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8-14 16: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xilibra 于 2015-8-14 16:26 编辑
我觉得鸡丝说的很对,省内最标准的大城市唯南京之外无出其右,谈论南京毫无意义。
从无锡本身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讲,为什么无锡的产业转型到目前为止不见起色?我觉得无锡本身的问题在于从领先的工业城市变成了落后的工业城市。
从民营企业草创的时代开始,无锡本土涌现了很多轻工业方面的优秀企业,有很多耳熟能详的终端消费品,那段时间正是无锡最辉煌的时期,从民国时代的各种纺纱厂面粉厂,到7,80年代的菊花牌电风扇,红梅电视机,都是直面消费者的品牌,但是到今天为止无一剩下,全被大浪淘沙冲走了。现在的无锡工业绝大部分是在给别人做配套,说难听点就是做代工,担负的功能就是原材料生产加工然后供应给终端甚至非终端客户。作为轻工产业发家的城市,民营私营制的诞生地,无锡的轻工产业却从直接向市场向消费者兜里挖钱的利益链分配顶端落到了末端,靠出卖简单劳动力和加工技术分到一杯残羹剩饭,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倒退?
代加工厂缺失的还不止是利益,最主要的是自绝了后路,把通往三产的路给自己堵死了。不直面消费者意味着不需要营销,策划,客服;不需要工业设计;不需要大规模的IT部门……
无锡抱着国家工业设计园,却没有需要大规模工业设计的知名企业;有国家软件园,却没有软件品牌,这样下去除了外包之外还有什么路可走?而外包正是这些行业里的代加工厂,跟无锡工业又站到了同样尴尬的位置。
没有自主品牌,连知名品牌的总部或者功能基地都吸引不到,无锡这样下去,我们的产业转型何时能成功?
后来搞530,作为急功近利的政府主导投资平台,与之相比就算国内天使投资拿着自己的钱投资成功率也就在10%左右,你让一帮“专家”“官员”拿着别人(政府)的钱投资,这样的投资回报率能有多少?又怎么能避免其中出现的欺诈,腐败?
所以要我说,产业结构的问题源自于无锡本身企业及政府眼光的问题。企业家只赚快钱,只赚好赚的钱,不舍得投资,不舍得开发上下游,不舍得直面市场自负盈亏,安于给别人做代工的现状——毕竟搞市场难,搞生产容易;政府只喜欢大项目,落地就有税收回报的大工业项目,对直面市场的轻工产业没有重视——毕竟搞本土企业难,搞外包载体容易。失去了敢为人先的精神,无锡现在已然失去了立市之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