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9-15 06: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前:
“走转改”锤炼新闻采编素养
俞振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课题组成员)
调研发现,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编辑记者,参与“走转改”活动积极性特别高、感触特别深、体会特别多。“走转改”正成为青年编辑记者增强责任意识、锻炼艰苦扎实的工作作风、提升新闻采编专业素养的大课堂。
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秦绍德教授领衔的201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研究》的调研工作今年6月正式启动。课题组陆续走访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邀请“走转改”活动的部门负责人和记者编辑座谈,参加报社(台)或部门“走转改”的选题会议或总结研讨会。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走转改”活动的初步成效、长期目标和长效机制等几点思考。
“走转改”的初步成效
第一,深入基层,增强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调研发现,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编辑记者参与“走转改”活动积极性特别高、感触特别深、体会特别多。一次次下基层,也是一次次国情、民情教育,更是一次次新闻工作者责任感的强化。一年来,“走转改”活动帮助广大新闻工作者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拷问,头脑更清醒,认识更全面。“走转改”正成为青年编辑记者增强责任意识、锻炼艰苦扎实的工作作风、提升新闻采编专业素养的大课堂。
第二,转变作风,传承发扬了党的群众路线传统。这些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心态和作风出现“贵族化倾向”,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走转改”活动以来,基层普通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来自一线、原汁原味反映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故事占据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
第三,改变文风,深化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在新闻采写方式上,记者深入一线,通过体验式采访,感受群众疾苦,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在主题选择上,抛弃假大空,着眼百姓关切和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热点;在报道呈现方式上,组合式报道、目击记、评论等多种文体精心搭配,现场感强。“走转改”报道还体现了很强的采编互动性,中央媒体广泛联手地方分社联合采访,适时推出深度调研选题及专题报道。文风的转变,正是对新闻传播普遍规律认识深化的表现,也是作风和学风的改变。
“走转改”的长期目标
“走转改”活动如何从“轰轰烈烈”走向“细水长流”,需要我们在总结成功经验基础上,设定更为清晰的长期目标。
综合中央领导的要求、编辑记者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教育界专家的论述,我们认为“走转改”活动的长期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社会影响能力和群众服务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通主流媒体与民间两个舆论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回应社会关切,弥合社会分歧;做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使主流媒体自觉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使新闻传播努力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用不太长的时间,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
“走转改”的长效机制
刘云山同志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走进基层、深入群众的长效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实现“走转改”的常态化,防止一阵风、走过场,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目前,新闻单位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机制建设:
参与主体方面:除领导带头外,对不同岗位的新闻从业人员均有不同的制度性要求,即“对新闻单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主持人、评论员到一线调研要有规范性要求,对编辑记者下基层采访也要有明确的制度,新入职采编人员上岗前都要到基层进行驻点培训”。
新闻生产方面:在新闻生产各个环节建立机制,确保活动有效深入开展。以“基层联系点”制度,充实采访条线,拓展新闻来源渠道;确立蹲点制度,强化记者采访要在现场、在路上;在新闻写作方面,对字数、文风有明确要求,拒绝长假空,提倡短实活;建立版面时段保障机制,确保优秀的“走转改”报道上重要版面和黄金时段;在选题策划方面,“走转改”活动进编委工作会,进选题策划会,确保“走转改”报道的品质。
管理创新方面:建立和完善各项考核、表彰、奖励机制,人才选拔机制,以及群众参与稿件评价等机制。
“走转改”: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
裘新(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
当前媒体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实质上是能不能、敢不敢主动地引领价值观。“走转改”的开展,为我们“价值观立台”建立了路径。如何准确理解价值观、传达价值观、引领价值观,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走转改”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既是新闻宣传的方法论,更体现了舆论引导的价值观。坚持“价值观立台”,通过“走转改”实现价值观引领,将正确的价值观落实到“走转改”的全过程,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一直努力的方向。
体现新闻宣传价值观的“走转改”
在社会利益多元、矛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该如何去发掘、表现和传达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主流媒体“走转改”中的最大课题。
第一,体现正确价值观是办台的红线。当前媒体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实质上是能不能、敢不敢主动地引领价值观。“走转改”的开展,为我们“价值观立台”建立了路径。如何准确理解价值观、传达价值观、引领价值观,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走转改”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1、坚持“走转改”,引领的是“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的价值观。我们必须全面理解“走转改”的目的和意义,有效传播符合上海发展需求的基层信息,积极报道“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实践。在“走转改”的活动中,更加突出成就宣传、转变发展方式宣传这个主攻方向。7集系列报道《观潮黄浦江》、专题片《潮涌东方——上海科学发展5年成就纪实》、《黄金时代》、《黄浦江》回顾上海从经济增速领跑者向创新发展先行者转变的历程,丽水世博会中国馆日、《我们喀什好地方·2012喀什上海文化周大型主题文艺晚会》等创作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各级领导以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
2、坚持“走转改”,引领的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观。面对复杂舆论态势,我们必须坚持以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为重。在《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中,记者进行了大量采访,提出了倡导社会和谐的思路。这篇长达7分多的广播评论在时间宝贵的“早新闻”里播出,反映出对“走转改”作品在版面上做的大胆尝试。
3、坚持“走转改”,引领的是“权威公信”的价值观。只有积极引领“权威公信”的价值观,才不会在各种诱惑和冲击前迷失方向。《破解老年护理难题》、《关注120急救队伍》、《天冷了,接老人回家一起过吧!》等报道以扎实的现场采访反映了医疗体系众多令人高度关注的问题,总结了上海经验。记者深入洗涤业,“潜伏”现场体验式采访20余天,忍得住艰苦,耐得住寂寞,着眼于大局,最后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不良厂家为攫暴利而置顾客利益于不顾的内幕。
4、坚持“走转改”,引领的是“向上、向善、向真”的价值观。敢于说真话,记录真实,既不被网络舆情绑架,又反映百姓生活和感受,才能把坚持正确价值观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真实第25小时》“借散落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散户’们的触角去感知各个角落的生活”。节目不仅扶持“散户”,更扶正“散户”,摒弃了以往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悲情主义和自然主义,引领了向上、向善、向真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体现正确价值观是做节目的灵魂。只有具备了价值观这个灵魂,我们的节目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1、贴近群众,把心留在基层。不仅把足迹踏到基层,更把心留下。作为“走转改”中的品牌栏目,《直通990》节目一年多来解决了4000多件听众求助,“走”出了一条服务型的“群众路线”,“转”你播我听为“你有困难大家帮”,“改”老套的播音风格为“为民说话”的亲切语言体系。
2、贴近群众,传播“正能量”。面对道德建设类栏目普遍的收视率压力,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以情动人的节目就会成功。《大爱东方》栏目的年轻团队,积极感悟和传递拍摄对象的内心世界,微博的大量转发以及各界的表扬都体现了该栏目的影响力。
3、贴近群众,歌颂普通劳动者。我们“走基层”,除了走社区、走乡村,更要走工厂、走港口、走市场、走金融机构、走科研文化单位。《劳动最光荣》栏目坚持让普通劳动者真正成为主角,向观众传递这样一种价值观:在这个社会上,值得歌颂和学习的不只是那些成功人士,还有普通的一线劳动者。
作为新闻宣传方法论的“走转改”
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要建立“走转改”这座桥梁,首先要懂得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它。广播电视台深入开展“走转改”必须认清上海舆论宣传的需求,符合广播电视的特点。
(一)避免两个倾向。
1、避免“阴暗化”。目前,仍有不少编辑记者将“走基层”理解为访贫问苦、遍看世间不公。事实上,我们的基层不总是穷苦的、负面的、阴暗的。“走基层”就是要在基层群众中挖掘健康、闪光、向上的价值观,承担我们作为主流媒体宣传光明的、向善的、正面的、全社会认同的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和使命,这一点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在心。
2、避免“碎片化”。现在部分编辑记者中有这样一种心态,走基层、走一线,无非就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听,原汁原味地简单呈现出来。这恰恰正是需要警惕的表象化、碎片化倾向。我们现在缺的不是一线的画面,而是画面后的那根红线,即思想和灵魂。如果心中没有思考,胸中没有全局,“走基层”就难踩到“实处”。
(二)避免三个误区。
1、走基层不等于走底层。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田间、地头、煤矿”对其简单定义。上海最需要的是来自改革发展前沿的报道。我们要力求推出更多更好的符合城市定位、反映先行转型的代表作。
2、转作风不简单等于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更必须有科学、求实、专业的工作作风。
3、改文风不等于说俚语。“改文风”要求我们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同时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每个节目中都应该体现符合频道频率受众定位的语言,是我们改进文风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