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youryuan

82个城市展园设计图亮相 武汉园博园可尽览最美中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规划 --官网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盆景书画境 牧马驮沙话古情--靖江园
2015-01-26 17:50    来源: 武汉园博会   
    作者:邓鹏飞



  滚滚长江,串起了几多城市明珠;泥沙俱下,又沉淀了多少风土人情,例数园博园里的"江景"城市,总能发现不一样的故事,而靖江园则用山水盆景与古典文化展现了一个回味悠长的古城风景。
  靖江园又名山水园,占地面积约2000平米,位于园博园南区,楚水东畔。展园将马驮沙文化、山水文化、盆景文化三个主题浓缩于骄阳似火、竹韵书香、牧马驮沙、花溪叠瀑、碧波观景、海棠春坞、杉间石涧七个景观区中,一步步将靖江的历史文化、园林文化和地方特色展示给游人。
  纵观全园规划,无不围绕中心的湖而展开,沿湖设置有花溪叠瀑、碧波观景2个景观区。碧波观景是按照地形设置湖水横向穿插入园中,通过种植在水面的荷花,水边的红枫、石榴、黑松等花木点缀,构筑亭台,形成观水景观;花溪叠瀑则是用白玉石在湖边堆叠假山,引水流倾泻而下,形成瀑布景观,与四周的亭台、栈道、石汀步形成一致,相互联通,周边以金桂、红枫、石榴等点缀,游人可以在亭中观赏水景,而湖水倒映着周边景点,又给整座园子增加了层次与美观,亦体现了靖江的山水文化之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园区因湖而分,园路也因湖而蜿蜒,看起来像一个右倒的U字形,在园路的转角处,是马驮沙景观区,靖江古称马驮沙,由长江流经靖江地界时因孤山山体阻隔,泥沙沉积,渐成沙洲。三国时始有沙洲隆出水面,南宋中期,改称马驮沙。《广陵志》载:三国赤乌之间,有白马负土入江而成此洲,故称马驮沙。园区巧妙的运用地形设置了草坡、沙洲。辅以刻字景墙与马槽石等物件,将城市的起源娓娓道来。
  沿着园区道路还可以观赏各个植物景点:骄阳似火,以红枫,杜鹃为主,香橼点缀,红枫热情似火,引人注目,而俗称"映山红"的杜鹃则花繁叶茂,绮丽多姿;竹韵书香,可以透过景墙观赏青丛翠竹,路边垂柳依依,给人带来凉意;海棠春坞种植了各种海棠,茶花、兰花、金桂点缀其中,美不胜收;杉间石涧傍水而立,中山杉等植物依水而生,绿意盎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靖江园的美有山也有水,但精髓却在于山水盆景。山水盆景是以山石、植物、大理石、石盆等材料创作的立体中国山水画,它将自然界中的奇峰异峦、高山峡谷、千峰百嶂、幽洞奇景等美妙景色,浓缩于咫尺浅口盆中,使人有如亲临碧波绿水,名山大川之感。山水盆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靖江园里的山水盆景散布园中,游人游园之时,或于转角,或于墙后发现这些袖珍美景时,会不会别有一番惊喜呢!
  (文章出自武汉园博会宣传策划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8 23: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comic 于 2015-3-1 01:49 编辑

怎么没看到长沙~郑州~南昌~昆明~香港~福州~厦门等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山真水入画境 千里江城见云山 ——武汉园博会镇江园前瞻
2015-01-30 12:02    来源: 武汉园博会   
  作者:付有



"镇江园"效果图

  镇江位于江苏省南部,古有"润州"、"瓜州"、"京口"等称谓,历史悠久。镇江是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和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
  而以镇江历史文化风貌、著名山水景点为蓝本打造的"镇江园",也将成为第十届武汉园博会的城市展园之一。目前,镇江园正处于基础施工阶段,未来在这里,武汉市民将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道,流连于楚水之滨,忘返于此园之中,细细品鉴来自镇江的诗画、山水与味道。
  诗画之灵
  镇江园位于园博园中楚水东南角,三面临水,呈半岛之势。因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定居镇江,镇江的山水使他领悟出名传天下的"米氏云山"山水画风格,且镇江园在设计中融入了米芾的"米点皴"、"云山烟树"等艺术手法,故镇江园又称"云山园"。
  除了书画之外,关于镇江美景的诗歌辞赋也是久负盛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临镇江之浩然江水,遥念故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登镇江之幽幽古楼,远望楚山,道出了诗人的离愁别绪与高风亮节。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访镇江之千年古寺,闲庭信步,化解了自己沉溺于世俗的烦忧。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李白的《焦山望松廖山》,游镇江之巍峨焦山,慷慨激昂,展现了"诗仙"对激情与自由的向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之中
  踱步缀云桥,步入镇江园,迎面而卧的是一块三峡石,上面镌刻着"天下第一江山",此景取自镇江北固山上的石刻。相传刘备到东吴招亲时,孙权陪他观江景,刘备看到大江如龙,江天壮丽,叹曰:"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南北朝时,梁武帝登镇江北固山,为北固的壮丽景色所折服,挥笔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四个大字。镇江这个天下第一遂成定论。


  "天下第一江山"实景图



  镇江园入口效果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8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知道开完了建筑会一直保留吗?以后是免费公园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8 23: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啊!这下武汉又多了一个游玩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过月洞门,映入眼帘一池清泉,后有景石,上书"天下第一泉",此乃镇江另一个"天下第一"--"中泠泉"。



  "中泠泉"实景图

  中泠泉原在扬子江心,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泉眼。中泠泉水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汹涌而出。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稍陆羽之后的唐代名士刘伯刍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等,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中泠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盈杯不溢。南宋名将文天祥畅饮后,豪情奔放赋诗一首:"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诗,闲品茶经拜祠仙。"
  泉池边,以地刻的形式展现了米友仁(米芾之子)描绘镇江风景的名作《潇湘奇观图》,地刻与池水相接,暗喻山水交融;泉池上方,抬头可见一座八角亭,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内宽敞,置石座椅,可供游人人品茶赏景。鉴亭四周堆叠地形,形成全园制高点,名为"小南山",山顶可俯瞰全园景色。与镇江南山有很深渊源的古代著名文学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里有一名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潇湘奇观图



  "鉴亭"效果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之源
  在镇江园的西北角设有一处渡口,象征镇江著名景点"西津渡",也寓意镇江作为港口城市的历史。渡口处有一景亭,以西津渡里的待渡亭为蓝本,进行再设计。待渡亭南侧为一照壁,照壁中央书写了镇江从古至今的港口历史,两侧为反映这些历史场景的壁刻,向参观者诉说镇江的起源与发展。



  "西津渡"效果图

  镇江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西津渡"实景图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镇江园夜景效果图

  (文章出自武汉园博会宣传策划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墙留影 鹤舞楚天——长春园
2015-02-09 10:33    来源: 武汉园博会   
    作者:邓鹏飞

  在遥远的北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沙丘蜿蜒起伏,湖泊波光潋滟,黄榆婆娑起舞,苇海草丛荡漾,草原碧波万顷。世界一类保护珍禽丹顶鹤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各种湿地植物和珍禽也兴旺成长,这便是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向海自然保护区。武汉园博会的长春园将为我们描绘这里的自然风貌。
    长春园又名鹤舞园,占地面积约3200平米,位于园博园南区,楚水景区西侧。既名鹤舞,自然与鹤有关,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是它的主要繁殖地之一,同时它也是吉林省省鸟。丹顶鹤姿态优美,鸣声高亢,是对湿地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动物,也是我国的文化名禽。整个长春园的核心景观即是以丹顶鹤"羽毛"的抽象图案为骨架,用弧线线形勾勒出鸟羽灵动、轻盈的肌力。
    长春园四面被高高的乔木环绕,立于园外难见其中景致。园区的入口树有一座白色景观标识,初看似白鹤舞动的身姿,细看又有JL的字母融入其中,吉林之意不言自明,同时园子的主题也呼之欲出。步入其中,豁然是一片开阔的景致,几道分割成弧形的花坛围绕着一个不大的水池,一座白桥飞架其上,桥名鹤舞,与园同名。鹤舞桥通体呈白色,唯有桥面因铺设的木板而成黄色纹理,桥面微微拱起,横跨水池中心,两道白色的骨架从桥的一端升起,在桥心忽然收窄,彷如美人腰部线条,婀娜有度;再往前又各自展开,直插入桥边的水池中,形似白鹤的双掌静立水中,在两道骨架之上有一片树叶状的白梁翩跹其上,这片白梁由诸多横向的骨架平行构成,两翼翘起,如抖动的翅膀。从远处看它,桥面两边是 白色的棱线,与拱起的两道骨架组成了丹顶鹤的身躯,微翘的白梁是其翅膀,虽立于水中,却有双翅舞动,随时将腾空而起的错觉,当光线从根根白色梁线中透出,在桥面和水中打出斑驳的投影,时光也仿佛在此静止,催人生发出几许回忆和感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桥下的水池小而蜿蜒,池边遍布茂盛的湿地植物,池中几道造型殊异的碎石浮出水面,连接池岸,称为汀步,有栩栩如生的丹顶鹤雕塑立于其旁,有的正低头梳理羽毛,有的抬头张望,也有那么一只正探头水草,寻觅食物,如同定格的照片,游人如果踏足池中汀步上,即可置身时光画境中,感受这怡然自得的湿地风光。
     在鹤舞桥边还有一堵镂空的红墙,这墙可为全园点睛之笔。此墙名为鹤影墙,长方形的墙体沿着园路的走向而稍带弧形,墙体大部镂空,剪纸状的丹顶鹤与水草妆点其中,"水草"高低错落,几只"丹顶鹤"或安详觅食、或展翅欲飞,观之恰似一副青草依依、白鹤亮翅的写意画,从"丹顶鹤"旁镂空部分看去,墙后的大树,草坡便似这画的背景,红墙绿树,相印成趣。若从上空俯视,鹤舞桥如丹顶鹤振翅欲飞的躯干,而鹤影墙正是丹顶鹤头上那一抹红顶,传神之妙、构思之奇,令人惊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动物为型,以生命传神,这是长春园带给我们的礼物,观赏之余,引人遐思。青山绿水,是动物生存的乐园,鸟语花香何尝不是人类生活所需,关注这些濒危动物,感叹自然之美,是否也是我们对于环境需求的另一种心声。
(文章出自武汉园博会宣传策划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23: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一——杉海稻香
2014-09-17 16:07    来源: 武汉园博会指挥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8 18:00 , Processed in 0.05197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