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3-17 17: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27岁,担任当时武汉最高档社区项目——武汉丽岛花园的项目经理,最终斩获湖北省第一个“詹天佑”大奖;
35岁,负责深圳证券交易所营运中心项目,建造出世界最大空中花园,顺势将“鲁班奖”收入囊中;
42岁,重返武汉,在长江之滨打造出中国第二高楼武汉绿地中心。636米的高度,让他在云端上逐梦,让江城的天际线扶摇而上。
二十余载建设生涯中,他用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成就,赢得了王牌项目经理的荣称。
他,就是中建三局二公司武汉绿地中心总承包部党委书记、执行总经理郑承红。
人物简介
郑承红,男,武汉黄陂人,1970年生,1990年参加工作,从项目工长、技术员、安全员、材料员、工区主任等,一直成长至高级工程师、高级经营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英国皇家建造师。1998年,开始担任当时武汉最高档社区——丽岛花园的项目经理,最终项目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获得“詹天佑”大奖的工程。2005年,担任中南医院门诊综合楼工程项目经理,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出席了项目竣工剪彩仪式,项目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结构优质工程”、“文明施工样板工地”,同年获“黄鹤奖”;2006年获“楚天杯”奖。2008年9月,调往深圳证券交易所营运中心工程项目担任项目党委书记、执行总经理。2010年7月开始正式担任证券项目经理。2014年12月深圳证券项目获得“鲁班奖”荣誉。现任中建三局二公司武汉绿地中心总承包部党委书记、执行总经理。曾荣获武汉市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全国优秀建造师和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技术创新王牌项目经理斩获鲁班奖
去年12月,一个好消息传到长江之畔:“湖北造”证券行业第一高楼深圳证券交易所营运中心项目,摘取“鲁班奖”荣誉。作为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郑承红将于近期奔赴北京,领取这份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项。昨日,他笑着对记者说:“非常开心,我们的技术、付出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2008年,郑承红调至深圳证券项目担任项目党委书记、执行总经理。营运中心由塔楼和“漂浮平台”两部分组成,看起来犹如一个漂亮的烛台:立柱形的大厦中下部,建筑的底座被抬升至36米高,形成一个巨大的“漂浮平台”,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空中花园”。
在高达245.8米的高楼上、36米高的半空中,建一座相当于38个篮球场面积大小的悬空平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郑承红说,“这种新颖的结构形式在工程中罕见,为钢结构安装施工设置了难题。悬空平台钢结构总用钢量1.8万吨,且要在高空悬空建造。科技含量和施工难度很大。”
经过反复地研讨、考证,郑承红在裙楼抬升施工中,大胆运用砂箱卸载技术,使工程进展顺利。这项原本是桥梁施工中的一项专有技术,第一次被运用到民用房建钢结构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拿着对讲机,守着各个砂箱,紧盯落砂情况;监控室内,计算机实时监控现场信息。
这一盯,就是整整四天,也开创了世界范围内80个点高行程卸载同步控制的先河,最终项目捧回“鲁班奖”。
冲向云霄绿地中心欲与天公试比高
2012年,在业内名声大震的郑承红,操刀主建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项目。636米的世界第三、中国第二高楼——武汉绿地中心,将世界目光聚焦在这座冲向云霄的中国内陆城市武汉。这位从武汉黄陂走出来的建设者,把武汉推向世界高度。
为保证636米的高楼能拔地而起,整个深基坑要挖到地下27米至33米深,面积约3.6万平方米,海量土方需要腾挪。长江水也近在咫尺,相距250米,要解决好防洪防坍塌问题。一旦出现渗水,将会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一道道难题,横亘在郑承红面前。“我们花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围着施工区域筑起一圈地下连续墙,像金刚罩一样,防止出现塌方,也可阻隔江边的地下水。”在施工过程中,爱钻研的郑承红领着团队一路疾行,领跑业界技术:如采用优化混凝土配比、设置钢筋网片等措施,成功解决“钢板剪力墙混凝土易开裂”这一超高层领域世界性的难题。
2014年7月,主楼跃出地面,如今正以五六天一个结构层的速度“长高”。当建设至200米高度、40层之后,将再次提速,三四天就能“长”1层,领跑国内超高层建筑施工速度。
速度之快得益于先进的“智能顶升模架”。郑承红介绍,这套顶模系统是大楼的“增高器”,自带1台塔吊。郑承红说:“这套模架也是由我们自主研发设计,国内首创,最高能顶升至600米,能完成整栋大楼的建设需求。”
质量第一宁愿为之增加成本
利润可以薄一点,但建筑的质量不能薄。
这是郑承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施工过程中,他要求团队做好自检、互检和交接检工作,只要是质量问题,其余一切让路。他在武汉绿地中心项目部,掀起“每周我找茬”活动,并参照质检站的检测工具配备了一整套。在材料管理上,坚持先检验后使用的原则,未经测试合格的坚决不准使用。
为降低混凝土受温差影响而裂开的几率,在武汉绿地中心大底板混凝土施工中,郑承红力排众议,在混凝土中增加了抗裂纤维。“600米的高度,基础很重要,一旦裂开,很有可能对安全造成影响。”而这增加的100多万元成本,当时甲方并未表态认账。
事做好了,郑承红做人的风格也被业界赏识。2013年9月,武汉市深基坑施工质量安全现场观摩会在武汉绿地中心工地举行。这对于建筑工地来说,为数不多。
在郑承红看来,短兵相接的建筑业竞争,除依靠一流的质量外,现场管理也得创造一流业绩。“如大浪淘沙,粗放式的管理必定会被淘汰出局。土办法、洋办法一起上,能达标就行。”
注重安全工人模拟体验事故
在武汉绿地中心项目部,配备有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安全体验区。这座华中最大的安全体验区,内设有触电、基坑坍塌、高空坠物等十余种安全事故模拟体验器,每个刚进工地的工人都要进去体验、培训。“以前都讲安全,但还没预想过自己出事时,会经历什么、有什么感受”,来自四川的建筑工人李师傅今年刚来绿地中心,“体验高空坠物时,感觉被一个巨大的棒槌砸中头顶,瞬间觉得人晕头晕脑,脑袋都木了。这种切身体会,会让大家感受更深,施工时也更加注意。”
郑承红要求:在工地上,要摆放可移动、装满绿色植物的花车;开挖土方时,用防尘布覆盖,遮挡飞舞的灰尘;工地自备洒水车,每天至少作业两次;工地内配备直饮水系统,24小时提供温水、凉水,为工人提供舒心服务。
在工地上,这位工程师爬上爬下,狠抓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一招,效果显著,大大改变了工地脏乱差形象,施工现场再也看不到飞扬的尘土,经过硬化的场地变得十分整洁。3年多来,施工现场也没有发生重伤及死亡安全事故。
敢想、敢试、敢闯,是业内对郑承红的评价。逐梦云端,拿出更多精品大作,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