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xiaochuan77

[时讯] 46个部委派人现场指导,海南还有尚未公开的大动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02: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邮政局:将制定快递员劳动定额标准和末端派费核算指引


      1月4日,2021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2021年国家邮政局将制定快递员劳动定额标准和末端派费核算指引,督促快递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获悉,展望2021年,马军胜在工作报告中指出,预计全年邮(快)件业务量完成1219亿件,同比增长12%左右;全行业业务收入完成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左右。其中,快递业务量完成955亿件,同比增长15%左右;业务收入完成9800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递服务通达性方面,2021年,国家邮政局共有三个工作重点:

      一是深入推进“快递进村”。为了实现“力争年底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快递服务直投到村,中、西部地区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达80%和60%”的目标,国家邮政局将落实“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编制进村指引,因地制宜推动邮快、交快、快快合作多模式并进,多品牌快递服务有效下沉,提高覆盖率、增加代投量、提升信息对接率,打造“快递进村”典型示范项目,畅通“快递进村农品出村”微循环,继续培育全国金牌项目和省级银牌项目。

      二是加快推动“快递进厂”。 国家邮政局将制定“快递进厂”行动方案,编制“快递进厂”指引,搭建寄递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供需对接平台,引导企业加强快运物流网络建设,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在全国遴选一批方向领先、成效显著的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在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

      三是积极促进“快递出海”。 国家邮政局将推进国际邮件处理场地改造升级,创新邮件、快件、跨境电商通关模式,完善进出境快件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支持企业加强国际干线自主航空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中欧班列运输邮件快件,利用海运快船补充运力短板;鼓励企业继续深耕东南亚和东北亚业务,有效服务重点国家市场;支持加强海外分拨中心、海外仓以及地面配送网络建设,努力拓展全球服务网络。

      此外,在科技创新应用方面,国家邮政局将推动构建邮政快递企业、高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四位一体”的行业科技研发体系,支持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推进智能安检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算法优化,推动智能语音申投诉系统试点应用,稳妥推进通用寄递地址编码项目试点,推广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北斗导航系统等先进技术装备,在海南自贸港等地开展数字邮政快递创新试点示范工程。

      在绿色治理方面,2021年,国家邮政局将开展重金属和特定物质超标包装袋与过度包装专项治理,力争年底可循环快递箱(盒)使用量达500万个、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80%,新增2万个设置标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的邮政快递网点。同时,为了持续推进绿色邮政发展,还将出台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和邮政快递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实施快递包装产品绿色认证,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贯。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加大新能源或者清洁能源车辆在行业的推广应用力度,继续做好绿色网点、绿色分拨中心建设试点。

      在关爱快递小哥方面,2021年国家邮政局将制定快递员劳动定额标准和末端派费核算指引,督促快递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积极推广人身意外险等适合快递业的险种。

      马军胜还提出,“十四五”时期,将紧紧围绕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构建日处理超10亿件、服务超10亿人的寄递网络,助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同时,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邮政快递市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筑高质量发展力量支撑。

      马军胜还强调,要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快递员权益保障、末端稳定、安全绿色、质量效益、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等关键问题,加强可操作、易见效的法规标准政策建设,拿出切实解决方案,为行业提质量、防风险、调结构、增效益提供制度保障;要强化制度执行刚性,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鼓励规范寄递平台企业发展,用严格执法带动更好普法,推动各项制度落地生根见效,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不正当竞争、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坚决依法从严惩治。

      来源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6498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 01: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外汇局:打击外汇投机行为,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1月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2021年全国外汇管理工作电视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 中 央 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0年外汇管理工作,分析当前外汇市场形势,研究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国家外汇管理局 党 组 书 记、局长潘功胜作工作报告,局 党 组 成员、副局长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外汇管理部门坚决贯彻落实 党 中 央、国 务 院 决策部署,结合疫情防控更加突出服务实体经济、推进改革开放和防范化解风险,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维护了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一是统筹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快速反应建立防疫外汇“绿色通道”,有力支持了疫情早期进口防疫物资资金汇兑的需要。推出更多外汇便利化业务,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丰富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全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二是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简化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常态化发放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外汇管理政策创新,服务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外汇管理政务服务水平。三是有效阻隔外部冲击风险。持续打好外汇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活动。加强政策应对和预期引导,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四是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左右。五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决贯彻落实 习 近 平 总 书 记重要指示批示和 党 中 央 重大决策部署,增强政治机关意识,把“两个维护”落实到履职全过程,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外汇管理干部队伍。

      会议强调,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外汇管理部门要以 习 近 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 中 央 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以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激发新发展活力,改革完善与新发展格局下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微观上着力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宏观上有效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会议部署了2021年外汇管理重点工作。一是防范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加强外汇形势监测评估,密切关注疫情等外部冲击影响,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坚持风险中性原则,打击外汇投机行为,加强市场预期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避免外汇市场无序波动。二是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以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为重点,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完善境外机构境内发行股票、债券资金管理,推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改革外债登记管理,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扩大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促进贸易新业态发展。建设开放多元、功能健全的外汇市场,支持金融机构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衍生品。三是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以加强宏观审慎为核心改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以转变监管方式为核心完善外汇市场微观监管。完善以风险评估为导向的分类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非现场监管能力建设。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地下钱庄、跨境赌博等外汇领域违法违规活动,维护外汇市场健康秩序。四是完善中国特色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坚持市场化原则,前瞻性的做好战略配置,动态优化投资组合。保障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五是夯实外汇管理基础工作。深入研究“十四五”时期外汇管理改革思路,推进“数字外管”和“安全外管”建设,完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六是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创建“让 党 中  央 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模范机关,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外汇管理干部队伍。

      国家外汇管理局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副司级以上干部在北京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分局(外汇管理部)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来源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67826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02: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务部部长谈今年商务工作发力点: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新华社北京1月7日消息,新开局,新起步,新气象。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纲”,商务工作将迈出新步伐。

      新的一年,促消费有何新招?如何继续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自贸区(港)建设有哪些新动作?自贸“朋友圈”如何构建?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发挥好商务工作连接国内国际循环的关键枢纽作用

      “商务部一头连着国内大循环,一头连着国际大循环,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联动中商务部能发挥重要作用。”王文涛说。

      在他看来,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位置十分重要,责任也十分重大。

      王文涛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商务部将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在促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激发消费潜力和活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优化流通网络布局,打通内循环堵点、补齐短板,提高国内大循环水平。

      在促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

      “我们将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相互促进。”王文涛说。

      四方面着手激发消费潜力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2021年商务部促消费将有何新举措?

      “我们要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强化数字赋能,提高流通效率,释放消费潜力,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王文涛说,商务部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提升传统消费能级。促进商品消费,畅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件商品消费链条,支持地方开展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活动。拓展服务消费,提振餐饮消费,促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发展乡村消费,扩大电商
进农村覆盖面,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打造联结城乡消费的重要节点。

      ——加快培育新型消费。鼓励企业运用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满足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

      “不少商贸企业在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我们要积极鼓励,加大支持培育力度。”王文涛说。

      ——完善消费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畅通流通网络“大动脉”,打通城乡流通“微循环”,加快线上线下融合,让流通效率高起来,流通成本降下来。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信用和标准体系建设,让群众消费既便利实惠,又安全放心。

      ——优化消费升级平台。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稳步有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建设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深入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推动便利店进社区,改造一批早餐店、菜市场等便民服务设施。

      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外贸外资双双回稳向好、好于预期。2021年,这种势头能否延续?如何继续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稳外贸稳外资压力还很大。”王文涛说,商务部将在促进外贸外资稳定发展、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增强外贸外资综合竞争力,夯实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产业基础。

      稳外贸方面,商务部将重点实施三个计划:即优进优出计划,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贸易产业融合计划,认定一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贸易畅通计划,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商建贸易畅通工作组,扩大海外仓规模,加强国际营销体系建设。

      稳外资方面,商务部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创新提升国家级经开区。

      “我们还将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优化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发挥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作用,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王文涛说。

      以制度创新推进自贸区(港)开放平台建设

      新的一年,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如何发挥好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对外开放平台作用?

      “我们将坚定支持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开放高地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王文涛说。

      聚焦高水平开放,加大开放压力测试力度,制定出台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聚焦深层次改革,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聚焦产业链发展,支持各自贸试验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发展水平……未来商务部将在这些方面发力。

      目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局顺利,下一步,还有哪些新动作?

      “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与有关方面一道,落实好总体方案确定的各项政策制度,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王文涛说。

      扩大自贸“朋友圈”,让自贸协定更好惠及企业

      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内容,也是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

      2020年11月,我国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世界上最大自贸区诞生。一周前,又完成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达成一份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投资协定。

      “我们的自贸伙伴越来越多,开放水平越来越高。”王文涛说,目前,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与自贸伙伴贸易额占比达35%。

      王文涛说,未来,商务部将重点从三方面落实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高水平的机制性保障。

      ——进一步扩大范围。推动RCEP早日生效实施,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推动与海合会、以色列、挪威等自贸谈判进程,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与更多贸易伙伴商签自贸协定,不断扩大自贸“朋友圈”。

      ——进一步提升水平。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零关税比例,放宽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准入,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环保等新规则议题谈判,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进一步增强实效。以RCEP生效实施为契机,加大对自贸协定的宣介、推广、培训。“提升自贸协定综合利用率,归根结底是要让自贸协定更好地惠及企业。”王文涛说,要通过实施好自贸协定,拉紧我国与相关国家地区利益纽带,提升多双边经贸关系水平。


      来源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69498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11: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关海南“零关税”!海关总署发布2021年1号公告


      2021年1月5日,海关总署发布2021年第1号公告,制定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海关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零关税”交通工具及游艇的适用范围和监管方式!

      2020年12月25日,经 国 务 院 同意,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的通知》,发布了100项8位税目商品的《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交通工具及游艇清单》,对符合条件的海南自贸港企业进口清单内的交通工具及游艇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

      2020年12月30日,海南省制定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进口交通工具及游艇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各主管部门的具体管理职责和边界,便于企业明晰享受政策的认定标准、使用范围和操作流程。

      今天,海关总署制定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海关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零关税”交通工具及游艇的适用范围和监管方式。

      
《海南自由贸易港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海关实施办法(试行)》全文如下








      来源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21/01/05/032487771.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3 02: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 共 中 央 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近日,中 共 中 央 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主要内容如下。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 共 产 党 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为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各项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治道路,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 近 平 同志为核心的 党 中 央 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了 习 近 平 法治思想,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为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法治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全面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 社 会 主 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位置,向着全面建成法治中国不断前进。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伟大旗帜,坚持以 马 克 思 列 宁 主义、毛 泽 东 思想、邓 小 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 近 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 习 近 平 法治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治道路,培育和践行 社 会 主 义 核心价值观,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建设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治体系,建设 社 会 主 义 法治国家,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为全面建设 社 会 主 义 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 社 会 主 义 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法治中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贯彻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治理论。深入贯彻 习 近 平 法治思想,系统总结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治建设的鲜活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限制、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和权利。

  ——坚持统筹推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 政 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 党 中 央 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法治建设薄弱环节,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总体进程、人民群众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确保各项制度设计行得通、真管用。

  (三)总体目标

  建设法治中国,应当实现法律规范科学完备统一,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确立,法治国家、法治 政 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

  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 政 府 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治体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 政 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二、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将宪法实施和监督提高到新水平。

  (四)坚持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 政 党 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党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保障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

  (五)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全国 人 大 及其 常 委 会 要切实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并将其作为全国 人 大 常 委 会 年度工作报告的重要事项。全国 人 大 及其 常 委 会 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决议,应当确保符合宪法规定、宪法精神。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健全合宪性审查制度,明确合宪性审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建立健全涉及宪法问题的事先审查和咨询制度,有关方面拟出台的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地方 政 府 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和重要政策、重大举措,凡涉及宪法有关规定如何理解、实施、适用问题的,都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全国 人 大 常 委 会 书面提出合宪性审查请求。在备案审查工作中,应当注重审查是否存在不符合宪法规定和宪法精神的内容。加强宪法解释工作,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回应涉及宪法有关问题的关切。

  (六)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宪法法律学习列为 党 委(党 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加强青少年宪法法律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基础上建设国家宪法宣传教育馆。加强宪法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修订、使用,凝练我国宪法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形成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宪法理论和宪法话语体系。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七)完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 党 委 领导、人 大 主导、政 府 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党 中 央 领导全国立法工作、研究决定国家立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立法权地方的 党 委 按照 党 中 央 大政方针领导本地区立法工作。

  完善 人 大 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 人 大 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发挥 人 大 及其 常 委 会 的审议把关作用。健全全国 人 大 相关专门 委 员 会、全国 人 大 常 委 会 工作机构牵头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机制。更好发挥 人 大 代表在起草和修改法律法规中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一般都应当安排审议法律法规案。研究完善 人 大 常 委 会 会议制度,探索增加 人 大 常 委 会 审议法律法规案的会次安排。充分发挥 人 大 常 委 会 组成人员在立法中的作用,逐步提高 人 大 常 委 会 专职 委 员 特别是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 委 员 比例。

  注重发挥 政 府 在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做好有关法律、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加强 政 府 部门间立法协调。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保证行政法规、规章质量。

  拓宽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加强立法协商,充分发挥 政 协 委 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八)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完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急需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健全规范共同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行政程序法。围绕加强 社 会 主 义 文化建设,完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维护社会治安等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有关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体系。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国家安全领域立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法律制度。加强信息技术领域立法,及时跟进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法律制度,抓紧补齐短板。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法律制度建设。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要着力解决违法成本过低、处罚力度不足问题。统筹解决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法律法规存在的该硬不硬、该严不严、该重不重问题。

  针对法律规定之间不一致、不协调、不适应问题,及时组织清理。对某一领域有多部法律的,条件成熟时进行法典编纂。加强立法的协同配套工作,实行法律草案与配套规定同步研究、同步起草,增强法律规范整体功效。加强立法评估论证工作。加强法律法规解释工作。建设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和党内法规信息平台。

  坚持立法和改革相衔接相促进,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对改革急需、立法条件成熟的,抓紧出台;对立法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依法及时作出授权决定或者改革决定。授权决定或者改革决定涉及的改革举措,实践证明可行的,及时按照程序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弘扬 社 会 主 义 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 社 会 主 义 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

  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

  (九)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健全立法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健全立法规划计划编制制度,充分发挥立法规划计划的统筹引领作用。健全立法征求意见机制,扩大公众参与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增强立法透明度。对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充分听取有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健全立法征求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对相对集中的意见未予采纳的,应当进行说明。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为立法中的重大事项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依据。对立法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事项加强论证咨询,推进对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重要立法争议事项协调机制,防止立法项目久拖不决。完善立法技术规范,加强立法指引。

  (十)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有立法权的地方应当紧密结合本地发展需要和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针对性、实效性,创造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机制,提高立法质量,确保不与上位法相抵触,切实避免越权立法、重复立法、盲目立法。建立健全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加强全国 人 大 常 委 会 对跨区域地方立法的统一指导。2025年年底前,完成对全国地方立法工作人员的轮训。

  四、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织密法治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一)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 政 府 治理体系。各级 政 府 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恪守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把 政 府 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依法全面履行 政 府 职能,着力厘清 政 府 和市场、政 府 和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用法律和制度遏制不当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持续整治变相设置行政许可事项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行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完成并公布中 央 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备案管理事项清单,国 务 院 部门权责清单于2022年上半年前编制完成并公布。

  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切实防止违法决策、不当决策、拖延决策。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均应经过合法性审核。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继续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向市县两级 政 府 下移,加大执法人员、经费、资源、装备等向基层倾斜力度。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有效衔接、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权限协调机制。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全面推进“两法衔接”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完善行政强制执行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军地联合执法机制。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野生动物保护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进统一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证件管理、行政执法文书基本标准、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加强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和解等非强制行政手段的运用。建立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风险防控机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全面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强化重点领域重点监管,探索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努力形成全覆盖、零容忍、更透明、重实效、保安全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破除隐性准入壁垒,普遍落实“非禁即入”。全面清理、废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形式不合理规定,坚决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全面清理违法违规的涉企收费、检查、摊派事项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建设,重点治理ZF失信行为,加大惩处和曝光力度。实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激励和保护科技创新。

  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基本实现“一网、一门、一次”。2022年年底前建成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及国家秘密等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全面实现“一网通办”。

  (十二)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司法制度。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坚持符合国情和遵循司法规律相结合,坚持和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

  明确四级法院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审级监督功能。完善民事再审程序,探索将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指导意义、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交由较高层级 法 院 审理。完善最高 人 民 法 院 巡回 法 庭 工作机制,健全综合配套措施。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海事等专门 法 院 建设,加强互联网 法 院 建设。深化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改革。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

  坚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依法赋权独任庭、合议庭。健全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由院 庭 长 直接审理机制。坚持“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落实 检 察 官 办案主体地位。健全担任领导职务的 检 察 官 直接办案制度。加强办案团队建设,推动司法人员专业化分工、类案专业化办理。健全专业 法 官 会议、检 察 官 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发挥为办案组织提供法律咨询的功能。加强和完善指导性案例制度,确保法律适用统一。

  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健全侦查机关调查收集证据制度,规范补充侦查、不起诉、撤回起诉制度。完善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规范法庭调查和庭审量刑程序,落实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完善技术侦查证据的 法 庭 调查和使用规则。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改革刑事申诉制度,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和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健全落实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法律帮助全覆盖。健全有关工作机制,依法从严从快惩处妨碍突发事件应对的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探索扩大小额诉讼程序适用范围,完善其与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的转换适用机制。探索扩大独任制适用范围。优化司法确认程序适用。改革诉讼收费制度。全面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改革,2022年年底前实现诉讼服务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深化执行体制改革,加强执行难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审执分离,优化执行权配置,落实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执行工作机制。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深化监狱体制机制改革,实行罪犯分类、监狱分级制度。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完善监狱、看守所与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机构之间的工作对接机制。

  (十三)深入推进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大力弘扬 社 会 主 义 法治精神,建设 社 会 主 义 法治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 社 会 主 义 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改进创新普法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立健全立法工作宣传报道常态化机制,对立法热点问题主动发声、解疑释惑。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 法 官、检 察 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活动。加强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

  广泛推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社会治理规范体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引领联系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立法,完善失信惩戒机制。规范失信惩戒对象名单制度,依法依规明确制定依据、适用范围、惩治标准和救济机制,在加强失信惩戒的同时保护公民、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对产权的执法司法保护,健全涉产权错案甄别纠正机制。完善对暴力袭警行为的刑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加快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以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成效。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务机构。

  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全面开展律师调解工作。完善调解、信访、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整合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作用。深化法律援助制度改革,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有序推进行政裁决工作,探索扩大行政裁决适用范围。

  五、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对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抓紧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立法、执法、司法机关权力行使,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法治监督体系。

  (十四)推进对法治工作的全面监督。加强党对法治监督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法治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加强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法治监督合力,发挥整体监督效能。推进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法。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推进立法公开、执法公开、司法公开,逐步扩大公开范围,提升公开服务水平,主动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党 委 政法 委 应当指导、推动政法单位建立健全与执法司法权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制约监督体系,构建权责清晰的执法司法责任体系,健全政治督察、综治督导、执法监督、纪律作风督查巡查等制度机制。

  (十五)加强立法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立法监督工作机制,完善监督程序。推进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 人 大 代表、政 协 委 员 意见工作。依法处理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公民对法规规章等书面提出的审查要求或者审查建议。

  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实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完善备案审查程序,明确审查范围、标准和纠正措施。强化对地方各级 政 府 和县级以上ZF部门行政规范性文件、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加强对司法解释的备案监督。将地方 法 院、检 察 院 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纳入本级 人 大 常 委 会 备案审查范围。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建立健全 党 委、人 大 常 委 会、政 府、军队等之间的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备案审查工作年度报告制度。

  (十六)加强对执法工作监督。加强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强化全方位、全流程监督,提高执法质量。加大对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选择性执法、逐利执法等有关责任人的追责力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

  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强化行政复议监督功能,加大对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的纠错力度。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整合行政复议职责,畅通行政复议渠道,2022年前基本形成公正权威、统一高效的行政复议工作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规范和加强行政应诉工作。

  (十七)加强对司法活动监督。健全对 法 官、检 察 官 办案的制约和监督制度,促进司法公正。全面推行 法 官、检 察 官 办案责任制,统一规范 法 官、检 察 官 办案权限。加强审判权、检察权运行监督管理,明确 法 院 院 长、庭 长和 检 察 院 检 察 长、业务部门负责人监督管理权力和责任,健全审判人员、检察人员权责清单。完善对担任领导职务的法 官、检 察 官 办案情况的考核监督机制,配套建立内部公示、定期通报机制。健全落实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记录追责、规范司法人员与律师和当事人等接触交往行为的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完善司法人员惩戒制度,明确惩戒情形和程序。

  完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和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机制。健全对最高 人 民 法 院 巡回 法 庭、知识产权 法 院、金融 法 院、互联网 法 院等的法律监督机制。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完善公益诉讼法律制度,探索建立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检察建议制度。

  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工作机制。健全刑事案件统一审核、统一出口工作机制,规范证据审查判断与运用。健全侦查机关办理重大案件听取 检 察 机关意见建议制度。完善对查封、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的监督机制。健全刑事申诉案件受理、移送、复查机制。推动在市县公安机关建设执法办案管理中心。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建立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对讯问合法性进行核查制度。健全讯问 犯 罪 嫌 疑 人、听取辩护人意见工作机制。建立对监狱、看守所的巡回检察制度。完善看守所管理制度。完善有效防范和及时发现、纠正冤假错案工作机制。健全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行使诉讼权利保障机制。

  六、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筑牢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实后盾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政治、组织、队伍、人才、科技、信息等保障,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重要支撑。

  (十八)加强政治和组织保障。各级 党 委(党 组)和领导干部要支持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开展工作,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党的各级组织部门等要发挥职能作用,保障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 央和省级 党 政 部门要明确负责本部门法治工作的机构。各级立法、执法、司法机关 党 组(党 委)要加强领导、履职尽责,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保障宪法法律实施。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

  (十九)加强队伍和人才保障。牢牢把握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总要求,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建设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治专门队伍。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完善法律职业准入、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和在职 法 官、检 察 官、警 官、律师同堂培训制度。完善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 官、检 察 官、行政复议人员制度。加强立法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常态化交流机制,加大法治专门队伍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力度。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基层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健全 法 官、检 察 官 员 额管理制度,规范遴选标准、程序。加强执法司法辅助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健全执法司法人员依法履职免责、履行职务受侵害保障救济、不实举报澄清等制度。加强法治专门队伍教育培训。

  加快发展 律 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健全职业道德准则、执业行为规范,完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把拥护中国 共 产 党 领导、拥护我国 社 会 主 义 法治作为法律服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律师工作的领导,推动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制度机制。健全 法 官、检 察 官、律 师 等 法 律 职业人员惩戒机制,建立 律 师 不良执业信息记录披露和查询制度。发展公职 律 师、公司 律 师 和党 政 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法律顾问队伍。

  构建凸显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 习 近 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推动以 马 克 思 主 义 为指导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优化法学课程体系,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培养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推进教师队伍法治教育培训。加强法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高等学校涉外法学专业学科设置。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践工作者之间双向交流机制。

  (二十)加强科技和信息化保障。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建设“智慧法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优化整合法治领域各类信息、数据、网络平台,推进全国法治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有机融合,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七、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定不移推进依规治党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体系,增强党依法执政本领,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十一)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不断完善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立改废释并举,与时俱进做好党内法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清理工作机制,加大解释力度,提高党内法规质量。健全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制度,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维护党内法规体系统一性和权威性。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努力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二十二)抓好党内法规实施。把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统一起来,以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尊规学规守规用规,带动全党遵规守纪。加强学习教育,把重要党内法规列为 党 委(党 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重要教学内容,列入法治宣传教育规划重要任务。加大党内法规公开力度,提高党内法规的普及度和知晓率。落实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做到有规必执、执规必严。开展党内法规实施评估工作,推动党内法规实施。强化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将党内法规执行情况作为各级党委督促检查、巡视巡察重要内容,严肃查处违反党内法规的各种行为。

  (二十三)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加强党内法规专门工作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加强专业化建设,充实各级党内法规工作机构人员力量。加快补齐党内法规理论研究方面短板,重点建设一批党内法规研究高端智库和研究教育基地,推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引领和聚集一批党内法规研究人才。健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继续推进在部分高校开展党内法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加强学科建设,为党内法规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八、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好国际经济、政治、社会事务,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更好维护和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十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坚定不移并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把维护 中 央 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统一起来,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
政 府 依法施政、积极作为,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健全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防范和反对外部势力干预香港、澳门事务,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支持两岸法学法律界交流交往。运用法治方式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依法保护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权益。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内地同香港和澳门、大陆同台湾的执法合作和司法协助,共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

  (二十五)加强涉外法治工作。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需要,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补齐短板,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围绕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国际商事法庭建设与完善。推动我国仲裁机构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仲裁机构合作建立联合仲裁机制。强化涉外法律服务,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及外国公民、法人在我国的正当权益。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引导对外经贸合作企业加强合规管理,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域外法律查明机制。推进对外法治宣传,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

  加强多双边法治对话,推进对外法治交流。深化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机制,推进引渡、遣返 犯 罪 嫌 疑 人 和被 判 刑 人移管等司法协助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 暴 力 恐 怖 势力、民 族 分 裂 势力、宗 教 极 端 势力和 贩 毒 走 私、跨国有组织犯罪。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加大海外 追 逃 追 赃、遣返引渡力度。

  (二十六)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深入贯彻 习 近 平 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全面深入贯彻 军 委 主 席 负责制,围绕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加快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

  加快推进改革急需、备战急用、官兵急盼重点立法项目。有力有序推进军事政策制度改革。完善军事立法计划管理制度。健全军事规范性文件审查和备案制度。完善军事法规制度定期清理机制。推动军事法制信息化建设,推进法规制度建设集成化、军事法规法典化。2020年年底前,完成国防和军队建设各系统各领域主干法规制度改革,构建起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基本框架;到2022年,健全各领域配套法规制度,构建起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军事法规制度体系。

  明确军事法规执行责任和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制。强化官兵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深化法治军营创建活动。持续实施军事法治理论研究工程,组织编写全军统一的军事法治理论教材。加强军事法治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军事规则创制。综合运用党内监督、层级监督、专门监督等方式,构建常态化规范化军事法治监督体系。

  构建依法治军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军委依法治军组织领导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健全军事法制工作体制,建立和调整完善专门的军事法制工作机构。建立军事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党领导军队政法工作机制,强化军委政法委功能作用。完善军事司法制度。

  九、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二十七)深入学习宣传贯彻 习 近 平 法治思想。习 近 平 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加强部署安排,持续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 习 近 平 法治思想,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 马 克 思 主 义 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各级 党 委(党 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将 习 近 平 法治思想作为重点内容,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要作为重点课程。各地区各部门要组织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学习和培训。法治工作部门要开展全战线、全覆盖的培训轮训。要把 习 近 平 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要开展深入研究和宣传,拓展学习宣传的广度深度。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网上宣讲。

  (二十八)推进依法执政。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着力实现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完善党领导 人 大、政 府、政 协、监察机关、审 判 机关、检 察 机关、武 装 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国家机构组织法,载入 政 协、民 主 党 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国有企业、高等学校、有关社会组织等的章程。完善 党 委 依法决策机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能力,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二十九)加强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治理论研究,加快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治体系建设。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 社 会 主 义 法治建设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 社 会 主 义 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坚持和发展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显著优势,深入研究和总结我国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推进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治体系创新发展。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总结和提炼党领导人民推进法治建设实践和理论成果。组织和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法学专家学者加强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法治理论研究,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学理支撑。

  (三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健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制度机制。党 政 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各级党委要将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研究制定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加强对重大法治问题的法治督察。

  中 央 全面依法治国 委 员 会 做好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实现集中领导、高效决策、统一部署。地方各级 党 委 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要加强对本地区法治建设的牵头抓总、运筹谋划、督促落实等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本规划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 央 依法治国办要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督办、推进落实,确保规划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 ... 10/c_112696655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02: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事实胜于雄辩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人民日报12月31日署名文章:事实胜于雄辩

  国纪平

  2020年的时光,迈着沉重的脚步即将走到尽头。

  放眼全球,善良的人们守望相助、勉力奋争,满心期盼“隧道终点之光”能够在2021年早日来临,真心相信正义的勇敢者能够赢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终胜利。

  重大历史关头,人类面对重大考验。中国亮出成绩单,为世界注入信心和希望,非同凡响!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历经艰难险阻,是以 习 近 平 同志为核心的 党 中 央 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的结果。

  世界上,热赞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正如德国 前 副 总 理 兼 外 交 部长约施卡·菲舍尔在西班牙媒体发文所称道的,“2020年对中国来说是成功之年”。

  同样令世界普遍深感振奋的是,即将踏上全面建设 社 会 主 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致力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愿意为各国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提供更多机遇,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望2020年,人们更能懂得,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领悟并尊崇真理。

  逆水行舟,人类离不开智慧助力,更需要真理领航。

  (一)

  2020年,人类与新冠病毒大战,世界因这场大战而变了模样。

  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

  “新冠肺炎疫情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断言并不夸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12月30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8000万例,死亡病例超177万例。许多国际观察人士预期,疫情大流行给人类带来的重创将甚于战争。

  疫情之鉴,映射出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短板,有学者将其归纳为疫情失控、经济失速、政策失灵、民主失范、治理失序五大问题。以邻为壑、隔岸观火的,拉小圈子、搞零和博弈的,搞意识形态对抗、挖文明冲突陷阱的,频频跳出来自编自演拙劣丑剧,散布“政治病毒”,鼓吹所谓“经济脱钩”“平行体系”。

  如何从纷繁乱象中洞察实质,如何在历史维度中把握大势,如何为人类发展计、为子孙后代谋?重大考验,就在眼前。

  必须指出,无论病毒多么凶猛,国际形势多么错综复杂,人类都不能失了主心骨,更不能弃守文明底线。

  人类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各国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与共,绝没有什么“例外”。“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不应忘记,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持续多年,不断积聚的矛盾最终催生世界大战,令人类蒙受浩劫。一个重大教训,就是主要国家之间缺乏政策协调,彼此采取了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让全球经济体系分崩离析。

  同样不应忘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二十国集团秉持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把正在滑向悬崖的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和复苏轨道。这是一次以团结战胜分歧、以共赢取代私利的创举,说明只要各方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和战略智慧,真诚携手合作,就能够引领世界经济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次重大灾难中的人类教训和经验,无不说明唯有正义的力量,方能托举世界的希望。只有当人类之雄心、决心、信心、爱心,激发出足够强大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正能量,人类才能携手走出至暗时刻。

  当前,面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及由此造成的严重经济衰退,人类拿起团结合作这个最有力武器,比什么都重要。“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习 近 平 总 书 记 道出了被历史证明的铁律,道出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关键时刻,考验人类文明的成色。各国理当团结起来,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抉择。

  (二)

  世界发展变化,总有其动因、趋势和规律。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已成为公认的当今世界一个巨大变量。在这个变量的驱使下,在个别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民粹主义裹挟种族主义沉渣泛起;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潮氤氲交织,文明与蒙昧、科学与反科学尖锐对峙。这个变量的影响还在持续加剧,一些国家面临第二波疫情威胁,各国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之路任重道远,各国决策者的领航定向能力备受考验。

  世人在思考一个问题:同样经历严峻疫情的大考,为什么中国山河无恙?

  水有源,树有根。中国成功抗击疫情的密码,蕴涵在有机统一的正确思想和有力行动之中。

  观察中国的思想和行动,世界能够突出感悟何为“民为贵”,何为“上下同欲者胜”,何为“民齐者强”。“每个窗户后面都有配合应对疫情的市民”“中国展现了惊人的集体行动力与合作精神”……在中国实地考察,给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更为透彻地指出,事实证明,中国的治理体系在应对疫情和随后的经济挑战方面更胜一筹,中国文化在面对疫情时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凝聚力和团结精神。

  中国 共 产 党 和中国 政 府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 近 平 总 书 记 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党 政 军 民 学、东西南北中一体行动,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构筑起14亿中国人民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前行、逐步向好、不断升级。中国非同寻常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彰显深厚的家国情怀、天下情怀,蕴涵牢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也是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2020年6月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记录的事实,堪称人类奋斗史上一段经典记忆——习 近 平 总 书 记 主持召开14次 中 央 政 治 局 常 委 会 会议、4次 中 央 政 治 局 会议以及 中 央 全面依法治国 委 员 会 会议、中 央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委 员 会 会议、中 央 全面深化改革 委 员 会 会议、中 央 外事工作 委 员 会 会议、党 外 人士座谈会等会议,听取 中 央 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 中 央 指导组汇报,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对加强疫情防控、开展国际合作等进行全面部署;在北京就社区防控、防疫科研攻关等进行考察,亲临武汉一线视察指导,赴浙江、陕西、山西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考察调研;时刻关注疫情动态和防控进展,及时作出决策部署……习 近 平 总 书 记 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中国人民有了必胜信心,中国行动有了正确方向。

  德不孤,必有邻。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关键领导作用,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团结抗疫。3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声明强调:“我们坚定承诺建立统一战线应对这一共同威胁”;4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强调要战胜疫情就必须强化基于协调一致和多边主义的“全球应对”行动;5月,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明确认可和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关键领导作用;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诸多国家的领导人呼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抗击疫情中发挥关键领导作用,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共同应对威胁与挑战……中国强调“让合作的阳光驱散疫情的阴霾”,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这应是人类共同作出的选择。

  中国山河无恙,是用担当和奉献换来的。非比寻常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生动诠释了人间正道浩荡前行之势,证明了团结合作的无上价值,说明了什么才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三)

  疫情笼罩下,世界经济步履维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世界经济将萎缩4.4%。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下降9.2%,降幅或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下降幅度;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同比下降49%……

  世界经济是否将陷入比20世纪大萧条时期更为严重的衰退?如何尽快重回增长轨道?摆脱当前危机需要正确思路,重塑后疫情时代的世界需要正确方向。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带来难能可贵的亮色——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以“快于预期”的速度实现复苏。联合国贸发会议官员认为,中国有很大政策空间来实现本国经济强劲复苏,并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机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报告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对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1/3。

  中国经济率先稳定恢复,得益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夺取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指出,中国 政 府 采取及时而有效的疫情应对措施,尤其在公共卫生环节应对得当,这是其经济快速复苏并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

  中国经济率先稳定恢复,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及时有力精准有效对冲疫情影响。中国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及时出台纾困规模性政策,创新实施机制直接惠企利民。中国从1月底起谋划出台一揽子对冲政策,仅复工复产政策就包括8个方面90条措施;增加1万亿元财政赤字,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5万亿元,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1.5万亿元……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 主 席 斯蒂芬·佩里说,中国 政 府 的危机应对措施、流动性供应、财政政策和金融支持,不仅稳定国内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疏压,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中国经济率先稳定恢复,关键在于坚定不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中奋勇前进。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细化,形态更加高级,国内外联动更加紧密,形成巨大的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中国总能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从压缩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到扩容自贸试验区,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坚定不移。从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到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中国积极探索更高水平开放路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搭台,世界响应。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这是中国的愿望,也是中国的行动。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称赞:“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正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首要引擎。”

  经济发展自有其规律,在严峻挑战下发展经济更离不开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党 中 央 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

  “人们挤进火车,簇拥在名胜古迹中,做着在其他许多国家仍然只能梦想的一切事情,这是迄今为止表明中国从疫情中复苏最清晰的信号。”报道2020年中国国庆中秋假期的美国《纽约时报》如此评价。透过中国黄金周这扇窗,世界看到中国经济的强大复苏活力和光明发展前景。

  “今年‘双11’最大的不同,是‘大形势’变了……中国成为全球唯一的主要增长引擎。各国企业指望中国消费者帮它们‘回血’部分损失的销售额。”美国《华盛顿邮报》如此写道。世纪疫情背景下的“双11”表明,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启动国际生产引擎、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大市场。

  跨国公司和全球投资者纷纷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营商环境投下信任票,恰如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发的文章所指出,中国消费和经济复苏使其成为不少美国公司的“避风港”。美中贸易全国 委 员 会 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仍然是美国公司的全球首要优先市场之一,83%的受访美国企业将中国视作其全球战略中最重要或前五大市场之一。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欧盟企业表示中国仍然是其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3500家在华日本企业中,91.7%的企业表示并没有计划转移在华业务。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中国实践向世界表明,只要保持定力走好自己的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化危为机、浴火重生。

  (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世界经济处于新老长周期交汇期与新旧动能转换期,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

  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危机往往孕育新的科技产业变革,并最终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当前,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严重拖累了世界经济增长,但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有国际观察人士认为,疫情是一场灾难,但也创造了一次实验——职场专业人士纷纷转为在家工作,面对面会议被视频会议取代,上下班通勤变成了在办公桌前更长的工作时间……

  有关行业报告显示,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2月复工期间,中国有超过1800万家企业采用线上远程办公模式,共计超过3亿人使用在线办公应用。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6月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全球开视频会议的远程办公人数3个月增加了19倍。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特别版《全球竞争力报告》所指出,数字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健全和医疗体系有效的经济体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保持了更强韧性。

  有目共睹,疫情防控期间,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网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非接触经济”全面提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人们甚至预期,这些新技术行为可能将导致重大结构性变化,有望成为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习 近 平 总 书 记 的话,点明了科技创新在危急关头的“硬核”力量。

  中国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提供的重大机遇。中 共 十九届 五中 全会把“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写入中国2035年远景目标,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 央 经济工作会议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2021年要抓好的8项重点任务之首。

  科技创新,不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屡屡成就奇迹。2020年岁末,中国又迎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也是人类时隔44年后再次书写这样的壮举;“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梦想成真,因为壮志豪情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事实表明,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破解全球性问题的“钥匙”,更是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窗口”。抓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历史机遇,营造尊重、保护、鼓励创新的全球创新生态,开展超越疆域局限和人为藩篱的国际创新合作,集全球之智,点亮科技之光——这是人类共同的希望所在。

  (五)

  2020年,联合国成立75周年。

  人类应当铭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和教训,恪守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坚定承诺。

  需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各国执政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检视。扭转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的现实,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

  还要看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愈演愈烈,给全球治理平添了难题。乐观者认为,21世纪是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构建期;悲观者预测,世界可能会重回20世纪的大国纷争与战乱;怀疑论者提出,未来是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慕尼黑安全会议 主 席 沃尔夫冈·伊申格尔如是表达担心:“危机就在于旧秩序正在死亡,而新秩序无法诞生,在这个过渡期,各种各样的病态症状就会层出不穷。”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全球治理体系必须反映新格局。历史与现实一再表明,多边主义是迄今为止全球治理最合理的途径,多边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问题、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最有效方式。二战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多边机制通过国际合作和集体安全来维护和平、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生活水平和保护人权。冷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加强合作,支持多边国际机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如今,面对世界动荡变革期涌现的种种挑战,更需要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 近 平 主 席 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重申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强调“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

  言必信,行必果。中国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中国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发挥作用;中国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问题解决进程,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反恐等领域国际合作,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新实践。

  人们深刻记得6年前北京“APEC 蓝”所折射的生态文明建设雄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说了就做、说到做到,成效一年比一年好。2020年,中国向世界明确承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真理是存在的顶峰,正义就是在实践中运用真理。”中国坚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铭于心、立于言、践于行、成于效,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带给世界信心和希望。

  中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并不断书写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新篇章。国际社会普遍期待,中国凭借自身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更多正能量。

  “世界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习 近 平 主 席 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令人记忆犹新。这篇著名演讲被国际人士誉为“冬日里的阳光”,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时隔近4年,感召力依然,对于当前国际社会携手战胜疫情挑战、扭转世界经济衰退之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各国理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选择团结合作的阳光大道,用信心和行动,战胜疫情挑战。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终将凤凰涅槃、焕发新生。

  真金不怕火炼,事实胜于雄辩,时间为证!

http://www.xinhuanet.com/2020-12/31/c_112692929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01: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胡祖才在人民日报撰文: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把“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我国改革开放已进行40多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事业增添了强大动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稳步向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迈进,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起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四位,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40多年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 共 产 党 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应对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此作出了深入分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未来五年,我们会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但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我们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关键。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从全局高度思考和谋划,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开放举措落地生效,破除制约发展的藩篱,把经济社会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和活力释放出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改革开放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动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亟须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我们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特别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实现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十三五”时期改革开放站上新的起点

      “十三五”时期,我国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新体制和更高水平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336项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党的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党的十九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任务按规划进度顺利推进,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胜利完成。产权保护法治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构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深入推进,输配电、成品油、天然气等领域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四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融资纾困、减税降费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初步建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中 央 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全面推开,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初步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民生保障制度基础不断巩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监察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国防和军队改革开创新局面。

      全方位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对外贸易稳中提质,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规模稳步增长。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再创历史新高,对外投资存量跃升至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出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大幅减少,由2015年的93条减至33条;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关税总水平降至7.5%;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累计同138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到2020年10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1万列。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系列主场外交活动成功举办,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新国际金融机构正式运营,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持续加强,减贫援助持续扩大、减贫经验共同分享。

      以更大魄力推动“十四五”时期改革开放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到了新的历史关头。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目标要求,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全面深化改革。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强调:“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需要守正创新、开拓创新,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 政 府 和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ZF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 政 府 更好结合。这就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 社 会 主 义 市场经济体制,坚持 社 会 主 义 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产权制度,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平竞争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全面扩大开放。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强调:“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开放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全面扩大开放的同时,着力提高开放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多边、区域等层面经贸规则协调,努力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原题为《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来源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6599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01: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航局:力争今年运输5.9亿人次,恢复至疫情前九成水平


      1月12日,202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全国民航安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今年我国民航的工作作出规划。

      在疫情防控方面,会议指出,今年,处于疫情防控前沿阵地的民航将确保“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航空医学中心建设,全面提升民航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在安全管理方面,会议指出,为进一步筑牢安全底线,今年,民航将加强盯组织、盯系统“双盯”监管的科学标准、要素体系研究,建立法定自查中的“双盯”工作机制;持续完善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防控机制;并将持续开展“三个敬畏”宣传教育,持续强化“三基”建设,深化班组建设;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带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员工岗位责任。

      在航班正常率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完善航班正常管理机制,2021年,国内客运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将稳定在80%以上,全国千万级以上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和始发航班正常率力争达到85%。

      在运输总周转量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深挖市场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力争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062亿吨公里,恢复至疫情前80%以上;旅客运输量5.9亿人次,恢复至疫情前90%左右水平;货邮运输量753万吨,与疫情前基本持平;努力实现航空企业减亏增盈。

      在国际客运航班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动态调整国际客运航班政策,推进国际客运航班有序恢复;灵活把握货运航权开放政策;促进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有效提升;推动海南开放第七航权试点落地;落实好RCEP民航领域相关工作;完善高效规范、公开公平的中外航空公司航班时刻分配体系和制度;夯实“一带一路”民航合作平台基础,推动中美、中欧民航合作平台转型升级;逐步放开港澳地区航线航班政策。

      在航班量调控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实施更加积极有力、灵活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完善差异化航班量调控政策,实现不同区域保障能力与发展速度、发展需求相平衡;建立全国航班时刻监管系统,开展航班时刻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针对恶性运价竞争,民航将进一步加大价格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航空运输市场秩序。

      在运输机场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深入推进北京“双枢纽”建设,着力打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新国门”,推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再造国门”。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21年末颁证运输机场达247个。

      在行李RFID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方面,2021年,民航将加快推进全民航行李RFID全流程跟踪系统建设,进一步拓展全流程跟踪覆盖范围。推进中转便利化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提升行李直挂、通程航班业务普及率。

      在运行数据共享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推动运行数据资源共享工作重心向融合应用转变,推动运行数据资源共享工作重心向融合应用转变;推动运行数据与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探索构建民航业数据资源融合应用生态体系;适度前瞻扩容数据资源基础设施,搭建民航智慧运行数字化环境。2021年,在实现运行数据共享覆盖所有千万级以上机场的基础上,力争将中小机场全部纳入共享范围。

      在空中大通道建设方面,会议指出,今年,“10+3”空中大通道建设将加快推进,推动京广大通道全线贯通,进一步优化华北地区临时航线;深入开展点融合系统(PMS)、RNP AR独立平行进近等运行新理念新技术应用,组织开展四维航迹(TBO)双机飞行验证,推广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试验运行;做好全国空管流量管理系统试运行;积极推广低空协同管理“四川模式”、全域低空开放“湖南模式”,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三级联网运行。

      在“三网融合”建设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进一步推进时刻、航权和预先飞行计划数据“三网融合”建设,实现融合平台与有关单位业务系统直接数据交互,具备“一网通办”保障能力。

      在航空产业发展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全面推进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提升试点工作,加快航空物流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化通用航空“放管服”改革,鼓励推广“天地人和”的湖南通航发展模式;改革适航审定政策,持续开展C919、ARJ21评审,完善ARJ21运行支持政策;完善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规范,推进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

      在航空服务新业态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推动构建“干支通,全网联”的航空运输服务网络;在航线航班时刻资源配置、价格票务销售结算等方面,构建与通程航班、短途运输相适应的支持性配套政策,支持拓展航空运输差异化服务;扶持发展通用航空新业态,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和联合审定,支持无人机拓展通航领域应用;重启国家简化手续 委 员 会 工作机制,做好冬奥会航空运输保障筹备。

      在民航科技创新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抓紧推进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民航科教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筹备民航重点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依托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工程、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推动民航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民航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新格局。

      在北斗追踪定位系统加改装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制定运输机队北斗追踪定位系统加改装方案,完善北斗通用航空飞行动态信息服务平台;探索远程维修等数字化维修管理,加强航材、维修设施设备国产化;深化智慧空管关键技术研究;完善机场领域BIM标准体系;探索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容错纠错机制;积极推进北斗系统、高高原运行等国际标准化工作。

      在改革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系统梳理各领域改革任务,科学制定改革方案,细化改革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将持续推进民航运价及相关领域收费改革,健全民航价格监管机制;强化机场公共基础设施定位,引导机场管理集团由直接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建设基于市场的航空减排机制,积极参与国际航空碳减排机制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加快推进民航系统“智慧化”综合办公平台建设。

      在法治建设方面,会议指出,今年,民航将积极推进《民航法》修订,加强《航空法》研究;加快推进《事故调查条例》《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条例》制修。加强安全、应急、服务、发展重点规章制修,推进货运领域规章梳理研究;推进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推动《北京公约》和《北京议定书》报批审查和批准工作,参与国际民航组织《解决分歧规则》修订。

      来源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75437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20: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口江东新区条例


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口江东新区条例

(2020年12月30日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 务 委 员 会 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 常 务 委 员 会 公告

第75号


      《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口江东新区条例》已由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 务 委 员 会 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20年12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 常 务 委 员 会

      2020年12月30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口江东新区(以下简称江东新区)建设和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海口江东新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区域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江东新区应当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有关要求,对标世界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建设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创新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展示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体验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示范区。

      第四条 江东新区应当鼓励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建立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制度集成创新体系。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五条 海口市人民 政 府 在江东新区依法设立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是在江东新区履行相应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法定机构,具体负责江东新区的综合协调、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制度创新、投资促进、企业服务等工作,依照授权或者委托行使相应的行政审批权和行政处罚权。

      江东新区的社会管理职责由海口市人民 政 府 另行规定。

      第六条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在依照有关规定确定的薪酬总额范围内,自主决定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薪酬标准等,依照有关规定任命的人员除外。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的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可以从境外选聘。

      第七条 省和海口市人民 政 府 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将有关管理权限授权或者委托江东新区管理机构行使。

      不宜授权或者委托行使的管理权限,省和海口市人民 政 府 及其有关部门可以按照规定在江东新区设立驻区机构。

      省和海口市人民 政 府 有关部门、江东新区管理机构、驻区机构应当明确在江东新区的管理权限,依法编制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经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可以依法设立企业,委托企业负责江东新区内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招商引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运营,参与江东新区管理服务的组织与实施。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根据海口市人民 政 府 授权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

      第九条 海口市在江东新区建立廉政监督机制,依法对江东新区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廉政监督。

      第三章 开发建设

      第十条 海口市人民 政 府 可以在省人民 政 府 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照法定程序对江东新区总体规划进行部分调整,并报省人民 政 府 备案。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负责组织编制江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经批准后实施。

      江东新区周边地区相关规划应当与江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一条 江东新区应当加强智慧园区建设,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提供服务全域智能化应用,推进园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第十二条 江东新区应当加强路网、电网、光网、气网、水网、生产和生活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和同步建设。

      海口市人民 政 府 和江东新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开发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江东新区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区域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

      第十三条 海口市人民 政 府 可以授权江东新区管理机构负责江东新区范围内土地的监督、管理和开发,但土地征收事项除外。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授权开展土地储备,可以通过出租、临时使用等方式对江东新区范围内未供应的ZF储备土地加以利用,但不得影响土地正常供应。

      第十四条 省和海口市人民 政 府 应当统筹安排江东新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在江东新区可以依法采取划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允许以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方式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产业项目建设。

      在江东新区推进差别化土地供应,加强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管控,探索城市地下空间分层出让等土地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土地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水平。

      第十五条 江东新区应当建立健全区内居民搬迁和生产生活安置的保障机制,创新乡村土地征收和居民就业模式,加强安置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第十六条 江东新区开发建设应当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物排放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严守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环境安全准入管理和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加强碳排放管理,坚持低碳、绿色发展。

      江东新区应当严格保护东寨港红树林等核心生态资源,加强生态系统修复与环境整治,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园区、美丽乡村、生态田园和谐共生的建设模式。

      第十七条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应当创新江东新区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新模式。

      鼓励江东新区管理机构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采取股权合作、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参与江东新区基础设施和重点设施建设运营。

      第四章 产业发展

      第十八条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江东新区总体规划和发展定位,编制专项规划、产业规划和实施导则,依法经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九条 江东新区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构建创新型、外向型现代服务体系。

      鼓励在江东新区开展符合江东新区发展定位、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业务。

      第二十条 支持江东新区建设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保税航油、飞机租赁、飞机维修、飞机拆解、航空物流、临空商业商贸、临空高端制造等产业集群。

      支持江东新区利用航权开放政策开展保税航油业务。鼓励境内外市场主体平等参与保税航油供应、航油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和飞机维修业务。

      支持飞机租赁企业在江东新区开展境外融资业务,取消飞机境外融资限制。鼓励保险资金支持飞机租赁业发展,丰富保险投资工具,探索以保险方式取代保证金。

      第二十一条 江东新区应当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消费商圈,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体验区。

      支持在江东新区建设全球消费精品展示交易中心,利用境外展品免税政策举办国家级展会。支持免税品经营企业在江东新区开展经营免税品、建设免税店等相关业务。

      支持江东新区设立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场所,鼓励具备资质的企业在江东新区开展面向全球的保税文化艺术品展示、拍卖、交易业务。

      江东新区应当融合生态资源,建设国际高端旅游度假区,发展健康养生、休闲农业、民俗文化等旅游延伸产业。

      第二十二条 支持境内外投资者在江东新区设立跨国公司总部、区域性(综合型)总部、高成长型总部和专业子公司等法人或分支机构,发展总部经济。

      第二十三条 支持在江东新区率先落实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加快发展离岸贸易和跨境服务贸易,探索发展离岸金融,推动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

      江东新区应当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要求,依法合规建设对接国际交易平台的航运等交易场所及结算中心。交易主体可以按照规定在上述交易场所参与交易和进行资金结算。

      江东新区应当构建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领域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第二十四条 江东新区应当培育和引进国际化的会计、法律、管理咨询、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推进服务要素集聚。

      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境外人员可以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有关规定,经认定后直接在江东新区依法提供服务,其境外从业经历可以视同境内从业经历。

      第二十五条 江东新区应当在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数据安全可控的条件下,推动数字贸易、数字安全、数字通信等数字产业发展。

      第二十六条 江东新区应当结合产业优势,扶持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在通关、税收征管和支付结算等方面依法给予便利,推进线上线下渠道零售业务融合发展。

      第二十七条 鼓励江东新区建设设计产业园,举办国内外设计创意产品展览会、专业论坛等活动。

      第二十八条 支持江东新区建设面向国内国际的学研产创一体化平台。鼓励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江东新区独立办学,建设引领国际前沿的科教智慧高地。

      第二十九条 对于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归单位所有的职务科技成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可以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共同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但是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社会稳定的除外。

      依据前款规定,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共同所有权的,科技成果完成人与单位可以约定共同共有或者按份共有。按份共有的,科技成果完成人的份额应当不低于百分之七十。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长期使用权的,科技成果使用权限不得少于十年。

      对于同一职务科技成果,科研人员获得职务科技成果共同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的,其单位可以不再给予成果转化收益和奖励。

      第三十条 江东新区应当引进境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和分类标准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可以对急需紧缺人才结合实际适当放宽文凭、年龄、职称等条件限制。

      支持江东新区建立人才服务“单一窗口”,对在江东新区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以及其他人才,江东新区在科研、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

      江东新区支持离岸创新人才引进及使用,鼓励江东新区各类单位在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建立前端孵化基地、离岸研发中心并聘请使用高层次创新人才。

      第五章 服务管理

      第三十一条 在江东新区实施和深化极简审批改革,探索在具有强制性标准领域建立“标准制+承诺制”的投资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服务效能。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招商项目落地保障机制,实行项目全程跟踪服务责任制,对重大招商项目提供全程代办协办等优质便捷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审批、开工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第三十二条 江东新区建立健全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过程监管体系,明确加强过程监管的规则和标准,依法对投资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监管。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建立区内市场主体及其从业人员信用记录,依法及时公布、公示和共享其信用信息,实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建立不良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十三条 江东新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营商环境投诉机制,构建统一工作平台,对损害营商环境行为的投诉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投诉人。

      第三十四条 省和海口市人民 政 府 及江东新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配套制度,有针对性地防范化解贸易、投资、金融、数据流动、生态等领域重大风险。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省和海口市人民 政 府 有关部门、江东新区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江东新区服务管理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江东新区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对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等工作中出现失误错误的,可以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从轻、减轻处理或者免除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来源南海网

http://haikou.hinews.cn/system/2020/12/31/032485317.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02: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自贸港建设蓬勃展开!建设成效首次集中发布


      开栏语:

      “十三五”,在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的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五年中,海南省委、省 政 府 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现顺利开局。

      为充分展示海南“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坚定全省干部群众乘势而上的信心决心,顺利开启海南 社 会 主 义 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海南从今日起举行“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全面、系统介绍 习 近 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 会 主 义 思想在海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对海南“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进行直播,并推出图文并茂的宣传报道,敬请关注!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月11日消息(记者 汪慧 实习生 徐小琦)1月11日上午,海南“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在海南省新闻发布厅举行。省 委  副秘书长、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常 务 副主任王磊介绍,海南省委、省 政 府 深入学习贯彻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 中 央 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全力以赴抓紧落实政策早期安排,一批关键政策落地实施,各类要素加快集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海南自贸港建设顺利开局、蓬勃展开,成为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新标志。

      一是一批核心政策落地实施。

      离岛免税“新政”成效明显。购物额度由每年每人3万元提高至10万元,取消了件数限制,增加了离品种类,新设立6家离岛免税店,更加方便旅客购买免税品。去年7月1日新政实施至12月31日,日均销售额超1.2亿元,同比增长2倍多,有效消化了疫情不利影响,在全省接待旅客数量同比下降2成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全年销售额比前年翻番、达到300亿元的目标,去年全年实际销售额超320亿元。

      “两个15%所得税”政策快速落地。ZF主动送政策上门,向符合条件的人才和企业致信解释如何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带动和吸引了各类人才、市场主体的集聚。去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全省共引进人才11万多人,同口径增长1730%,两年多来引进各类人才20.8万人,完成“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初期目标,将有一批企业和高端紧缺人才享受到政策红利。

      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进步提升。原辅料“零关税”政策、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政策发布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出台实施。

      出台了洋浦保税港区海关监管办法,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进出口总额和产值分别增长1.3倍和1.96倍。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启动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试点,全口径跨境融资杠杆率提高至2.5倍。

      出台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股权投资暂行办法,首支落地的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已汇入投资基金1.49亿美元。全省离岸新型国际贸易结算量是上年度的9倍。

      航运、航空新政作用开始显现。21艘“中国洋浦港”国际货轮命名交付,单船载重从6万吨提至30万吨,集装箱班轮航线不断加密,开通了首条洲际越洋航线,外贸航线増加到14条。同时试点开放了客运、货运第七航权。保税航油综合服务费每吨下降100美元,保税航油销售价格实现国内最低。

      国内多家知名公务机企业落户江东新区。

      博鳌机场即将开放国际口岸。

      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取得新进展。

      工信部批准设置海口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同意在9个重点园区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二是海南自贸港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全面推动制度保障和法治建设,确保自贸港建设始终依法推进。一是全力配合自贸港立法工作。去年9月王晨副 委 员 长 赴海南调研,10月全国 人 大 常 委 会 海南自贸港法起草专班实地开展立法调硏,我省成立自贸港法协助调研工作组,全力协助全国 人 大 常 委 会 做好自贸港法立法工作。十三届全国 人 大 常 委 会 第24次会议已经审议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的议案,目前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二是加快地方立法。省 人 大 常 委 会 先后审议通过反走私暂行条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等10件法规,修改红树林保护规定等4项法规,正在加快研究出台海南自贸港公平竞争条例、破产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三是成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海南仲裁中心、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海南仲裁中心,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仲裁规则。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已于去年12月31日揭牌。

      三是重大功能平台发展势头良好。重点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11个自贸港重点园区同步挂牌,相继实施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机制更活、运行效率更高、项目落实更快。11个园区内的企业数约占全省总量1/10。洋浦率先试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进出口管理制度,进出境通关手续大幅简化。202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5664万吨,同比增长12.95%;集装箱突破100万标箱,同比增长44.02%,博鳌乐城制定实施园区制度集成创新改革方案,国外已上市而国内未上市的临床急需特许药械审批效率提升90%以上,吸引12家医疗机构、51个院士专家团队进驻。使用创新药械超过110种,可用抗肿瘤新药、罕见药达100种,美国新药普拉替尼在这里开出本土之外的全球首张处方,初步实现医疗技术、设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成功举办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国际旅游消费年等活动;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全年新评8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4A级景区3家;游艇产业加快集聚,新增游艇相关服务企业40家。

      四是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组织举办各类高层次对外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海南自贸港的国际影响力。去年8月12日至15日,37国73位驻华大使以及驻穗、驻沪领事官员集中访琼,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驻华使节集体来访活动。9月28日,出席第13届中国绿公司年会的22位驻华大使、公使、驻穗总领事等官员与海南省座谈,深入交流海南自贸港政策、探讨合作发展项目。11月26日,中国贸促会邀请近20位外国在华贸促机构、商协会代表访问海南自贸港。去年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左右,实现连续三年翻番目标,在海南设立外资企业的国家和地区比前年增加40多个,经济小省迈向全国外资大省行列。

      五是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制度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制定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行动方案(2020-2022)》。累计发布了10批103项制度创新案例,发挥了以制度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示范作用。ZF审批与服务效率明显提升。设立行政审批、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人才服务等“单一窗口”,压缩审批时限7至8成。海关审批事项全部实现“一个窗口”和网上办理,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40.5%。国际船舶登记申请材料和审批时间压缩60%和86%。持续推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2019、2020)取得实际效果。据第三方评估机构依照世界银行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20年海南总分为77.9,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2位(相当于《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法国的排名)。其中,企业开办排名上升到第7位,登记财产排名上升到第22位(中国大陆分别排第27位、第28位)。

      王磊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持续推进各项政策落地实施,深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系统推进封关运作基础性配套工作,积极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自贸港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21/01/11/032490483.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8 02: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如何推进制度集成创新?离岛免税购物如何更便利?权威解答来了!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月11日消息(记者 汪慧 实习生 徐小琦)1月11日,海南“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首场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海口举办,海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常务副主任王磊介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和主要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就制度集成创新、离岛免税购物、“零关税”清单等政策成效进行了全面解读。



      1、习 近 平 总 书 记 曾指出,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在制度集成创新方面,海南自贸港下一步有什么具体打算?

      王 磊:一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 习 总 书 记 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着力促进要素高效自由流动,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突破。去年经 中 央 批准,海南设立全国首个省级改革和制度创新奖,并评选表彰了第一届获奖的18个项目。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行动方案(2020—2022)》,明确了18项行动、60项任务清单。

      下一步,将继续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重中之重位置,注重质量,务求实效,坚持刀刃向内开展制度集成创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海南潜能,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行稳致远。海南自贸港和国内其他自贸区有共性的一点是要大力推动制度创新,特别是制度集成创新。可以说 中 央 给予海南的优惠政策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替代的,是政策洼地,是海南特有,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 中 央 给予的优惠政策,而是要刀刃向内挖掘海南自身的潜力,一定向制度集成创新要活力、要动力。全省上下都要按照沈晓明 书 记 今年1月9日在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考察调研,并同全体干部座谈时所强调指出的,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中之重的位置。既要坚持目标导向,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工作导向;既要整体推进,也要紧盯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既要单兵突进,也要联合作战;既要有激情,也要有策略;既要注重数量,也要务求实效;既要敢闯敢试,也要守住底线,真正做到既能“放得开”又能“管得住”。

      2、一些旅客反映,当前离岛免税购物提货不太方便,排队较多、耗时较长,请问下一步会出台一些方便免税购物的便利化措施吗?

      王 磊:离岛免税新政是目前实施效果最为明显的一项自贸港特有政策,尤其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形势下,在中国大量境外消费回流的情况下,海南自贸港恰恰成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个交汇点、一个支撑点,因此海南省委、省 政 府 和 中 央 各有关部门都非常关注这项政策的实施效果。目前离岛免税购物在个别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求,还存在排长队、支付不方便、提货不方便等影响消费体验的情况。目前我们正在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下一步会着力在优化布局和提升便利化这两个方面来下功夫。

      在优化布局方面,中央4个部门已经批准我省增加6家免税店,也就是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通过市场化手段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选择的需求。目前海南已有5家市场主体、10家免税店。6家新店中,位于三亚的3家已在2020年12月30日开业,分别是海旅免税城、中服三亚国际免税购物公园和三亚凤凰机场免税店;位于海口的3家也计划在近期开业,分别是日月广场的海控全球精品(海口)免税城、观澜湖新城的深免海口观澜湖免税购物城和海口美兰机场二期免税店,这三家也正准备陆续开业。

      在便利化方面,海南和有关部委正在一道研究调整提货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免税购物消费的体验感。相信随着免税商店布局的优化,经营者市场主体的增加,再加上提货方式的改进和完善,一定会把这项最具有自贸港显示度的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

      3、已有两张进口“零关税”商品清单出台,目前成效如何?接下来还会有哪些重磅政策出台?

      王 磊:去年11月11日,首张进口原辅料“零关税”正面清单发布,自去年12月1日起执行。执行第一天的凌晨零点26分,海关就受理了货值381.3万元的首票原辅料“零关税”货物进口报关手续,免缴税款53.02万元;一天之内就完成了4票“零关税”货物进口申报手续,货值4084万元,免征税款达550万元。第二张“零关税”清单是进口交通工具及游艇“零关税”正面清单,已于去年12月29日发布,省内也第一时间研究出台了配套的监管办法。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还有企业进口自用设备“零关税”负面清单、岛内居民进口日用消费品“零关税”正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洋浦港启运港退税政策、洋浦保税港区加工增值税收政策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有一些很快就可以和大家见面。另外,以“开放中国、海南先行”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在今年5月份在海口举行,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筹备工作。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国家级展会境外展品在展期内进口和销售享受免税政策,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具体办法,很值得我们期待。可以预见,在春节之前,海南自贸港还会陆续收到来自国家和各有关部门的“政策大礼包”,这将大幅提升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4、在补齐人才这项短板方面,海南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王 磊:人才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一个短板,省委、省 政 府 一直高度重视自贸港建设的人才问题,坚持实施“引进+培养”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培养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截至2020年12月底,人才资源总量占总人口的比率从2007年底的14.15%提升到当前的19.97%,人才引进培养“双轮驱动”战略成效显著。2018年“4·13”以来,全省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0.8万人,与之前同口径相比增长657%,“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顺利完成。

      在外来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高端紧缺人才清单管理暂行办法、境外人员执业管理办法、境外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管理办法等政策,研究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全方位吸引各类人才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去年共推出6.5万个岗位面向全球招聘,已正式签约超过5万人。其中,高薪岗位签约率超过90%,外籍人才岗位签约率超过80%;三大主导产业签约2.9万人,有力支撑了海南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组部选派第三批111名干部来琼挂职。新设33家院士创新平台,共计达到145家,柔性引进院士100多名。我们还实施便捷的境外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所有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均可自愿参加海南相应职业及级别的职业资格考试,已开放境外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30多项,认可的境外职业资格涉及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共200多项。

      在本地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实施“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培养千名以上高层次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农村实用和技能人才。比如两批次遴选1022名南海名家、南海英才、南海工匠和南海乡土人才,有力调动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同时,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出台专项试点意见,探索建立“双放双保”激励机制,在全国率先推行保收入、保安居,放宽退休年龄限制、放宽招录(聘)条件的创新做法,积极开展基层教育卫生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基层人才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此外,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全力推进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三亚崖州湾科教城已吸引2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签约入驻、合作办学,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已经先后签约落户洋浦、三亚进行独立办学,都在按今年9月份招生的目标加快推进。

      5、在落实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方面,海南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收获?

      王 磊:企业和个人所得税15%优惠是海南自贸港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去年6月3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连续发布了《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和《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简单地说,自2020年1月1日起,至2025年前,对在海南自贸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而且不分境内境外人才,直接免征;对注册在海南自贸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

      省内先后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享受个人所得税政策高端紧缺人才清单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配套文件,细化了政策的操作执行。

      为了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都能知悉和了解政策,省内有关部门积极提供贴心服务、主动送政策上门。省委人才发展局、省税务局向首批一万多名符合条件的人才,发出《致海南自贸港高端紧缺人才的一封信》,落实落细具体操作办法,让各类人才安心、放心。省税务局还通过电子税务局向全省企业纳税人发送消息,提醒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后续申报中享受政策优惠。《海南自贸港鼓励类产业目录》即将正式发布,还会有后续的跟进服务措施,让更多企业受益。总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让广大企业和人才知晓政策、掌握政策,充分享受自贸港政策的红利。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21/01/11/032490610.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02: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辉煌十三五 奋进自贸港|海南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五项重点改革举措成效


      海南日报海口1月12日讯 (记者陈雪怡)海南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农垦体制改革、极简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1月12 日,海南“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系列之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在海口举行,主题为“重点改革迈出新步伐”,聚焦海南五项重点改革举措成效。

      海南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会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列改革措施、讲主要成效、谈后续工作,系统全面地解读介绍海南“重点改革迈出新步伐”:

      ——完成了省和市县总体规划、自由贸易港重点产业园区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形成了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海南省域“多规合一”改革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完成 中 央“两个3年”和12项改革专项试点任务,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职能属地化、农用地管理规范化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成效突出……海南农垦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规划代立项”、区域评估评审代替单个项目评估评审、“准入清单”和“项目技术评估”制度、告知承诺制、“联合验收”机制、“项目退出”机制等实现极简审批,海南极简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广;

      ——围绕制度创新,海南坚持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原则,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改革举措压茬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海南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整合全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管理、社会管理监管、口岸监管等多个系统,综合应用多种前端感知手段,汇聚融合各类数据资源,构建从态势感知到大数据研判再到联勤联动高效应急处置的全链条综合防控体系。

      傍晚的海口湾景色。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1

      省域“多规合一”改革举措


      ●完成了省和市县总体规划、自由贸易港重点产业园区详细规划以及环岛旅游公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专项规划编制,形成了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

      ●妥善处理了改革探索和依法推进的关系,建立了“多规合一”配套法规体系

      ●重塑和优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行政审批流程,整合规划和用地用林用海等行政审批事项,在全国率先推进国土空间用途“多审合一”,创新实施“只转不征、只征不转、不转不征”等土地利用制度

      ●依托“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先后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区专项督察、“两违”专项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规划督察,维护了规划严肃性

      成果

      通过改革,锚固了全省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了自由贸易港建设用地需求,提升了国土空间开发质量和效益,提高了建设项目审批效率

      海南省域“多规合一”改革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下一步工作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进一步完善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2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体系

      3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配套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

      2

      极简审批制度改革


      内容

      极简审批改革就是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基础上,通过特区立法,对相关审批事项进行取消、精简、优化和联合验收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推进投资建设项目快速落地

      举措

      1.“规划代立项”

      2.区域评估评审代替单个项目评估评审

      3.“准入清单”和“项目技术评估”制度

      4.告知承诺制

      5.“联合验收”机制

      6.“项目退出”机制

      成效

      大幅度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和联合验收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

      重点园区项目审批总体提速70%以上

      降低企业成本

      通过“规划代立项”、区域评估评审取代单个项目评估评审,减少了企业编制可研报告费用和评估费用,节省了企业资金成本

      激发了市场活力

      通过改革,倒逼政府转变职能,使政府职能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审批层级和环节大为减少,投资便利后园区注册企业大幅提升

      2020年

      海口江东新区新增注册企业4715个

      海南生态软件园新增2227个

      洋浦经济开发区新增1528个,同比增长翻一番

      3

      优化营商环境


      举措

      一 以完善工作制度为落脚点,打造营商环境“一盘棋”

      设立了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联席会议,各市县相应设立了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五级书记抓营商环境的推进机制、政企沟通机制和宣传反馈机制

      二 以制定实施行动计划为主线,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压茬推进

      连续三年制定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共推出100条改革举措,形成了商事登记“全省通办”、施工图审市场化和施工图“多审合一”等7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

      三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

      扩展涉企经营事项“实行告知承诺”范围,推进“承诺即入制”落地。在全国率先推行商事登记“全省通办”等五个方面制度创新。实行施工图“多审合一”,实现一个图审机构集中对外服务

      四 以信息共享为核心,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数据供给能力

      “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实现企业设立、公积金、社会保险、刻章、税务等环节集成化办理。统一全省工程建设信息平台。国际投资“单一窗口”实现234项延伸服务

      五 以完善法治为基础,促进公平公正市场竞争

      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三张清单”。施行多元化解纠纷条例,确立了纠纷化解机制

      六 以全面评估为基准,促进营商环境改革优化

      建立了以全省营商环境评估和改革举措落实情况评估为主要内容的评估制度,正逐步构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国内外横向可比、具有自贸港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成效

      截至2020年12月底

      全省市场主体达到119万户

      其中

      企业44.24万户

      个体户74.93万户

      2020年6月1日以来

      外资企业增长量是6月前的近9倍

      4

      农垦体制改革


      举措

      一、完成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任务

      ●成立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取消原海南省农垦总局的实体机构

      ●全面完成农垦41家农场(所)转企改制,并相继成立二级产业集团,由此实现海南农垦体制机制的根本转换

      二、完成“两个3年任务”

      ●在全国首创设“居”模式,顺利完成社会职能移交。政 府 通过设居,承接了农场移交的22大类106小项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已全面完成垦区土地权籍调查,土地调查率为100%;土地发证面积为1034.87万亩,土地发证率99.3%

      三、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加速推进产业发展

      ●多举措推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八八战略”,将农垦打造成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军

      ●切实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率先完成省属企业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成效

      企业经营效益显著提升。2015年农垦整体亏损12.5亿元。改革后的5年利润总额逐步上升

      2020年实现汇总营业收入248.6亿元、利润总额6.84亿元

      集团资产总额增加。从2015年的约219亿元增长到目前的712亿元,增长225%。资产负债率从54%下降到38.15%。累计缴纳利税45.93亿元

      成绩

      在省委、省 政 府 的领导与支持下,全面完成 中 央“两个3年”和12项改革专项试点任务;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社会职能属地化、农用地管理规范化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成效突出,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三次量化考核中,海南农垦均名列第一

      5

      海南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内容

      海南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整合了全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管理、社会管理监管、口岸监管等多个系统,创新建设、综合应用雷达、光电等多种前端感知手段,汇聚融合各类数据资源,构建从态势感知到大数据研判再到联勤联动高效应急处置的全链条综合防控体系

      举措

      构筑三道防控圈

      近海防控圈 运用海上浮台搭载的各种前端感知手段,对内与岸基雷达、光电相互配合,清除监管盲点,同时提供海域态势感知、海洋环境观测、海上综合通信及海域信息等方面服务

      岸线防控圈 建设岸线视频监控、环岛雷达、光电,基本实现岸线可视化监管全覆盖

      岛内防控圈 综合运用视频监控、卡口电子警察、人脸识别系统、无人机管控系统等,对岛内车辆、货物、人员、飞行器等情况进行监控,为打击违法犯罪、应急救援、重大活动安保等提供技术支撑

      综合应用三大功能

      强化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监管

      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和综合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统一指挥调度功能

      来源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21/01/13/032491725.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16: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南“十三五”经济发展交出成绩单:投资、消费、外贸均较快增长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月13日消息(记者 黄婷 实习生 王春迎)1月13日,海南“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在海南省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上,省统计局、省商务厅、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海南经济运行情况,以及海南省投资、消费、外贸等主要经济指标发展情况等。

      据介绍,“十三五”前四年,海南年度GDP越过了五千亿元,年均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同时,“十三五”期间,海南投资、消费、外贸等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等发生明显变化,项目分批次集中开工、集中签约成为促进投资新抓手,离岛免税购物、电子商务形成消费增长新热点,外商直接投资三年连续翻番。发布会同时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

      会议现场。记者 黄婷 摄

      “十三五”期间海南经济运行情况

      “十三五”时期,海南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经受住了最严房地产调控的考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高。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

      “十三五”前四年,年度GDP越过了五千亿元,年均增长6.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 7%; 2019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超过200亿元,增长9.2%; 2019年实际利用外资迈上十五亿美元,年均增长27.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 以上经济指标增速皆高于或接近全国水平。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速

      2020年前三季度,三次产业比重为21.0:19.1:59.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较“十二五”末提高5.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大4.5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发展提速。2019年三大主导产业加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占经济总量的55.3%。“十三五”前四年现代服务主导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增速维持在8%以上,2019年占比27.1%,较“十二五”末提高5.5个百分点;旅游业年均增长9.9%,占GDP比重保持在7%以上,2019年占比较“十二五”末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长9.5%,2019年占GDP比重达4.9%,比“十二五”末提高了2.5个百分点;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稳定增长,年均增长4.0%。

      三、投资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非房地产投资大幅增加

      2020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产业投资(不含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公共服务投资占比分别为39.2%、24.4%、27.2%、9.2%,与“十二五”末相比,分别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和提高了3.2、 3.9、4.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前四年分别年均增长10.2%、23.9%。

      四、成功走出房地产调控阵痛期,自贸港建设开局良好

      “十三五”开局前两年,海南GDP 增速分别为7. 5%和7.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1.7%和 10.1%, 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房地产“一业独大”,制约了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2018年, 海南主动实施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与此同时不断加强新产业的培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释放自贸港建设红利,成功走出了房地产调控的阵痛期,2020年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占比从50%以上调整到40%以下;GDP增速略快于全国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恢复增长,增速快于全国7.6个百分点。

      五、经济新动能不断培育,经济增长动能有效转换

      “十三五”前四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4.9%。2020 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达78. 5%。预计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两千亿元。离岛免税品从55亿元迈上3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0%,有效促进了消费回流。

      新经济新业态加快发展。“十三五” 前四年,互联网业、医药产业、会展业和教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24.7%、12. 7%、11. 2%和10. 6%。

      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更加优化

      “十三五”以来,全省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历史重任,抢抓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供给侧需求侧改革为主线调整投资结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主动进行房地产调控,基本摆脱了投资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房地产调控成功闯关,固投增速持续回升,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海南投资稳步增长态势基本形成

      受全省房地产政策调控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影响,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22个月负增长。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省发展改革委及早反应、科学研判、精准施策,以项目为抓手,通过组织11批次集中开工等稳投资举措,全力做好稳投资工作。2020年4月,全省固投增速22个月以来首次实现止负转正,至当年11月连续8个月正增长。目前,全省正在加强纳统力度,确保已完成投资应统尽统,力争完成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增长目标。

      海南投资结构逐步优化

      2016年,海南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占比47.7%,近年来,通过实施多批次集中开工、吸引更多产业项目落地等一系列措施,2020年1-11 月,全省房地产投资占比下降至39.2%,较2016年降低8.5个百分点,投资结构逐步优化。

      民间投资更加活跃

      “十三五”期间,海南通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在省级重点园区全面推广极简审批、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建设和管理有收益的项目等工作措施,最大限度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搭建起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四梁八柱”,民间投资更加活跃。2020年1-11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较2018年6月增速(-1.4%)提高2.7个百分点。

      随着自贸港政策的释放,海南市场更加活跃,2020年全省新增企业15万户左右、同比增长超113%,增速全国第一,海南正成为全球投资兴业的热土。

      会议现场。记者 黄婷 摄

      确保“十四五”期间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取得更大突破

      展望“十四五”,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全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制度集成创新,推动全省投资高质量发展,确保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10%增长目标。

      一是打造完整的政策制度体系。 对标自贸港建设需求,结合海南实际,加快出台海南自贸港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推进早期安排、形成早期收获。

      二是继续开展项目单月集中开工活动。“十四五”期间,省发改委将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会同省直有关部门,严把项目准入关,指导市县无缝对接招商和项目开工环节,做好招商项目落地开工工作,确保实现招商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项目源源不断,驰而不息持续推动项目建设。

      三是抓好项目落地工作。严格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协调省级有关部门强化资源要素省级统筹力度,做好项目要素需求与现有要素资源的精准匹配和衔接平衡,在用地、用海、用林、资金要素指标上全力保障一批对自贸港建设有重要影响项目的建设需求。

      四是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从完善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匹配的企业开办、获得施工许可、纳税便利化、跨境贸易、政务服务、营商环境评估等方面出发,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化水平,充分激发市场和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力。

      会议现场。记者 黄婷 摄

      “十三五”期间海南消费、外贸、外资发展成效

      一、社会消费规模逐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并呈现以下新特点:一是消费商品结构优化升级。离岛免税成为消费新动力。特别是2020年7月1日离岛免税新政实施后,海南离岛免税销售大幅提高。2020年免税店总销售额(含有税)327.4亿元,同比增长127%, 占全省社零总额比重达16%以上。二是短视频、直播以及社交电商等新零售模式发展迅速。2020年全省网络零售额752.70亿元,五年平均增速为24%。消费市场流通体系日趋完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大力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加速完善。

      二、外贸发展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海南外贸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货物进出口方面: 2018年、2019年,海南进出口总值分别为849亿元、905.9亿元,同比增长20.8%、6.8%, 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 年初海南货物进出口下滑,但经各方共同努力,二季度开始逐月回暖,全年有望实现正增长。

      全省货物进出口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免税品进口成为外贸新增长点。2020年前11月免税品进口210.9亿元,同比增长96.5%,占前11月进口总额的36.77%,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5.83个百分点。二是贸易新业态取得新进展。国务院批复同意三亚市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海口市加快跨境电商综合区创新发展,去年前11个月全省跨境电商进口4.57亿元,增长531.2%。

      服务贸易进出口方面创新成效凸显:一是“量”“质”双提升。近三年,全省注册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增长2.1倍。2018、 2019年,全省服务进出口分别增长16. 8%、20. 3%。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年服务进出口下降15.8%,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二是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20 年,12个服贸板块中的7个新兴服贸板块全部实现正增长,全年进出口增长1.10倍。新兴服务贸易额占总额的56.95%,远高于上年同期的22.89%。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报告(2019)》 ,海南服务贸易结构指数在全国30个省(区、市)中排名第3。

      三、利用外资屡创新高。“十三五” 期间,海南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发展。据初步预计,2020 年海南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左右,实现连续三年翻番目标。海南利用外资呈现以下新亮点:一是行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成为促进外资增长、优化结构的主要动力。2020 年现代服务业新设外资企业占全年新设外资企业总数的90%左右,实际使用外资约占全年总额的80%。现代服务业十大领域全部实现外资到资。二是外商投资来源地更趋多元化。2020年,在海南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80个,同比增长一倍,投资者基本覆盖全部G20成员国,除文莱以外的全部RCEP伙伴国,英、法、德、意等欧盟15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65国中近一半的国家(主要为东南亚、南亚和独联体国家)。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21/01/13/032491797.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02: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五”期间海南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升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月14日消息(记者田春宇)记者1月14日从海南“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获悉,“十三五”期间,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中,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升,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教育产业、现代金融业、会展业等亮点鲜明。

      海南医疗健康产业GDP占比由2.5%上升为3.2%

      将探索医药监管新模式试点卫生、药监“二合一”


      “十三五”期间,海南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台健康产业规划,并以乐城先行区为抓手,稳步推进“一核两极三区”健康产业发展格局。2016至2019年,海南医疗健康产业增加值由101.61亿元增长到169.22亿元,GDP占比由2.5%上升为3.2%;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下,前三季度医疗健康产业增加值114.71亿元。

      接下来,海南医疗健康产业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推动制度集成创新。在乐城先行区试点卫生、药监“二合一”监管,探索医药监管新模式。同时,聚焦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定位,高质量发展乐城先行区,将其打造成为吸引境外医疗消费回流的重要载体。

      互联网产业实现营收“五年翻两番”

      力争明年迈过2000亿元


      “十三五”时期,海南省互联网产业发展呈现高速增长,成为十二个重点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到2020年底,海南互联网产业营收规模达到了1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实现营收“五年翻两番”。在“三年成型五年成势”超额实现千亿目标的基础上,再利用五年时间推动互联网产业规模连续翻番,力争2022年迈过2000亿元,2025年突破4000亿元。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尹丽波介绍,海南谋划产业载体优化升级,按照产城融合的模式,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差异化的发展,每个不同的互联网产业园也将打造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比如澄迈生态软件园,重点打造区块链、游戏动漫等相关的产业。海口复兴城互联网产业园重点打造物联网、数字贸易、离岸创新创业等产业。海南将以这些产业园为依托,打造区块链、物联网等各具特色的“百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引导电子信息制造业相关的企业布局海南发展。

      尹丽波透露,未来该厅将积极推动海南电信增值业务开放以及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方面的政策落地,建立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机制,探索开展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相关的工作,打造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以及国际数据中心等,来凸显自贸港发展互联网产业核心优势。同时,海南将统筹谋划一批重大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结合产业发展,开展重大工程的揭榜挂帅,吸引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来海南落地投资发展,也同时做好项目的建设运营工作,探索商业化运营模式。用重大工程来带动海南产业的发展,实现海南“十四五”时期互联网产业翻两番的目标,最终达到4000亿的规模。

      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

      将引进30所以上国内外知名高校办学


      现代服务业是海南未来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教育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自贸港建设最大的亮点就是国际教育创新岛的建设。”在谈到“十四五”期间,海南教育服务业发展规划时,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黎岳南透露,接下来海南将以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吸引国际教育消费回流5万人以上。第一,海南将引进2-3所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第二,海南会加快建设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三亚崖州湾科教城、海口江东新区桂林洋教育园区等省级重点教育园区。第三,海南将引进30所以上国内外知名高校在琼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10所左右知名国际学校以及跨境教育考试和国际教育培训,同时,拓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教育合作,推动国际组织、国际教育机构、国际大型教育类企业在海南设立总部、区域总部或研究中心等。

      首届消博会正开展招商招展工作

      项目品质明显提升


      2021年5月,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将在海南举行。海南省商务厅副厅长彭伟透露,目前,海南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招商招展工作。

      在消博会筹备过程,如何助推海南会展业的高质量发展?彭伟介绍,为了引导海南会展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发展,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支持会展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一方面资金使用更加集约化,扶持的会展项目数量比《办法》实施前减少74个,从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总额节约2000万元;同时,项目品质明显提升,2021年省级会展项目共20个,其中国家级展会1个、正在申报国家级展会1个、全国同行业内规模排名前三名的专业展览4个、高端国际专业会议9个、省级重点培育的现有会展品牌5个。

      同时,海南充分调动省级产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性,认真审核推荐项目,会展为产业发展赋能作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透露,该《办法》实施后,一批境内外有影响力的会展业市场主体踊跃来琼办会办展。

      海南金融业投融资便利化取得显著突破

      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丁玉龙介绍,“十三五”期间,海南在进一步推动海南金融业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动投融资便利化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首先,渠道越来越畅通。海南首支QFLP基金——交银国际科创盛兴QFLP股权投资基金已成功落地,吸引外资近1亿美元。西拓交盈股权投资合伙企业QFLP基金也已于近期在江东新区完成企业设立登记,将引入外资8000万美元。当前海南已储备多个QFLP项目,意向规模超10亿美元。此外,《海南省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资试点工作暂行办法》已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同意,试点额度为50亿美元。

      除了资金渠道越来越畅通,市场参与者也越来越广泛,近期海南印发了《非居民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交易场所特定品种交易管理试行规定》,此类允许非居民参与地方交易场所特定品种交易和资金结算的相关制度在国内尚属首例。

      丁玉龙透露,近期,海南在推动出台支持洋浦发展离岸新型国际贸易的“十条措施”,促进离岸新型国际贸易业务规模成倍增长。截至2020年12月末,海南省离岸新型国际贸易收支累计已超18亿美元,约为上年全年收支总额(约1.6亿美元)的11倍,业务涉及新加坡、巴西、澳大利亚和孟加拉国等国家和地区,吸引了中粮集团、厦门建发、物产中大和国投贸易等头部贸易企业纷纷落户洋浦,头部贸易企业集聚初见成效。

      同时,平台越来越齐全。海南省积极推进交易场所建设,全力打造国际化要素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海南自由贸易港集聚。目前,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等4家交易场所已开业,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已获省ZF批复同意,海南正在全力推进产权、股权和大宗商品等交易场所建设。

      同时,海南国际清算所首批增资扩股工作成果喜人,作为海南省2020年10大先导性项目之一,全力打造大宗商品场外市场集中统一的交易和清结算平台,助推区域性离岸贸易中心建设。在2020年首批增资扩股阶段,海南国际清算所已与我国大宗商品产业链中央企业和地方性国资企业、全国性仓储物流龙头企业、相关混合所有制及民营企业成功签订战略投资协议,意向入股金额接近20亿元人民币。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21/01/14/032492585.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17: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五”发布会:破除经济发展对房地产的依赖 海南房地产调控成功闯关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月15日消息(记者 汪慧 实习生 徐小琦)1月15日,海南“十三五”建设发展辉煌成就系列之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在海口召开,发布会以“房地产调控成功闯关,经济动能转换效果显著”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海南坚定不移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逐步降低经济对房地产依赖,确保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相关情况。

      “十三五”期间,海南通过实施“两个暂停”、全域限购、加强引导管控、完善住房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开展市场整治和风险防范,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房地产业转型发展。目前海南房地产“一业独大”局面有所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房地产调控达到了预期目标,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房地产市场风险总体可控。

      “十三五”期间,海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房地产业转型。

      一是加强规划管控,统筹优化房地产业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生态核心区,海岸带可开发的一线土地、新批填海土地严禁用于开发商品住宅,在生态红线区周边、工业开发区、工厂、机场、公路、铁路、污水和垃圾处理场等周边可能影响居住环境质量的区域,严格控制商品住宅开发。

      二是从严土地管理,合理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和节奏。先后颁布了“两个暂停”、实行商品住宅用地计划管理、大幅减少直至停止供应外销商品住宅项目用地等政策。

      三是加大调控力度,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8年4月,实施“全域限购”等最严格的调控措施。2020年3月,继续加码调控,规定本地居民限购第3套住房。

      四是优化考核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施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方案,把与房地产关联度最大的土地增值税、契税两个税种收入大部分集中于省级,把其他产业产生税收的大部分留给市县,倒逼市县产业转型升级。从2018年起,取消12个市县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考核,督促市县加大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对房地产的依赖。

      五是完善住房体系,推动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20年3月通知,明确各市县对本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负主体责任,实施“一城一策”,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满足居住需求。2020年4月,试点开展安居型商品住房建设,加快实施基层教师和医务人员住房保障专项计划,大力实施人才住房保障,逐步探索建立与自贸港发展相适应的住房体系。

      六是加强风险防范,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预警,加快处置房地产项目风险问题,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持续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七是提升住宅开发品质,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发展。通过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实行全装修、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停止审批小户型、实施现房销售、分户验收制度等措施,不断提升住宅开发品质。

      数据显示,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15年的50.7%下降至2020年1-11月的39.2%。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中,非住宅类新开工面积占比由2015年的22.1%提升至2020年1-11月的39%。

      2018年全域限购以后,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下降,由2017年2292万平方米的峰值下降至2020年1-11月的631万平方米。商品房价格得到有效控制,基本保持平稳。

      购买商品住房的对象由省外居民为主转为省内居民和引进人才为主,本省户籍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占比2017年仅为17.8%,2020年1-11月提升至74%,其他非本省户籍购房对象主要为引进人才和常住居民。

      下一步,海南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继续压实市县主体责任,实施一城一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安居型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适度发展市场化商品住房,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逐步完善与自贸港发展相适应的住房体系,构建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满足本地居民和引进人才住房需求,助力自由贸易港建设。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21/01/15/032492916.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7 20:53 , Processed in 0.110996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