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2-26 01: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竹书纪年》被国内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是野史,不仅出土时间地点存在争议,而且与儒家史书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
邯郸网友读书读一半就来卖弄,还需要我在这里费劲向小学生解释:就算是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是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里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邯郸”是竹书纪年成书时地名的指代,好比是说“涿州古称范阳,距北京多少公里”之类。“北京”能说自古就叫北京吗,显然不是。这是《竹书纪年》在魏国史官记事过程中用的地名,当时“邯郸”才作为地名出现,而不是古有“邯郸”这个地名。而且这句话的意思是阐释“殷”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南面是朝歌,北面是“邯郸沙丘”这个地方(沙丘显然是邯郸境内的一个地方,而不是邯郸)。然后“稍大其邑”,作为“离宫别馆”,在“殷”附近建了离宫别馆。邯郸网友古文不通,还能理解成在邯郸建离宫别馆。
此外,文献资料又显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多处地名“甘”的记载,有学者认为“甘”地即今邯郸。今考证认为,邯郸西部有甘(邯)山,即紫山。紫山因山石多紫石英,呈紫红色,故为“丹”。城廓从邑(阝),因名“邯丹阝”,略写为“甘丹”(handan)。换言之,“邯丹阝”地名起意于邯山到此而尽,故名“邯丹阝”。到战国后期,不再使用“邯丹阝”,而是写作“邯单”。自秦代开始,写法逐渐定型为“邯郸”,并沿用至今。
所以说殷时候根本没有“邯郸”这个地名,把甲骨文“甘”认作“邯郸”完全是瞎猜的。从“邯丹”到“邯郸”什么所谓的3000年不改名?在骗谁呢。查阅其他史料,更没有在战国以前出现“邯郸”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以“邯郸午”出现,大夫“午”所在这个地方才应该是“邯郸”第一次出现在史书。在后面赵国定都这个地方,是因为战国由青铜器进入铁器时代,这个地方有露天铁矿。在青铜器时代,这个地方没有发展是很正常的,直至有了铁器才有了“邯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