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2-29 17: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五”以来,上海在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方面,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分成三个层面,首先,在高端层面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积极承担“大型客机”、“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成为全国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数最多的省市,研制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成果。通过两年多来的推进,上海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增长快于工业增速的预期目标。其次,在传统制造业层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本市重化产业加速结构调整,占全市工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3.9%降至“十一五”末的20.6%。第三,调整淘汰层面力度加大。2007年以来,本市共实施调整项目2873项,节约标煤480万吨;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27.98%。通过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上海产业结构与全国相比,差异明显:“十一五”期间,本市用能总量年均增长4.6%,工业利润和税收分别年均增长17.4%和14.2%,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1%和12.8%,实现了较快增长。
——投资结构优化。上海“十一五”期间工业固定投资规模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投资结构内涵发生变化,出现“五个上升”,即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投资比重上升;研发设计等投入比重上升;技术改造投资比重上升;市外投资比重上升;外资增资项目比重上升。通过投资结构优化,投入产出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从“十五”的1:1.3提高到“十一五”的1:1.6。“十一五”上海、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4.2%和25.5%,而同期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和11.7%。
——布局结构优化。自上世纪90年代中心城区“退二进三”以来,郊区逐步成为上海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临港装备、漕泾化工、长兴船舶、嘉定汽车、张江生物医药、漕河泾电子信息、民用航空等7个基地,已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市场结构优化。受国际市场需求不振、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订单转移等叠加因素影响,本市工业外向度逐年下降。但是产品出口结构得到优化,电子代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出口下降,汽车、船舶等行业出口比重上升,通过市场结构优化,促进了内外需协调平衡发展,增强了工业抵御外部市场风险的能力。
——资源结构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呈现“四个下降”:即工业用能占比、单位增加值能耗、用能增速和工业产品单耗下降。工业用地优化,呈现“二升一降”:即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新兴产业用地量上升,工业新增用地总量下降。通过资源结构优化,工业单位土地产出率从2005年的49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10年的62.6亿元/平方公里,“十二五”时期将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通过以结构优化为标志的产业转型,实现了“六个统一”,即服务国家战略和自身发展相统一、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工业转型与服务经济发展相统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优化相统一、产业辐射力和控制力相统一、产业转型与城市发展相统一。预计“十二五”末,本市将形成临港等2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金桥等10个千亿级工业园区,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努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进入“十二五”,上海工业发展面临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需要在转型中实现提升发展。发展理念上,工业发展应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质量、结构和效益;地位作用上,工业成为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应有作用;发展动力上,工业发展从主要依靠实体要素投入向提升软实力转变。
为此,上海工业将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目标,按照上海“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产业发展方针,充分发挥科技、人才、金融、信息、品牌等优势条件,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率先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发展调整中提升为主线,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尤其是全面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做出重要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