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0-15 16: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北京建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指示,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和“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北京市结合当前科技创新出现的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科技产业集群化、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指数化及创新竞争本质上已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等新形势,以北大、清华、中科大、北航、北理工、农大、北科大、北交大、北工大、北邮、北化大、中传媒、中科院等13家学术单位和商飞、潍柴、美亚柏科等70多家行业龙头及高科技领军企业为基础创建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
研究院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采取开放式、集团式的方式,以“整合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聚集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端人才,创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为发展策略,打造“原创科技的策源中心、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中心、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中心,并最终形成国际一流的创新中心”。
研究院以协同创新为导向,采取独特的“协同创新中心-基金二元耦合”体制,协同创新中心按照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的思路组建,推动知识、技术、产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实现5个协同:
一是大学与大学协同:分析支撑某产业的主要学科,选择这些学科实力最强的大学(院)委派领军人才,建立若干专门的先进技术研究实体,保证支撑一个产业是学科最强的大学组合,形成最强的研究力量;
二是大学与产业协同:遴选出覆盖该产业全产业链的一批企业和代表性用户,共建协同创新基金,共同规划、评估、投资项目和实施成果转化,与上游大学和先进技术研究群体共同形成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等4个层次的、“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行动同步”的金字塔结构协同创新中心;
三是企业与行业协同:一项技术的价值最大化,除其自身的因素外,还与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高度相关,研究院将着力围绕行业整体技术进步进行技术发展规划,系统开展该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与转化,项目完成后由中心内最适合企业或组建新企业实施产业化;
四是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研究院采取“双课堂、双导师、双身份、双考核”的模式,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即研究生在大学修完理论课后到研究院承担实际科研任务,大学导师指导学术,研究院导师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研究院按照全职工作人员发放报酬,提高学生工作积极性,按照理论与实际成果水平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五是首都知识经济与地方产业经济协同:服务首都转型发展,发挥首都的科教优势,创造先进技术,并以知识产权与地方进行产业发展的合作,致力于创造一种知识经济新模式。
研究院一期规划建设仿真与设计、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大气治理、水处理、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智能电网、遥感、信息安全、电子工程、光电技术、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及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8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仿真与设计、智能机器人、等9个协同创新中心已启动,其他中心将在2015年建成。
为保证研究院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研究院在硅谷设立了分院(BICI USA),遴选了100多名顶级科学家,利用他们在美国的科研条件,就地开展高水平研究,项目完成后转移至国内发展。
研究院将在国内多地共建分院,形成“北京及美国研发,地方成果转化,产权共享”的院地一体化发展格局。
按照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的思路,研究院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北京市每年给予专项科研经费资助先导技术研发,设立了10亿元的母基金,并分设了5亿元的知识产权基金支持工程技术研发,联合社会资本设立25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成果转化。
研究院在海淀区北清路规划建设占地600亩的北京协同创新园,将建成60万平方米集研发、孵化和企业创新型运营总部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
研究院建成后将整合著名大学(院所)10所以上,达到各类高端人才1000人左右;每年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100人以上,创造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技术50项以上,为100家以上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成为北京人才高地、技术创新高地和知识经济示范高地,为国家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