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投】你最喜欢的国内教堂(不含港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9 16: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弟,米兰大教堂是啥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16: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建筑评论家 于 2011-11-29 16:46 编辑

回复 75# 165273015 [/b
罗马和哥特都有高耸要分清。
罗马式教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6: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弟,米兰大教堂是啥风格?
建筑评论家 发表于 2011/11/29 16:23



    小弟认为有哥特 也有巴洛克   老哥认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17: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8# 165273015


米兰主教座堂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据称,是世界第三大教堂,规模仅次于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大殿,但影响却不及西敏寺、科隆主教座堂、巴黎圣母院等规模小一些的天主教建筑。

米兰主教座堂的建造开始与1386年,历经两个多世纪才完工,因此,它的建筑风格包含了哥特式,新古典式,和新哥特式又称巴洛克式。

教堂的建筑风格十分独特,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据统计共138座,最高的尖塔高达108米,顶端有一尊4.2米的圣母玛利亚像,上镀黄金。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从上而下满饰雕塑,极尽繁复精美,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18: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建筑给人阴森的感觉  对它没好感  :lo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21: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天主教新天安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21: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鸿德堂-----中国殿宇式教堂(不知全国其他地方是否有)  

    鸿德堂位于上海虹口区多伦路靠近四川北路处。上海唯一的中国殿宇式教堂。该教堂原来由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创办,堂名就是为了纪念该会的著名传教士、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1925年美国北长老会资助一万美元,其余款由中国教徒募捐。当时正逢我国民族主义高涨,上海基督教会也提倡本土化,因此教堂设计打破传统的教堂建筑式样,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结构。1928年落成时取名“鸿德堂”。  

    教堂平面呈长方形,2层,因上层中厅高出两边侧廊,故外观看似3层。人口处为方形钟楼,屋盖为四方攒大屋顶,房屋外墙青砖砌筑,并有仿木架构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建筑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局部处理中西掺杂。

    小贴士:鸿德堂位于多伦路59号,主日弥撒为周日7:30、9:30、19:00。  
    交通:坐地铁3号线在东宝兴路站1号口出,过马路穿过东横滨路到多伦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22: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圣三一堂------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堂

  上海圣三一堂(Holy Trinity Church)是聘请了英国本土的著名建筑师设计的,1869年建成。这是一座红砖砌筑,室内外均为清水红砖墙面的建筑,俗称“红礼拜堂”,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教堂。圣三一堂的设计体现了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但是在1893年,在圣三一堂的左侧(也就是东南方),又增建了一座高耸的钟楼,这座钟楼大大增强了这座教堂的哥特式意味。钟楼为四方形平面,尖椎形屋顶,四角有4个小尖顶。钟楼内安置了八音大钟,能按着圣诗的音韵敲打。在1930年代十层以上高层建筑在上海出现以前,圣三一堂的钟楼曾经长期是上海的制高点和最醒目的地标,尤其是对于乘坐轮船进出上海的乘客。这座钟楼已毁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高潮中,现已经重建。

    上海圣三一堂从创始之日起,就是一座专门为英国侨民中的圣公会教徒服务的教堂。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规定向英国商人开放的5处港口之一。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英国领事和一批英国商人从广东来到这里,不久划定了租界。随着上海口岸贸易的繁荣,数年后在此居留的外国侨民数量迅速增加,其中以英国侨民占据主导地位,而英国侨民中国教(圣公会)信徒又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是在英国领事馆内举行礼拜。1847年,在上海居留的英国圣公会信徒在当时租界的西部建造了一座小型的简易教堂,建造教堂的基地系由英商电话公司老板贝尔捐献。教堂前的街道也因此称为教堂街(Church Street),直到1865年才改名为江西路(Kiangsi Road)。

    这座小教堂质量欠佳,在1850、1851年间大修过一次。在这期间,该教堂接二连三地发生一系列不幸:第一任牧师路德溺水死亡,第二任牧师郝博逊从屋顶上翻落下来,1862年,这座小教堂又遭遇强台风的破坏而坍塌,无法继续使用,被迫拆除。予以重建,1869年,新教堂建成,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上海圣三一堂是一座英国侨民教堂,英国圣公会在上海另外设立了一座面向华人信徒的圣保罗堂,后期位于闸北华界的严家阁路(芷江中路)。至于上海和江苏省其他的圣公会教堂,全部都是由美国圣公会所设立。虽然上海在传统上属于江苏省辖境,但是在1930年兰柏会议确认中国为一独立教省后,英国人不愿将上海圣三一堂划归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最初由美国圣公会开辟),而是将其交由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代管(最初由英国圣公会开辟)。

   1937年,上海发生了激烈的淞沪会战,整个闸北区华界几乎完全被战火化为废墟,圣保罗堂也未能幸免,该堂的中国信徒多避居租界,开始在每主日下午借用圣三一堂进行礼拜。从这时起,上海圣三一堂开始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侨民教堂。同时,美国圣公会在虹口熙华德路(长治路)开办的同仁医院也为躲避战火,辗转迁入圣三一堂附设的英童公学(至1941年)。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在上海的英美侨民被日军关押进集中营,上海圣三一堂,连同英童公学均为日军占据。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侨民才得以收回上海圣三一堂。

    圣三一堂的设计师是远在英国的著名建筑师乔治·史浩特爵士(Sir George Scott,1811年-1878年),他以设计哥特复兴式建筑而著称,代表作有伦敦艾伯特纪念塔和格拉斯哥大学。(他的孙子吉利士·斯科特爵士(Giles Scott)更为著名,设计了世界上最大的圣公会教堂--利物浦大教堂)

    由于史浩特最初的设计过于华丽,超过了上海英侨的经济承受能力,于是不得不转请当时上海唯一具有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会员身份的设计师凯德纳(Killiam Kindner)修改了建筑图稿。这样,新教堂才得以在1869年建成,共耗银7万两。即便如此,圣三一堂仍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堂。

    史浩特为圣三一堂设计的外观大体上属于哥特复兴式,设计了许多带有哥特风格的元素,如遍布教堂各处的尖券,只是在入口门廊处却采用了半圆券。整座教堂的室内外均采用清水红砖墙面,因而圣三一堂又俗称为“红礼拜堂”。教堂内外两侧皆为尖券排柱长廊;不过并未采用哥特式教堂中常见的束柱,而是采用显著柱帽的单根矮柱,柱帽上面顶住连续尖券拱廊。圣三一堂的建筑平面符合教堂规范,为拉丁十字式,长约47米,宽约18米,堂身高19 米。后部的至圣所符合圣公会规范,为古安立甘式半穹顶结构。

    圣三一堂堂内为大理石地面,设有圣坛、讲台、洗礼池(在东北角),均装饰有精美浮雕。座席为靠背穿藤的长椅,椅背钉着捐献者姓氏的铭牌。

    圣三一堂的玻璃窗的设计与众不同,既非全部采用白玻璃,也没有全部采用彩色玻璃,而是花白相间,不成规则。通常的一种解释是:这座教堂自建成以后,每隔一两年,便换上几扇彩色玻璃。每一次玻璃的更换,都是为了纪念某一位死去的英国教徒。

    在地处长江三角洲冲击地带,地质松软的上海建造大型工程,首先要解决避免建筑沉降的问题,因此在建造圣三一堂期间,曾在一千平方米的地基上打下了八千多根木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22: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圣三一堂 - 钟楼
    本来,圣三一堂的设计体现了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但是在1893年,在圣三一堂的左侧(也就是东南方),又增建了一座高耸的钟楼,这座钟楼大大增强了这座教堂的哥特式意味。钟楼为四方形平面,尖椎形屋顶,四角有4个小尖顶。钟楼内安置了八音大钟,能按着圣诗的音韵敲打。在1930年代十层以上高层建筑在上海出现以前,圣三一堂的钟楼曾经长期是上海的制高点和最醒目的地标,尤其是对于乘坐轮船进出上海的乘客。这座钟楼已毁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高潮中,现已经重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9 22: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部分英国侨民起初并未撤出上海,上海圣三一堂仍然维持着英国侨民教堂的特色。

    1953年,圣三一堂的英国业主被通知已经欠下了高额房地产税,于是将圣三一堂交给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圣三一堂赠予全国三自筹委会;全国三自筹委会又将该堂移交给同一教派背景的中华圣公会。中华圣公会总议会接收圣三一堂后,进行了一次修缮,许多捐款来自于曾在该堂礼拜的圣保罗堂的信徒。在1955年教堂修缮工程完工后,举行感恩、祝圣礼拜,圣三一堂成为中华圣公会的总座堂,由主教院主席直接掌管。

    1958年,在献堂献庙的高潮中,上海黄浦区原有的8座基督教堂和5处布道所中,天安堂、第一浸会堂等被献给政府,慕尔堂(改名沐恩堂)、圣彼得堂、圣三一堂和浦东福音堂4座教堂被保留下来,作为黄浦区基督教举行联合礼拜的场所。这一时期,附近其他教派的教堂,如山东路天安堂(属于中华基督教会,原由伦敦会开辟)的信徒,也被并入圣三一堂,同时,圣三一堂仍继续沿用圣公会礼仪。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声势浩大的破四旧高潮中,所有宗教活动均被禁止,圣三一堂连同上海所有的宗教机构一同作为“四旧”被关闭,教堂内的宗教设施和经籍被毁坏,神职人员被勒令接受批斗,然后被遣送到工厂、农村进行体力劳动。教堂左侧的钟楼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标志,被红卫兵用一辆载重四吨的卡车毁坏。此后近40年间,这座古老的教堂一直被黄浦区人民政府占用,作为办公和举行会议(也放映电影)之用。1979年,沐恩堂恢复礼拜以后,原圣三一堂信徒在那里做礼拜。

    2005年6月6日,圣三一堂被归还给基督教机构,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从圆明园路169号迁入圣三一堂北侧的4层附属办公楼(九江路219号),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负责人季剑虹、曹圣洁迁入办公。圣三一堂计划在后重新开放。圣三一堂事成了中国基督教领导机构的驻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09: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建筑给人阴森的感觉  对它没好感
whw308 发表于 2011/11/29 18:00



    {:5_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09: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5273015

米兰主教座堂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据称,是世界第三大教堂,规模仅次于梵 ...
建筑评论家 发表于 2011/11/29 17:59



    资料非常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0 15: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四川南路洋泾浜圣若瑟堂(Shanghai St. Joseph's Church)

    洋泾浜圣若瑟堂位于中国上海黄浦区四川南路36号,是属于天主教上海教区的一座天主教堂。
    该教堂始建于1860年4月15日,次年6月29日投入使用。该教堂的建筑风格为仿哥特式。奉圣若瑟为主保圣人。该教堂在1920年代以前是上海法租界内唯一的天主教堂,法国驻上海领事在该教堂内有专用的座位。
    1950年,龚品梅出任天主教上海教区首任华籍主教,将主教府设在洋泾浜圣若瑟堂。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圣若瑟堂被红卫兵关闭,改作他用。
    1986年全面修缮后恢复开放。该教堂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现在该教堂是全国唯一保持每周日举行一次特里腾弥撒的教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2 14: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大家看看普安堂
普安堂是中国上海的一座基督教堂。位于该市普陀区镇坪路。   普安堂原名全备福音堂,由美国建筑工人杜华德1930年代创建于闸北大洋桥。抗日战争初期,迁入公共租界内的东京路(今昌化路)935号,有4间房屋,约80平方米,信徒百余人。1946年购买中山北路1907号农田,建造了246平方米的礼拜堂,信徒发展到300人。   1950年代,杜华德回美国,全备福音堂由华人牧师管理。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该堂被保留,圣灵堂、天恩堂、证思堂并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备福音堂被关闭,改作他用。   1983年1月,全备福音堂恢复聚会,并改名基督教普安堂。主任牧师为蔡同富。1990年,全区3000多教徒中,有2000多人在该堂进行宗教活动。   1999年,普安堂在中山北路贫民村改造中被拆除,直到2004年7月21日,建成一座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堂,外观寓意挪亚方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2 14: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4-27 11:34 , Processed in 0.16378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