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zimmer89 于 2025-11-25 10:16 编辑
我在前边回复里讲过两遍了,其他人也有提到,具体你可以向前翻看。
主要就是两方面:
1. 公交未能有效做好在连接地铁站与目的地之间的“最后几公里”的配套。早晚高峰时段,公交车间隔时间过长,可靠性低。
直接降低了市民选择“公交+地铁”组合出行的意愿,通勤客流不得不转向电动车和私家车,使得公交系统在为地铁汇集和输送客流方面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导致了地铁客流低。
2. 私家车与公共交通陷入“等待博弈”的僵局
私家车期望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密度、准点率)得到显著改善后,再考虑放弃私家车,转向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则期望先有足够多的市民放弃私家车,形成稳定且庞大的客流需求后,再据此增加班次、优化线路。
最简单的,涵青桥地铁站到2.5产业园之间有大量的潜在的通勤客流,但由于现在这最后2公里接驳很差,导致客流放弃地铁转向私家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