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4-20 10: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hyqhy 于 2016-4-20 12:01 编辑
深圳一套房抵武汉四套房预示了什么? -------------《动向新闻》(湖北的媒体)
一对深圳夫妇卖掉深圳的小两居室后,回武汉买了四套房,从总担心失业,到生活没压力“终于敢花钱”。一场现实版“人挪活”背后,是不同的房价走势,对两个城市发展的影响。
从一线城市“返乡”,早已不稀奇。今年富士康武汉工业园新招入的员工,六成左右是沿海返乡的熟练人才。2015年,武汉净流入人口是2010年的1.64倍,高速增长后,到去年累计已超过230万。
什么概念?根据新划分标准,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光武汉的流入人口,就可以组成一座大城市。正是从去年起,“新武汉人”成为购房主力军,占比六成左右。与此相呼应的是,三月份武汉新建商品房成交量为3.15万套,刷新历史纪录。
楼市火爆,武汉买房压力却相对温和。武汉媒体以“房价收入比”为参考,对全国20个主要城市的购房压力进行排名,武汉市的房价收入比为8,全国第十五。榜首的深圳,房价收入比高达23.2。2015年年末,武汉一手住宅均价约为9千,而深圳早破了4万大关。
动向君掐指一算,上述两个数据,武汉与深圳之比正好都是约1:4。可见,深圳卖一套,武汉买四套,并不是极端个案。但这并非一直以来的常态。3月份的数据显示,深圳房价一年涨了六成,武汉同一时间段内涨幅“仅”为7.7%。
只跟涨幅全国第一比,说服力或有限,得跟全国比比。3月,武汉房价较上月涨幅为1.3%;一线城市里的北上广,二线里的厦门、合肥、南京、杭州等,环比涨幅都在3%上下,最高的达到5.4%。
作为“1.5线”城市,不管跟一线还是二线城市相比,武汉房价都相对稳定、健康。加上基数本身较低,冲着房价回武汉或者直接留在武汉的,不会是个案。毕竟,房价收入比越高,工作性价比就越低。
低成本,不代表低水准。16日公布的“2015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结果中,武汉成为受到“特别关注的八大城市”之一。在医疗和教育这两个最直观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武汉都全面碾压深圳,在全国范围内,仅落后于北京和上海。
到2015年,深圳市三甲医院刚过10家,而武汉市的三甲医院已接近30家,可以比肩全国第二的上海。深圳高校数量不足20所,武汉则早已超过80。去年,武汉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10个武汉常住人口中,两个是大学生。
消费方面,不妨以电影为例。早在2014年,武汉院线数量就高居全国第五。去年,媒体曾评出中国十大“票仓城市”影院投资潜力排行榜,武汉第二,深圳垫底。
“1.5线城市”,并非浪得虚名,背后是准一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准。所以,2015年,武汉24万高校毕业生中,35%愿意留在武汉,高于想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26%。在媒体评选的“十大最适合毕业生买房城市”中,武汉高居第六位。
相比之下,以深圳为代表新兴城市,曾经用高薪吸引了大量外来人才,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被掩盖。时过境迁后,老龄化对医疗的需求、二孩对教育的需求,都会出现井喷。在声势日渐浩大返乡潮和留守热中,房价成了再合适不过的催化剂。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直言,房价大幅上涨,对人才产生了挤压效应。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考察后发现,沿海城市房价和人力成本等高出内地一大截,中小企业将研发中心搬至内地可能会成为趋势。
仅3月份,先是珠海格力集团投资50亿,在武汉市蔡甸区开建“智能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后有总投资30亿元的摩托罗拉(武汉)产业园二期,在武汉东湖奠基。两大智能设备生产基地,对于人才吸引力,不难预见。
高房价带来的居住成本,将转嫁到用工、人力成本上。这不仅将逼迫年轻人才“逃离”,更会促使发达城市的产业向内陆和人才输出地转移。房价优势明显的武汉,顺理成章的成了“成本洼地”,将承接高房价地区流入的人才、产业和资金。
动向君要提醒的是,这并不代表武汉房价走势足够的喜闻乐见,相反,稳健中还藏着任性。到3月份,武汉房价已连续上涨14个月,去年2月到12月,武汉房价涨幅一度仅次于深圳,居全国第二。能拥有现在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本就不高的基数。
无论企业、产业还是个人事业,乐业必先安居。人和财,可以因房价来,也能因房价走。梧桐引凤凰,盖因有巢。机遇面前,武汉要做的是,让健康的房价成为这座城市的常态。
-------------------------------------------------------------
渲染“深圳1套房=武汉4套房”须谨慎 --------------------《现代金报》(宁波媒体)
4月19日《广州日报》一则报道引人关注:深圳一对白领夫妻都是名校研究生,在深圳有着体面的工作,有房有车,最后选择了卖房、举家离开深圳,回到武汉,开始另一种生活。深圳房子卖了400来万元,这笔钱加上多年积蓄,他们去年在武汉买了4套房。
现实版“逃离北上广深”再次上演,最抓人眼球的是那个简单的换算公式“深圳1套房=武汉4套房”。这在上海、深圳等地房市去年以来再度火爆的背景下,颇为刺激人们的想象力。似乎,童话故事得到圆满结局,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但在笔者看来,不必过度美化这个简单的换算公式。
一些二三线城市近年来发展很快,工作生活环境都有了提升,许多条件并不比一线城市差。新闻中这对夫妻就发现,无论孩子上幼儿园,还是自身的工作,都能在回到武汉后得到较好解决,一切似乎令人满意。既然如此,为何仍有许多人挤破脑袋要向“北上广深”钻呢?
不妨盘点一下:首先是教育问题,北京、上海坐拥诸多名校,高考分数线低到让人流口水,既然新闻中这对夫妻如此重视教育,假如原来不是在深圳而是在北京、上海,还会选择逃离吗?其次是就业问题,“北上广深”无论在就业机会还是在薪酬水平上,毫无疑问都可以碾压很多二三线城市。再次是医疗问题,许多二三线城市的人遇到疑难杂症,还是得直奔“北上广深”。最后是人际社会关系问题,“北上广深”比起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偏远地区城市,显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人情、关系问题。除此以外,“北上广深”还有许多独有的资源,都让许多人无法割舍。
回头想一想,假如这对夫妻一开始就留在武汉,时至今日又能在武汉购买几套房子呢?或许,也是如同在深圳打拼的结果,只有1套而已。更进一步,假如这对夫妻今后为了孩子更容易考上重点大学,或者为了自身的职业发展、看病养老等需求,会不会如同曾经出走武汉那样,再次做出离开的选择呢?
事实上,“北上广深”如今的优势,源于过去的资源分配不公,其既有的优势并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甚至,某些领域仍在进一步强化。因而,过度美化“深圳1套房=武汉4套房”这类抒情故事,只会掩盖资源分配不公的真相,既无助于从体制机制层面彻底解决问题,也会误导一些年轻人的方向选择。
毕竟,生活不是童话故事,究竟是坚守“北上广深”还是逃离之,仍须根据个人条件和社会现实去慎重抉择。
---------------------------------------
宁波媒体选错了对象,如果是从深圳-----回到其它二线城市,可能真的在教育、医疗、交通(航空、公路、水路、铁路、地铁)、自然生态风光、购物方面还不如深圳(除了房价),可像武汉、南京这样的二线,其交通、医疗、教育、购房条件、购物、自然生态风光条件其实是远超深圳的,甚至广州,目前仅是高薪就业机会还不如深圳、广州,但也在快速增加,可以想象的到,未来10年仍会持续快速发展,那时,一个超高房价,但交通、医疗、教育都远远不足的深圳,广州,吸引力还是武汉,南京的对手吗?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