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18 06: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浦区平凉13街坊居民摇号选房 首日预签约率58%创新高 2012-10-15
老人散步休闲悠哉哉 从真如镇水塘街小区看老房子“适老改造” ( 2012年10月15日 )

水塘街小区在居民门前屋后的“边角料地块”补绿
秋高气爽,中午时分的真如镇水塘街小区显得格外静谧敞亮。在家里坐不住的110岁秦茂堂老人,一路扶着楼道里新装的扶手从5楼走到1楼,在河畔健康步道走上几圈。累了,就到休闲椅上坐坐,和老邻居们聊聊天。十年来,这个“长寿村”进行了各种适老性改造,改善了1000多户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
北石路175弄水塘街小区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紧临真如老街。这里,1927户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70%。以前,这里的6层楼房外形类似“火柴盒”,住在顶楼的住户饱受房屋渗漏、隔热性能差的折磨。2003年,房管部门在此推进“平改坡”工程,为79幢老房子加盖砖红色“尖帽子”,还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提升外墙保温隔热性能。许多老人打趣:“这样一改造,阿拉起码多活3年!”
一次,水塘街小区发生一起救护车开不进小区的事,险些让一名重病老人送了命。“镇政府下定决心实行道路拓宽工程。”居委会主任董茶仙说,当时,“停车难”问题渐渐凸显——小区道路仅四五米宽,主干道停靠一辆车后,就再也容不下第二辆车通行,为了停车,不少车主将车轮压上绿化带。小区里的绿化带因此“黄土朝天”,而更严峻的问题是,救护车根本无法开进这个“老年小区”。
“当时,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委会都疲于调解居民矛盾。”董茶仙记得,2004年起,三方一起对居民“集体会诊”,提出通过移植主干道绿化带的办法拓宽道路,并在居民的门前屋后“边角料地块”补绿。许多居民怕小区绿化面积减少,不同意实施方案,物业公司几次领着工程方测算补绿面积,随处见缝插针,好不容易才使绿化面积略高于原先。如今,10来米宽的小区主干道并行两辆车绰绰有余,居民们自己在“边角料绿地”种满了桂花树、茶花树和樱花树等等,小区一年四季姹紫嫣红。
从三年前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六小工程”,更让居民们津津乐道。几名80多岁的阿婆如数家珍:小区里包括木扶手、休闲椅以及遮雨棚、晾衣架、路面修复和台阶加宽等在内的六项工程,统称“六小工程”。就拿休闲椅工程来说,建设过程中,镇里拿出五六个不同造型的设计草图供挑选,居民代表们最终选择了设计简约的实木靠背椅,还三易设计图修改带锐角设计,十几次踏点选取最合适的安放位置,让老人可以悠哉哉纳凉休憩。“‘六小工程’,延续到现在成了‘八小工程’、‘九小工程’,始终在为小区公共设施‘拾遗补缺’。”
如今,水塘街小区最与众不同的亮点,是一座与真如寺一河之隔的“后花园”。原先,这座公共花园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常常有拾荒者在此露宿,对小区治安产生威胁。这几年,镇政府重新对这个花园进行规划,封闭了与马路连通的两道门,在水塘街小区东侧开了一扇拱门,让小区居民“近水楼台先得月”,其他人也可以从小区里绕行至花园。此外,还重修石桥、新建凉亭,铺设了来回500米的健身路,为老年人腾出一片风景秀丽的健身专用空间。今年,小区居民们以宝塔、古寺为背景,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场红歌会,还有老人哼着自编自唱的歌:“粉墙黛瓦、暮鼓晨钟,我们越活越滋润……”
真如镇还有一些关于适老改造的构想。镇党委副书记孟庆源说:“我们还想建一座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发动更多志愿者为老人提供送餐、助医等服务,让高龄老人生活更便捷一些。”
像设计飞机一样设计住宅 设计师眼中的上海住宅十年变迁( 2012年10月16日 )
像设计飞机一样设计住宅
朱望伟桌上,放着6本厚厚的课题研究成果,全是关于“保障房”的:公共空间研究、套内空间可变性研究、绿色技术应用、装配式住宅体系探索……“这些还都是‘未成品’,我们仍在进一步优化。”他对记者说,保障房是最考验设计师功力的住宅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像设计飞机客舱一样设计住宅,将每寸空间都用到极致!”
从1992年投身建筑设计行业算起,现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都市院副院长的朱望伟,已经和住宅设计打了20年交道。尤其是近十年来,上海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推动上海的住宅产品不断更新换代。
“以前,上海的住宅大多是多层的老公房,为了更好利用土地资源,各类高层住宅后来纷纷崛起。”朱望伟回忆,上海的高层住宅,以前通常一个楼层布置6至8套住宅,业内称之为“点式住宅”。但上海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人们更喜欢通风和日照好的房型,点式住宅不讲究朝向,通风也不是很好,步入新世纪后,逐渐被一个楼层布置2至4套的“板式住宅”替代了。
也许有人会说,板式住宅,不就是把几套房型一字排开呗!可要排得好,不容易。比如,上海人喜欢房型“四明”,即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得间间有窗户,最好还能南北通透,夏天吹吹“穿堂风”。但通常,一梯三户的住宅,两端的套型还能满足这些要求,中间那套就不好办了。再比如,上海人买房讲究得房率,套内使用面积越高越好,考验设计师的是:电梯间、楼梯间、走道、大堂等公用设施既不能占地太多,浪费面积;但又不能太过局促,显得没“派头”。还有,板式住宅也不能设计成“排门板”,否则,住户是满意了,城市景观又遭到破坏了……
经过多年探索,上海商品房的设计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但对设计师们而言,真正的“考场”,是在保障性住宅设计的舞台上。随着上海廉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公租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保障房体系加快建设,以“占地不多环境美、房型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品质高”为设计原则的保障房,成了设计师们技艺“大比武”的舞台。
保障房要求控制单套面积,又不能按商品房户型进行简单“瘦身”,必须在节约性和舒适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设计师们放弃了商品房房型中诸如大客厅、大餐厅、进入式衣帽间这些“锦上添花”的元素,更精细化地考虑“雪中送炭”。
对保障房的“精密设计”,逐渐进入厘米级。“商品房卧室最常见的开间尺寸是360厘米和330厘米。”朱望伟说,以一间12平方米的卧室为例,360厘米开间的卧室,床对面放下电视柜后,会多出一道偏宽的走道,实用价值不大;而330厘米开间的卧室,床对面只能放下30厘米的柜子,床还不能靠墙放,否则卧室的门就无法开启。“经过优化,我们确定了345厘米的卧室开间,不但可放下写字桌,床还能靠墙放。”
保障性住房的居住成员较普通住房变化快,不同的家庭构成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灵活多变的空间。朱望伟说,设计师应当尽量做到厨卫集中布置,管道集中统一。这样,既便于施工,又能节约管线,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厨卫集中布置,也有利于套内空间的分隔和家具布置。同样一套两房一厅的住宅,可以是一对夫妇及一对老人家庭居住,也可能是一对夫妇及一个老人或未成年孩子居住,设计师充分考虑了不同的排列组合,用弹性的空间组合理念,设计布置室内空间。
近几年来,朱望伟和他所在的现代设计集团设计团队,开展了“保障性住宅综合技术研究”,实现了行业的突破与领先。
为了让“居者乐其屋”,研究无止境。就在记者采访朱望伟的第二天,他就将飞赴美国俄勒冈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可持续建筑发展”专题培训:“我们要让世界领先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技术的理念,更好地应用到上海住宅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