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号线冲刺老城区 土建施工“加速度”进行,目前仅剩5.2%的工程量,向2018年通车迈进
轨道交通1号线延安路站已经启动一个开挖面。 尽管有了打通东西向交通通道的中环路,也开通了方便快捷的BRT,但说到真正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最让人期盼的,还是贵阳人心心念念的地铁了。 如今,已开工3年的贵阳轨道1号线进入了土建的最后冲刺阶段。而此前受老城区征地拆迁影响,仅剩占全线5.2%的工程量,绝大部分在北京路到火车站段。为了实现2018年1号线全线通车的目标,土建工程今年10月份前必须全部收尾。眼下,老城区段的所有施工单位都使出了浑身解数,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进行最后的冲刺。 对此,连日来,记者从北京路出发,沿着建设工地,为广大读者呈现这“加速度”背后的精彩故事。 【北京路站】管迁,给21种线缆永久安家 深挖,地下34米。 北京路站是1、3号线换乘车站,地处老城区,施工困难重重。 在项目总工王钧看来,最大的难题就是深基坑开挖。“我们开挖的最深处已达34米,相当于11层楼房高度。”王钧说,这不比在地面上,地下的岩层为成岩白云岩质,属难于破凿岩层,仅第五节段的750平米的施工,24小时不间断作业就用了45天。 据悉,北京路车站支护系统为砼支撑与钢支撑相结合,为确保基坑安全,施工方在每6米就设置一道钢支撑,间距3米,共设置3道,地下负四层为4道,因此,前后设置钢支撑总计308根,每根都设置防坠落钢丝绳,添加轴力剂,紧随开挖跟进,确保了基坑安全。 老城区,自然地下管网纵横交错,加之此前多次改迁和年代久远导致管线图纸资料遗失,就是当初埋下去的产权单位,大多都无法精确判断管线的正确位置、走向,因此,管线迁改极其困难。 对此,施工方走访相关16家产权单位,一张张收集图纸,对实在无法确定的管线进行标注,先找到大致位置后,人工探沟开挖、找准位置和走向再重新制图注明。然后,借鉴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地下管廊城市”做法,开挖出一条长40米、宽8米,高2米的管线管廊,将21种线缆集中分类安“家”于此,仅这一个工序就节约至少2个月工期。且一劳永逸,今后这段道路不会因为管线迁改而反复开挖。 最终,历时整整3年,迁改各类管线600余组,每组迁改长度近1100米。 ○数据观 2016年10月19日,北京路恢复双向八车道通行,比计划提前40天时间;2017年1月9日北京路站主体结构封顶,比计划提早50天。受前期征地影响,真正有效施工时间仅用了9个月,完成了原定20个月的工程量。 目前,北京路站仅剩附属工程,预计将于今年5月完工移交。
北延区间的地下水。 【延安路站】地下水,日流量2万方 延安路站,位于强岩溶高富水地带上,车站附近有龙井、豆芽井、薛家井和四方井等井泉,地下水极其丰富。 项目安全总监龙中皇直到现在,都清楚记得今年1月20日,北延区间隧道在靠近延安路站端头处的涌水量,每天达到2万方。 对此,为保证车站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他们与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校合作,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手段,如选用先进的瑞雷波探测,将瑞雷波探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三维效果图,用以准确地掌握地下岩溶管道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针对性的进行处理,有效地控制了施工过程中的高风险。 除了控制好丰富的地下水,狭窄的作业面也让施工人员头疼不已。 “一点都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施工挡板几乎是紧贴着临街的商业铺面的,间距还不到50公分,仅供一个身材适中的成人侧身通过。”龙中皇说,狭窄作业面对于主体结构材料吊装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来说,施工难度倍增。 对此,施工方创新采取多方位安装摄像头与手机客户端摄像管理平台相结合的自动化监测办法,运用无人机现场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对每天各作业队人、机统计数据发至微信平台,进行透明化管理,做到问题不过夜,当天计划当天完成。同时,为了加快基坑开挖进度和保证开挖过程中周边房屋的安全,分为4个工作面同时开挖施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体结构侧墙施工时,一改传统的满堂支架搭设施工法,改用定制的钢模板进行施工,这种在贵阳地铁建设中首次使用的创新方法,使得每节段侧墙施工可节省3天时间,整个主体结构(10节)就能节约1个月工期。 ○数据观 为保证2018年全线通车,原定27个月的工期将压缩为7.5个月,完成主体车站10个节段30块板的开挖及砼浇筑。 由于受附近的某大厦沉降影响,目前,车站围护桩施工已接近尾声,主体(1-4节段)启动开挖,全部主体结构计划于今年10月30日封顶。 【人民广场站】 在筑城广场附近,1号线两次下穿南明河,下穿距离长、埋深浅、地质条件复杂,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质量,下穿段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掘进机冷开施工,每循环注浆25米,开挖20米,预留5米作为下一循环止浆墙,每循环注浆结束,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保证开挖施工安全。 ○数据观 目前,整个下穿南明河施工顺利推进,下穿南明河共计550米,右线已与人民广场站顺利贯通,左线剩余27米施工完成。计划一个月内全部完成下穿南明河施工任务。 【火车站站】1150个“地质神经”护航路基“零沉降” 贵阳火车站是黔桂、沪昆、川黔铁路交汇的一等站,是西南地区仅次成都和昆明的第三大火车站。因此,下穿火车站施工,既要保证上方的火车站10股轨道及整个站房的安全,还要保证每天上百辆火车的停靠和安全行驶。 对此,施工方多次邀请贵阳地区隧道方面教授级专家、高级工程师,对下穿施工方案进行会审论证,制订了周密的安全施工方案,采取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控制、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自动采集装置来测量铁路路基的沉降,要求做到路基“零沉降”。 在项目总工卢松柏看来,虽然方案多次进行了优化,也咨询了众多专家,反复进行了论证。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项目部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对参建人员进行培训,让每个参建人员熟悉自己的岗位及操作规程,按规范要求不走样。同时,现场管理人员必须24小时跟班作业,每道工序必须亲自把关,及时处理突发情况。此外,安全员来回巡视,仔细观察隧道点滴的变化,避免疏忽。 “因为精度要求极高,在实际掘进中,对实际地质沉降等情况,肉眼无法判断,必须借助专业仪器。”据卢松柏介绍,为了及时获得土层沉降情况,施工方在地面上布下几百个点,把钢筋打到地基里面,对这几百个点进行监测,这些钢筋相当于一条条“地质神经”,在专业仪器的配合下,第一时间反映出土层最细微的沉降变化。 ○数据观 火车站站主体工程已于2016年6月30日完成。目前,1-4号出入口及人行地下通道等附属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今年9月将全部完工。 延伸阅读 贵阳轨道1号线:全长35.1公里,涉及25站24区间、金阳车辆段、小河停车场、朱家湾及火车站2座主变所、1个运营控制中心,共计54个工点。截至目前已完成44个工点主体结构工程(包含21个车站、18个区间、2个主变所、1个车辆段、1个停车场、1个运营控制中心)。建成后,采用B型车辆,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每小时单向最大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以上。 截至今年1月底,1号线累计完成土建部分工程总量的94.8%。预计,今年6月,1号线观山湖段投入试运行,2018年实现全线通车。(文/沈丽琼 图/杨兴波 来源:贵州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