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崛起,第四极来了
原创
记者林楠
支点财经
2025年09月19日 17:18
湖北
听全文
星标
武汉近三年年均增长在30%以上,2024年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000余家。
9月19日,2025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在武汉光谷举行。会上,紫东太初4.0多模态推理大模型正式发布,该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打造。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介绍,紫东太初4.0具备“边看、边识、边思”的认知能力,能够主动选择、加工并深度融合多模态信息,在带图思考、复杂多模态推理、工具调用能力方面超越GPT-5。
近三年来,武汉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增长在30%以上,2024年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000余家,今年的发展速度肉眼可见,追赶上海、北京、深圳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紫东太初4.0赋能实体经济,包括智能制造、机器人、医疗智能等行业
紫东太初1.0版本于2021年发布,是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2.0实现了全模态认知增强,3.0全面对标GPT4o,4.0可实现多模态推理。王金桥表示,紫东太初4.0在高阶语义理解与推理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即能够主动选择、加工并深度融合多模态信息,通过构建自我推理链或联动外部工具,生成可解释、智能化的决策结果,技术演进层面完成了从“纯文本思考”“简单操作带图思考”到“细粒度多模态语义思考”的三重跃迁,助推大模型迈向通用多模态推理新阶段。
所谓“细粒度多模态语义思考”,是指大模型能模仿人类交叉注意力机制,以关注、放大、旋转、定位等操作认知物理世界,推动模型从被动分析向主动思考实现根本转变。在实际应用中,紫东太初4.0首次实现180分钟长视频深度理解与秒级精准作答,长视频推理问答、检索能力登顶6项数据集。
不仅仅是QA问答智能体升级。紫东太初4.0将以更高性能赋能实体经济,包括工业智能、具身智能、医疗智能等。王金桥向支点财经记者介绍,以紫东太初与华工科技合作的高精度激光焊接技术为例,相比3.0版本4.0具备较强的空间交互能力,推理速度约可提升15%左右。这就意味着,华工科技现今每43秒完成一辆新能源汽车车身的激光焊接速度,有望再次实现提升。
在城市治理方面,紫东太初4.0也将实现从预测到给出指导性建议的跨越。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助理、武汉紫东太初总经理刘昊以气象预测为例进行了说明,“比如,我们预测到会下雨,以前只能做到提高预测准确率,现在还能根据预测进行预判——是否有地方需要交通疏导?城市生鲜运输是否需要调配?目前,相关大模型应用已在光谷进行试点。”
会上,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还与武汉市气象台达成合作,携手成立武汉“AI+气象”创新工作室,将推动AI气象技术落地,提升气象服务效能。
刘昊告诉支点财经记者,紫东太初已构建超60个行业垂直大模型,应用场景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能网联等千行百业,服务于华工科技、九州通、光庭信息、长江计算、三环集团等千余家企业,预计武汉紫东太初2025年有望实现亿元营收。
为推动紫东太初4.0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产业价值,会上紫东太初云平台同步发布。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张家俊介绍,紫东太初云是国内首个多模态大模型原生协同云,也是首个全栈国产化万卡智算云,将面向企业提供从算力支撑、大模型训推、应用开发的全链路服务,在智慧教育、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标杆案例,推动人工智能在我国加速发展。
武汉快速崛起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第四极来了
以武汉紫东太初为代表,光谷和武汉已崛起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今年发布的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系列榜单,紫东太初、声通科技、数传集团、兰丁股份等9家武汉企业与阿里云、科大讯飞、宇树科技等企业一起荣登榜单,武汉上榜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9家武汉上榜企业中,有8家位于光谷。
武汉以光谷为核心,已初步形成从芯片到算力、从大模型到应用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
在科创平台方面,光谷已建成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湖北实验室,同时建成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
在算力资源方面,光谷智算和超算规模达5000P,建有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与超算中心两大算力“双子星”,其中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全国仅有9家。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长江存储闪存技术全球领先。还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构成算力存力传输协同发展格局。
在大模型方面,除紫东太初大模型外,还有传神语联的全国产自研“根原创”任度大模型,理工数传的出版领域首个专业大模型BOOKSGPT,莱博信息的“科研加”大模型等。
武汉的人工智能产业也跑出了加速度,近三年年均增长在30%以上,2024年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000余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6家、上市企业30余家、独角兽企业10家,诞生了国产数据库达梦数据、智能汽车AI芯片黑芝麻智能、交互式AI声通科技、电竞星竞威武等多个全国“第一股”。
不过,王金桥指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和美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比如,大模型的整体语言理解能力约差0.7的水平,算力、高质量语料库的差距则约在10倍左右,人才的缺口也很大。
因此,会上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达成合作,成立了职业教育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探索“AI+”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党委书记蒋兴鹏接受支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方将合作探索多模态职业教育大模型在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等课程的应用,同时也将联合培养实践与理论结合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还与四川并济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同启动“十万卡多模态大模型异构智能训练平台”;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武汉光谷数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签约成为紫东太初生态合作伙伴,覆盖算力芯片、具身智能、数据智能、行业应用等领域。
截至目前,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牵头组建的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合体,已汇聚200余家行业内知名企业与机构。“我们希望把行业里的创新联合体组织到一起,通过合作共赢的模式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更好地发展。”王金桥总结说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