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6537|回复: 37

[江城资讯] 2018年12月12日武汉新闻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2 11:16:59 | |阅读模式
一座城,一千亿!光谷生物城十年嬗变

发布时间:2018-12-12 07:30:33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二妃,武汉昔日名气最大的垃圾填埋场之一。

此山因曾有明代朱元璋太子二五妃家族墓群而得名,山前有水塘,山南有河道直通梁子后湖。

2002年,位于大东湖生态“绿楔”上的二妃山,被选址作为垃圾填埋场。次年,垃圾场投入运行,设计处理生活垃圾800吨/天,使用年限12年。

一车车生活垃圾,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运到这里。填埋日复一日。

但,吃了近20年光电子产业饭的光谷,在省*省**的大力推动下,已在谋划另一盘肩负国家战略的产业大棋——发展生物产业,再造一个光谷。

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寒流弥漫中,光谷生物城在荒烟蔓草的二妃山下奠基。

国家战略、地方愿景和产业规律三大动因,在这一刻叠加。

它的新生,为湖北及武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支点。

随着光谷产业发展大规模东扩、省奥体中心建成,也为避免进一步造成环境污染,2009年,服役6年的二妃山垃圾场提前关闭。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二妃的命运,从此改变。

竞争力排名全国前三

2008年,杨代常教授在武汉大学的实验室里,发现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的奥秘,决定展开成果转化,研发生物新药。

2017年,他的全球首创“稻米造血”生物技术——“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获国家食药总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2008年,陈莉莉从海外归来,创立明德生物。

2018年,明德生物上市,成为光谷生物城创建十年来自主培育的第一家本土生物医药主板上市公司。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4位诺贝尔奖得主入驻,21位院士坐镇,485个高层次生物人才团队扎根。靠着人才加创新,一张白纸上崛起的生物新城,已集聚各类生物企业2000多家,吸引就业5万余人。目前,有近400个新药在研,其中26个重磅一类新药进入临床。

武汉人福药业是光谷生物城落地的第一个产业项目,也是这里第一家开工建设的药厂。“当时这一带还是荒山,路也不通,更别说水电气。电是接的临时电,水是用水车拉来的。”人福医药集团董事长王学海回忆,因为是单回路,经常停电,蒸汽供应也一直不稳定。他几乎每两天就要跑一趟领导办公室,商量怎么改双回路电、怎么上蒸汽站、怎么修锅炉保障蒸汽供应。

——一个百亿生物医药企业、一个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飞,就是从这一度度临时电、一车车临时水里,白手起家。

2017年,光谷生物产业总收入已突破1200亿元。

今年10月28日,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2018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光谷生物城再度跻身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其中人才竞争力高居全国第一。

“区域创新体系”密码何在

地方经济发展,多依赖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

当这些要素红利边际效应递减,地方经济的发展靠什么作为新的支撑和动力?

武汉市人大**会副主任、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原主任但长春认为,光谷生物城之所以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关键是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区域创新体系”,并在全国形成了生物产业发展的“湖北模式”。

区域创新体系,最早由英国加的夫大学教授库克提出。在库克的模型中,区域创新体系包含几个关键要素——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

纵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以色列马塔姆科技工业中心,以及韩国大德科学城,这些闻名世界的创新中心,无一不具备这一创新体系。

而光谷生物城发展模式的成功,在许多关键要素上,都与库克模型高度耦合。

——激活主体要素,让企业、**、大学、机构“劲往一处使”。

2010年,走出实验室的杨代常,搬到光谷生物城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组建中试车间,投入临床前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稻米造血”从成果走向市场的每一步,都是禾元生物(企业)、光谷生物城(**)、武汉大学(高校)和生物研究院(平台)等各主体要素协同创新的成果。

——突破功能要素,探索制度、技术和管理的机制创新。

2012年,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武栋成,带着抗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到光谷生物城创业。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当即表示:场地不是问题,院内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发设备、技术人员,都可以共享。该院还投了50万元天使资金,助武栋成起步。

省药监局、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武汉口岸药品检验所等行政审批及服务机构就在公司附近,可就地办理新药检验、检测、申报等业务。武栋成感慨,无论资金还是服务,在这里都能“一站式”解决。

截至目前,光谷生物城已打造了生物技术研究院仪器共享中心等40个研发服务平台、省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等两个GLP安全评价服务平台、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东湖分局等8个行政服务平台、生物药物CMO基地等5个中试生产平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等多家三甲医院、中国医药集团华中物流中心等四大物流平台。

——优化环境要素,让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基因充分涌流。

光谷生物产业的核心板块,主要聚焦于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精准诊疗、智慧医疗和生物服务。

2013年,光谷生物城企业约为500多家,此后以几乎每年超过200家的速度递增。

除了纵横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光谷生物城在政策资金保障上,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财政资金,并设立50亿元规模的武汉光谷生命健康产业母基金,投入产业发展。在光谷生物城“屯兵”的各路资本机构已有8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达500亿元。

下一个十年的“二妃”守望

薄暮时分,从二妃山上俯瞰光谷生物城,栊翠掩映着灯火,霞光流淌在湖心。

山间,运动步道如蓝带缠腰,总有人在奔跑。

口口相传中,关于“二妃”传说的明朝那些事,在数百年岁月中,渐行渐远。

而新的“二妃故事”,正在山脚下,徐徐铺开。

今年5月25日,港股上市公司石药集团与武汉友芝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在光谷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其他投资方共同投资友芝友5.14亿元,用于合作发展双特异抗体药物、肿瘤免疫疗法等项目。

这是目前光谷生物医药企业在一级市场股权融资单笔最高纪录。

去年6月,长江产业基金联合汉德资本和人福医药,完成对美国医药细分行业龙头Ritedose公司的收购,引进BFS(吹瓶-灌装-封口)技术在省内落地。

此次并购涉及资金6.05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湖北企业实施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总**的殷切关注,让生命健康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说,2009年,光谷成为继北京中关村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的,是为了让光谷创造可供全国复制推广的体制机制经验,承担“改革创新试验田”的国家使命。

光谷生物城用了十年时间,不断探索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建设模式上的创新,并把国家战略、地方发展理念、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最终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效应。“如果国家不支持,地方**也不想搞,产业发展趋势又不符合潮流,那这个产业肯定做不起来。”他说。

在从“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的征程中,历经30年产业积淀的光电子,已成为代表国家“光”实力的湖北名片。但,自主创新的国家示范,不能仅靠光电子单一产业,还需要更多新兴产业共同撑起四梁八柱。

一粒种子,从萌芽到大树参天,关键在土壤。土壤的好坏,核心在生态。环境竞争力,最终将决定产业和创新的竞争力。

无论是友芝友创下单笔融资纪录、人福不断加快的海外并购步伐、明德生物上市,还是越来越多重大项目的落地,都不是孤立的发展事件。它们用厚积薄发的今天,印证着过去十年,生物城每一个生态再造的昨天;也预示了下一个十年,值得期许的“二妃”守望。

一个个“陈莉莉”“杨代常”,用自己一个个十年,托起了光谷生物城的筑城梦,也将托起光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又一个黄金十年。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11:19:24 |
武汉儿童医院在武汉开发区建设西院 辐射大汉阳

发布时间:2018-12-11 16:34:55  来源: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张敏 刘艳姣)12月11日,武汉市卫计委集中开工了4个医疗项目,包括武汉儿童医院妇幼综合楼、市第三医院烧伤门诊综合楼、市武昌医院综合病房楼及武汉儿童医院西院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妇幼保健院。

其中,武汉儿童医院西院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妇幼保健院选址在武汉开发区芳草二路和海棠路交汇处,紧邻东本二厂、永旺商圈等,总投资约8.3亿元,占地约37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将配备660张床位,1300个车位,项目拟于2020年底竣工。


该项目由武汉开发区管委会以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标准规划和建设,建成后,交由武汉儿童医院管理运营,提供以儿科医疗、儿童保健、孕产保健、妇女保健、基本公共卫生以及国际医疗等妇幼健康服务,立足武汉开发区(汉南区),辐射大汉阳地区。项目将在3至5年内,实现两个同质化发展,即西院与武汉儿童医院同质化发展、开发区片和汉南片同质化发展。

“过去,产科一床难求、儿科资源匮乏现象十分明显。”武汉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儿童医院西院落户开发区后,将彻底改变该区妇幼健康服务资源短缺的现状。

2018年,武汉开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速。武汉开发区大手笔投入7.25亿元,支持协和医院西院做大做强。投资近20亿元、1200张床位的亚心总医院投入使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加强汉南区人民医院临床和管理力量,医疗服务量增长近20%。武汉开发区公共卫服务中心项目立项,拟建面积达1.2万平方米。武汉开发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也不断提档升级,分级诊疗制度日趋完善,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直线上升。武汉儿童医院西院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妇幼保健院的建设,将补齐武汉开发区医疗服务最大的短板,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汉南区)健康服务体系,彻底改变妇幼健康服务资源短缺的现状,有利于全面提升辖区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11:24:50 |
2018年12月12日长江日报专栏

汉正街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黄金十条”写进国家文件

改革开放40年大胆破冰  武汉勇创众多全国第一

1992年  中国商业第一股 “鄂武商”上市

1992年11月20日,市民在江汉路武汉证券公司门前排队购买武商股票  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2018年  武汉在全国零售业中 一路“领跑”

“鄂武商”从武汉商场单体百货发展成集摩尔商业城、购物中心和超市连锁三大业态的“商业航母”  长江日报记者贾代腾飞 摄

下了一步震动中国商界的棋

1992年11月20日,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在深圳上市了!这一重磅消息迅速震动了全国商界。武商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异地(深圳)上市公司,全国第一家大型商业企业上市公司。

武商集团是全国闻名的十大商场之一。1986年,武汉商场敢为天下先,下了一步震动中国商界的棋:进行股份制改革。12月25日,武汉商场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中国第一家由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个人资本组成的股份制企业诞生了,湖北省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了。经过6年的破冰探索,规范营运,终于上市。

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从武汉商场单体百货发展成集摩尔商业城、购物中心和超市连锁三大业态的“商业航母”。武商集团的销售规模,从上世纪80年代的1亿元增长到2017年底的375亿元,增长300余倍。

在全国零售业中始终“领跑”

“武商在全国商界第一个吃螃蟹,对武汉商业乃至全国商业都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原武汉市商委主任、武汉市人大原副主任吴玉梅说,此后几年,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当时,武汉一个城市共拥有6家上市商业公司,全国绝无仅有。北京、上海等地商业企业纷纷到武汉来取经,成为当时一道风景。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吴先明说,20多年前鄂武商上市,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激活机制。

“中国商业第一股——武商,用外汇盖房子、用资本运作为企业注入活力,如今看来都是小事,当时却是开先河的创举。”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曾深入武汉调研商业变革。他认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商业从传统百货1.0时代、连锁商业2.0时代到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3.0时代以及这几年移动支付、新零售4.0时代,武汉商界从来不缺第一,在中国零售业中处于“领跑者”的角色。如今,武汉已然成为华中地区首个新零售之城。

(长江日报记者孙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11:26:52 |
1979年11月  汉正街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

2018年7月,从集家嘴至江汉一桥的汉正街全貌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人民日报发社论盛赞“天下第一街”

1979年11月,武汉市汉正街在全国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给103位个体商户颁发小商品营业执照,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80年代,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交通优势,靠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汉正街市场辐射全国20个省份、1000多个县(市),成为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市场经济“对内搞活”的典范,获得“天下第一街”的美誉。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称赞汉正街搞活了市场,方便了人民生活,扩大了劳动就业,起到了国营和集体商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4年6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贸易中心。

汉正街的贡献不亚于小岗村

武汉文化名人、生长在汉正街的何祚欢说:汉正街是汉口的启始,也是汉口的精华。有需求,就有市场,汉正街从古至今都在遵循这一市场经济规律。汉正街创造了一个现象级的奇迹,被誉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试验田”和改革开放的“风向标”。

“没有汉正街的体制机制创新,就没有今天中国商业的繁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延福教授说,汉正街模式对改革开放的贡献不亚于安徽“小岗模式”。

他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性质是民营小商品批发市场,这在1980年代之初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当时农业上有小岗村的改革,工业上有首钢、二汽等国营企业的改革试点,而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发端于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在此之前,虽然国家政策也允许少量的个体零售商业存在,但是在批发环节一直是国营商业一家独大。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建立,是中国流通领域在批发环节的破冰之旅和制度创新。由于汉正街的示范效应,随后全国民营的商品批发和零售市场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长江日报记者戴红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11:27:46 |
1984年11月  全国第一家技术市场在武汉成立

武汉成国内技术商品信息最密集地

1984年11月,由武汉地区6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组成的“武汉技术市场”在全国首先亮牌,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为此亲笔题写了“武汉技术市场”。

从1981年“武汉地区首届科学技术交易会”到1985年,武汉市共举办地区性、全国性综合的、专业的大型技术交易会30次,市内外参展单位近2000个,展出技术成果8000多项。来自武汉地区及全国各地的60多万人参加交易、交流活动,签订技术成果转让合同9000余项,成交额近亿元。武汉技术市场当时成为国内技术商品信息最密集的地区。

今天仍在推动城市抢占科技高地

“武汉这项工作30多年来一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保持前列。”武汉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副调研员满超指着官方网站的主页说。

1981年,武汉市举办了全国第一个技术交易会,506项科技成果在会上展销、110项科技难题在会上招标,技术成果以及服务首次公开展示在国人面前,《人民日报》在显要位置刊登了《看“活水”是怎样流动的》评论员文章,推动了各地技术服务、技术交易活动的兴起。

1984年11月,武汉技术市场诞生。满超说,技术市场的活跃,为企业减免增值税确定依据,提高了相关机构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为武汉市抢占科技高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以华为公司为例,该公司每年在武汉购买技术高达20多亿元,今年已在汉购买2000多项技术服务,通过武汉技术市场,给华为技术服务的企业减免税收1000多万元有了依据。

(长江日报记者马振华)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11:28:52 |
1984年11月1日  国企聘任首位洋厂长

2018年12月11日,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区,格里希先生铜像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从严治厂大胆改革两年惊变

1984年,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来到武汉担任武汉柴油机厂顾问,1984年11月1日,武汉柴油机厂职工代表大会提议,市机械局聘请格里希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国内国有企业聘任的第一位外籍厂长。

格里希初到时,武汉柴油机厂管理混乱,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同行业之末。在任两年间,格里希从严治厂,大胆改革,做法受到我国企业界普遍赞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武柴管理落后、质量低劣的面貌。两年任期满后,武柴年产柴油机从1.83万台增加到6万台,产品使用寿命增加1倍,出口到东南亚7个国家,并成功扭亏为盈。

1986年,格里西成为中国第一位被授予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成为“中国首张绿卡”获得者。

引进洋厂长推动了全国国企改革

“回想起当年跟格里希一起工作的场景,十分亲切。回想当年市委市**聘任格里希引发的旋风,有很多感触,当时全社会思想还不够解放,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观念落后,中西文化差异巨大,聘任一位外国人担任国有企业的厂长,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智慧!”

曾担任格里希的英文翻译、现江汉大学商学院教授梁东说,这是武汉市改革开放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

中国第一个洋厂长为什么出现在武汉?时任武汉市外办副主任的吕志清说,这和武汉人一贯的敢为人先精神分不开。武汉市在引进人才上的大胆尝试,开了风气之先,为全国在引进国外智力、助力改革上树立了典范,其他城市纷纷效仿,为全国的国企改革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长江日报记者戴红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11:29:34 |
1987年6月8日  第一家科技孵化器在武汉诞生

武汉之后全国有7000多家孵化器

1987年6月8日,在武昌丁字桥路108号一栋闲置的营房楼里,中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武昌溪流电子研究所、实验新技术研究所、华信光电子科学研究所等3家民办科技企业,同期入孵。

一座破旧的营房、一块牌子、一部电话,是全部家当。创业中心用国家下拨的70万元扶助资金作担保,向银行贷款210万元给在孵企业输血,有的几千元、有的几万元、有的十几万元。第一笔风险投资惠及20多家企业,最后3/4存活。现知名企业如武汉凡谷、三特索道、楚天激光都是从那时起步的。

在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次年,国家实施“火炬计划”,科技企业孵化器被列为其重要内容,武汉经验被复制。目前全国有逾7000家各类创业孵化机构。

科技创新创富的风潮由此发端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介绍,最初的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可以说是光谷建设的发端,也奠定了光谷科技创新的基因。孵化器让渴望创新创业的科技型人才、企业破壳而出、由小变大,由此兴起光谷科技创富的风潮。

目前,无论是体制机制创新,孕育新动能,还是发展新民营经济,30年来,光谷大大小小的孵化器,已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催生出新产品、新产业、新服务、新业态,源源不断为武汉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诞生,唤醒了沉睡的企业家精神,激发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勇气,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科技企业生长提供了沃土。目前我国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已位居世界第一。

(长江日报记者胡孙华)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11:31:32 |
2001年  全国首个专业化集群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获批

2018年7月31日,光谷关山大道  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光电子信息一跃成千亿级产业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回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光纤通信产业在武汉飞速发展,一个更大的构想——建设中国光谷,在这座城市酝酿。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黄修德教授提出:中国应该有个光谷。

经过赵梓森等26位院士专家及本地**不懈努力,2001年,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批准在武汉建设第一个国家光电子产业化基地——“武汉·中国光谷”,这是全国首个专业化集群发展的产业基地。

“武汉·中国光谷”成了举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之力建设的产业重地,大量的资金和政策集中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扶持其快速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是东湖高新区首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这也是继汽车之后武汉第二个千亿产业。

目前,光谷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中国最大的IC卡网络产品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新型激光器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奠定了武汉在全国创新产业版图中的地位

“40年前,我只是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光纤通信,跟上世界科技潮流;没想到,4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光纤强国。”86岁的赵梓森说。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认为,成为全国首个光电子产业基地,意味着光谷的光电子产业进入国家队,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奠定了武汉在全国创新产业版图中的地位。现在来看,光谷的光纤光缆、存储器等研发制造也确实代表着国家水平。

“‘第一个国家光电子产业化基地’塑造了光谷这一品牌,从而吸引了全世界的技术人才,光谷为这些人才提供了国际化的科技创新舞台。同时,光谷为武汉留住了年轻、高知的人才群体,对优化城市人口结构作出了贡献。”赵荣凯说。

(长江日报记者黄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11:35:50 |
前11个月武汉外贸总值超去年全年
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业务占一半


长江日报讯(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李峰)11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海关获悉,前11个月,湖北省进出口值3205.1亿元人民币,已超过去年全年外贸总值(去年为313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9%。其中,出口2064.2亿元,增长11%;进口1140.9亿元,增长16.3%。武汉市1月至11月进出口总值1981.1亿元,也超过去年全年外贸总值(去年为193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3%,占全省61.8%。

11月当月湖北省进出口总值427.4亿元,月度进出口值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311.2亿元,增长52.4%;进口116.2亿元,增长20.3%;贸易顺差195亿元,扩大81.1%。

今年前11个月我省外贸进出口的主要特点为:一般贸易比重提高,保税物流货物进出口大幅增长,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147.4亿元,增长45.3%。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和增速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655.3亿元,增长15%,占51.6%;对美贸易继续猛增,湖北省与美国双边贸易值429.6亿元,增长25.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1月至11月,湖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882.8亿元,增长20.7%。

今年1月至11月,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湖北省出口主力,部分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汽车零配件等出口大幅度增长,出口纺织服装、家具、箱包、鞋类、塑料制品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保持较快增长。铁矿砂、大豆、集成电路进口明显减少,机械设备、铜矿砂、日用消费品进口增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11:36:27 |
武汉光谷在企工作博士超万人  是10年前的5倍

长江日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梁晓红 李茂行)11日,在光谷武汉未来科技城举办的武汉创新会青年博士专场暨首届留汉博士论坛上,东湖高新区宣布设立武汉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光谷)。

据了解,该中心将设有**公共服务区、人才引进和就业服务区、创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区、项目路演和资本对接区、人才交流和赛事活动区等五大功能区,统筹整合**、市场和社会各方资源,有效集聚配置人才、资本、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为各方面、各层次人才在汉创新创业就业、投资兴业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和市场化社会化支持。

活动现场还成立了武汉创新会光谷博士联谊会。截至今年10月,东湖高新区在企工作博士突破1万人,是10年前的5倍,尚不包括在高校院所工作或求学的博士。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历来高度重视、尊重人才,尤其是具备技能专才的博士人才,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竭尽所能,努力营造“亲才、爱才、富才”的良好环境,让海内外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近20年来,武汉持续实施博士资助项目,对入选博士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给予为期3年的资助补贴,已累计资助1300余名留汉博士。

该论坛由武汉市招才局、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办,东湖高新区招才局、武汉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光谷)承办。
发表于 2018-12-12 12:55:17 |
本帖最后由 cdhsqb 于 2018-12-12 12:58 编辑
chemxl 发表于 2018-12-12 11:28
1984年11月1日  国企聘任首位洋厂长

2018年12月11日,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区,格里希先生铜像  长江日 ...


这个在中国之声听过报道,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节目《鉴证》
发表于 2018-12-12 13:18:57 |
chemxl 发表于 2018-12-12 11:36
武汉光谷在企工作博士超万人  是10年前的5倍

长江日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梁晓红 李茂行)11日,在光谷 ...

过了街道口,硕士满街走。
发表于 2018-12-12 14:01:35 |
12月12日,武汉轨道交通七号线南延线工程、二号线南延线工程试运营基本条件专家评审会开幕。

据了解,武汉轨道交通七号线南延线工程、二号线南延线工程试运营基本条件专家评审会将持续五天。
发表于 2018-12-12 14:04:31 |
武汉融创中心:124997平商业建筑面积拟调整为商务建筑面积

微信公众号中北路  中北路  今天

微信公众号中北路(作者姜华jianghua2046)获悉,武汉融创中心:124997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调整为商务建筑面积。

据微信公众号中北路了解,武汉合富联银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姚家岭村城中村改造K1、K3、K6、H7地块位于武昌区姚家岭村,该公司申请将地块规划设计条件进行调整,调整后K1、K3、K6、H7地块合计总计容建筑面积828789平方米不变,124997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调整为商务建筑面积。

武汉合富联银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姚家岭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即武汉融创中心,其住宅部分即武汉融创壹号院。
发表于 2018-12-12 15:20:19 来自手机 |
人气不旺啊,是不是好多人不知道登录网址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3-29 20:15 , Processed in 0.08678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