学人才培养

  儿科医生不足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广州市妇儿中心近年来在加强儿科医学人才培养上频频“出招”。一方面,医院依托广州医科大学于2016年正式设置了儿科学院,目前已独立招收儿科学专业学生两届共61人。通过设立“惠妍医疗人才基金”儿科医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子项目,为儿科学院医学生资助全额学费,对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学金奖励,着力补充儿科人才后备力量。另一方面,通过与社会各界合作设立基金项目,资助医院儿科医务人员开展继续培训和培养。

  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流程

  四年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在华南地区率先在除急诊、隔离门诊外全面推行预约挂号,其后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善医疗服务的脚步未曾停步,先后成为广州市首家实现患者医保个账移动支付医院、全国首家利用支付宝芝麻信用实现“先诊疗后付费”的信用医院,通过了国家电子病历评级6级和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评审。

  此外,该中心积极以“互联网+大数据+健康医疗”为突破口,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妇女儿童医疗服务新模式,先后开发移动端检查检验预约功能、移动居家胎心监测系统、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全息档案,打通患者院前、院中与院后的闭环监测与患者健康管理,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实现物流机器人、“咪姆熊”人工智能家族(智能分诊、临床辅助决策、影像诊断)等互联网+创新技术。2018年,建成全国首家“妇女儿童健康人工智能发展联合实验室”,研究成果先后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Cell》和《Nature Medicine》上刊登。2019年4月,作为全省首批互联网医院之一,市妇儿医疗中心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引领儿童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 区域儿童医疗服务辐射能力

  设在市妇儿医疗中心的广州市儿童急救转运中心已逐步搭建起覆盖省、市、县的三级重症儿童救治网络体系,如今每年转运重症儿童约达2500人次,其中重症新生儿约1000人次,覆盖医院243家。市妇儿医疗中心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利用电子病历、移动医疗设备、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了一体化、集成化的临床数据平台,进一步提升重症儿童救治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引导非急症患者向二级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转诊,重点推进新生儿科、脑病中心和神经康复科病人的双向转诊。

  该中心还发起成立了广东儿科联盟,基本覆盖广东省各地级市,与全国12个省(区)的近40家医院建立了专科联盟,为医联体成员单位提供驻点带教、远程会诊、危重疾病救治绿色通道等支持,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主体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儿科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对话“掌门人”

  建立完整学科协同网 带动区域创伤救治能力整体提升

  广州日报:市妇儿医疗中心在增城、南沙两个新院区进展如何?

  韦建瑞:目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在市中心区域设有四个院区,加上建设中的南沙、增城新院区,核定儿科床位总数将达到2000多张。其中,增城院区计划明年底开业,服务范围辐射东莞、河源、惠州等地;南沙院区预计3年后交付使用。根据初步设想,这两个院区在专科设置相对齐全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增城院区将以器官移植为主,南沙院区则以儿童血液、肿瘤为重点。这几年我们都在为新院区的开办积极储备人才。

  广州日报:下一步市妇儿医疗中心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韦建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将以此次委省共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为宝贵契机,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为良好平台,围绕“创建1个中心、建设2个网络、打造3个平台、推进4个创新、促进5个结合”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深化与区域内、省区内各家高水平医院的交流合作,强优势、补短板,通过提升区域内儿童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促进中南地区儿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儿童健康目标的实现。

  创建1个中心是指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的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中南地区儿童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提升,进一步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以及“一带一路”东南亚沿线国家。

  建设2个网络,则是重点构建以中南地区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以各省专科儿童医院和有一定儿科规模的综合医院为骨干的中南地区、省、市、区(县)四级儿童常见病、多发病 “预防保健网络”和疑难复杂疾病 “疾病救治网络”。

  我们还要打造医、教、研3个平台:全新模式的医学教学平台;中南地区儿科临床诊疗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重大经济社会价值的科技创新平台。以及推进儿科医疗资源的管理体系创新、持续推进区域儿科医疗资源的运行模式创新、引领医疗服务创新、实现生物医学科学技术创新4个创新;促进人才培养与实用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健康宣教与健康保障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0 22:06 , Processed in 0.086610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