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9-26 21: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雄安进行时
按照规划,雄安新区是在保定市原有辖区内进行规划建设。保定自古以来就是京畿重地,其地势险要,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一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中心。从“保定”到“雄安新区”,无不体现保定及其辖区作为京畿门户的重要性。
从历史成因和历史地位来看,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元帝取“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设“保定路”,保定因此得城名;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朝改“保定路”为“保定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清政府在保定设立直隶总督署,至1911年清朝灭亡,直隶总督一直在保定驻扎。直隶总督署管辖包括今天津、河北大部与河南、山东小部的军民政务。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晚清又兼北洋大臣,因此直隶总督在清九大总督排位中居于首位;新中国建立后,保定仍为河北省会;1958年,河北省会迁往天津;1966 年,省会再度返迁保定;1968年,省会迁往石家庄。
从保定的区位来说,它是连接冀东北部廊坊区块、冀西南部石家庄区块的中心节点城市。无论是在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还是在河北省的《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保定都具有重要的中心枢纽作用,它也是京津与冀西南部腹地之间进行资源对接的节点城市。
可以说,选保定这样一座既有区位优势,又有厚重人文历史的城市进行规划,建设一座按照新时期国际化标准建设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有其政策的必然性。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唐山一直是河北省选择的一体化方向。1981年,原国家计委牵头编写制定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涵盖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和唐山,涉及交通、产业规划、环保等方面。 在现存可查的资料中,这是政府部门研究京津冀一体化的开端。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京津两座城市要打造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同年8月,他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次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也明确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当年3月,李克强总理将“京津冀一体化”写入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
北京和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开始了各自的新一轮规划。河北省相关规划明确提出了在保定建“集中承载地”的构想。2014年3月,《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保定将作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随后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
201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框架》 作出批示,“目前京津冀三地发展差距较大,不能搞齐步走、平面推进,也不能继续扩大差距,应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同年底,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降低北京人口密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时提出“多点一城、老城重组”的思路。“一城”就是要研究思考在北京之外建设新城问题。随后,选址工作启动。
“一城”的构想在此之前已经在学术界成为共识。2013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领衔的课题组在出版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下称“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畿辅新区”概念。报告认为,为了保证首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功能,需要在中心城区之外的地区寻找合适地点,安置新增、转移和扩建的国家机构和首都职能。报告同时建议,选择北京新机场周边的大兴南部、廊坊市区、固安、永清、涿州、武清等地区,成立跨省市便捷的“畿辅新区”,将部分国家行政职能、企业总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驻京机构等迁至此,结合临空产业和服务业,合理布局,使其发展成为京津冀新的增长区域,成为推动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发展的新引擎。
2015年4月2日和4月30日,习近平先后主持召开会议研究《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三地的具体功能定位: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先行示范区;河北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根据《规划纲要》,保定被纳入“中部核心功能区”,列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把京保石发展轴作为三大发展轴重点打造,明确提出“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在顶层设计上确立了保定的战略地位。
2015年6月,《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此后,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河北省层面,对于“集中承载地”的表述开始增多。根据河北省的规划,保定市被赋予了“集中承载地”建设的功能定位。2016年,河北省在多份官方文件中提到“集中承载地”建设的问题。
2016年2月2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专题会议,研究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的问题;3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确定了新区规划选址,同意定名为“雄安新区”;5月27日,“雄安新区”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汇报稿标题中——《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有关情况的汇报》。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批准的首都功能拓展区,同上海浦东、广东深圳那样具有全国意义,这个定位一定要把握好。”
2016年7月31日至8月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召集国家发展改革委、河北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同进一步完善新区实施方案。至此,从“集中承载地”具体为“雄安新区”的战略构想瓜落蒂熟,进入落地阶段。
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