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124|回复: 5

十万建设大军进驻宜昌兴建葛洲坝,滨江之城首次腾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2 11:01:50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良辰美景奈何天 于 2019-5-12 11:03 编辑

5月7日,天空下着淅沥的小雨,在西坝的大江边远眺葛洲坝工程,氤氲雾气中的大坝,像一条长龙横锁在大江中,电厂机器低鸣声隐隐入耳,坝下江水静静向东流……40年前,三峡出口的南津关,漩涡滚滚,礁石密布,稍不留神就船毁人亡,有着“鬼门关”之称。如今,这里江阔水深,风平浪静,万吨级船队往来其间,“川江不夜航”已成历史。

南津关的改变,源于葛洲坝的修建。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的葛洲坝,是长江干流上首座大型水利枢纽。1970年动工,1981年一期工程完工,1988年工程全面竣工,创造了100多项中国水电施工纪录。它是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将水电施工技术带入世界先进水平;也让宜昌这座滨江小城实现第一次振兴,从一个小城市变成了中等城市。葛洲坝工地肩挑背扛的场景。资料图片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





开工典礼:万炮齐鸣持续10分钟

今年90岁的王一尘老先生,家住西坝和平路,是参与修建葛洲坝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也是位干了一辈子水电的“葛洲坝人”。耳聪目明、思维清晰的王老,至今记得开工典礼的盛况:“万炮齐鸣,山摇地动啊!”

王一尘回忆,他是1970年11月下旬随第十工程局一团从丹江口来葛洲坝打前站的,“来宜昌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开工典礼准备放大炮。”

冬天三江里没有水,大大小小的石头露在河床上,从12月初开始,王一尘等人给所有的石头全打上炮眼,“一天到晚风钻声响不停,那个阵势啊,可大的很!”与此同时,在现在的三号船闸位置,在没有机械条件下安排人工挖深井,为修三江围堰做准备,当时挖到见岩石,直径3米,深10米左右,一共挖了9个。

“天不亮,汽车拖了几车炸药来了,工人开始装炮。”开工典礼那天,王一尘在三江指挥放炮。“现在鸣炮!”时间定格在1970年12月30日上午10时,开工典礼主席台传来命令。在爆破现场的王一尘,立即命令工人点炮,前边的炮捻子长,后边的短一些,包括三江围堰9个深井,点完炮工人迅速撤离。万炮齐鸣,整整持续了10分钟。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自古水患不断。特别是“九曲迥肠”的荆江河段,从明朝初年到民国时期,平均每6年就要溃堤一次。

1954年长江发生大水灾后,毛 主 席就建议在长江三峡设卡子,建三峡大水库“毕其功于一役”,永远消除长江水患。“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就是出自***那首著名的诗作《水调歌头·游泳》。

1970年11月,周 总 理主持中 央 政 治 局 会议,原则批准了关于提前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组成部分——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报告。同年12月30日,拉开了葛洲坝工程建设的序幕。


攻坚克难:十万军民铸就大坝

“当时不像现在有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采取的是人海战术,工地上出现了肩挑背扛的壮观场面。”王一尘说,随着工程开工,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外,宜昌各县也组团参加工程建设。一时间,十几万建设大军很快汇聚葛洲坝。

王一尘回忆,宜昌一下子涌入了十几万人,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工程局的一帮领导同志也和职工一起住芦席棚、吃食堂。由于国家暂时没有粮油、肉、燃料供应计划,工程局就四处奔波,协调地方**解决。这时,人们出行的标配是:帆布的工具包、藤制的安全帽、铝制的饭盒。“尽管生活和施工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把毛主席批示的伟大工程,早日建成建好。”

由于仓促上马,当十万建设大军在3个半月内拼命完成第一期围堰工程时,整个枢纽的布置方案还没有确定。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状况,通航、泥沙淤积、工程地质、消能防冲和大江截流等很多问题暴露出来,工程质量堪忧。1972年,周 总 理 果断叫停了葛洲坝工程,火热的葛洲坝工地一下子冷清下来。10万官兵和民工开始撤离,留下了3万多人护坝和待命。

1974年10月,停工22个月的葛洲坝工程复工。“许多被大家称为‘黄鸭子’的自卸车开进了工地,那是个大家伙,烧柴油的,一车可以装二三十吨砂石料。”今年66岁、葛洲坝二公司退休干部王新民说,复工后,工地上有了从国外进口的各种先进机器设备,肩挑背扛的施工场面再没有出现。

葛洲坝工程整个工期耗时18年。第一期工程1981年完工,实现了大江截流、蓄水、通航和二江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第二期工程从1982年开始,1986年5月31日大江电厂第1台机组并网发电,1988年底整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1991年11月27日,第二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葛洲坝工程宣告全部竣工。


水电丰碑:创造100多项纪录

如今,在葛洲坝公园矗立着一座外形似“粽子”的雕塑。那些重达25吨,3米高的个头,掀不翻也滚不动的形态,顶端预埋有钢环,被工人串成串的四面体,成了截流纪念碑。“那是大江截流的神器。”王新民说,大江截流那天,他作为公司宣传人员早早就背着相机守在现场,整整拍完3个胶卷定格了“葛洲坝人”的聪明智慧。近年来,他还写了几部小说,纪录修建葛洲坝的历史,并创作了大量“两坝一峡”版画。

1981年1月3日,葛洲坝工程迎来载入史册的一天。当天7时30分,截流指挥部指挥长刘书田一声令下,成千上万只广播大喇叭同时响彻前、后方每一个角落:“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现在开始!”然而,龙口仅剩20米时,水急浪高,25吨重的四面体抛投下去,就像是往无底洞里下饺子,投多少冲走多少。“大江截流那天下雪,一开始施工很顺利,可是后面合龙遇到了大麻烦!”王一尘说,当时他所在的机械分局负责右岸龙口进占,他是调度室主任,一直在截流现场调度指挥。龙口越来越小,只剩下几米宽时,混凝土四面体推进去,眨眼就被冲走了。当时大家想了个办法,三角块上有吊环,用钢丝绳给它穿起来,三个三角块穿一串,扣件锁住,几台推土机一齐往江里推。“这个冲走了,那个拉住了,相互拉扯它不就冲不走了吗?这样搞了几串,加上石头、石渣一起上总算截住了江水。”

1981年1月4日19时许,葛洲坝大江胜利截流。“两岸的人跑到一起,握手、拥抱,哎哟那叫个高兴。”回想起那一幕,王一尘仍激动不已。

葛洲坝是世界上最长的水坝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在当时施工建设中,创造了100多项中国水电施工纪录。“葛洲坝大江截流”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章,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水电机组安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葛洲坝工程的成功实践,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行了实战准备,标志着中国水电施工技术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抢抓机遇:宜昌实现第一次振兴

“宜昌人很好客,听说是来建设大坝的,对我们特别好,用他们的熏肉做红烧肉给我们吃。”那个味道,王一尘至今忘不了。王一尘说,1970年的葛洲坝是一片农村景象,山上光秃秃的,长江两岸都是低矮的平房,没有马路,只有庄稼地、菜地。江里跑的大多数是木船,江边有鱼划子打鱼。初来乍到没地方住,他和几个同事就住在绵阳山老百姓家里。

40年前的宜昌城区,也好不到哪里去。如今车流量最大的东山大道,那时候是条沙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当时的宜昌还不如现在一些小县城,没有几栋高楼,最繁华的是解放路、陶珠路那一带。”在王新民印象中,最高档的是三峡酒楼,最热闹的是红星商店,“可以说,是修建葛洲坝给宜昌带来了发展机遇,是这个城市蝶变的开始。”

随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极大地促进了宜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宜昌的战略地位。1978年4月,市委提出围绕支援葛洲坝工程建设,修建坚固的护岸工程、宽阔的沿江大道、林带式的滨江公园的近期工作目标,并着手城市规划的制订和项目报批工作。同年12月,湖北省正式批准《宜昌城市总体规划》。

从1979年8月到1982年底,宜昌城区相继实施并完成了五项重点工程:沿江护岸工程、东山大道整治工程、云集路扩建配套工程、东山烈士陵园工程、二水源工程。宜昌城市面貌和经济发展发生显著变化,城区人口由1970年工程开工时的13.8万人增加到1982年的35万人;城区面积由1949年的两平方公里发展到24平方公里,宜昌城区逐步实现了由一个小城市向以水电为特色的新兴中等工业城市的转变。

转自:三峡商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9-5-12 16:47:15 |
沙发坐一坐,哈哈
发表于 2019-5-12 18:33:07 |
宜昌三次发展机遇:19世纪的开埠,20世纪的葛洲坝,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三峡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18:44:06 |
yc16zjsz 发表于 2019-5-12 18:33
宜昌三次发展机遇:19世纪的开埠,20世纪的葛洲坝,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三峡

下一次是什么时候呢
发表于 2019-5-12 18:44:38 |
希望通过本次三峡新通道建设,zf能够最大程度的留下更多的企业和人
发表于 2019-5-12 18:51:41 |
嘿嘿 下一次大机遇是什么时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5-13 16:28 , Processed in 0.06800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