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hlstjjlhy

[其他类型] 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大科学工程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在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18: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da 发表于 2019-9-27 12:29
关于大科学工程的进度,这个帖子里的图片都不是最新的。3个主要实验楼:1个已经完成内装修,进入设备安装阶 ...

你发几张最新的图片让大家了解一下哈工大大科学工程的进展情况,让大家高兴高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17 11: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空间综合环境科学实验楼:主要进行一、二层现浇结构、顶板电管预留施工、暖通孔洞预留预埋施工和室内管沟管道安装施工及室外管网施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17 11: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磁环境科学实验楼设备安装工作进展顺利,正在开展气浮隔振平台施工,下一步开展平台拆模和养护、磁屏蔽钢结构施工及验收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8 19: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gongda 发表于 2019-10-17 11:20
空间磁环境科学实验楼设备安装工作进展顺利,正在开展气浮隔振平台施工,下一步开展平台拆模和养护、磁屏蔽 ...

谢谢您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项目的进展情况,非常好,期待大科学工程早日建成,希望迷友们多多关注大科学工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8 19: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大科学工程项目的远景图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工大报讯(刘忠奎/文 辛然/图)10月22日,校****王树权来到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项目施工现场,就工程建设整体情况进行调研。

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常务副总师、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详细汇报了工程概况、工程建设进展、设备工程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规划。

王树权听取汇报后,来到施工现场,认真察看了每一处工程建设情况。他强调,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项目是我校自觉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工程,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将形成有力支撑。相关领导与工作人员要主动提高站位、高度重视、加强监管,务必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消防安全,高水平高质量如期完成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要做到提前设计、提前规划,做好咨询与论证,保证设备安装按期完成,争取推动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早日建成开放,推动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更多世界前沿成果出炉,吸引全球一流人才来到龙江、争栖哈工大,在科技强国的新征途上贡献更多哈工大力量。

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基建处负责人陪同调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15: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工大****调研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建设现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4 15: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实验楼已经完成了室内装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0-25 14: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哈的其他项目建设速度都如此项目般迅速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5: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归鸿 发表于 2019-10-25 14:03
我哈的其他项目建设速度都如此项目般迅速就好了~

除了一些项目,今年大部分项目建设的速度都提高了,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6: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玉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3点整改措施。第一,要进一步突出我校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办学特色优势,主动抢抓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一批强国战略机遇,加强与航天国防领域重点单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巩固延续我校航天国防英模辈出、航天国防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格局,以硬功夫、实功夫推动学校航天国防办学优势特色,彰显新担当、再上新台阶。第二,要持续发挥学校“一校三区”办学格局优势,不断强化一校三区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以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全面加强一校三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融合,进一步推进一校三区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协同发展。第三,以“工科+”战略持续彰显学校工科优势,继续打好“工字牌”,做大做强新的学科“增长极”,着力加强理学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加速推进生命医学学科建设,整合相关优势学科,组建哈工大计算学部(拟用名),推动理工、医工、文工、工工深度融合,在更多新兴前沿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中贡献更多哈工大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6: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工大要组建哈工大计算学部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15: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工大报讯(报宣)10月26日,《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我校校长周玉院士,以《规格严格 建设“尖端”强校》为题,以4个专版报道我校办学理念与办学成果。报道文章在新华社客户端刊发后引起广泛关注,截至目前文章浏览量已超过131万。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规格严格 建设“尖端”强校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思琪
◇大学不在大,而在学;学科不在全,而在精、优、特。办大学是办特色、创优势、求卓越、出精品,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理念,也是大学赢得竞争、走向卓越的关键。
◇培养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以应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解决重大社会、科技和工程技术问题,为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是新时代中国高校的使命,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最终目的。
一所高校的特色是在漫长办学历程中积淀而成的,既决定着学校的风格与方位,又与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水平密不可分。
从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将毕生奉献给共和国工业化事业的“八百壮士”,到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写下浓墨重彩的“航天人”,地处“冰城”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鲜明品格。
20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哈工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哈工大将始终牢记“赶考”初心、强国使命、育人根本,以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奋进。
红色气质百年传承
《瞭望》:作为一名哈工大人,你如何理解百年哈工大走过的风雨历程?新时代的哈工大又该怎样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
周玉:哈尔滨工业大学1920年建校,原本是隶属于中长铁路的一所专业高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各项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哈工大作为新中国学习苏联的样板学校,开始肩负起推动旧教育制度改革、实现****工业化的使命。
20世纪50年代,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祖国各地齐聚哈工大。短短十余年时间里,他们创办了24个新专业,一个基本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以机电、电气、土木、工程经济等为主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建成。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教师队伍,就是后人常常提起的哈工大“八百壮士”。虽然扎根边疆,但哈工大人始终心系国家命运,刻苦攻关,甘于奉献,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文化和“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学科氛围。哈工大是首批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和中心工作,并逐渐探索出“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国防、航天领域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优秀人才。
如今,哈工大已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了“本研一体化”教学管理系统,支持学生自主跨学科、跨层次选课。鼓励学生尽早进实验室,成为课题组初级成员,搭上科研快车,在真刀实枪的科研实践中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推广小班化、混合式教学,倡导互动式、研讨式教学,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哈工大形成了服务航天国防、引领创新发展的科研特色,为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立志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尽管这项研究风险大、周期长,但他数十年如一日,初衷不改,带领团队潜心攻关,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制成我国第一部新体制雷达,为祖国万里海疆装上“火眼金睛”。在哈工大,像刘永坦这样一心一意干事业的教师不胜枚举。从我国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诞生,到第一台点焊弧焊机器人亮相;从首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一飞冲天,到近百项技术助力“神舟”飞天、“嫦娥”探月;从空间机械手成功完成天宫二号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到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成功……一项项科研成果成功破解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关键核心技术。建校以来,30余万学子从哈工大出发奔赴祖国各大战线,他们把爱国化为具体的行动,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把科研精神与家国情怀有机融合,为了祖国的需要奉献一切,这种精神在不断传递,成为哈工大的一种品质,也成为哈工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不变底色。

立足航天创造一流
《瞭望》:站在即将建校百年的历史节点,哈工大制定实施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对百年强校建设意味着什么?学校又将如何有效推动落实?
周玉:当前,世界经济大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国家都把办一流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实现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全球范围内的大学竞争明显加剧。我国依托高校布局了一批战略级科学研究中心,为高校瞄准国家目标、集聚科研人才、开展跨学科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高校建设“双一流”提供了加速器。在这种背景下,哈工大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为定位,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以“汇聚一流、形成高峰;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创新机制、鼓励交叉;促进新兴、引领发展”为指导思想,制定实施了“2511”学科建设计划,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带动学校整体发展。“2511”学科建设计划是以位居国内前列、具备冲击世界一流条件的学科为基础,重点建设2个领先一级学科、5个优势学科群、1个特色学科群、1个交叉学科群,主要涉及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覆盖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天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群。哈工大注重加强学科规划与顶层设计,动态调整学科建设范围及支持力度,做好特色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统筹协调发展。做好物理学院、数学学院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推动理工学科交叉融合。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推动经管文法学科与航天、国防、工程交叉融合,持续巩固形成以工强文、以文促工、文理融通的良好局面。目前,数学、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生物信息技术、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院、生命科学中心等都已成立,通过培育更多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新增长点,力争在前沿交叉领域实现若干重大突破。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学校将继续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术机构和一流学者可持续、高水平、深层次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共同进军科学技术前沿。

《瞭望》:作为一所以航天为特色的高校,哈工大提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建设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如何突出这一优势特色?
周玉:大学不在大,而在学;学科不在全,而在精、优、特。办大学是办特色、创优势、求卓越、出精品,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理念,也是大学赢得竞争、走向卓越的关键。
哈工大主动立足航天、服务国防,于1987年成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并逐步打造形成了多学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务航天事业的“大航天”格局,有百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航天国防各个领域,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等多个奖项。在“双一流”建设中,哈工大将坚持“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超前凝练新方向、谋划大项目、建设大平台,注重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项目培育的有效融合,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交叉融合能力和团队攻关能力,打造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工程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实现从被动跟踪到主动引领的跨越式转变,推进特色优势学科的加速、升级、提高。针对制约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以及航天等重大战略需求的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善于协同攻关、奉献担当的创新团队,努力建设成为我国航天国防和工程等领域重大科研方向的“策源地”“聚集地”和“孵化器”。我们还将围绕“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以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重大标志项目实施等重大任务为抓手,建设若干具有集成优势的高水平特色新型智库,支持培养一批高端智库人才和咨询研究团队。

改革创新汇聚人才
《瞭望》:在东北振兴发展背景下,哈工大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是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研水平的?
周玉:“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哈工大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大战略工作来对待。经过多年探索,哈工大走出了一条“以自己培养为主、稳引培并举”的人才建设之路,努力打造引高贤的宝地、干事业的高地、聚人心的福地。
一是持续建设并完善分类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分类设岗、分类聘任、分类评价等破“五唯”的实招硬招,设置了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创新创业型和教学科研支持型5种类型的教师岗位。通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发挥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板效应”。
二是优化教师岗位长聘准聘机制,搭建助推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发展的成长阶梯,鼓励优秀人才潜心研究、静心教学,勇于挑战前沿难点问题,不拘一格大力培育、大胆使用青年教师。2014年以来,学校共投入2亿多元建设29个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按类别分别提供300万至500万元建设经费,使青年领军人才由“一个课题方向、一个人”交叉融合形成“一个前沿领域、一群人”的学术共同体。
三是坚持“大师+团队”的人才方略,就是以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发展力量,组成层次清晰、创新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发挥集智攻关、协同创新的优良传统,形成“以才聚才,以才引才”的良好环境,打造了复合材料、微小卫星、激光通信等200多个“大师+团队”群体。这是哈工大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也是学科建设的优势。
四是统筹运用好“稳、引、培”策略,也就是稳定核心骨干、引进高端人才、培育年轻后备,大力实施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重大项目突出贡献人才计划、教学拔尖人才计划,构建从青年人才到高端人才的成长通道,打造一支新“八百壮士”队伍。
有了坚实的人才保障,近年来从哈工大走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天宫号、嫦娥号、蛟龙号、实践系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FAST工程、C919大飞机研制等国家重大项目。哈工大也创造出小卫星、机器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成果、新方向,多项科技成果连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国防科技奖特等奖,连续6年有7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蓄力发展走向未来
《瞭望》:作为一名在哈工大学习、工作40多年的哈工大人,你对学校有哪些期望?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有怎样的判断和期许?
周玉:42年前,我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来到哈工大,圆了大学梦。42年来,是哈工大这座熔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我从铁矿石炼成一块生铁,再熔炼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合金钢,让我从一名农村民办教师成长为教授、院士、校长。在这片热土上,我从几代哈工大“八百壮士”身上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培养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以应对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解决重大社会、科技和工程技术问题,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这是新时代中国高校的使命,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最终目的。回顾哈工大与中国工业化事业、中国航天事业共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哈工大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缘于学校多年来始终注重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同频共振。往往在一个学科处于鼎盛时期时,哈工大就开始着手谋划下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和学科增长点,从而保持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的势态,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哈工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几年将是全国高等教育分层发展、学科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哈工大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学术地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机遇期。
哈工大的目标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中国特色”,指的是办学要始终坚持中国***的领导,坚持****办学方向,回答的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方向问题;“世界一流”,指的是办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水平的大学”和“培养什么水平的人才”的标准问题;“哈工大规格”,源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指的是哈工大近百年发展形成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是哈工大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共同标准和行为规范,回答的是现实路径问题。
一是精准对接国家战略,继续推动重大项目超前培育。围绕航天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新一轮重大科技计划调整的新形势新要求,强化科研组织力度、重大方向凝练力度、高端智库建设力度,推动形成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培育、科技奖励激励、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有效衔接,实现顺大势、谋大事、抓大项目、出大成果。
二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激励创新、注重质量、支撑学科建设发展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实现从注重科技成果数量到能力、质量和贡献的有效转变。加强教师学术生涯规划和关键时点精准助推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扶植青年教师。
三是大力推进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术前沿关键核心领域,突破传统院系设置的体制壁垒,以开放共享为导向,全面加强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实现对全校各类交叉研究机构的统筹管理、精准服务和系统建设。
百舸争流千帆竞,风起扬帆正当时。哈工大人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广大学生向往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担当好培养卓越人才、产出创新成果、支撑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的时代使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交出精彩答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6: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科学工程”项目科研攻关紧锣密鼓

□本报记者薛婧李爱民

严寒冬日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简称“大科学工程”)推进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热火朝天。

2日13时30分,记者走进位于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的“大科学工程”建设现场看到,基建工程按节点进入“冬休”,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建筑物披着白色的“薄被”。“别看这里已经‘冬休’,但我们的项目推进一刻都不会停。”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李院长说。

在松花江南岸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内,100多人的“大科学工程”科研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的研制攻关和相关课题的研究。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简单地说,就是在地球上建设一个能够模拟月球、火星等真实宇宙空间环境的‘超级太空实验室’,这样许多需要进入太空才能进行的实验在‘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就能够完成,所以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项目,将来能衍生出很多产业。”李院长介绍,这个项目是东北三省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的建安工程分为“一大三小”。“一大”即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已完成2层结构施工,但高度已接近普通住宅5层楼高度;“三小”即空间等离子体科学实验楼、空间零磁环境科学实验楼和动物培养室,均已完成施工建设,其中空间零磁环境科学实验楼正在进行实验设备调试安装。目前,在省重大项目办等省、市及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科学工程”基建工程进展顺利,总体建设已经过半,建安工程与配套公用设施预计明年7月竣工,整个项目拟于2022年完成验收投入使用。

16时,在李院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在该院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地面模拟预研实验室,记者看到一位研发人员坐在计算机前敲击着键盘,不一会儿,“啪”一声响后,一个被多个蓝色线圈包裹的罐体内燃起火焰……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你看到的这个平台是等离子体预研设备,这些蓝色的线圈,是用来模拟一些特殊的磁场位形,每个线圈都可以通过独立调控,模拟日地之间特殊磁场结构,像模拟太阳风、偶极场。未来,围绕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地面模拟与研究,‘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将建设2个超大型罐体,建设中会涉及一些关键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工程问题,为此,我们先通过小型预研设备解决这些问题。”哈工大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模拟与研究系统临近分系统主管设计师聂老师说,等离子体预研实验仅是“大科学工程”项目的一个部分,其他方向的研发人员也正精益求精地快马加鞭研发。

“‘大科学工程’项目复杂、精密度高,尤其是实验设备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所需大型非标设备90%都是我们自行研制的,随着设备集群的不断完善,土建结构也要配合进行调整,这无形中加大了施工难度。”李院长介绍,“大科学工程”百人团队一天恨不得当成几天用,就是为了保证“大科学工程”能高质量、如期投用,从而借助该平台,不断提升我国航天科技领域中原始创新水平和能力,夯实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加快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跨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1 19: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等离子体预研设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5 23:17 , Processed in 0.075994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