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2-13 14: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滩簧”形成于清代中后期,是一种由说唱曲艺嬗变为戏曲剧种的表演艺术形态。“滩”的意思是“路头戏”,“簧”是一种曲调。这种最早为坐唱形式的民间曲艺,在长期流传中,与江南各地的方言、民间音乐融合,以及受其他剧种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地方戏曲剧种。
上世纪20年代以后,各地滩簧齐聚上海,受海派文化熏陶,并自觉地向京剧、话剧、电影学习,才先后嬗变为剧场表演艺术。上海本地滩簧发展成了“沪剧”;常锡滩簧发展成了“常锡剧”(1955年起简称“锡剧”); 苏州滩簧则演变成“苏剧”;宁波滩簧发展成了“甬剧”;余姚滩簧发展成了“姚剧”;还有从杭州曲艺“宣卷”等发展过来的杭州滩簧艺术“杭剧”,以及浙江北部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采用吴语方言湖州话演唱的湖州滩簧艺术“湖剧”。由于江南滩簧曲调丰富,又接近口语,通俗易懂,近百年来它深受长三角地区百姓的喜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