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7032|回复: 25

建筑退界的一些问题,有懂的大神讲解一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2 15: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筑退界虽说是规定,但是我觉得有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求解。
1.建筑的退界原因是什么?噪音,人流量还是什么?住宅建筑往往要比公共建筑退界要少,这是为什么?难道不考虑噪音对住宅里人的影响吗?
2.为什么在同一条道路的有些建筑退界很多,有些建筑退界却很少?这是政府的规定,还是开发商的自己规划方案?在快速路旁一些建筑因为噪音退界,但是在普通的道路旁,有建筑还是退界很多,是为什么?退界的多少是官方规定的还是开发商决定的?
举几个例子。
中关村的彩和坊路的几栋建筑,明明在一条路上,几栋建筑的容积率却相差很大


金融街的阜成门内大街


科大天工大厦,又丑又蠢,占地面积又大,容积率又不高,停车场的地方都能再建个楼了。




再看一个退界较少的建筑,国润大厦,和人行道有机的融为一体。




我有个想法,建筑的容积率是由开发商的需求规划确定的,他们决定建筑退界的多少,他们想见多大面积的建筑就建多大面积的建筑,有些要比政府规定退界距离要大,他们不会管是否浪费土地,不会考虑街道感受是否宜人,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样。
退界距离杂乱无序,退界距离过大,不仅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城市街道也先的过于空旷,更使街道环境单调和乏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15: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呗,商业建筑却那自己当政府机关,要所谓的气派不要方便,殊不知土的要死,不仅没有气派,也没有了方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15: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一个实际原因就是中国人口素质极低,有些高端物业为了“安全”和客户体验,以及“容易维护”故意设置了屏蔽类的退线和绿化。最典型的如银泰中心和国贸中心邻长安街公交站的处理方式。比较谁也不想在park hyatt和连卡佛门口出现烤白薯,买发票和黑摩的。。。这也是为什么,高端住宅都采取监狱围墙似的封闭性,很多单幢市中心的公寓卖不上价格,这与欧美一线城市大都市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的结果就是商业楼宇很多也让行人绕老绕去不方便,街道没有都市感和繁华感,经常是维护不力的绿化隔离带和栅栏,而街道上又是乌烟瘴气的人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15: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退界都是只有最低要求,比如建筑距离道路红线不能低于多少,如果大于这个数值,就是符合规划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15: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退界是官方确定的,不是开发商,但官方确定的就是下限,通俗说就是不能贴着地的边界建,有一个距离。大于这个距离,政府就没有理由不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15: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migsky 发表于 2018-2-12 15:20
退界是官方确定的,不是开发商,但官方确定的就是下限,通俗说就是不能贴着地的边界建,有一个距离。大于这 ...

没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15:35: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这么看来问题还是在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把握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15: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migsky 发表于 2018-2-12 15:16
退界都是只有最低要求,比如建筑距离道路红线不能低于多少,如果大于这个数值,就是符合规划条件。

是这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19: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京中轴线 于 2018-2-12 19:22 编辑

高层建筑退线,其实是又一个过时的“国外先进经验”。
19世纪后期开始,在一部分街巷格局紧凑的西方城市,为了确保街道日照,将红线外额外的退线设置为突破限高的条件。比如在限高38米的一条街上要盖更高的楼,这楼就得额外退线一些。
后来我国也采用了这种做法,其初衷是开敞空间和绿化。只不过临街建筑突破限高是没戏的,高层建筑的地上部分一般被强制要求至少退线到某个程度。这样就形成了三条线:道路红线,任何建筑结构都不得侵入;地下结构轮廓线,地下室、车库等结构的界限;最后是建筑地上部分的轮廓线,也就是实质退线。需要注意的是地下结构一般都可以再往前一些(或是很多),最典型的例子比如停工中的电网中心,其地下结构轮廓线其实相当接近四惠桥辅路了,而其地上部分轮廓线则很靠里。
总之在这样三条线的格局下,本市肉眼可见的那种建筑退线可以有不同情况:
1,受制于(或利用)一条尚未实施或废弃的道路红线。金亚光大厦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遵循了曾在某一时期划定的阜内大街红线。这条道路红线未来已不可能实施了,但这个项目恰好在那个时间段,而它门前的那段道路也的确是阜内唯一被稍稍拓宽的一段。老城里还有一堆更极端的这种例子,比如太平桥大街路口东南角那个老楼、金宝街丽晶、励骏等等。
2,一些路段规划要求巨大的退线。比如长安街和环路边。退线的部分名义上是绿化空间,但一般被设置为只能看不能进的绿地和各种风水局,近年也有改作开放式绿道的。
3,项目自行加大退线。一般来说,某些性质的项目乐于尽可能主动退线以获得视觉效果,比如机关单位和某些写字楼。本市规划用地中存在一种广场用地,但是实际上特别少,于是业主的广场需求一般都得利用绿化用地实现。

退线会带来很多附加问题。在最新的城市设计原则中,过大的退线已不再被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20: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totolau 发表于 2018-2-12 15:16
另外一个实际原因就是中国人口素质极低,有些高端物业为了“安全”和客户体验,以及“容易维护”故意设置了 ...

住宅建围墙我觉得是为了安全考虑的,谁也不想一出家门就看见汽车飞驰。不过北京新建了一个开放式的小区,这也算对过去围墙方案的一个改善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20: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migsky 发表于 2018-2-12 15:20
退界是官方确定的,不是开发商,但官方确定的就是下限,通俗说就是不能贴着地的边界建,有一个距离。大于这 ...

只要大于官方的退界最小距离,开发商想退多少就退多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2 20:39: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四环周边建筑的退线吧,大到令人发指,这么大的建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北京很空很荒,很不繁华,这样的设计尤其对行人过街非常不友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2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轴线 发表于 2018-2-12 19:21
高层建筑退线,其实是又一个过时的“国外先进经验”。
19世纪后期开始,在一部分街巷格局紧凑的西方城市, ...

长安街和一些环路边上的退线幅度较大或者有很大的绿地隔离的,我觉得可能是考虑到道路宽车流量大,为了避免噪音而退线的,不知道对不对。
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只有住宅类,如沿环路的住宅或者沿其他道路的住宅退线比公共建筑要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21: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wushang5511 发表于 2018-2-12 20:39
看看四环周边建筑的退线吧,大到令人发指,这么大的建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北京很空很荒,很不繁华,这样的 ...

是啊,所以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21: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g小爷 于 2018-2-12 22:18 编辑
北京中轴线 发表于 2018-2-12 19:21
高层建筑退线,其实是又一个过时的“国外先进经验”。
19世纪后期开始,在一部分街巷格局紧凑的西方城市, ...


金亚光大厦因为门口前面的道路拓宽了一些,所以它要比旁边的东方资产大厦要稍微后退一些吧。
建筑的退线和道路的宽度也有关系吧?
看了金宝街丽晶和励骏酒店的卫星地图,感觉退线完全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定,希望以后政府能规定一下最大的退线距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7 13:02 , Processed in 0.04857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