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2-23 2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拼速度,雄安拼什么?答案来了!
原创 2018-02-23 内参君 anxinneican
▲白洋淀。 朱金长老师/摄
2月23日,大年初八。
一年前的今天,大领导走在白洋淀长廊上,极目远眺。
安新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因为这次到访,随后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整整一年后,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节后上班的第一个会议,议题对准了雄安新区规划。
时隔一年,从零开始的新区规划编制工作,终于“取得重要进展”。
那么,此次开年第一个会议,都传递了什么信号呢?公众号“安新内参”做一个简要解读。
在我看来,此次会议的关键词只有一个:质量。
“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对……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人都很清楚,改革开放之初,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严重落后,“速度”一词成为了当时的关键词。“深圳速度”、“中国速度”等词汇一度成为社会流行语,且持续数年。
经济发展之初,全力提速并着力“步子迈大一点”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单纯追求速度,带来了很多后遗症,甚至有些项目急于上马,完全置生态于不顾;
二是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的速度降了下来,出现了下行风险,发展中的问题不断积蓄,大城市病、环境问题等全部暴露出来。
这个时候,在刚刚结束的这次会议上,“质量”出现了。
就像一个创业公司,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多数是并不太在乎跑姿的,而核心诉求就是要跑起来、跑得快,跑过别人,从而迅速摧城拔寨、攻城略地。至于发型是否跑乱了,衬衫是否跑丢了纽扣,并不是优先级最高的。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决策,中国以“中国速度”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并让许多国家和地区搭上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快车。
今年,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我们从“速度”转向“质量”,并以雄安新区为样板,以此向全国辐射、复制、推广,联系曾经数年来的“多拉快跑”之后的弊病,无疑这样的转型,其意义是巨大且深远的。
从这个角度看,雄安新区规划编制工作迟迟未能出台,似乎就找到了答案。这个瞄准质量靶心的深度转型,决定了规划和建设都将是一场精品战役。
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中国走完这一步,用了整整40年。
40年,中国经济开始正衣冠、照镜子,开始往高点定位进发。无论是对雄安、雄安百姓,还是对整个中国,这样的转变,价值连城。
棒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从一开始就朝着成为榜样去做,压力无疑是巨大的。此次会议强调,要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这对于雄安所有规划者、建设者来说,既是压力,更是动力。
建成什么样才是样板,我相信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建成之后是不是样板,我相信没有人看不清。这便是压力。
如果说40年前抓速度是国人之幸,让很多人迅速奔向了富裕,那么,40年后抓质量则恰逢其时,它会让更多人在职住问题上更加有品质,切实解决已经发生了变化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
因此,从这次会议上也可以看出,对雄安新区的定位,是和大领导提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脉相承的。
当然,基于雄安三县当下的现实情况,在公众号“安新内参”看来,确保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兼顾效率应该会更加完美。
就像一场考试,卷面整洁、准确率极高是我们对质量的诉求,但按时交卷同样也是一场完美考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外,我们从这次会议的电稿中高兴地看到,“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构建合理城市空间布局”被再度确认。不破坏白洋淀原貌,不以创新之名挑战自然规律,是雄安新区未来之福。
我们期待一个独具中华风范,洋溢淀泊风光,飘荡创新风尚的雄安新城;同时,更加期待一个处处饱含科技智慧,极大缩短办事流程,深度提升生活品质的智能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