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4-6 13: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邹雪城:存储器基地项目是武汉承担的国家使命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3月28日,世界级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启动。
作为武汉集成电路产业从2000年一路走来的见证者,我十分激动。这不仅是对政府和诸多业内人士工作的认可,是集成电路产业腾飞的基础,也是武汉这座城市发展前瞻性的有力印证。我希望这个基地的动工,为我国填补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实现产业和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武汉优势在于十年积累
武汉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武汉新芯是重要基础。按照基地发展计划,要在武汉新芯的基础上组建一家存储器公司作为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实施主体公司。
可以说,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落户武汉离不开前期武汉新芯的发展。
两周前,我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透露,自己作为该公司筹备期论证专家小组的组长,曾在十多年前论证新芯成立必要性时投了唯一的反对票。
太想发展好这个产业了,是我投反对票的初衷。因为尽管当时投资上百亿元人民币,但规模还是太小、缺乏规模效应难以盈利;另外,当时选择的由其他企业托管的模式也不利于武汉打造自己的集成电路产业。
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版图上,因政府的远见和坚持,武汉仍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因为武汉新芯十年发展作为基础,武汉争取到了投资240亿元美元的大项目。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不仅是武汉的荣誉,也是国家存储器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步。毕竟,中国主流存储器领域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落地武汉的原因和重要性,长江日报和省内、全国乃至全球媒体都做了非常充分的报道。作为一名产业专家,我很高兴通过这次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宣传了武汉的集成电路产业。这可能将吸引到数以千计的企业和数以万计的人才将目光投向武汉、投向湖北,这是一件大好事。
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声音担忧产业的发展风险,但我仍坚持十多年前的观点,无论是国家布局还是地方作为,武汉有着发展国产集成电路产业的历史使命,追赶再难,也必须要做。东湖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有责任和义务在国家战略中主动作为。所以武汉的任务既十分光荣,也十分艰巨,需要下定决心,争一口气。
通过媒体大量曝光,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乃是全国民众对集成电路产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同样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建立自有的芯片产业迫在眉睫
作为一名产业专家,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产业事件。
3月以来,包括位于武汉的国家存储器项目在内,已有5座12寸晶圆厂投资项目陆续启动,另外4个项目分别为:美国万代半导体(AOS)公司宣布在重庆水土园区兴建12寸功率半导体晶圆厂及封测厂,总投资金额逾7亿美元,主要生产MOSFET产品;台积电与南京市政府正式签约,将兴建一座月产能达2万片的12寸晶圆代工厂,预计2018年量产,并将直接切入16纳米先进制程;CMOS影像传感器厂德科玛在江苏淮安投资,将在当地兴建一座小规模12寸晶圆厂,主要用来生产自家设计的CMOS感测组件,属于IDM厂的投资项目;紫光集团预计要在深圳兴建12寸晶圆厂,该厂预计2018年完工、2019年量产,第一期4万片产能当中,规划3万片生产NAND Flash,1万片生产DRAM。
不知大家看出来没有,真正由我国自主生产的有几家呢?
据传,最近美系半导体企业对中国中兴公司实行芯片禁运。上一次大规模的芯片禁运发生在2015年的4月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禁止向中国4家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出售用于高性能计算机和高端服务器系统的“至强”(XEON)芯片,给我国的高性能计算产业和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智慧化产业等制造了一些困难和麻烦。
集成电路就像信息产业的“粮食”,我们万一被断粮,该怎么活?这无疑凸显了武汉此次承担的国家使命——建设中国首家自主研发的闪存产品基地。
3月2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存储器芯片生产能力,在推动经济从低端制造向更先进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半导体行业总体上已成为中国决策层扶持的一个主要目标。中国台湾的集邦科技旗下的存储行业研究机构DRAMeXchange研究主管杨文得(Sean Yang)评价:“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突破,是中国公司真正走上自主生产半导体之路的里程碑。”
武汉新芯的陈少民说过一句话:“我国存储器产业发展春天已经到来,早日建成早日投产,有很大可能追赶并跻身世界一流企业行列。”我坚信,也许我们今天会有很大的困难要去克服,但最多5到10年,存储器产业一定会在中国兴旺发达。
中国半导体产能和投资都没有过剩
有人担心,中国半导体产能和投资是否过剩?
首先看两组数据:
——以8寸晶圆计算,2015年全球总月产能达1,635.0万片,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等前十大厂掌握的产能达全球总产能的72%,前十大厂中没有来自中国的。中国内地的半导体制造全球市占率仅为9.7%。
——代表了中国半导体制造业最高技术水平的企业中芯国际,在其销售额中,来自28nm以下的先进工艺产能贡献少之又少,多是集中在60nm以上,但目前全球半导体主流工艺已经进入到28nm以下,台积电、GF等全球制造大厂销售额中先进工艺的业务贡献率已经超过50%。
不难看出,中国半导体制造的产能自给率远远不足,在先进产能和关键产能方面,几乎全部依赖国外制造大厂,产能过剩之说,在数据面前真的无法立足。
投资方面,2011到2014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6.4亿元,其中2014年新增固定资产644亿元。2015年1400亿的国家大基金才带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对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的热潮。2014年全球半导体企业投资总计649.71亿美元,其中三星、英特尔等企业每年保持100亿美元以上的资本支出规模。在半导体制造方面,中国大陆的标杆中芯国际每年投资不及台积电的1/10。
所以,在国家战略层面资本进入之前,中国半导体产能和投资都远远不够,更谈不上过剩。这也凸显了顶层规划和执行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国家01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国家02专项技术总师叶甜春都在武汉说过,世界级存储器基地是集成电路半导体行业的里程碑项目,一旦成功,将改变产业态势。而国家战略落地不易、产生积极效果更不容易,地方更应强化执行力,建议武汉解决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配套、要素市场建设以及监管问题,以蹚出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我认为这是武汉承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