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2-12 19: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京中轴线 于 2018-2-12 19:22 编辑
高层建筑退线,其实是又一个过时的“国外先进经验”。
19世纪后期开始,在一部分街巷格局紧凑的西方城市,为了确保街道日照,将红线外额外的退线设置为突破限高的条件。比如在限高38米的一条街上要盖更高的楼,这楼就得额外退线一些。
后来我国也采用了这种做法,其初衷是开敞空间和绿化。只不过临街建筑突破限高是没戏的,高层建筑的地上部分一般被强制要求至少退线到某个程度。这样就形成了三条线:道路红线,任何建筑结构都不得侵入;地下结构轮廓线,地下室、车库等结构的界限;最后是建筑地上部分的轮廓线,也就是实质退线。需要注意的是地下结构一般都可以再往前一些(或是很多),最典型的例子比如停工中的电网中心,其地下结构轮廓线其实相当接近四惠桥辅路了,而其地上部分轮廓线则很靠里。
总之在这样三条线的格局下,本市肉眼可见的那种建筑退线可以有不同情况:
1,受制于(或利用)一条尚未实施或废弃的道路红线。金亚光大厦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遵循了曾在某一时期划定的阜内大街红线。这条道路红线未来已不可能实施了,但这个项目恰好在那个时间段,而它门前的那段道路也的确是阜内唯一被稍稍拓宽的一段。老城里还有一堆更极端的这种例子,比如太平桥大街路口东南角那个老楼、金宝街丽晶、励骏等等。
2,一些路段规划要求巨大的退线。比如长安街和环路边。退线的部分名义上是绿化空间,但一般被设置为只能看不能进的绿地和各种风水局,近年也有改作开放式绿道的。
3,项目自行加大退线。一般来说,某些性质的项目乐于尽可能主动退线以获得视觉效果,比如机关单位和某些写字楼。本市规划用地中存在一种广场用地,但是实际上特别少,于是业主的广场需求一般都得利用绿化用地实现。
退线会带来很多附加问题。在最新的城市设计原则中,过大的退线已不再被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