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7-2 10: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名从事房地产租赁多年的人士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国内之所以频频出现超高大厦,一方面与政府的鼓励和推动是分不开的,“有了地标性建筑,肯定面子上好看,对当地的经济也可能有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与企业领导人的好大喜功也有关系,“企业家头脑一热,觉得能在房屋租赁、周边商业开发中获得巨大利益。但以办公楼为例,事实上超高层建筑的房屋租赁并不太好”。他认为,一旦在资金和政策上出现一些问题,远大集团的高楼计划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别忘了,史玉柱当年就是因为建巨人大厦破产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则对此事持保留态度。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远大建设世界第一大厦,肯定有当地政府部门的因素,“相比拉动经济发展,它实际上还有一个广告效应在里面。一说要建高楼,肯定会引发更多的关注,让大家对它感兴趣”。
至于7个月内能否建成高楼,于建嵘认为还是要遵循科学的规律,严格审批和规划。对于目前流行的“高楼导致经济衰退”的论断,他认为,不管是建高楼还是建矮楼,并不等于经济一定要衰退,建高楼与经济的衰退没有必然联系。“难道光建矮楼,经济就不衰退了?”经济的发展还是要看资源、投资、消费等方面的情况。高楼一旦建成,就会成为地标性的建筑,也可能会拉动附近的房地产发展,促进旅游发展,“他们是这么想的,但是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则另当别论”。
现代化不等于建高楼
——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
■本报见习记者 彭科峰
《中国科学报》:从建筑规划的角度来看,838米的高楼要在7个月内建成,远大此举是不是有夸大其词的嫌疑?
李迅:应该说,远大集团是有这个嫌疑。因为在此之前,全世界都没有这么高的楼。远大可能是打算做一个形象工程,但是能否7个月完工,这应该是要打问号的。
《中国科学报》:怎么看国内城市建设摩天大楼的现象?
李迅:应该是心态的问题吧,有些地方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有很多人认为高就是好,其实不一定是这样。城市的现代化不一定就用“高”来代替,并不只是建高楼。当然,“高”现在也是一种趋势了,因为资源紧张,现在的城市都是向上或向下发展,上天入地嘛。
建高楼可能是现在的一种潮流吧。这也不是中国独有的,像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也都有很多高楼,迪拜塔也是这样。
《中国科学报》:以“天空城市”为例,目前的高层建筑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李迅:远大的这个建筑是超高层,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比如发生火灾的话,消防问题怎么解决。另外安全性也非常重要,发生地震怎么办?此外,还有舒适性、经济性、技术的可靠性,这些都需要仔细考量。
《中国科学报》:有一种观点认为,摩天大楼立项之时,是经济过热时期;而摩天大楼建成之日,即是经济衰退之时。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李迅:这个观点有点过于绝对。但是建设高楼可以作理性分析,它的投入产出比是可以提前做的,做完之后再来谈。每一栋楼都有各自的具体情况,不能这么绝对。
《中国科学报》:现在中西部地区也在大力建设高楼,这是否和地方政府追求GDP、追求政绩有关?
李迅:肯定是有关系的,建高楼有一种连带的效应。但是中西部地区是不是一定要建高楼,这个可以讨论。因为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不确定性,存在变数。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埃菲尔铁塔,当时全巴黎的人都骂它,觉得不应该建,但现在它已经成为巴黎的象征。所以说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地方政府热衷追求建高楼,我觉得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讨论。
《中国科学报》:中西部地区建设摩天大楼,出租率以及企业盈利率是否很难有保障?
李迅:那也不能绝对来看。我国的情况比较复杂,也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说,中西部地区高层建筑的招租率就一定低。如果这个地区有一些创意产业发达的话,也可能会形成规模效应,拉动经济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从城市化进程来看,一个地区的高楼是不是越多越好?
李迅:从总体趋势来说,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目前高楼的密度相对集中,高层建筑也是比较多的。像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上海,都是高楼特别多。这一点和欧洲、北美国家还不一样,我们这边的楼比较高一点,将来我们的高楼数量肯定是要超过他们的。
另外,目前从技术发展的角度也能够支撑高楼的建设。建高楼也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讨论的问题。高楼本身是一种节约资源的方式,不能一味地指责。总体趋势来说,建设高层建筑是对的,但是不是一定要建超高层建筑,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求快不如求稳
远大的高楼梦,看似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作为一个在中央空调领域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型企业,远大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无疑有足够的发言权,对于建筑的智能化似乎也能沾上边。但遗憾的是,建高楼并不等于卖空调,隔行如隔山。在商业世界里,你可以在某个领域很专业,却不能做到所有领域都是行家。毕竟,精明如史玉柱者,二度翻身依靠的还是自己10多年前熟悉的保健品。但对于远大这样一个仅仅建造了两三个建筑物之后,就敢于喊出两个月内组装成一栋220层大楼的企业,其举动着实让人难以相信。220层的高楼,可不是7个30层的酒店叠加组装那么简单。越往高处修建,任何一个细小的误差都有可能导致整栋建筑毁于一旦。
当然,远大也未必真打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完成从审批、打地基到组装838米高楼的计划,最精明莫过于商人,这样的口号,不喊白不喊,反正到时推迟建设也有的是理由;喊了不白喊,至少给企业起到宣传效应。君不见,短短半月内,远大与世界第一高楼已经成功地成为网络搜索的热词。
回顾这几年,其实国内各大城市试图实现高楼梦的并不仅仅是长沙一地,武汉、深圳,大家都在比着建,似乎自家的地盘内没个摩天大厦,都羞于见人一样。攀比的心态,自古有之,但在时下的中国,不管什么领域,似乎特别多。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其实是一种自卑的心态,是“因为你有,所以我也要有”,大家都来比着建,而不是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线。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反映了在这个转型时期,整个社会浮躁的心态。科技日新月异,周遭的社会也在快速发生变化,在忙碌的社会里,个人也好,城市或者企业的决策者也好,都在追随着他人的步伐,试图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最快的更新,获得最多的效益。当快成为一种世俗文化的代名词时,出现这样号称要两个月组建220层高楼的“壮举”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记者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停下自己的脚步,思考下如何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如何确保高楼的根基稳固和安全性能,而不是一味强调“加速度”。因为再快的速度,再高的大楼,也总会有一天被他人超越。(小彭)
《中国科学报》 (2012-07-02 A3 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