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磅发布!副中心教育、医疗、地铁、商业、公园…这都有——
11月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专场。通州区政 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 委宣传部对 外 新闻 处处长叶昶主持。
通州区委副书 记、区 长郑皓: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我们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十四五”期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6%,今年前三季度增长10.9%、全市第2。
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行政办公区全面投用,市级行政机关完成搬迁,运河商务区初具规模,文化旅游区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
01以千亿投资构筑高品质的城市功能
2016年城市副中心启动建设至今,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600亿元,连续5年保持千亿元以上,建安投资总量连续6年全市第一,实现了投资结构优化、功能系统重构、承载能力跃升,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政 府主导向社会主导转变的多元投资格局,社会投资占比增至七成以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在30%、近五年投资规模超1500亿元,2025年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投资规模达到415亿元。
二是从空间拓展到品质提升的结构性优化,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引领优质资源集聚,六环高线公园缝合城市空间,大运河生态文明带历史性焕发新活力。
三是从功能承接到集聚发展的内涵式提升,市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促进公共服务质的飞跃,“十四五”期间新增学位6万余个,全区医疗机构床位数较2020年增长50%。区域协同推动更大范围共建共享,36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十四五”期间,我们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快速拉开城市框架,构筑起城市的“四梁八柱”。广渠路东延、东六环入地改造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工程接续建成。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民生领域的重点项目建成投用。环球影城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湾里”商业娱乐综合体年底开业,北京海昌海洋公园、顶点公园加快建设,北投集团总部大楼、首旅集团总部大厦落成投用,实现了“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
今年,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具备投运条件。这个区域未来将成为引领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门户节点和动力引擎,主要有三个亮点:
一是产城融合,聚焦国际化商务区功能定位,区域内规划产业空间143万平方米,华夏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国资公司等8家市属国企总部选址落地。
二是职住平衡,这里居住空间建筑规模近百万平方米,将建设“好房子”“好社区”,打造花园式的“好街区”。新建优质学校,配建沉浸式商街,小街区、密路网确保出行畅通,3条地铁线路高效换乘。今年,枢纽周边推出了总建筑规模22万平方米的商品住宅项目,9月份项目一期一经上市,就创下当期北京新房市场首开成交记录,展现了副中心的吸引力和市场关注度。
三是水岸融合,构建区域慢行系统,串联六环高线公园、站前公园、社区公园。结合大运河“四桥六岸”世界级魅力水岸建设,设置运河码头、景观平台,植入运河夜跑、水景演艺等场景,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和活力节点。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保持每年千亿级投资规模,重点投向产业升级、文商旅体、城市更新等各个领域,做好市政交通、公共服务等保障,滚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城市功能提质升级。
02以内生动力倍增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我们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促进先进制造、现代金融、数字经济、医药健康等产业快速发展,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十四五”期间,全区规上单位达到2800家,较2020年增长52%。年均新设企业2万余家,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80多家市场主体选择到副中心投资兴业,企业主体规模跃居全市第3。总部经济实力跃升,累计落地央企、市属国企子公司175家。以先进制造为代表的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较2020年增长70%,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81%、全市第1。汽车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现代金融、文化旅游跃升为支柱产业,金融业增加值、税收占比稳定保持在10%左右,文体娱乐业增加值较2020年增长10.5倍。今年前三季度,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排名均为全市第1。内需活力持续增强,累计落地首店154家,商业面积达到107万平方米,形成万象汇、运河西岸、月亮河市集、运河大集等一批有特色、聚人气的消费新场景。创新指数不断攀升,2024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收入同比增长57%、居全市首位,基本形成以信创与网络安全、数据要素为重点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下一步,我们将抢抓文商旅体融合、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发展机遇,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