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4-21 09: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话题有些沉重,但又是回避不了的现实课题。
一句“2020年前实现**新区范围内所有污染工业企业搬迁淘汰”,不管“污染”两个字有没有,都让河北生态环境厅的一则消息得到了广泛传播。广泛传播了,就是说应该知道的都知道了。这是一个告知,也是一个提醒。
虽然后来加了“污染”两个字,但大家都心知肚明,传统工业企业,哪个没有点污染,哪个做得到纯净如初?网友总结的好,没有水污染,没有土地污染,也有空气污染。
关于2020年前实现搬迁淘汰,知情人士说,可能性不是没有。不管有没有硬性的时间限制,对于**新区的定位来说,传统工业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搬迁,哪些淘汰呢?这个问题新区内的所有工业企业心中应该有谱。
今年2月3日,沧州市肃宁县与雄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肃宁·**雄县产业园”。这个产业园将承载雄县的哪些企业?合作协议给出了明确的定语——转型升级的。
这就说明,不是雄县哪个企业说来就能来。就如同河北生态环境厅更正声明中的一样,在工业企业前加了“污染”两个字的定语。定语是用来限定的,说明被修饰的词有什么样的品质或特征。
能够搬迁到“肃宁·**雄县产业园”的企业,是能够转型升级的,不能够转型升级的,则不能迁入。说明即使外迁,也不是原样移个地方。
所以,有些网友担心的“**不让污染了,搬到别的地方就能够污染?”就不再是问题。达不到迁入地产业园标准的,产业园肯定不会收,因为迁入地也有环保要求。更何况是产业园区,有规范的严格的环保。当然,产业园区建设时,会有相应的环保配套设施。
一个“转型升级”四个字,就将很大一部分加工业排除在外。业内人士说,“产值规划在百万以下的,不敢搬迁,也搬迁不起”。小微企业搬迁即意味着倒闭。如果再加上“转型升级”,没有一定的产值规模,恐怕也转不了升不了。
不能完成转型升级,就没有资格迁入“产业园”,那么,就只能“淘汰”了。即使搬迁,产业链的建立与完善,也有一个过程。没有上下游完善的产业链,单独的某一方面的企业,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搬迁淘汰,虽然连在一起说,但他们截然不同。搬迁,意味着有可能重生;淘汰,意味着一定消亡。生与亡之间,隔着“转型升级”。
有留下来的工业企业吗?即使有,也必然是要转型升级,成为高端制造业,才有资格成为新区的产业组成部分。
不论是走,还是留,都要经历“转型升级”,这不只是对**现有工业企业的要求,也是河北乃至北方工业企业的要求。不“转型升级”就不再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生态。
**新区的设立,让传统的工业企业有了强烈的紧迫感,特别是小微低端加工业,现在是“干一天算一天”。这也应该算是时代转型期的阵痛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会比一浪高,必然会有前浪死在沙滩上。任何时代的进步,都是需要一定牺牲的。没有终结,便没有新生。
不只**新区要脱胎换骨,河北同样如此,北方更是如此。脱胎换骨,必然要淘汰低端的、落后的,必然要给高端的、先进的腾出空间,以置换更强的生命力。
只不过,**的设立,加速了这个转换过程。
任何的进步,任何的变革,成功的同时,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牺牲和奉献。
这么想来,搬迁或淘汰,也无不可。正视现实,不埋怨不自弃,适应时代,加快转型升级(不一定非在原行业),才是最好的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