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9902|回复: 32

[城市建设] 人民大道怀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3 03:0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大道北段已通車,南段通車也指日可待。贵阳这条在老城区南北向硬“抠”出来的6車道大道,必将对贵阳,特别是老城区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是,人民大道的建设,借用和占用了不少原有的道路和建筑。这些道路和建筑在贵阳老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留下过丰厚的人文历史积垫!下面让我们来尽可能地一一挖掘展现。
声明:本贴绝大部份采用网络上的资料,著作权归原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03:19: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贵惠路:贵惠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 康熙26年(1687)这里就是石块铺成的驿道,所谓驿道就是古时**传递文书的车马临时歇 脚的地方,所以这里又被称为驿马坡,后改名 为贵番路,民国15年扩建为车行道,老百姓就把这条路从"坡"叫成了"路",即驿马路,但是这似乎还不能体现驿马路在贵阳市的要塞位 置,因此在民国33年。驿马路正式改名为贵惠路,因为当时这条路是通向惠水唯一的,也是必经之路。这样,一个街名就把两个方位紧紧的联系起来了,这个名字解放后就—直沿用到今。
上世纪7O年代,李卓一家就搬进了当时 在这条街上号称最好的房子——军人宿舍,其 实所谓的好房子,也不过是与周围大量的瓦 房,茅草房,土墙房,甚至牛毛毡搭建的房子相比之下得出的荣耀,它就是用白砖修建的宿舍楼;以前这里不愧为驿马路,由于这条路地处要道,很多人去惠水都必须从这里经过,但是, 那时仅有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因此在这条偏僻的路上,还是出现了专为来往路人服务的 "马店",赶路的人走累了,就在这里休息,但是,开马店的吴姓人家却因此被人戏称为"马仔"。
那时,这里住家户不多,很荒凉,李卓来到这里的时候,早已不见了马店的影子,这些全是从老辈人那里听来的,李卓回忆说,7O年代的时候,这里大半是菜地,晚上还黑灯瞎火的。现在的河滨公园是市民休闲的常去之处,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公园的后花园的确切位置了,李卓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11:57: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路:文化路不长,只有478米,从东北向斜插向西南方向,北接都司路,南接贵惠路,和瑞金南路。北段要过一座小桥,相信大多数贵阳人都忘记是哪样桥了——桥架桥!桥头往东有条弯弯的小路,叫雪涯路。南面,就是河滨公园。    文化路这个名字的来历,估计跟旁边一直有学校有关。民国时期,北段靠雪涯路位置,是省立师范学校,南明河对岸,是省立贵阳高中(后来的贵阳一中),新中国成立后,中段西侧是贵阳师范学校,东侧的金筑大学。还有南端东侧的省黔剧团和省杂技团,西侧路口的河滨剧场。更远些的,是十字路口对面的财经学院,和瑞金南路北侧接近新桥的教育学院。教育学院这个位置,在抗战时期,就曾是一座大学,从沿海内迁来的大夏大学。 文化路,当年贵阳往南的唯一通道 文化路不宽,过去不到10米宽,世纪之交拓宽改造后,也只有20多米宽。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文化路,是贵阳城中心通往西南方向,就是到花溪、惠水的唯一通道(那时花溪大道还没有),它连接贵惠路,直达太慈桥,然后到花溪、惠水,贵惠路的名字就是指贵阳到惠水。 50年代初,贵阳第一条公交车线路,就是从大十字出发,经过文化路、贵惠路到达太慈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3 23:25: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条路一条路的去丈量历史,不错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3 23:26: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了厉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4 00: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有配图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4 09:19: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要是在配上图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4 10: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司路:
早在七百多年前,这里就是统治全省的政治中心,元明两朝的“省级官署”就设在这里。老百姓习惯将这些官署叫做“都司衙门”,因而得名叫都司路。都司路全长近一公里,东连中华南路,西接瑞金南路。这条路还有习惯俗名叫卫坡和县门口。
历史沿革
早在元初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在这里置“八番罗甸宣慰司”。至元十九年又设“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至元二十九年,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并设顺元城。因此,这座土城墙围起来的城也叫顺元城。为何把一座城叫做顺元城呢?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元朝统治者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怕老百姓起来反抗,不搞民族团结,更不懂“以人为本”和建造“和谐社会”。对老百姓采取高压政策,收缴民间武器。因菜刀也可作武器,规定百姓只准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无法忍受,决定联合起来进行武装起义,反抗统治者的压迫。暗中决定在中秋节那天举事。因官府控制严密,为了不泄漏起义时间的机密,利用中秋节时家家都吃月饼的习俗,把举事时间用纸条写好夹在月饼中(黔式月饼是用纸包好的),纸条上写“八月十五杀鞑子”,这样每家每户都接到了“统一号令”。元朝把城起名顺元城,就是要百姓做元朝的顺民。
明朝建立后,于洪武四年在都司路置贵州卫指挥使司,第二年又设贵州都指挥使司,在正堂威远堂后设壮献堂,在右边设管屯都指挥道,在前边建翊国筹建坊。又在衙门外附建断事司(审案)及司狱司(监狱)。这些官署是朝廷的地方行政官署,管理全省的军、政大事。但有趣的是,又在都司路置宣慰使司(衙门),把对朝廷用兵有帮助的水西安氏土司和水东宋氏土司分别封为宣慰使和宣慰使同知。让这两大土司集中在使司衙门“办公”,不让他们回鸭池河以西及今天的开阳一线自己的“根据地”,防备他们生乱。
尔后的许多最高官署也设在以都司路为中心的附近地段。如明隆庆三年(1569年)成立的贵阳府设在市府路。清雍正六年(1728年)成立的提督学政署建在今邮电大楼附近,军粮蓄备道署设在今科学路,康熙年间成立的贵筑县署设在都司路。民国三年(1914年)7月1日成立的贵阳市**设在市府路。
可能这条路有点都市味道,解放后1981年改名叫都市路,这一改,把这条路的历史抹掉了,把这条路的历史文化底蕴冲淡了。所以很快又恢复了都司路这一地名。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2:1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纳德 发表于 2019-2-14 10:57
都司路:
早在七百多年前,这里就是统治全省的政治中心,元明两朝的“省级官署”就设在这里。老百姓习惯将 ...

收藏!欢迎网友对此贴添枝加叶,挖掘贵阳老城的人文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14:57: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瑞金南路     =============     瑞金南路从次南门起到遵义路止,全长 900余米,但是在这条路上却聚集了省,市总工会,省教育学院,省杂技团等企事业单位。说起瑞金南路,很多老贵阳都知道它原来的名字叫环城南路。当然,今天的很多人已经不能想象以前贵阳城到底有多大,或者说,到底有多小。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像65岁刘殿湘**的描述中感受到城市的变化。     瑞金南路是在民国17年(1928年)周西成 任贵州省**时修建的,民国30年(1941)又 翻修加宽,因为这条路地处市区的南端,又是环城而修,所以被称为环城南路,1986年才改叫瑞金南路。     从"环城南路"的称呼到"瑞金南路",虽然 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节变化,但是却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了城市空间不断的拓展。历史是不断 前进的,今天的瑞金南路确实不再是贵阳城的 环城路了。     刘殿湘**1954年就在贵阳一中读书, 那时,瑞金南路是他必经之地,刘**是看着 这条老环城路慢慢成长的。他介绍说,解放前,这里有一个专门训练部队的地方,叫讲武堂,后来被改为了贵州教师进修学院,这个学院是今天贵州教育学院的前身,在刘**的那个年代,瑞金南路相当于城乡结合地区,没有多少房子,就连教育学院也是一层楼的房子,"文化大革命"时,这条路黑而窄。     以前,虽然物质文明极度匮乏,但是** 仍然不忘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针对省会城市——贵阳市的实际状况,时任**宣传部部长的汪XX还是成立了黔剧团,以弘扬地方戏曲文化。从此,贵州的特色戏曲走向新的春天!刘殿湘**最后说:"以前的贵阳一个小时就可以逛完,但是,现在用一天时间都不够"。     是的,今天车辆穿行的瑞金南路再不是那条偏僻的环城路了,而是市区热闹而繁华的重要路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4 15: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虎门巷的地名,很多年轻贵阳人都将其和著名历史事件“虎门销烟”联系起来,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据查,该巷旧时称郭家湾,湾废成巷,曾经的和平路旧时叫老虎路,因此作为和平路“门户”的虎门巷因此得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4 16: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好!有利于网友更多的了解贵阳街巷的历史脉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4 19: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5 06:58: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雪涯路:雪涯路的得名显然是因附近的雪涯洞。贵阳属卡斯特地貌,到处都有溶洞。贵阳有名的具奇文化含金量的奇洞就有:麒麒洞、仙人洞、朝阳洞、阳明洞、观音洞、地母洞、雪涯洞。随时代变迁,雪涯洞早已不存在。相传,雪涯洞为明代薛紹鲁的花园,称为“薛家洞”,后因郑仙道人住此,成道院,转音为“雪涯洞”。雪涯洞下临南明河,凭栏眺望,夹岸桑荫翠柳,远闻滩声,荡漾小舟,烟火采鱼。洞内有钱元昌题来仙阁石刻:“吟人不识,别却岳阳楼。直访黔山胜,无识雪涯幽。尘清开法界,机静见瀛洲,片刻飞云驻,仙风万古留。”道光六年(1826),立诸葛亮、王文成像,后祠祀清布政使陈德荣。其侧为“丁公祠”。丁宝桢,织金人,在山东任巡抚时,严惩违法太监,名震一时。后提拔为四川总督,改革盐政,颇有建树,为清代名臣。  雪涯洞的墨宝、诗题很多。北洞口有岩刻“雪涯洞”,南洞口刻有“雪涯秋柳”。传说来仙亭前留有纯阳真人所书的“万神来朝”和“天上人间”匾额。旧有阮仲明联语:“骏马郊行踏落花,春日路边情,数声风笛离亭晚;美人一笑搴珠箱,南湖夜来雨,夕阳箫鼓几船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5 16: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想起了小时候爷爷抱着我给我讲那过去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0 15:36 , Processed in 0.07604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