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馬暢先生

[原创摄影] 盖个楼,老武汉照片新看,不定期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9 13: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2000年刚来武汉的时候,坐公交过了大东门总能看到“黄鹄山庄”,真不知道里面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9 16: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  有心   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0: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Bfeng99 发表于 2018-9-29 13:48
长知识了。2000年刚来武汉的时候,坐公交过了大东门总能看到“黄鹄山庄”,真不知道里面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表烈祠跟蛇山上的一些寓所故居一直是用作财大的宿舍和招待所,新世纪后,蛇山透绿工程后才慢慢恢复其原来的身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0: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chinahwd 发表于 2018-9-29 13:12
谢谢楼主贴图解答.  话说,这牌坊边敢住,还是需要勇气的, 也就体工大队的狠人了

主要是祠堂牌坊倒还没什么,表烈祠跟利济路的辛亥革命陵园那才真是货真价实的陵墓牌位


去一医院或者去利济路吃烧梅的时候可以留意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0: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oved99 发表于 2018-9-29 11:01
楼主风采极好,这份在新旧对比中感怀城市的创意与用心难能可贵,更值得点赞。此贴如茶,可每天慢饮,细细品 ...

过奖了

弄这些不是难事,平时多留心足矣,同时也非常感谢兄台的诚挚祝福,收到之后内心暖暖

希望都能一起参与进来,共同追溯这座城市不曾褪色的历史人文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0: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8-10-15 16:24 编辑

阿列克桑德教堂(东正教堂)

汉口东正教堂,原名阿列克桑德涅夫堂,建于十九世纪末,是俄国侨民在中国汉口兴建的唯一一座东正教教堂,也是华中地区为数不多的东正教堂。2013年,因长江隧道建设,本打算拆除,后按照俄罗斯东正教牧首请求和外交协议,于同年中俄专家与城市规划部门对教堂进行了修复,2014年底完工,恢复了顶部的洋葱头和正教十字架

这是一张很常见的老照片,而这座东正教教堂我也是成年后方才得见,故并无太多记忆和故事,天津路周围拆围一片,唯独这座教堂孤独伫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1: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8-10-15 16:46 编辑

汉江

又称汉水,长江最大的支流,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阳汉口均得名于汉江,把汉江称作是汉阳和汉口的母亲河一点都不为过,可以说,没有汉水改道这一水文地质变化,就没有后来的大汉口

捎带讲一下汉水改道。对于汉水改道,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但认同度较高的说法是:汉口原属汉阳。明朝成化年间,汉水下游连年大水,堤防多次溃口,终在汉阳县西排沙口(近黄金口)、郭茨口出决而东下,发生一次大的改道。笼统来讲就是汉水截弯取直,由原来的龟山之南改作如今的龟山之北入江,从郭茨口原本40里入江变为了10里入江。汉江旧道变作湖泊水凼,曾经的玉带河、如今的莲花湖官湖后湖都可算得上是此次大型水文变化的遗产。如此一来,汉阳一分为二。汉水之南成为汉阳,汉水之北则为汉口

老照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旅中摄影师出目里利吕井所摄。可以看到,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龟山电视塔已然矗立在龟山山头,只不过旋转餐厅还未修建。在一旁作陪的是同样建成于八十年代中期的晴川饭店,整体的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

少时我常被父亲带到平湖门或者一号明口下江游水。约莫记得当时心底对长江汉水的初步印象——长江水色虽然呈沙黄色,但水流急,玩得也舒爽;偶然在新闻中见得汉江戏水的人们,发现汉江的水竟是青绿色,以为遭了污染,水质没有长江好。后来才知道,长江水带沙多,而发源于关外途径丹江水库的汉水,水则质要好得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9 22: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这么大才知道,原来的龟山电视塔是这个模样啊,真是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9 23: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馬暢先生 发表于 2018-9-28 16:27
严格来说我父亲应该算是正宗的老武汉

据长辈讲,太爷爷一代人就已经在新桥了,后来爷爷辈营生,换到解 ...

祖籍老武汉市区的的老武汉基本上没有多少


要说祖籍武汉才行的话,只有武汉郊区,以及50年代以前还是农村(目前是城区)的武汉土地上的居民才是祖籍武汉的武汉原住民

但是这样的说法没有意义,应该宽容一点,武汉历史上市区就是移民城市,应该但凡生长在武汉的人都应该算武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9 23: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因为武昌人在10月10日在此闹了一天,目前台湾人民每年10月10日都要放假一天,台湾地区领导人都要上台讲话庆祝这一天,至今未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30 09: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看一波图 回顾一段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30 09: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馬暢先生 发表于 2018-9-28 14:09
武汉的历史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在近现代人文历史中,绝对是值得玩味的一座城市。与其天天喊“武 ...

说得好,太同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30 09: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馬暢先生 发表于 2018-9-28 17:48
早年的鼓楼洞内不如现在整修如新,树木横生,还有不少渗水点,确实阴森吊诡

说起阴森,个人觉得龟山北路也是可以拍恐怖片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18:03: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馬暢先生 于 2018-9-30 21:52 编辑
青木大佐 发表于 2018-9-29 23:02
祖籍老武汉市区的的老武汉基本上没有多少




严格意义上,武汉本地土著包括武昌府跟汉阳府都原住民,以及散布在古城外的农民。当时的本地方言也是以武昌汉阳府衙官话为主,跟现今的武汉话差别很大

武汉,或者说三镇,大规模吸收外来人口是在清末,特别是汉口。也正是这个时期,奠定了现代武汉人祖籍来源,他们大多可以追溯到:江浙地区(温州宁波无锡南通)、湘赣地区(五府十八帮和江右帮)、省内的黄孝地区。建国后也有少量的东北和十堰的工业移民,以及汉沔地带的商业移民。像是五芳斋的汤圆、四季美的汤包、谈炎记的水饺,包括糯米包油条,具有相当的江浙特色,或者,干脆是江浙人士牵头创设

听我父亲讲祖上来自湖南,待考。而太爷爷一代就已经在武昌城外的新桥安居,爷爷这代几个兄弟一起做了点小买卖搬到了长街上。我母亲这头往上追溯则是江西,家中也要黄陂的亲戚,而母亲的父母老杜和老邹往上一两代人就已经定居于武昌大小东门附近。我没少拿这事开她的玩笑,说她嫁我父亲是城外嫁到了城内

讲个笑谈,江西移民后代往往有个特点,就是小脚趾甲并不完整。要么在趾甲旁增生出一小颗角质疙瘩,要么趾甲中间有小裂缝——当然这是坊间的传闻。可巧合的是,我和母亲都有这个特征,也算是一件趣事

本地人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身份,据此来低视外地朋友更要不得。大家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子孙,生长环境不同罢了

无论如何,外来人口撑起了这座城市近现代的人文历史,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武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30 18:18: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EYESMANDY 发表于 2018-9-30 09:41
说起阴森,个人觉得龟山北路也是可以拍恐怖片的地方。

哈哈哈哈,有次约喜欢的姑娘晚饭后散步,江汉桥-龟北路-晴川桥走了一整圈,龟北路黑黢妈黢的,总像是有人在林子里烧火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9 00:20 , Processed in 0.08019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