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海的卡夫卡 于 2015-12-3 18:36 编辑
到2030年,只剩莱芜不是大城市
根据规划,我省实行以核心城市和城市群为引领、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重点的空间优化战略。进一步强化济南、青岛两大核心城市功能,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
根据城市集聚辐射影响能力,我省将建构四级中心城市体系,济南、青岛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烟台、临沂、济宁定位为地区中心城市,另有12个市域中心城市和86个县域中心城市。
到2020年,济南、青岛城区人口达到400万人以上;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14市城区人口达到100万-300万;50万-100万人的中等城市15个;20万-50万人的I型小城市50个;20万人以下的II型小城市22个;1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12个,5万-10万人的建制镇约50个,其余在5万人以下。
到2030年,济南、青岛两市城区人口500万以上,进入特大城市序列;烟台、临沂两市城区人口达300万-500万,成为I型大城市,淄博、枣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2市城区人口100万-300万,成为II型大城市,另有27个50万-100万人规模的中等城市,53个20万-50万人规模的小城市,7个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1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20个左右,5万-10万人的建制镇60个,其余建制镇5万人以下。
济青作为双核,辐射带动城镇化加速
到2030年,全省将构建“双核、四带、六区”网络化城镇空间体系。
双核即济南、青岛两个核心城市,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高端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能力,深度融入全球城市网络,辐射带动全省城镇加快发展。济南应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及区域性国际城市,协同章丘、济阳、齐河、平阴等县市,共同建设济南都市区;青岛依托开放优势,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金融财富、总部商务、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海洋新兴产业;以环湾地区为核心,联动周边胶州、平度、即墨及莱西等城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区,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洋产业先行区及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四带即壮大济青聊、沿海、京沪、鲁南四条城镇发展带。其中,济青聊城镇发展带以胶济、济聊铁路及蓝烟、烟威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的复合快速交通走廊为支撑,联系济南、淄博、潍坊、青岛、聊城等重点城市,向西与中原经济区的“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对接,是全省发展的中脊。
沿海城镇发展带由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沿海城镇组成,将成为联系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两大经济板块的重要通道,承载更多国家层面功能。
将244个镇打造成县域次中心
六区即强化培育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青岛-潍坊、烟台-威海、济宁-枣庄-菏泽、东营-滨州、临沂-日照等六个城镇密集区,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形成全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载体。
其中,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城镇密集区,规划2030年总人口达到3500万左右,城镇人口2500万以上,城镇化水平75%左右。发展定位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岳、泉水旅游胜地,山东半岛港口群向中西部腹地延伸的枢纽区域,环渤海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教研发、高新产业基地,山东中西部高度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密集区。
以济南为山东省中西部发展核心和对接全球城市体系的窗口,整合提升济青聊发展轴和京沪发展轴,加快培育济南都市区,构筑“一个核心(省会济南)、两个圈层(以济南为中心,70公里为半径的紧密圈层和150公里为半径的辐射圈层)”的城镇布局。
此外,规划还提出对244个国家重点镇和省级示范镇进行重点培育,将其发展成为县域次中心。从中选取30个人口规模大、发展基础好、辐射能力强的镇,采取强镇扩权措施,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形成县级副中心,长远培育成为小城市。实施扩权强镇,赋予其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适度降低设市标准,渐进推动“镇改市”试点。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