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3-20 00: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华路 5处古民居中3处保存较好
随后,记者来到菊胡同片区的另一条街——兴华路。
陈伯涛介绍,由西向东分别分布着直隶布政使孙观宅、“红二师”校长王化民宅、马家胡同里的李宅和评剧表演艺术家“新艳琴”的故居,东头一栋中式二层楼也保存很好。
“除孙观宅和王化民宅因改造破坏严重外,其余三所大部分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走进一米宽的马家胡同,陈伯涛介绍,这是老保定地地道道的小胡同,现存也就仅此一处了。
在胡同拐弯尽头,一处中西合璧的小门楼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民国时期的李宅,门楼上方为西式雕花门头,雕花已经损坏。
”红漆木门完好,木门上精美的铁包页雕花诉说着此院当年的繁华。走进小院,东侧一段“陡式”垒砌的院墙如同“新”的一般。
“中间为土坯,外部青砖互相咬合,甚是坚固。”陈伯涛介绍。墙头上部为“金钱”型镂空青瓦装饰。
东侧三间小耳房完好,窗户上部为西式拱形装饰,屋顶为梁椽青瓦中式造型。
马家胡同东侧不远处,评剧表演艺术家“新艳琴”的故居呈现在眼前。
拱形装饰的门楼,红漆的大木门,门前一对抱鼓石位于门楼前3米处,表面雕刻已经模糊。
院内北房和西配房基本保持原貌,房檐的檐瓦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在该片区兴华路东头胡同的里端,一栋纯中式6间二层楼古建筑,它高约10米,隐藏在犬齿交错的搭建房之中,透过房屋空隙可窥见建筑红色的木质门窗和楼上保存完好的木质护栏。
陈伯涛介绍说,此宅原来开门在南大街,前几年改造,已将前方门楼和一些建筑拆除,但后方的“主建”二层小楼保存了下来。
在楼的侧方,记者看到,原来的穿行走廊被改造为4间民房,但雕龙画栋仍依稀可见。
住在其间的刘大妈告诉记者,这栋楼是“卧砖”一垒到顶,没用土坯,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宅子,他的后人如今已杳无音讯了。
如今里边住着一户租户,并从后墙开门行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