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8 23: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简称“永纱”),前名为永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的华侨资本创立的近代棉纺织企业,规模之大,在民族棉纺织工业中仅次于申新纺织公司。创始人郭乐,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澳大利亚谋生,先帮人种菜,后与同乡侨民合资办永安果栏。光绪三十三年,郭乐及其弟郭泉等人在华侨中招股集资,创设香港永安百货公司,接着在广州办大东酒店等企业。郭棣活(1904~1986)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市。香港圣士提取小学毕业。民国7年(1918年)就读广州岭南中学,直升岭南大学。民国12年7月毕业,赴美国麻省纽毕德佛学院攻读纺织工程。民国16年,毕业考试全学院第一,获美国棉纺同业组织奖牌。同年回国。
民国10年(1921年)4月,由郭乐及其弟郭顺等人主持筹建永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民国11年6月创立,郭乐任董事长,郭顺任总经理。在华侨600万银元股本中,郭乐嫡系家属股权仅占2.56%,永安各联号股权占19.45%,其余77.99%股权均为大量散户。郭乐善待股东,取信于股东,以少量股权实现对“永纱”的控制。“永纱”向美国购置纺锭3.07万枚,民国11年9月开工生产,为永安纺织第一厂。同年,向英国购买织机510台,民国13年投产。民国14年1月,以159万银两收买位于吴淞的大中华纱厂,有纺锭4.55万枚,线锭4800枚,改名为永安纺织第二厂。民国17年4月,以128万银两盘进鸿裕纱厂,改名为永安纺织第三厂,有纺锭3.8万枚,织机240台。原厂设备差,产品质量低,郭乐、郭顺调派留学美国攻读纺织专业毕业回国的侄子郭棣活为工程师,对三厂进行技术改造,更换钢丝针布、罗拉、钢领等机件;添置新的拆包机和清棉机;细纱机全部改为单机传动;改进车间的通风和采光条件;重新装置喷雾器等。又增添英国泼拉脱纺锭2.5万枚,扩建厂房,成为具有6.3万枚纺锭规模的棉纺厂。
“永纱”在南通、郑州等4处设立分庄,收购原棉,在汉口、广州等6处设立分庄或代理处推销纱、布,还在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设立5个代理处推销产品。民国18年利润达306万银元,是民国16年的4.08倍。民国18年,在永安二厂内西端空地兴建厂房,筹建永安四厂。共有纺锭6万枚,并自设发电厂,减低成本。民国20年11月,位于平凉路的纬通纱厂因投机失败停业清理,由“永纱”投资,合股经营,集股120万银元,双方各占半数,改组为纬通合记纱厂,有纺锭2.8万枚,由郭顺为董事长兼总经理。民国22年,“永纱”收买另一半股份,实现兼并。同年,又在永安一厂附近处兴建印染厂,设备大部分向英国订购,共有漂染整理机244台,锅炉2座,于民国24年建成投产,每月可漂染坯布13万匹(每匹36.576米)以上,是当时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印染厂,定名为大华印染厂,由郭棣超担任印染技术主管。郭氏还不惜重金聘用外籍专家及留学生骆乾伯、雷炳林、吴大鼎等。“永纱”在30年代初,逐步建立分步分类的成本计算制度,总办事处建立成本科,各厂设立成本会计员和建立车间原始记录制度。生产品种有棉纱27种,棉线13种,棉布达81种,以“金城”、“大鹏”为商标的纱、布行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
“永纱”曾在二、四厂扩建修机间,从制造零件着手,发展纺机制造。民国25年计划建立纺织机器厂,向德国订购精密工作母机。因民国26年日军侵华,二、四厂被占,建厂计划中断。后在租界内的永安三厂空地建造厂房,制造纺锭1万余枚及梳棉机大辊筒。又因太平洋战争爆发,主要机器均被日军掠去,自制全套纺机事业终未实现。“永纱”创业15年,发展成为5家纺织厂和1家印染厂的纺、织、印、染全能企业公司。到民国25年拥有纺锭25.6万枚,线锭3.19万枚,织机1542台,印染机244台,在上海民族棉纺织业中纺锭占23%,线锭占26%,织机占17.61%。职工13000余人。纺锭、织机都是引进当时英、美、德等国先进设备,二、四厂的德式电气白金烧毛机,烧毛匀净,光洁美观,被视为“专利品”安装于密室。“永纱”在同业中享有设备好、技术精、管理严的美誉。
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永安二、四厂沦陷,部分厂房建筑及机器设备被战火所毁。永安一厂及大华印染厂被日军占领,改为“日本陆军野战病院”。纬通合记纱厂也被日军占驻,新仓库物资被日军劫掠。永安三厂遭日机轰炸,10余工人罹难。据统计总计损失:棉花4.79万担,棉纱1266吨,坯布和色布701万米,纺锭4万枚,按当年价格计算共达法币852万元,折合美金250万元。日本军部作为“战利品”,将永安二、四厂交由日商裕丰纱厂管理,永安一厂由日商日华纱厂管理,纬通合记纱厂由日商丰田纱厂管理,大华印染厂由日商同兴纱厂管理。“永纱”系统各厂,除三厂以外,均处于日军军管之下。
“永纱”为收回被占产权,与美商在民国27年3月合组“大美企业公司”,作为“永纱”的“母公司”,由大美总裁吉利兰出面与日军交涉。日军要郭乐亲自出面谈判,郭避走香港。后经几度洽商,日军虽承认大美对永安二、四厂的管理权,但以与日商纱厂合作经营为条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永安三厂也被视为“敌产”实施军管。民国31年5月,日军宣扬“中日亲善”发还永安三厂。同年8月,永安二、四厂与日商裕丰纱厂签订合作合约,组成永丰企业公司,10月解除“军管理”。11月下旬,永安一厂与日华纱厂签约组成永华公司共同经营,大华印染厂与同兴纱厂签约组成永兴公司共同经营,两厂于12月8日也解除“军管理”。纬通合记纱厂于民国32年7月发还,虽未与日厂合作,但被勒索“清算金”103万日元。日伪统治时期,“永纱”生产日益萎缩,唯有处于“孤岛”畸形繁荣的三厂,从民国26~30年的五年中,获得2292万元(法币)巨利。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以“永纱”曾与日军合作为由,查封永安一、二、四厂,大华厂,纬通合记纱厂及新仓库。民国34年11月,郭顺离沪赴美,郭棣活任副总经理,主持全盘工作。后经多方活动,花去许多“运动费”,各厂得以陆续归还,修复开车。民国35年8月,纬通合记纱厂改名为永安五厂,大华印染厂改名为永安印染厂。10月,“永纱”共开出纺锭14.5万枚,织机1080台,印染全部开齐。民国36年,“永纱”年产棉纱15240吨、棉布3032万米,获利1.16亿元(法币),但棉纱产量仍低于民国22年的25400吨,棉布低于民国20年的4206万米。民国37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采取限价政策,“永纱”被迫售出棉纱1321吨。9月2日,郭棣活被警局传押,摊派勒索,仅“美金公债”一项,就交付黄金6208两,美钞10万元,及细布162.4万米。至解放前夕,“永纱”已困难重重,濒临瘫痪。上海解放后,永安各厂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代纺代织,统购统销,克服困难,逐步恢复生产。郭棣活热爱祖国,对发展生产充满信心,决定将解放前在国外订购的一批纺织机械和原料运回国内,支持国家建设。这批物资有瑞士制造的7000千瓦汽轮机组一套,1万枚纺锭机器设备和6000包美国棉花,价值250万美元。
1954年,永安和申新纺织公司与安徽省合作在合肥市筹建安徽第一棉纺织厂,资金3300亿元(旧人民币),其中“永纱”投资20%,于1957年6月5日正式投产,是全国第一家兴建的公私合营棉纺织厂,有纺锭5万枚,织机1728台。1954年4月,“永纱”申请合营委员会成立,1955年9月28日正式宣布实行公私合营。核定资产总额为3600万元。郭棣活任永安纺织印染总管理处总经理。1957年2月,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成立,郭棣活任经理。永安总管理处于1966年10月撤销。永安二、四厂于1955年9月公私合营时,改名为永安第二棉纺织厂,1958年国庆前夕,与国棉八厂合并,定名为国营上海第八棉纺织厂。永安三厂于1960年8月转为上海无线电三厂。永安五厂于1960年撤并,厂址为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所用。永安一厂与永安印染厂在1960年合并,取名永安棉纺织印染厂,1966年10月改为上海第二十九棉纺织印染厂。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