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金刚郎

[公告互动] 重磅!“古泉州(刺桐)史迹”将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07:4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申遗总展馆建设进展顺利 揭秘“刺桐”盛景 讲好泉州故事

2017-07-20   来源: 泉州网

记者昨日获悉,作为“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总展馆,设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主体楼一楼的“刺桐:古泉州的故事”(暂定名)展示馆,正在进行最后的立面、文物展品定位等工作,预计月底完成展墙基本框架搭建。而作为辅助馆的外来宗教石刻陈列馆,正在进行初步框架设计工作。未来,两个展馆将发挥各自所长,为人们讲述泉州以“刺桐”的代称闻名于世的历史故事。 □记者 蔡紫旻

四部分体现“古泉州(刺桐)史迹”背景与价值

今年1月26日,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获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是泉州在以“刺桐”的代称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960—1368年),在“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阶段的背景下,产生并遗留至今的与海洋商贸、海洋文化相关的诸多史迹与遗址。

据海交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展示馆的核心展示内容,是我市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迹”的16个申遗遗产点,将展示遗产点产生的历史背景、文物价值,并由此及彼,呈现泉州海外交通贸易走向繁荣的盛况,向参观者展示“古泉州(刺桐)史迹”所处的辉煌历史时期。

展厅将分成四个部分,讲述了泉州从远古时期,到以“刺桐”代称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之前历史,为此后泉州港在宋元时期的繁荣阶段作铺垫;泉州港鼎盛时期的航海、通商史迹等内容;鼎盛时期的多元文化史迹;16个申遗遗产点的保护情况。目前,展示馆的各项工作均在有序推进中,展板、展墙加工,后期图片补充,立面、文物展品定位等多项工作均在同步进行。

多种展示形式呈现多元文化特质

建设中的总展馆,与海交馆一楼原有的外来宗教石刻陈列馆一起,在展示“古泉州(刺桐)史迹”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展示泉州的多元文化,总展馆主创人员费了不少心思,他们从海交馆外来宗教石刻陈列馆的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种宗教石构件里,各精选3件代表性展品,加入总展馆的展陈中。

为了总展示馆在正常开放后,能吸引更多观众,主创人员还设置不少互动体验。运用多媒体形式,设计航海游戏环节,让参观者在游戏通关过程中学习航海知识。而裸眼AR(即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则将泉州开元寺的勤佛日吃斋面,清净寺的伊斯兰教炸油香,泉州府文庙9月1日的开学仪式拜孔子、分红蛋,基督教信众与市民一起过圣诞节等体现多元文化融合的代表性场景,通过移动屏的形式,以二维、三维视频和照片呈现在参观者面前。“这些泉州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对于外地、外国朋友而言,正是文化包容性的有趣体现。通过移动屏,我们试图呈现这些生活场景。”

作为展示馆的辅助馆,同在海交馆主体楼一楼的外来宗教石刻陈列馆,也正在提升改造中。陈列于此的丰富宗教碑刻等珍贵文物,除了部分用于补充展示馆展陈文物,其余将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辅助说明通过海外交通贸易,外来人士在泉州长期生活,并留下丰富遗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09:57: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江新闻网8月1日讯

昨日,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郭旃一行来晋江调研指导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迎检工作。
  
调研组实地走访了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并对磁灶窑进行模拟检查。调研中,对于申遗迎检的检查路线、讲解词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模拟演练。郭旃也对展览馆展示内容提出了整改意见,赞同在窑址安装防飘雨设施,并对窑址土遗址加固及现场展示方案提出修改意见。
  
泉州市领导周真平、晋江市领导黄少伟陪同调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09:5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申遗的工作要求,泉州市申遗环境整治工作的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与北京清华同衡设计研究院已分别完成泉州市各申遗点的环境整治方案以及施工图设计工作,相关各申遗点环境整治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省文物局核准。目前,泉州市各申遗点环境整治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省文物局核准的环境整治方案不折不扣地开展落实,并已基本完成,进入了收尾阶段。同时泉州市城乡规划局还积极配合申遗迎检工作需要,搜集整理泉州市16个申遗点相关的城市规划文本以及相关文件资料,计划8月底前完成,以备迎检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 23: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泉州会越来越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2 09: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通四海,泉州引领海丝重光

发布时间:2017-08-11 12:55 来源: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朱劭昀 朱雨红

  鲁迅曾言,“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在“一带一路”发展火热的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深入“一带一路”的“前沿阵地”才能真正了解“一带一路”战略在“前沿阵地”的发展与实际影响。是故,安徽财经大学“海上丝绸之路调研团”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于7月12日前往福建省泉州市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重点围绕泉州市的海外贸易,探寻“一带一路”战略对古海丝港口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同时了解泉州的“海丝文化”,在此基础上对泉州市如何利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优势传播文化与发展经济提出意见和建议。

  寻访泉州“海丝”文化 发掘感染世界的力量

  “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运物,弄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泉州自古以来商业繁荣,涂门街便是这千年的见证。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泉州府文庙、通淮关岳庙、祖闾苏等。7月12日,“海上丝绸之路调研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慕名来到了泉州市历史文化名街涂门街。在这里,团队成员围绕“一带一路”和泉州的“海丝”文化对当地市民做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并探访了泉州府文庙、泉州清净寺等一系列具有浓郁“海丝”文化的文化景点。在泉州府文庙广场,调研团成员有幸遇到一位“老泉州”,他热情地和团队分享了关于文庙的海丝故事:“这个广场,就是去年春晚泉州分会场。泉州文庙早在唐代就建了,现在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保存完整,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重要的展示平台,要不春晚也不会选在这里举办。”当团队问及“一带一路”战略对泉州有何影响时,他眉眼间溢满了骄傲和向往:“海丝促成了古代泉州的繁荣,也会创造现代泉州的辉煌!”

  在走访泉州名胜的过程中,调研团还与一些游客进行了密切交谈。在泉州清净寺门口,队员们遇到了从福州到泉州旅游的游客,谈及对泉州的印象,他们眉飞色舞地分享道:“我记得余秋雨先生曾赞誉泉州老街‘走在鲤城的古巷中,像是听到了历史的回响,余韵袅袅,心旷神怡’,这次来到泉州,确实感受到了泉州浓郁的文化氛围,走在街上感觉很平静。”

  在泉州‘海丝’文化的熏习下,团队一位队员不禁在日记中总结到:“‘海丝’是泉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必须要好好发扬,用深厚的泉州‘海丝’文化底蕴来内化世界!”

  泉州经济勇先行 一带一路领发展

  泉州自古以来海外贸易发达,在马可波罗游记里,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当时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为更好地了解泉州市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后对外贸易的发展突破情况,团队一行人于7月13日上午来到了泉州市商务局。通过与泉州市商务局代表的交谈,团队认识到,泉州市近几年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布局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积极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与交流,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商务局代表又继续提供了许多相关材料,从中队员得知,仅2016年一年,泉州市与“海丝” 沿线国家年贸易总额达121.5亿美元,约占全市贸易总量的50.59%,其中出口76.6亿美元,比增3.2%。队员们一边仔细翻看,一边啧啧称叹于泉州市在迎接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过程中的强大适应融入力。而与此同时,泉州在充分利用与“海丝”沿岸国家和地区在商缘、文缘、亲缘上的独特优势下,也必然决定着他将在贸易发展上勇于先行,点燃海丝重光的影响力!

  队员们并不满足于泉州市商务局所带来的感受与心灵冲击,于是又前往泉州晋江国际陆地港区调研跨境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的基本情况。在参观过程中,负责人首先表示:“如果没有‘一带一路’战略的施行,陆地港恐怕难以形成规模。”然后在负责人精彩的解说中,团队渐渐了解了孵化基地的经营特色:结合晋江市本地的特色产业,以“互联网+”项目、跨境产业为主要入驻项目,同时集团内部具有自己独到的经营模式,使得有志之士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走出孵化基地时,队长感慨道:“我记得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在接受采访时说‘泉州凭借区位、历史和政策优势,重视对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与作用的传承,强化同海丝沿线地区的经贸合作’,经过亲身的体验感受,泉州‘打造新世纪东西方国际贸易网的桥头堡和枢纽港’的愿景又怎能是天方夜谭?”

  多元文化宝库 海峡西岸名城

  2017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由此,“古泉州(刺桐)史迹”将有望成为我国第53项世界遗产。

  同时,泉州市作为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国家施行“一带一路”战略以来,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泉州人以“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走遍世界,闽南文化也随着他们的脚步走遍万水千山。为期三天的调研,团队成员领略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多个世界性宗教在此长期共存、相和相安,对外交流频繁,海外贸易兴盛。我们有理由相信,泉州,这座东亚文化之都,终将引领时代潮流,用蓬勃的激情点亮海丝重光!

来源:安徽财经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7: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海丝底色中推介城市 文化“迈开腿” 泉州“走出去”

2017-08-16  来源:泉州网

幕布一次次开合升降,大型舞剧《丝海梦寻》已在60多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上演。这是关于800年前泉州港一个家庭、两代水手远航西亚的动人故事,曾创下单场观众数量超4000人的纪录。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发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打造海丝文化品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这部以泉州悠久历史文化作底的舞剧成为龙头,与其他有福建特色的优秀剧目、节目一起,在世界范围内光芒四射,形成集聚效应。



紧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泉州致力建设文化强市,在“走出去”与“引进来”双轮驱动下,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同时也引领带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向前,有力推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传承底蕴深 成为全国唯一联合国非遗大满贯城市

今年6月,张艺谋导演的全新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现场座无虚席。其中的泉州提线木偶戏节目《偶戏·冷臂》上演时,荧光木偶戏带给现场观众全新的视觉冲击。提线木偶等戏剧形式不断登上国内外大舞台的背后,既有泉州不遗余力的传承,更离不开“引进来”的交流切磋,“走出去”的文化自信。

作为“非遗”大市,泉州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城市。其中,泉州主申报的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项目,于2012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由于具有较强的典范意义,“优秀实践名册”项目的成功保护经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推广。今年初,“古泉州(刺桐)史迹”获正式推荐,将代表中国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站上世界舞台讲述泉州故事。

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泉州,拥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古老剧种。至今已举办11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每一届都有海内外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南音会馆参加。走出国门巡演的梨园戏,曾令邀请方导演震撼,向女主角致以双膝下跪的答谢礼;足迹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木偶戏,在自家门口先后举办四届国际木偶节。泉州市木偶剧团、梨园戏传承中心,更成为泉州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两大品牌。

交流互鉴开新路 与六大洲国家地区文化“互粉”

以推动中华文明、文化、艺术与海外交流为己任,2016年,泉州出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行动方案》,提出包括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内容在内的十大行动计划。

方案之外,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交流盛事持续不断。2013年,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2014年,举办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首届中国与阿拉伯城市论坛,参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丝绸之路与创意城市展览和《中国一日·重返泉州》活动;2015年,经中央批准,每两年一届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同年,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拉开帷幕……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泉州先后组织130个文化团组2108人次赴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南非、澳大利亚、巴西等六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邀请日本、韩国、美国、多哥、法国、土耳其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28个文化团体1994人次莅临泉州交流,内容涉及木偶戏、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文物展览、学术研讨等范畴。

今年12月,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在泉州举办。届时,肩负文化外交使命的泉州,将再迎“市井十洲人”。

文化为媒谋共赢 泉州文创扩大海丝“朋友圈”

文化先行,商贸共赢。依托丰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文化优势,泉州品牌“境外行”、“海丝行”不断深化。经过几年发展,泉州文化企业不断做大海丝“朋友圈”,深化对海丝沿线国家的产品展销和产能对接,有效拓展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

截至目前,泉州文化出口企业的市场,遍布美国、俄罗斯、波兰、印度、巴西、韩国、泰国、卡塔尔等近70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全市陶瓷艺术品出口23749万美元,藤铁工艺品出口23636万美元。4家文化企业被认定为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9家文化企业被认定为2016-2017年度福建省文化出口重点培育企业。

2014年4月,泉州被授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76.67亿元,比增12.4%,总量、增加值继续居全省首位,占GDP比重4.5%——泉州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四年居全省之首。2016年,泉州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304亿元,比增10%,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7: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化瓷搭乘东风 “中国白”誉驰中外

泉州网8月16日讯



样品车间,一名美国客商精心挑选陶瓷工艺品;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赶制新一批圣诞节礼品订单。

这是近日德化陶瓷龙头企业——顺美集团的一幕。顺美集团是一家集生产、科研、贸易为一体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其生产的工艺美术品100%出口,产品远销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曾让中国陶瓷走向世界,辉煌不能只停留在文化遗址上,我们当地的企业家更应找准国际市场需求,让当代陶瓷走向国际市场。”顺美集团总经理郑鹏飞说。

据了解,为扶持更多企业“走出去”,德化县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支持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全力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迈进。去年底,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德化县“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成为福建省首个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陶瓷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德化县陶瓷累计出口总值达1.5亿美元,而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增备案登记进出口经营权企业28家,总数456家,出口商品总值(海关口径)6.71亿元,增长14.5%,居全市第二位。

在扶持陶瓷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德化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德化瓷文化”。2014年“魅力中国白——德化窑陶瓷精品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2015年“碧海丝路东方之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开幕;即将到来的8月20日,国家博物馆举行“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2017年国博德化白瓷艺术展”。

走出去的同时,德化也在积极引进世界范围的艺术大家、文创力量。2015年及2016年,“中外艺术家泉州对话”活动,数百名海内外艺术家走进德化叩响陶瓷艺术创作大门;去年5月26日,首届中法文化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设立中国瓷路基金——中国白瓷艺术振兴基金,启动世界陶瓷艺术大奖赛,同时举办“中国白”德化陶瓷展览,向讲述瓷都“海丝故事”。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中国白”用魅力折服海内外艺术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7: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州网8月16日讯

出生于铁观音故里安溪的三和茶业董事长吴荣山,心里一直埋藏着一个梦想——复兴中国茶。早在宋元时期,茶叶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输出的重要商品之一,“作为一个世代种茶的茶人和茶企业的负责人,我希望通过茶文化的弘扬传播,让铁观音走向世界,让‘老外’爱上中国茶。”

从从事茶叶贸易、在家乡创办茶博物馆推广茶文化,到打入国际市场输出茶叶和茶文化,吴荣山正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在安溪所设立的三和茶博馆,占地3500多平方米,收集了全世界700多种茶叶的茶样,以图片、文字和实物的形式,呈现千年茶史,今已成为海内外客商来到安溪不可不去的展馆。

“茶不仅是茶,更凝聚着民族精神。”向全世界推广茶文化,已经成为吴荣山的一种自觉。据介绍,三和茶业自2008年起,就开展功夫茶世界巡礼表演,近年来又在罗马、米兰、威尼斯等欧洲城市的大学设立茶学社,设立专项经费,为每一位大学生会员提供功夫茶具和茶叶,教授泡茶品茗知识。如今,三和茶学社会员人数已超2000人。

吴荣山的文化自觉,也是安溪县委、县政府致力推进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方向。近年来,安溪通过一系列调研、学术研讨会以及茶业界专家交流等丰富的形式,积极构建安溪茶文化系统,同时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深化茶文化对外交流,致力打造“茶香通道”,在35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注册,持续锻造安溪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10年以来,安溪茶叶成功抱团登陆欧美茶叶高端市场,其中,三和茶叶成为法国、意大利、希腊政府的国礼茶,成为高端铁观音的代表;芦田兴溪茶厂也开启铁观音出口的“芦田模式”,每年出口茶叶1500吨销往日本、法国、德国等地;八马、举源、泉益等茶企业,也在逐步拓展自己的海外市场。

据统计,2016年安溪茶叶出口1.6万吨,销往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7: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各项工作持续开展

2017-08-16 来源:泉州网





守护历史遗存 提升主题价值

今年1月26日,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获推荐申报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近日,尽管泉州天气炎热,前往16个申遗遗产点参观游览的市民和游客仍然络绎不绝。随着各项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大家对各个申遗遗产点的了解与喜爱也与日俱增。自发关注历史遗存,增强保护意识,正在全市上下取得共识。

自觉发掘历史遗存价值

“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是泉州在以“刺桐”代称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960—1368年),在“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的背景下,产生并遗留至今,且与海洋商贸、海洋文化相关的诸多史迹与遗址。秉持“申遗为民、申遗惠民”精神,我市不断梳理提升申遗的主题价值,充分展示包容、开放、多元的特性,而通过申遗,历史遗存的保护得到全面加强,以更加活化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

一段时间来,许多与我市16个申遗遗产点有关的摄影“大片”刷爆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随着光影的变化,开元寺、洛阳桥、石湖码头、六胜塔等历史遗存,或在蓝天白云下生机勃发,或在绚丽晚霞中千姿百态。这些展现申遗遗产点魅力的照片,绝大多数来自泉州各地的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们。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宣传申遗,保护、发掘遗产价值,逐步成为共识,摄影师们不约而同地拿起相机,以影像的形式记录历史,让更多人了解泉州之美。

暑假期间,不少在泉高校的大学生及来访泉州的国内外青少年交流团,都把申遗遗产点及其相关主题,当作社会实践或是参观游览的不二选择。本月10日,团市委开展2017年第三期机关开放日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护遗大学生暑期实践者、团员青年、护遗青年志愿者等40余名青年代表走进团市委办公地点,就“古城护遗青年先行”主题进行交流座谈。

技术手段助力文物保护

随着各个申遗遗产点的标识监测系统逐步完善,这些珍贵历史遗存,得到更多现代技术手段的保护与记录。

以界桩、界碑为例,不同的桩碑用于区隔遗产区、缓冲区的边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对遗产点周边进行划界、限控,将更有利于遗产保护。为切实加强对各个申遗遗产点的保护,根据相关规定和申遗工作要求,我市陆续划定各申遗遗产点遗产区、缓冲区范围,对保护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严格管控、严格审批程序,并以立桩树碑的形式进行明确和标示。在安装前,相关工作人员已经进行近一个月的现场勘点、设计,对每个界碑、界桩安装位置划定,并通过GPS定位每个点位的准确经纬度,同步开展数据录入。在界桩、界碑之上,设有二维码,通过手机的“扫一扫”功能,即可了解该申遗遗产点的中英文介绍等相关内容。

为了留存历史记忆,展示古城风貌,市档案馆针对16处申遗遗产点的口述档案视频采集和制作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据了解,开展遗产点口述档案视频采集制作工作,是市档案馆收集、保存古城历史档案和服务“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的一项重要举措。市档案馆通过提前准备与筹划,选定熟悉16处申遗遗产点历史情况的权威人士,逐一采集视频,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后期加工制作,完成后,这些珍贵的口述档案将被市档案馆永久保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8: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忆

2017-08-16    来源:泉州网


一说起泉州,人们自然而然联想到“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泉州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以海为田……“大航海时代”曾经是“光明之城”泉州的荣耀记忆。这个有着1500多年对外开放史的古港,早在唐代就是我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宋元时更以“刺桐港”之称闻名于世,被誉为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东门外古牌坊

东方第一港

唐末,南亚和中亚的商人们为了高额利润,不畏艰险地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中国,一条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渐渐形成。唐朝后的4个世纪里,泉州港经历了4次飞跃:北宋时,赶上并超过宁波,仅次于广州;南宋初,赶上广州,难分伯仲;南宋末,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港口;元代,成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海上贸易版图扩大到地中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广大地区。在宋、元及明初出版的地理著作和史书中,凡记载我国与海外诸国的航线距离、方位和日程,几乎都以刺桐港为基准。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德济门遗址

云集万国商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 年),专管对外关系的市舶司在泉州设置,《舆地纪胜》记载:“况今闽、粤,莫盛于泉州。”如用诗形容刺桐港历史上的巅峰时期,那么“涨海声中万国商”最适合不过。彼时,“船到城添外国人”的盛景几乎天天发生。码头迎来送往,见证一拨又一拨外国商人和使节登岸,港口也吞吐来自世界各地的物产。除了来自大食、渤泥、三佛齐、门者婆、真腊、占城等地的龙涎香、丁香、沉香、降真香和胡椒在这里大量进口外,泉州也输出丝绸、茶叶、瓷器等。

市井十洲人

泉州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进行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城南逐渐成为外国商人和水手集中居住的地区。当港口成为友好往来的重要口岸时,泉州也逐渐成为一座五方混处、华夷杂呈的国际大都市,呈现出“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互促共荣之地,也为泉州赢得“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唐武德年间,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两位门徒“三贤”“四贤”在泉州传教,卒后葬于灵山,坟地被称为“圣墓”。如今,这里还生活着他们的后裔。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金青龙,银聚宝。

桥梁甲天下

南宋建炎至绍兴年间,泉州市舶司岁入近百万缗(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朝廷给予的度牒以充市舶本钱居国内首位。海外货物运抵港口,陆地交通的后续作用举足轻重。泉州曾一度掀起建桥的热潮,横架江河之上的100多座石桥,连接着中断的道路,世称“闽南桥梁甲天下”。为求得海神庇佑航海顺风顺水,宋元时期从官方到民间皆有隆重的祭祀典礼,九日山昭惠庙和天后宫、真武庙等众多庙宇都是当时人们举办祭海祈风仪式的场所。九日山至今留存的13方祈风石刻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安平桥

沉船惊世界

1974年泉州后渚发现宋代沉船,是当时我国发现的体量最大、年代最早的海船。

这艘泉州制造的福船型远洋货船的考古发掘,震惊了世界。沉船上遗存的尖底造型与龙骨结构、水密隔舱结构、用于操纵尾舵升降的绞车等展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船制造技术。船舱中遗留的有香料、唐宋古钱、宋代陶瓷制品等物。

事实上,许多体形巨大、造型优美的船舶属于“泉州制造”。元代,泉州是全国的造船中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泉州造船3000艘。

高僧渡海来

南朝时,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称,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天竺高僧拘那罗陀,他当时乘着小船,想在泉州换乘大船。后应请求,留下翻译《金刚经》。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他翻译经文所在地。另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护送阔阔真公主出嫁波斯。“大船三至十二桅,可载千人,皆造于刺桐(泉州)及兴兰(广州)二埠。”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乘坐的海船也多为泉州制造或泉州工匠制造。

繁华聚宝街

宋元时的城南一带,是刺桐港的商业中心,尤以聚宝街最为繁盛。讲古、弈棋、南音、杂耍、南少林武术、木偶戏、妆糕人、踩高跷等,应有尽有。聚宝街的南面为晋江北岸,马可·波罗就是从这里上岸,并从这里护送蒙古公主下嫁波斯的。据说,聚宝街虽只有3米宽,却容纳了海关口、税关行、信局、典当行、银号等。有人如是形容:“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满市珠玑醉歌舞,几人为尔沉酣。”可见当年的聚宝街是何等热闹繁华,流光溢彩!

泉商通异域

闻名遐迩的泉州安平商人,早在唐朝就有经商的传统。随着安平港乃至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安海成为贸易重镇,许多安海人出海经商。正如《安海志》所说的那样:“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国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安海商人与徽商、晋商齐名,但不同的是,安平商人的经商之路是外向型的,他们通过包括安平在内的港口面向海外,他们行商区域广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乃至西南夷地,海外则泛东西洋,他们“贸海则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至”,有的还会“夷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8: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南基因]泉州, 通过海上贸易连接世界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以泉州为主体的闽南族群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拓展形成“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族群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支撑闽南人“敢为天下先”自强创新,开辟航海贸易先机,带给世界合作共生理念。

以泉州为例,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就达900多万人,其中90%左右居住在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人,通过海上的商贸往来,把中华文化传递给世界,改变了世界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海上往来孕育多元文化

“2000多年前,从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开始,经历千余年航海努力,终于在东南沿海的泉州,成就了世界一流的刺桐港,构建了全球性的贸易网络,泉州也因之成为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中国在与世界展开商贸活动的同时,推动了19世纪之前世界的和平发展,同时也带动中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历史上的“海上丝路”给了大家伟大的启示:那是一场历经1800年的“你好我也好”(泉州民谚)的中外双赢的历史航海贸易,带给世界的是和谐与文明交往的历史,向世界展示的是友谊、和谐、互惠的中国形象。

宋元时期的泉州刺桐港,把历史上的中外商贸交往和文明交流推到了极致。“海丝”文化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国家精神,影响了全球许多国家。泉州与世界的经贸交往,开创了那个时代公平友善的世界商贸样式。作为东亚文明的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建设和共赢发展。东西方各国在海上经贸交往中,彼此提升了眼界,共同感受了不同文化,丰富了社会生活,分享了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宋元以来,展示在欧洲人面前的闽南商人,给世界创造了迷人的中华文明想象。中国互惠和谐的商贸交往创造了亚洲与西方、与世界的平衡关系。“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了1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和平发展史。一直到19世纪,由于清朝的腐败和西方列强雄起,才打破了中国与世界和谐共生的格局。闽南历史上创下的海洋经济理念、和谐互惠意识、多元共生意愿,为当下国家战略发展再次提供了丰厚的历史基础!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彰显中国经略海洋的能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秦汉时期,经济发展就走在世界前列。乘船走海经略海洋更加显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辉煌。历史证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常常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宋元时期中国已经具有高超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指南针更加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海上贸易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元朝的重商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贸易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台湾一学者曾说,从宋朝开始,住在福建南部的泉州人便积极南下南海诸国,与东来的印度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建立了密切的海上贸易联系。海上的闽南人,曾经手握历史钥匙,把东亚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明清时期闽南传奇商人李旦、颜思齐,还有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不但执掌当时亚洲最大的民间航海贸易,而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贸易集团,他们在维护祖国东南海权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有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了中国的海洋、海权、海防思想。泉州人施琅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全面陈述了中国海防的意义和经略海洋的必要,在清初的海洋经略中产生了极具关键性的作用。

向海外传播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

唐宋以来,作为“天下货仓”的刺桐港,与东亚的高丽、日本、南亚的南洋诸国,以及波斯、阿拉伯半岛及东非地区,都有商船贸易往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向海外传播工艺美术品、服装、瓷器、扇子、绣品、银器、家具及工艺技术和儒家、道家思想,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中国时尚”热。闽南族群成为早期推动世界贸易的华人。可以这样说,泉州刺桐港为起点的海丝之路,是一条借助季风和洋流将商船送往全世界的商业网路,还是一条传递科学技术、商贸互赢思想的和平发展、文明对话之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13世纪末曾游历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阿拉伯世界最伟大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14世纪中叶亦曾海航至刺桐港。他们惊讶于泉州的繁荣,透过他们的笔墨,以泉州为蓝本的东方繁华使西方世界震惊,并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古代的中国陶瓷和茶叶也是包含文化创意的商品。这些产品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输送给世界,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国瓷器激励了世界各国制瓷工业的发展,使这些国家崇尚中国之风盛行,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中国瓷器盛饭装菜用餐,不仅推动了东南亚、西亚饮食文化走向文明,也推动了欧洲餐饮文化迈向高雅。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影响更是深远。从世界各国对茶叶的称谓发音来看,可以发现古代茶叶的两个传播起点。一是葡萄牙人从广东、澳门传出,经过俄罗斯,到达希腊、土耳其等国家;所以,这些国家“茶”的发音仿自广东话(cha)。二是西班牙、荷兰等国家,从福建闽南传出。今天发音与闽南话(te)基本一致的有荷兰语thee,德语tee、拉丁语thea、法语、马来语thé、挪威、瑞典、丹麦、西班牙语té、意大利语tè、英语tea。中国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从生活方式到思维理念对许多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将中国茶具和饮茶方式本土化,并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英国饮用下午茶已经演化为“全英”的生活习俗,饮茶文化最终发展成英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8: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南戏曲]折射闽南人审美情趣的艺术瑰宝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打城戏中的片段


泉州是有名的“戏窝”,喜爱热闹的闽南人对于舞台上那铿锵激越的锣鼓胡琴、穿梭往来的生旦净末,亦真亦假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

在整个闽南地区,泉州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誉。这里不仅有“宋元南戏遗响”的梨园戏、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布袋戏、打城戏和“汉唐古乐”南音,还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侨乡歌剧,闽南“最年轻”的歌仔戏等艺术瑰宝。这些异彩纷呈的闽南戏曲堪称多元融合的闽南文化的精妙缩影,它们折射着闽南的市井百态,也折射着闽南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

泉州地方戏历史积淀深

为什么这么多的戏曲能在泉州扎根并开枝散叶、流播四方呢?众所周知,泉州曾是个“市井十洲人”的所在,繁荣的贸易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他们带着货物前来泉州的时候,也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其中就包括戏曲文化,这就使得泉州自古成为一个戏曲文化极其繁荣的地方。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今风格独特的地方戏曲。

谈起闽南地方戏曲的早期发展,有一段历史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后裔南迁泉州。当时管理宗室事务的“南外宗正司”也随之迁至泉州。由于当时朝廷宗室正任以上可借教坊和乐人教学,京都许多杂剧、提线傀儡、唱歌、舞蹈等方面的艺术家都纷纷来到南外宗正司。其间又有建炎初及绍兴末的数次“罢教坊”行动,泉州更是成为这些教坊艺术家首选的“避难地”。一百多年间,不知有多少人接踵而来,大多以在民间教乐传艺谋生。

如今,泉州享誉国际的提线木偶戏,其苏姓戏祖据说就来自杭州,似与南宋京都临安苏家巷的20多家提线木偶同出一宗;而泉州南音则一直完好地保存着唐宋燕乐调歌腔,梨园戏也被证实是宋元南戏的一支。尤其是其中的“小梨园”一派与当时的贵族家养戏班的培养方式和表演方式极其相似,都是招收童子入班培养,且唱腔优美,词句清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些都与旧时贵族家班的特点十分契合,因此普遍认为很可能是南宋时期豪门巨室的童伶家班流入社会之后转化而成的。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宋元南戏遗响

    极富闽南特色的5种地方戏

    素有“戏曲之乡”之称的泉州,戏曲种类繁多。然而,在这众多的地方戏曲中,韵味深长的南音、优雅委婉的梨园戏、诙谐幽默的高甲戏、灵动鲜活的木偶戏、魔幻绮丽的打城戏最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曾一度被称为泉州戏曲界的“五朵金花”。

在争奇斗艳的地方戏种中,梨园戏无疑是此中最具代表性的。相传它是南戏传入闽南泉州一带后,与当地的百戏、歌舞、杂剧、傀儡戏结合,第一个有戏曲形态的戏曲,并形成本地声腔“泉音”。整个梨园戏的音乐唱腔属于南曲系统,伴奏以箫弦为主,一字多腔,语言用泉州方言。梨园戏的曲牌来源于古时的词牌。各派的唱腔风格也各有特点,有的古朴苍劲,有的明快粗犷,有的则委婉纤细。与古乐南音有着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乐器以箫弦伴奏为主。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相仿;二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箫既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在戏曲中称绝无仅有。

高甲戏则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明代,其特点是常用插科打诨的对答形式和风趣、幽默的韵语对唱,使人发笑,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打城戏、提线木偶戏也是各具特色。打城戏生于泉州本土,艺术上受到泉州民间艺术的哺育,特别是提线木偶戏对它的影响尤深。它在泉州有很多的俗名,有人叫它“师公戏”,也有人叫它“和尚戏”,为全国罕见的具有民间信仰的戏种。其表演形式主要以杂耍、武功为主,音乐则在道曲和佛曲的基础上,吸收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成为别具一格的韵味戏剧。

以上谈及的泉州地方戏,唱腔、伴奏中似乎都绕不开另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南音。南音和南戏在泉州这片土地一同发展了数百年,甚至可以说在闽南文化的星空上“交相辉映”,简要概括即“南音哺育了南戏,南戏又丰富了南音”。从形成时间上来看,南音大概形成于唐,而闽南地方戏大多是在北宋宗室南迁后才在闽南地区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的,因此,不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梨园戏、木偶戏还是后继的高甲戏、打城戏等,都基本采用南音作为剧种音乐的基调。而当闽南戏逐渐发展,日臻成熟之后,又开始与南音形成一种“反哺”的关系。所以,不少南音的“指套”以及“散曲”,都是来自梨园戏中的唱段。同时,由于戏曲的广泛演出,那些动人的戏中人物和故事情节深入人心。人们出于对戏中人物的喜爱或同情,更加爱听或爱唱相关的弦管曲,这就极大扩展了南音的传唱范围。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现代梨园戏

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泉州地方戏曲,除了具有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戏种众多、剧目丰富、表演奇特等诸多特点之外,一个最为引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其艺术根基之深、流传之广,尤其是它在东南亚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拥有无数热心的知音。闽南戏曲艺术成为沟通闽南人和海外同胞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这可能是许多其他剧种所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泉州戏曲界的老中青三代表演艺术家带着泉州特色的优秀剧目,频频出访,播撒友谊。提线木偶戏现已出访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众多好评;高甲戏赴各地演出,进行文化交流,又使各地乡亲和各界人士感受到浓郁的闽南乡情和艺术的神韵。而在闽南地区多次举办的“国际木偶节”、“闽南金三角戏曲展演”以及国际南戏学术讨论会等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更使外国友人和海外同胞领略了咱厝戏曲艺术的迷人风采。

除此之外,许多海外侨亲回到闽南故乡,不管是寻根谒祖、访亲探友,还是投资贸易、旅游观光,总是少不了到泉州的文庙、文化宫、梨园戏剧院、泉州艺术馆……观赏一场古朴典雅的家乡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8: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南技艺]满含泉州风土人情的艺术技巧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陶瓷制作

每个地域都有代表其本土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换句话说:一个地方的手工技艺中也透析着此处的风土人情和艺术天赋。

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民间艺人人才辈出。许多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就根植于这块沃土上。经过历代传承,民间的能工巧匠利用本地资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工艺,有木偶头雕刻、彩扎、刻纸、漆线雕、花灯、民间刺绣、纸织画、漆蓝、制茶、瓷烧技艺等等。何朝宗、石叟、江加走、李尧宝等工艺巨匠代表了泉州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为世人敬重。

在一批批传承千年的民间技艺中,精美的手工与浓郁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的人文情怀息息相关、水乳交融,这种种都透着泉州这座历史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品类繁多的传统手工

民间手工艺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是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手工艺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从闽越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民间手工艺也就萌芽了,如安溪、永春、德化一带早在几百年前已经开始制作茶叶、篾香、瓷器等,并远销海外。由此可见,泉州一带的民间手工艺在当时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

传统的手工艺源于人民的生活需求,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婚嫁寿宴、年节时令、生产劳动等。生活的每一领域都充满了民间手工艺的产品。以泉州入选“非遗”的各种传统手工艺为例,安溪蓝印花布技艺、惠安女服饰、金苍绣技艺等就是与“衣”相关;德化瓷烧技艺、箍桶技艺、渔网编织技艺等与“食”相关;闽南民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石雕工艺、堆剪工艺等与“住”相关;峰尾福船制造技艺、蓝田毛笔制作技艺、石狮通草画等与“行”相关。与年节时令相关的更丰富,如刻纸、花灯等。各种民间建筑上的工艺装饰,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农具制作,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弹棉花、蓝田竹筛、米螺筛制作技艺、漆蓝等。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古船模型

总之,民间传统手工艺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形态千姿百态,而其反映的精神境界相当广阔,它们在大众生活中普遍存在,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审美对象。这些反映在人们生活中的古老技艺,不管它们的物质形态怎样变化,都是民俗风情、社交形式、伦理色彩及一个时代的生产技能、经济基础和谐统一的特殊产物。当然,泉州任何一个地区涌现出的民间工艺美术,与当地的环境生态、生产业态、生活状态等是密不可分的,它标志着一个地区民间文化的面貌,体现着物质与精神的文明程度。

别具一格的民间技艺

泉州作为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古城,流传着众多古老的传统技艺。千百年来,古老独特、别具风采的民间工艺在这里发扬光大,并从中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名师大家。到现在,有的技艺都已经传承到了几十代甚至上百代,这些传承人遵循着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技巧技法、制作规矩,把各项技艺推向极致。

泉州五种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李尧宝刻纸、福船制造技艺、永春纸织画、乌龙茶制作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可说是典型中之典型。

先说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以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为例,该民居集中体现“皇宫起”民居建筑封闭而有院落、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以及艺术造型优美、雕绘装饰丰富等特点。其土木工程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大木构架,建筑物的轮廓和造型具有雕塑的特点。它在文化内涵上,处处散发传统文化的信息,既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封闭式主次尊卑尚礼氛围,又让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墙面的红砖拼贴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欧洲起源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处理十分类似,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珠片绣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历代传承下来、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传统手工技艺。它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使船体结构牢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在“师傅头”(闽南地区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指挥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该技艺是人类造船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对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了革命性作用。

纸织画为永春特有的传统工艺品,曾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家织。纸织画吸取了中国画、编织等艺术的特点,融绘画与编织于一体,以精湛的技艺,显示出独特的素雅的艺术风格。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熟宣纸上作字或画,后用利刃把宣纸裁切成精细均匀的经条,在另一宣纸上同样裁切成精细均匀的纬条,放在特制的织机上交叉编织,根据画面需要加以点染,组成新画面,产生朦胧的艺术美效果。纸织画题材广泛,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形式有中堂、挂屏、对联等,常作为喜庆吉日的室内装饰品,不仅行销闽南一带,还远销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

【最闽南】“光明之城” 泉州的荣耀记

琵琶制作

李尧宝的刻纸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奔放自如,布局严密紧凑,疏密得当,一气呵成,层次分明,繁而不乱。造型新奇独特,优雅秀丽,栩栩如生。刻工纤毫毕露,线条细腻婉转,刚柔并齐、有的刚健挺拔,有的流畅利落,技法巧妙。画面黑白对比强烈,虚实阴阳兼用,手法细腻,采用对称、放射、连续、对角等形式。体现着优美、工整、清新、鲜明的独特艺术风格,备受海内外赞叹。

作为一项传承百年的技艺,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成为我国所有茶类中最高超、最精湛、最独特的制茶技艺。历经代代茶人手手相传,这一传统技艺加速走向成熟与精湛,制作工序也由起初的脚揉手捻,发展为现在的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


陶瓷制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6 1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砥砺奋进 泉州争先

2017-08-16 泉州网  来源:泉州网

策划:叶燕民 林耀平

统筹:总编室

执行:泉州晚报时政要闻部 社会新闻部 经济新闻部 专刊副刊部



http://www.qzwb.com/spec/content/2017-08/16/content_5687778.htm(建议详细浏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11:49: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力以赴做好申遗文保工作 刘玉珠来泉调研

2017-08-17  来源: 泉州网

全力以赴做好申遗文保工作

刘玉珠来泉调研 杨贤金郑新聪康涛参加

15日至16日,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带队来泉调研检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和文物安全工作,并听取相关工作情况汇报。

刘玉珠一行先后前往开元寺及宋代古船馆、德济门、天后宫实地察看,仔细询问申遗遗产点的保护情况,认真了解和检查我市申遗工作准备情况和文物安全工作,并对相关业务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汇报会上,刘玉珠充分肯定泉州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做好“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各项工作,持续开展文物保护,有效保障文物安全所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当前泉州申遗已进入关键时刻、冲刺阶段,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行动上务必全力以赴。要严格按照申遗各项要求,以各环节均要经得起国际“大考”为标准,做实做细各项工作,狠抓任务落实,抓紧保护项目扫尾。要统筹协调好申遗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工作,形成全社会自发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共识。要充分认识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检查,抓好制度建设,完善安防设施,使文物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要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使文物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让文物更好地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副省长杨贤金参加调研并主持汇报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新聪参加相关活动。市长康涛和省文物局负责人分别汇报泉州申遗和全省文物安全工作。副市长周真平陪同调研并参加汇报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9 13:07 , Processed in 0.050430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