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9-9 09: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阳过去有什么?
汉阳人活动的地方主要在月湖、龟山以南。
过去每天夏天汉江硚口这边都是下河游泳 ...
kiraken 发表于 2015-9-8 18:46 
你要谈过去谈不完的啊,亲,谈过去,汉阳是武汉最古老的城区,整个汉口都是汉阳分出来的。
汉阳的人谁跟你说一定活动在龟山南部啊?再者,龟山也只有那么宽,古琴台到武胜路又不过龟山,王家湾到宗关也不过龟山。
而且汉水游泳,这真的是一直都有啊!
—————————————————————————————————————————
PS:你不够了解汉阳区,可以看汉阳文史300问,我这里有很多资料
我只是建议汉江十景发展起来,别的我也没硬拉汉口汉阳合并,亲,不要误会了,桥口大部分还是建议划入汉口区的!
“武汉双城对峙”的概念最初由胡林翼在湖北任巡抚等职期间(清咸丰四年至十一年,即1854—1861年)提出,指的是武昌和汉阳两座城夹江相对而立。有人说武汉双城对峙从唐朝或说隋朝开始,我们认为,武汉这种双城对峙的格局始于三国时期,至清代中期,持续了1600余年。
武汉双城对峙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自三国初至隋代,双城的主要功能为军事城堡兼行政治所,双城对峙实为军事上的对抗或唇齿相依,其名称与“武汉”二字无关。第二阶段从隋代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双城的主要功能转变为两个地方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双城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其名称才分别使用“武昌”、“汉阳”。
地处长江北岸的汉阳地区为长江与汉水交汇的军事要冲,在东汉末已有却月城、江夏城两座军事城堡。却月城是武汉中心城区最早出现的军事城堡,约筑于东汉建安年前(197年前),东汉建安年间频繁的战争使这座城堡丧失军事功能,于是汉末刘琦任江夏郡太守另筑起江夏城。不久,刘琦亡故,江夏城被吴军、魏军轮番占领。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吴军在江夏城长江对岸筑起夏口城,拥水师觑视江北的江夏城,从而形成长江两岸双城夹江对峙的格局。
吴军以夏口城为前方大本营,终于在丧失江夏城之后10年夺回此城,因其在夏口城设有江夏郡,将江夏城更名为鲁山城,取纪念鲁肃之意,并设鲁山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夏口城的军事大本营及行政治所的功能进一步强化,进而成为南朝恃以与北朝隔江而治的大本营。此时江北的却月城作为县级行政治所沿续到南朝宋泰始六年(470年),鲁山城仍常作为军事城堡使用,此外,鲁山(今龟山)、梅子山、赫山等处还曾筑汉口城、萧公城、马骑城3座军事城堡。
隋朝统一中国后,在江北大别山(今龟山)设汉津县治,大业二年(606年)改名汉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建沔州城,又名汉阳城。江南的夏口城在唐时又称为江夏城、鄂州城、武昌城。武昌和汉阳双城对峙从此成为两个分别设置州(府、军)、县两级行政机构的地方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军事上唇齿相依,商旅往来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唐代李白经常来往于武昌和汉阳,将两城合称为“武阳”,也将汉阳、武昌分别称为“江城”。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武昌和汉阳始被合称为“武汉”,进一步确认了两城相融的特点。
清代,汉口镇发展迅猛,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重镇。同治三年(1864年),汉口镇西北修筑城堡。至此,虽然汉口镇仍然隶属汉阳县,但从城市格局上可以说武汉已经是武(武昌)、阳(汉阳)、夏(夏口,即汉口)三城鼎立。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阳夏分治”,汉口镇行政上升级为夏口厅,相当于今县级市的建制,隶属于汉阳府,从行政上确立了武阳夏三城(三镇)鼎立的地位,完全结束了武汉双城对峙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