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2-17 13: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技日报头版点赞无锡!
12月16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专题文章《太湖湾科创带 创新驱动新格局——无锡打造苏南模式“升级版”主题报道(上)》,并发表《时代重任 勇于担当》评论文章,点赞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建设。
此次报道是近30年来,科技日报再次以最大力度宣传无锡科技创新工作,上次如此大力度的宣传报道还要追溯到90年代末,连续发布乡镇工业发展系列报道。
图片
太湖湾科创带 创新驱动新格局
图片
——无锡打造苏南模式“升级版”
主题报道(上)
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自古以来便是物产丰饶之地。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发轫于此,太湖成了经济腾飞、产业兴旺的热土。
时移世易,物换星移。如今,苏、锡、常等太湖湾沿岸城市仍是当下经济最活跃区域之一,但在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今天,怎样实现发展新格局?如何担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怎样打造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科技创新!
面对一道道必答题
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无锡
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今年以来,无锡市将建设太湖湾科创带作为“头号工程”,突出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此集聚,一块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示范高地正在飞速崛起……
瞄准关键技术
打造科技新基建
40年前,无锡人就在改革开放中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彼时,一个流行名词从无锡传遍全国:星期天工程师。企业要发展、经济要进步,一批批来自上海的科研人员利用周末时间,帮助企业完成了技术升级;
40年后,当无锡迈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下一个万亿新动能自然而然地要向科技创新寻找答案。
为什么是太湖湾?“多年来,太湖湾周边地区已经发展成支撑带动无锡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具备规划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的扎实基础和美好前景。”无锡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无锡乃至长三角来说,太湖湾可谓一条科技创新的“黄金岸线”。这里汇聚了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类创新型企业不胜枚举。刚刚完成万米深潜的“奋斗者号”,就来自太湖湾畔的中国船舶集团702所;打破日韩技术垄断,实现吨级供应光刻胶的博砚电子正摩拳擦掌,要一展身手……
“无锡的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氛围很强。”无锡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把20余家科研院所的资源利用起来,瞄准关键技术,针对科研院所的特点,采用一所一策的办法,让院所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承接,效果很明显。”
不仅如此,太湖湾科创带以“科产城人融合”为建设导向,最终目标是在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培育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诞生一批原创新兴产业,部分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前列,成为全省发展领先、长三角创新示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苏南模式
“升级”关键在人
无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引发供水危机事件,深刻警醒着人们:传统铺摊子、不环保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苏南模式的升级版,正是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向科技要力量,创造新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要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来无锡创新创业,就必须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而集聚人才最重要的生态环境,就是要有创新的主体——企业。”无锡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无锡市科技局构建了创新型企业分类培育机制,按照企业成长规律,分别按照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进行精准培育。入库企业不但能得到研发补助,还能够在融资上得到支持。
永中软件就是一家入库培育的瞪羚企业。该公司成功研发了完全自主可控的办公软件,已经进入到上市辅导阶段。“我们公司今年员工就增加了近一倍。”该公司总经理谈辉说。
“今年无锡市共有15家公司上市,其中10家就是我们培育的三类企业。”无锡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不仅如此,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度,无锡市2784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税收298.6亿元,以不到全市1%的企业主体,创造了全市18.2%的税收收入。
随着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深入,无锡市正为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作出新贡献。
《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
(2020-2025)》
加快构建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
“一核、十园、多点”
拥湖发展的空间格局
“一 核”
太湖新城,以无锡经济开发区、无锡山水城科教产业园和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为核心,突出新城首位度、体现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打造无锡产业技术创新的“中枢”和“内核”。
“十 园”
太湖湾科创带沿线各市(县)区发展潜力较强的园区平台,突出产业承载主导功能,以特色化、集约化为发展导向,重点推动未来产业园、特色产业园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三类园区建设,推动重点园区围绕主导产业,以造链、强链、补链、延链为核心,率先打造标志性现代化产业链。
“多 点”
太湖湾科创带沿线的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突出科技研发、创新孵化、文化教育等功能,强化高层次人才汇集、高水平高校院所集聚、高品质服务供给,推动形成载体平台互联互动、功能定位合理清晰、组织建设高效持续的发展格局。
●规划强调●
·要坚持开放包容
打造环太湖新经济生态圈,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1+N的规划和政策体系,协同联动沪苏浙皖“环太湖”城市群,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示范引领市域一体化、全面服务省域一体化、积极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四大圈层联动,推动构建由内到外、从弱联系到强链接的创新经济生态圈,助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要坚持产业主导
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聚焦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突出科技型企业梯队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技术创新与产业跨界融合,带动无锡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产业主导权、发展主动权。
·要坚持人才引领
建设创业创新人才首选地,深化实施“太湖人才计划”,打响“太湖人才峰会”品牌,建设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区、人才体制机制试验区、科技人才服务示范区为着力点,营造良好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以人的价值驱动带动创新驱动格局构建。
·要坚持创新驱动
建设太湖湾区科创共同体,围绕“开放、多元、活力、共赢”的新经济创新生态圈构建,探索促进创业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组织新模式新机制新形式,形成生态赋能型发展结构,支撑太湖湾科创带高水平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要坚持服务支撑
强化科技服务业赋能作用,围绕各类创新主体需求,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优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运营机制,建设“云上科创带”,促进技术链、资金链融合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科技服务业赋能创新功能与产业功能协同提升。
·要坚持城市赋能
营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立足交通设施先导、生态环境为本的建设理念,优化基础设施、“新基建”和服务配套供给,突出“最江南”生态文化底蕴。
·要坚持制度改革
营造现代化治理发展环境,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深化科技创新治理改革、建立完善管理运营机制、强化要素投入环境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