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2-24 22: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江苏网2月24日讯 马年伊始,江南春雨不绝。位于无锡太湖新城雪浪山脚下的蠡湖大道、具区路交叉口附近,一座高达38.8米的“紫砂壶”造型建筑悄然矗立。起伏滚圆、凹凸有致,伴随着优美弧度曲线的造型,让人不禁联想起了闻名天下的无锡宜兴紫砂壶。让人啧啧称赞的是,建筑中上部还有一只“撅”起的“小嘴”,真是“萌”翻了天,引得不少年轻人掏出手机拍摄不止。一时间,各大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报章杂志等传媒平台出现了海量般不同角度、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壶照”。人们通过各种网络,对于这一“紫砂壶”建筑给予了五花八门、千奇百态的评价。
搜索网友留言,采访专家学者,聆听市民心声,呈现出的是诸多赞誉、些许吐槽、点滴思考……这座位于无锡滨湖区的世界最高“紫砂壶”建筑,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值得追寻。这一现代建筑呈现的文化张力和自信,以及对于民族文化的现代表述和国际视野,更是值得观照和聚焦。
太湖先民先将陶土制成各种实用器皿,绵延了相当长时间,
其后才有紫砂器具,并一直实现了实用和艺术的统一
“这幢建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文化内涵深植于这块土地,与这里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昨天,无锡市历史学会会长、文史专家汤可可告诉记者,就“紫砂壶”本体而言,太湖先民先将陶土制成各种实用器皿,绵延了相当长时间,其后才有紫砂器具,并一直实现了实用和艺术的统一。
早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太湖流域稻作农业及捕鱼、饲养家畜综合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原始手工业呈现蓬勃生长的态势。除了石、木等器具外,陶器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陶器的几何纹饰与铜器纹饰交互并用,无锡人创制出薄胎、刻纹的独特工艺。约五六百年前,作为陶器的一种,紫砂壶正式诞生了,其中以宜兴紫砂为最佳。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实用器具”,是紫砂壶存在和发展主线,一直没有改变。从这一点而言,这一无锡文化中蕴含的务实精神,正是吴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
“百鸟朝凤”的壶型,暗合无锡城市徽标“玉飞凤”,
昭示着改革创新的蓬勃朝气
翻阅无锡本地一家网络论坛,对于“紫砂壶”建筑的造型艺术说法多多。网友“健康第一”在微博中提出,“紫砂壶”建筑采用的“百鸟朝凤”的壶型,暗合无锡城市徽标“玉飞凤”,飞翔的艺术设计,昭示着改革创新的蓬勃朝气。
无锡鸿山战国贵族墓曾出土了三枚玉飞凤,并被列入“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两面用微雕工艺阴刻细密的鳞形纹和羽线纹,体态优雅饱满,是国内发现最早的微雕玉器。长期研究吴文化的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冯冬泉认为,将两者比较,造型上确有相似之处。而此前,也有学者指出,紫砂陶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当时的越国大夫范蠡,与西施退隐五湖,教会当地乡民制陶工艺,成为名满天下的“陶朱公”。其后,明武宗正德年间,紫砂制成壶。由此,紫砂壶开始名家辈出、精品不断。
也有网友指出,百鸟朝凤壶,意寓传统吉祥元素和创新理念的融合,对于无锡而言,其成为太湖之畔的人文坐标并不为过。
江南大学教授徐立青表示,地标的含义更多强调的是该建筑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力,地标性建筑需要有历史与文化因子的凝结。“紫砂壶带来更多的是无锡独特文化力的辐射,对江南水乡的生产方式、居民生活标本的保存。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幢建筑可以成为区域文化地标,”冯冬泉说。
以朱为主调的壶色,凸显着紫砂的本色,
代表着一种文化自信、自强
对于壶色,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话题。据了解,朱、紫、米黄三色为紫砂的本色。而由钢架结构搭建的“紫砂壶”,采用的主色调是仿紫砂的朱色。“朱色是中国传统色彩名称,体现喜庆的内涵之余,更多的是一种沉稳和内敛,代表着一种文化自信、自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李道国告诉记者。
“定于本月底对外开放的‘紫砂壶’,将展示无锡泥人、锡绣等众多包含地域元素的文化产品……”据“紫砂壶”建筑设计施工方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一建筑蕴含“礼”元素,不仅仅是无锡的人文地标,更是中华文化立足长三角,面向世界的文化表达;是无锡对话世界,诚邀全球宾朋的窗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自信与镕铸,已经化为这幢建筑给予这块土地的文化印痕,并随着绵绵春雨一起,浸润这块发展的沃土,汇入雪浪山下的长广溪、蠡湖、太湖……这是一次无锡文化的春天述说,在网络上下热烈述说,在中国江南名城——无锡述说。
夏冬
原标题: 太湖雪浪山下矗立“紫砂壶”建筑启示录
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4/02/24/020354595.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