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niceGZH

[综合其他] 广州医疗信息专辑(全国三大医疗高地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29 22: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投资8亿+!广医五院扩建工程计划年底开工
羊城派 2024-10-29 16:30
       日前,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发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五院”)扩建工程施工总承包招标公告,计划于2024年12月30日开工,2029年6月30日竣工。施工总期1643日历天。
       广医五院扩建工程项目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港湾路621号(医院院区内),此次项目将新增床位500张,新建建筑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超8亿元。
       近年来,广医五院朝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临床研究中心的战略目标,以科研创新驱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成为广州实验室药物与疫苗RCT-Ⅰ期临床试验基地、国 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厅级重点实验室平台1个,已备案32个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及38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也是广东省第十五家成功通过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与项目“双备案”的医院。
       记者了解到,广州实验室与广州医科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将作为广州实验室药物和疫苗临床试验研究中心。项目将打造成集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健康预防于一体的临床研究平台,助力推动医疗技术进步和革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和安全的选择,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效果,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广医五院始建于1957年,拥有广东省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肿瘤科等3个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泌尿外科等2个广州市重点学科;拥有广州东部技术全面、设备齐全的消化内镜中心以及广州东部首家高水平“血液病治疗中心”,建设成为国 家级胸痛中心、广州市区域急救医疗中心(东片区)、广州市卒中急救地图医院、创伤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9 22: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2岁瑞典罕见病患儿来穗求医,广妇儿基因编辑自体移植救了她!
2024-10-28 08:53 来源:南方网
  “我们将永远感谢中国,感谢工作人员,感谢每一位帮助我们的医生。”10月25日,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血液肿瘤科外籍罕见病患儿艾玛(化名)出院的日子,艾玛爸爸Juan Carlos Macall和医护人员一一告别并道谢。
  距离艾玛确诊罕见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仅5个月,医生专家团队和坏细胞抢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线上评估、确定治疗方案、帮助快速签证、基因编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最终艾玛的神经损害得到遏制,细胞成功恢复造血功能,顺利出院。至今,该院已成功治愈6例MLD患儿。
  四处求医碰壁
  唯一的救命机会在中国

  记者走进广妇儿血液科病房,艾玛正在平板电脑上玩着益智游戏,房间里柜子上摆着几包中式面条,那是艾玛新晋的最爱食物。
  艾玛的爸爸是瑞典的一名护士,在艾玛一岁半的时候,发现她还不能单独走路,需要搀扶,语言发育比较落后。作为护士的他敏锐发现孩子的异常,在瑞典四处求医,无奈医生看了艾玛的脑部核磁共振报告后说这很正常,让他放宽心。艾玛爸爸执着要求进行基因检查,5月15日,瑞典的医生们终于确诊艾玛患有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病,对神经的损害不可逆,从患病到死亡的进程非常短。小孩的智力和行动力会肉眼可见地退化,变成植物人,不能吞咽导致饥饿、营养不足和反复感染,痰堵会引起肺部感染。患儿通常在12岁左右就会去世。
  “我们在网上搜索MLD相关的医生和专家,把艾玛的病情发过去,但都收到了拒绝的回信,他们觉得病情已经启动,治不了。但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亡,我必须救活她!”艾玛爸爸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他想试着救孩子,不愿放弃。
  转机降临在6月初,艾玛爸爸搜索到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学院连祺周教授关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论文,他意识到这是“唯一的机会”,成功联系上连祺周教授。
  6月下旬,连祺周联系上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血液肿瘤科主任江华,两个团队和艾玛一家建群讨论、线上视频评估病情。通过艾玛的运动、发音、握工具的能力,评估神经损耗的程度。
  艾玛的脑部核磁共振评分4分,在江华看来有治疗机会。在基因治疗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种办法中,患儿家属决定选择基因治疗。6月末,治疗艾玛的初步方案定了。
  “这是罕见病中的罕见病,我们要抢时间,神经损害是不可挽回的,人体每三个月会肉眼可见地退化,最后就失去融入社会的能力。”江华告诉记者,视频会诊确认她有治疗机会后,广妇儿立即开具病情证明,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立即帮助艾玛一家走快速通道签证。
  7月9日,艾玛一家拿到中国护照签证,11日他们就启程前往中国。“到达广州并得到治疗不容易,这一切非常快,从第一次视频会议到我们来广州,只花了三周时间,这是全世界唯一的机会。”艾玛爸爸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基因编辑修复
  不让神经损害加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血液肿瘤科医生屈钰华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艾玛的样子,记得她神志清醒,精神反应尚可,但是左眼耷拉睁不开,双腿呈痉挛状外翻,膝过伸,下肢肌张力很低。
  “孩子的治疗时机不算及时,2岁算比较晚了,已经没有机会做造血干细胞异体移植,只剩下基因编辑自体移植这唯一的方法,风险比前者低,也不需要长期服药,不影响预后生活质量和生育。”屈钰华表示,经过多学科讨论,考虑给艾玛做基因编辑后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8月30日,艾玛第一次入院采集自体外周干细胞,9月3日-4日采集造血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基因编辑结束后,对艾玛进行清髓预处理,10月9日对艾玛回输自身造血干细胞。
  移植后,艾玛的造血功能逐渐恢复,神经损害导致的肌紧张有所改善。艾玛爸爸开心地和记者描述艾玛的变化,之前艾玛耷拉着的左眼现在炯炯有神,身体活动度增加,痉挛内收的脚打开了,不会动的右脚可以自主活动了。她和医生、家长的互动增多,意识有好转。
  “她目前可以在平板电脑上玩游戏,这意味着她大脑在正常运转。”谈及未来,艾玛爸爸表示,未来她肯定无法踢足球,但只要她认知功能正常,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好。
  江华表示,治疗结果的判断标准就是社会融入能力,艾玛的一系列好转意味着神经损害得以遏制住,亚健康状态的细胞没有再恶化甚至恢复功能。以后,艾玛可以和普通小孩一样发育,回归正常生活。10月25日,艾玛血小板稳定,顺利出院。接下来,院外随访两次酶水平稳定的话,他们一家四口12月就可以回瑞典。
  “我当时以为要来中国半年,现在才两个月,太不可思议了,虽然我们不会说中文,但我们一点都不孤独,一直有医生和护士在我们身边帮忙。”艾玛爸爸表示,和医护人员的交流非常顺畅,要把好消息带回瑞典,让更多人知道基因治疗法。
  罕见病越早发现越好,不少前来求医的患儿,神经损害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江华对此表示相当惋惜。他介绍,MLD在患儿6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损害神经,由于6个月的孩子还没开始说话、走路、吃饭,很多家长无法察觉,甚至很多医生都以为患儿只是缺钙。他呼吁广大医生和家长尽早做基因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奔着救命的目标
  创新是临床永远的主题

  MLD属于极其罕见的疾病,传统治疗办法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只适用于极早期发现患病的患者,且很难找到合适的供体,化疗药物比自体移植的剂量更大,植入物和患者“打架”将导致免疫性的风暴和免疫性损害,长期使用免疫制剂会损害神经系统,带来感染并发症,最终得不偿失。
  针对传统治疗办法的不足,广妇儿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展“基于自身造血干细胞基因修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该病,不少患者慕名来穗求医,现已成功治疗6例,最大的9岁,最小的1岁多,有患儿已经上小学。
  基因编辑自体移植是采集自己的细胞,修复损坏的基因,再把细胞打回去。和传统的异体移植相比,预处理用的药物很轻,不需要长期使用太强的免疫制剂,细胞不“打架”,还可以用于治疗地中海贫血。
  “这个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当我没有机会的时候,它可能还有一点机会。”江华表示,虽然已经损害的神经修复不了,但是基因治疗可以不让神经损害加重,患儿就能恢复融入社会的能力。而基因治疗的难点则在于诊断要及时,移植要掌握最佳时机。
  “这是拯救我们女儿的唯一机会,想对其他患儿父母说,永远不要放弃希望,我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得到医治。”艾玛爸爸深知技术有局限性,但他愿意去尝试,也呼吁广大患儿父母不要放弃一线生机。
  技术创新不仅带来生的希望,还减轻患者负担。据统计,艾玛在医院共花费8.8万元人民币,而这项治疗方案在以前需要100万元,后来被减到30万元,现在只需不到10万元。
  “我们做临床医生的任务是救命,努力让患者活着并且活得好,在总费用不增加的情况下提高生存率。”江华坦言,怎样通过技术创新,让患者花更少钱就能享受珍贵的治疗,是临床医生努力的方向。
  10月25日下午,艾玛爸爸妈妈已经收拾好行李,她被爸爸抱着和邻床小姐妹、医护人员告别。艾玛爸爸喜悦又动情地说道:“可以保住女儿的命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我们会永远记得在这里的日子,等艾玛长大了,我们想带她回来广州旅游,看看这给予她二次生命的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31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AWDEFENDER 于 2024-10-31 21:24 编辑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珠吉院区)项目预计2028年初建成
2024-10-30 15:30:12
广州日报新花城
10月29日,随着现场旋挖钻机和挖掘机发出的阵阵轰鸣,在天河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及参建各方的共同见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珠吉院区)项目首桩试桩正式开钻。此举吹响了项目建设“冲锋号”,标志着项目正式拉开序幕,进入“快车道”。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珠吉院区)项目是天河区助力广州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建设国际一流健康城市,致力于打造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便捷、高效医疗健康服务的重要民生工程。

项目位于天河区珠吉路以西、奥体横路以南,主要服务天河区、广州东部以及邻近地区。项目建设用地面积64987平方米(约97亩),项目总建筑面积198450平方米,规划病床数1000床,总投资约20.85亿元,预计2028年1月建成。

项目定位为一所集医疗、急救、预防、康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并配套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来建设将坚持“医研产一体化”发展思路,以妇产生殖为核心,慢性疾病、康复为重点,打造医学创新及成果转化平台,全面提升天河区卫生与健康科技核心竞争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为破解天河区医疗卫生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近年来,天河区与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知名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共建高水平医院以及医学科学中心(研究院),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带动辖区医疗服务整体能力提升。广东省骨科研究院(长兴院区)、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中山大学口腔医学科学中心(珠江新城院区)等项目已相继落地天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22: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门口“看名医、收中药”!广州黄埔名中医馆揭牌开诊
羊城派 2024-11-01 18:08
       日前,黄埔名中医馆(黄埔区中医医院科学城门诊)在黄埔大壮名城举行了揭牌仪式并正式开诊,为黄埔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揭牌仪式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相关负责人、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区中医医院院长洪少东主持,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王嘉锋及广东省名中医、特聘专家邓高丕分别致辞。随着红绸布的揭开,黄埔名中医馆正式开诊。黄埔名中医馆现场还举办了义诊及制膏活动,邀请了多位知名中医专家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诊疗服务。
       据悉,黄埔名中医馆为市民提供前所未有的就医新体验,特邀祝维峰、冯崇廉、郝建军、邓高丕、赵云燕、谢炜、陈家旭、马民、赵国平、陈兴华、段俊峰、张冲等12位名中医坐诊,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口腔科、康复科、骨伤科等的诊疗服务,无需远赴省市,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家、省级名中医的精湛诊疗。
       该门诊致力于打造以中医治未病健康调养、中医药传统疗法、中西医综、合医疗服务、口腔保健等为一体的中医特色门诊,并引进了DR放射(检查)设备、口腔CBCT、彩超、检验等先进配套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品质的“一站式”中医诊疗服务。
同时,该门诊还十分注重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环境优雅,挂号收费方便快捷,代煎送药上门,让黄埔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看名医、收中药的便利与温馨。
       一位市民李女士表示,以前在大医院看病,常常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队,现在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挂号,大大节省了时间。“这里的环境舒适,让人感到放松。这里还有代煎送药上门的服务也让人感到非常贴心,尤其便利了行动不便的老人。”
       据了解,黄埔名中医馆(黄埔区中医医院科学城门诊)位于黄埔区开泰大道29号大壮名城B8栋一楼,交通便利,紧邻七号线科丰路站C出口,总建筑面积约为2300平方米,是由黄埔区卫生健康局主导,黄埔区中医医院承办的中医特色品牌项目,同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属就医服务,也是黄埔区中医医院践行黄埔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黄埔示范”总目标的一项重大惠民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22: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20多亿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再添“新院区”
羊城派 2024-11-01 17:14
       11月1日,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 府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签署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广州市花都区委书 记邢翔表示,“这也标志着花都区拥有了全国第一梯队的高水平医院,这是花都区老百姓的一件幸福事儿。”
       据记者了解,该院区投资约20亿元,临近白云机场,总用地面积约8.06万平方米。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设置1000张床位,同时增挂“广州空港医疗中心”第二名称
       医院由托管运营调整为分院
       早在2013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与广州市花都区人民**、中山大学三方签订《合作建设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框架协议书》,商定由广州市花都区出资建设一所三甲医院,委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运营管理,建设医院名称为“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被列入广东省、市两级重点建设的普惠民生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为20.56亿元,其中广东省哥弟菩及公益基金会捐资12亿元,花都区财政出资约8.56亿元。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8.06万平方米。
       2024年10月,国 家卫健委批复同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设置花都院区。由此,“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正式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11月1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与广州市花都区政 府签订协议,标志着花都院区成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直属院区
       据介绍,该院花都院区坐落在广州空港经济区核心区,邻近白云国际机场,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设置1000张床位,手术室41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杨建林表示,医院逐步开放门诊、急诊和住院的服务。“医院还将派遣优秀团队、优势学科进驻花都院区,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空港国际医疗中心,提升广州北部医疗服务水平。”
       平移院本部优势学科,重点布局3大学科群
       百年老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现有五个院区,分别是位于广州市内的北院区、南院区、花都院区(即将开业)、海珠湾院区(建设中)以及位于汕尾市的深汕院区,另设有中山大学南校园门诊部。医院拥有7个国 家重点学科,17个国 家临床重点专科,26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以及16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近年来,花都区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卫生健康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入选了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签约仪式上,广州花都区区委书 记邢翔十分激动,她表示,“此次正式签约标志着花都区拥有了全国第一梯队的高水平医院,这是花都区医疗卫生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花都区老百姓的一件幸福事儿。”
       据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花都院区将平移院本部优势学科、技术、人才、管理资源,实行同质化垂直管理,突出专科特色,同时将因地制宜重点布局肿瘤学科群、生命支持中心、代谢免疫学科群,填补广州北部及空港经济区的尖端医疗空白。力争早日建成综合三甲高水平医院,加快缓解广州北部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局面,满足空港经济区发展对优质医疗资源需求。
       同时,该院将结合花都现代物流业、汽车工业、与空港联系紧密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发展定位,发挥院本部临床研究先进平台资源,推动医工交叉融合,自主研发“中国制造”医疗设备,解决“卡脖子”问题,助力实现医学科技创新。
       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汪洪滨表示,这个项目是省委省政 府推动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的重点项目,是花都区空港经济区老百姓的健康福音,也承载着省市对推动花都建设成为空港医疗中心的莫大期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23: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样新副院长宣读了《国 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同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设置花都院区的函》
https://www.baidu.com/link?url=3 ... ae6000000066724e704

      标志着花都区拥有了部属(国 家卫生健康委直属)医院。省市校都非常重视,省卫健委副主任、广州市副市 长、中大校长出席签约仪式。
      至此,中大系在广州的所有医院都拥有2家以上按三甲医院建设的院区(包括在建)。中山二院(孙逸仙纪念医院)有四个院区;中山一院、中肿有三个院区;中山三院、中山六院、中大口腔、中大眼科都有两个院区。等于有18家三甲医院。另外在肇庆、汕尾、梅州、惠州等地还有院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2 15: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扩建,计划2029年竣工

2024-11-01 19:40 来源:大洋网
近日,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发布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扩建工程施工总承包招标公告。

广州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位于黄埔区港湾路621号,定位为建设成适应高水平教研型医科大学要求的“三级甲等”综合附属医院,奠定广州东部区域性中心医院地位,在国内和省内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扩建工程项目新增床位500张,新建建筑面积9.99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七项设施用房、大型医用设备用房、预防保健用房、科研用房、教学用房、培训用房、文化活动用房、地下车库、配套公用工程等。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9.99万平方米,最大单体建筑面积为6.9万平方米,最高建筑高度约107.1米,最大单跨跨度12米。项目最高投标限价58781.386558万元,计划于2024年12月30日开工,2029年6月30日竣工,施工总期1643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5 21: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专家操控机器人成功为福建患者“远程切肝”!手术刀横跨700公里
2024-11-04 15:46 来源:南方网
  医生人在广东,为一名远在700公里之外的福建患者进行手术,这看似科幻的一幕,在现实中真实发生了。近日,中山一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匡铭教授在广州远程操作国产手术机器人,成功为一名身处福建省三明市的患者实施高难度远程机器人肝癌切除术。手术顺利,患者术后第一天便可下床活动。“远程机器人手术为外地患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手术选择。我们不难想象,在这项技术普及以后,在一些紧急的、高难度的,或者需要跨院合作的手术中,专家不再需要花时间跋山涉水,在办公室就可以为基层百姓展开手术。”匡铭向记者说道。
  71岁的患者老陈(化名)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既往有肾囊肿手术史,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5天入住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下文简称“三明一院”)。入院后,医务人员为他完善了相关检查,发现他的肝S4段有一颗最大直径达到6.6cm的恶性肿瘤,处于中国肝癌分期早期。
  经中山一院、三明一院专家严密推敲、谨慎评估,最终决定为老陈实施机器人辅助下远程“左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由匡铭教授在广州本部远程主刀,中山一院肝胆胰外科主任赖佳明、主治医师陈健聪和三明一院肝胆外科二区主任赵明在三明一院手术室进行现场配合,全程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在匡铭手术操作,以及两院医疗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患者肝脏肿瘤被完整切除,术中出血仅不到50ml。术后第一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并且进食流质饮食。
  远程手术对通信的延时、带宽、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极高的要求。虽然相隔700公里,但国产手术机器人展现了稳定、精准、灵活的性能特点,手术全程视野清晰、器械操作丝滑,画面无卡顿。网络双向延迟仅17.6毫秒。“整个远程手术全程感受不到明显延迟,手术过程与现场手术反馈基本无差别。”匡铭向记者介绍,使用国产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相对比用传统的腹腔镜进行手术,组织结构显示得更加清晰、精确,医生操作起来也更加精细,对患处周围组织的损伤更小。“采用传统腹腔镜进行手术,患者可能卧床数日,但在这个案例里,患者第二天就可下床活动,整体术后效果良好。”他介绍。
  从广州到三明,手术机械臂延伸了700公里。这场手术打破地域界限,让先进的医疗技术跨越院际和区域,让三明及周边地区患者“零”距离享受到了“国家队”的优质医疗服务。这也是两院合作共建“福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造福基层患者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和生动范例。
  “中山一院将继续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远程手术等数智医疗技术,为护航基层百姓健康架起空中桥梁。”匡铭谈到,我国幅员辽阔,机器人远程手术在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培训指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提升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改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远程机器人手术方案,治愈患者的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远方设备背后的妙手仁心。”匡铭告诉记者,相信通过这项新技术,未来包括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的更多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5 21: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花都“三甲”医院上新!区应急医院正式启用
羊城派 2024-11-05 18:03
       “3、2、1,揭牌!”伴随着齐声倒数,红色绸缎缓缓落下,“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广州市花都区应急医院”映入眼帘,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11月5日上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举行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区应急医院揭牌仪式。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医院进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花都区卫生事业进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砥砺奋进新征程,同心谱写新华章。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自2017年成功创建三甲医院以来,医院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医院将以此次揭牌仪式为新的起点,在管理内涵、医疗质量、服务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再上新台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区域高水平、高质量、现代化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院也承担起应急救援、危重病人救治等任务,积极推进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持续擦亮“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花都区应急医院”招牌,努力将医院打造成为**更放心、群众更认可、员工引以为傲的高水平医院。
       花都区相关**强调,当前花都区正高水平规划建设广州北部增长极,打造广州北部综合门户和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卫生健康事业正处在高质量发展期。他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提出几点期望,一是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继续立足解决人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需要,不断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打造特色服务品牌。二是要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医、教、研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全面打造高水平的应急医院和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是要以深化综合医改为抓手,全面推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医院要继续在花都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排头兵”作用,以实际行动继续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为花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记者现场获悉,此次揭牌仪式,既是对医院既往发展成就的总结和肯定,标志着医院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迈出坚实的一步,更是医院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新起点。花都区人民医院将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继续发扬“厚德敬业 超越共享”的院训精神,乘势而上,奋力谱写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8 19: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首家外商独资医院,签约落地广州白云区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86528
11月8日

新加坡鹏瑞利集团

与广州市白云区**

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

鹏瑞利集团将投资 50亿元

在广州打造一个

占地1.18平方公里的

粤港澳大湾区白云国际大健康医养城

成为辐射东南亚的

全生命周期国际医疗服务高地


其中首期投资10亿元打造的鹏瑞利国际医院,有望成为自2024年9月商务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医院。项目计划于2025年建成投入使用。

关于鹏瑞利集团

鹏瑞利集团总部位于新加坡,是一家集房地产和医疗健康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作为集持有、开发和管理于一体的房地产公司,鹏瑞利集团战略定位于大型交通导向型开发项目(TOD项目),投资遍布于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物业总建筑面积超过740万平方米。

鹏瑞利集团作为中国地区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所有者、运营商和管理者,旗下有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分别是医院和医疗中心、医疗健康中心、养老护理和老年公寓,业务遍及16个城市。

鹏瑞利集团的医疗设施网包括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专科医院,以及颐养院、康养公寓和护理院,其综合养老服务包括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康复服务、认知症照护和家庭护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9 23: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白云将新增一三甲医院新院区!这家120岁三甲医院有新动向
羊城派 2024-11-09 22:03
       11月9日上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举办“潮起南福砺百廿,扬帆红会创未来”建院12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揭幕了“竹君”健康花园。活动中,钟南山院士与夏照帆院士特别发来了视频祝福,为医院120周年华诞送上祝贺。
       该院院长黄逸辉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该院白云院区(广州市应急医院)的最新规划,将设1000个床位,预计2028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应急医院院区上新!将设1000张床位
       该院院长黄逸辉接受采访时透露,医院计划在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建设新院区,规模约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将设1000个床位。由于目前当地缺乏综合三甲医院,因此白云院区的建设能及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白云院区的设计理念非常新。院区采取人车分离、架空层建设和负压病房机组转换等设计策略,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运作效率,使医院能够从容面对传染病流行等紧急情况。”黄逸辉介绍,白云院区具有“平急结合、平战结合”的特点。无紧急情况出现时,该院区为当地居民提供日常医疗服务,一旦出现灾害、传染病等紧急事件,此院便立刻切换为应急模式,救治烧伤、创伤等各类伤者。
       据悉,目前白云院区仍在规划设计中,预计在2028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急救设备上新!灾害现场救援可用
       现场,医院展示了最新配备的急救设备。全地形越野救护车与5G重症烧伤转运救护车,吸引了参观市民的兴趣。
       “这些设备在院前急救领域属于领先水平,都将在全运会上作为医疗保障。”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应急办公室主任王晓曼介绍,例如全地形越野救护车具备车型较大、底盘较高的特点,能在洪涝、龙卷风等灾害现场进行救援。而5G重症烧伤转运救护车则可以保障烧伤重症伤员在第一时间接受救治,实现“上车即住院”。
       两种救护车都配备了5G系统。通过5G终端,救护车能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回医院,音视频的交互等技术也得以让车载伤员即时接受院内专家团队的远程诊治,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王晓曼介绍,目前两种救护车都已投入使用。如若发生灾害或特殊事件,可随时出动。
       现场还举行了“竹君”健康花园揭幕仪式。张竹君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被誉为“女界梁启超”“中国的南丁格尔”。她在1901年创办的南福医院即为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前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2 21: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医一院沿江院区扩建工程规划公示,将新增400床位
2024-11-12 13:32 来源:大洋网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沿江院区地块(AY14140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上进行公示。
       地块位于越秀区西南部,南至长堤大马路、西至靖海路、东临丽丰国际中心、北临靖海路小区,距离地铁海珠广场站约400米、一德路站约500米。
       规划用地和指标调整方面,AY014140地块保持医疗卫生用地不变(根据新旧国标,将C5转换为A5);用地面积1.05公顷保持不变,计容建筑面积由≤5.73万平方米调整为≤10.83万平方米,容积率由≤5.462调整为≤10.32,建筑密度由≤58.5%调整为≤95%,绿地率由≥24%调整为“-”(根据具体方案论证和行业部门意见最后确定具体量),建筑限高由“-”调整为新建建筑不超过34.9米。
       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调整方面,AY014140地块保持1处综合医院不变(地块内落实《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23)》规划1500床布点要求,结合批复立项规模调整计容建筑面积);市政基础设施0处,无调整。
       停车泊位按照《广州市建设项目停车泊位配建指标规定》配置,可结合项目实际需求配置以具体以最终批复建筑设计方案为准。
       绿地率按不低于现状控制,对屋顶、墙体、阳台进行立体绿化设计。建筑工程退让、退界距离要求为充分延续传统骑楼街界面,维护老城区沿路城市界面肌理,临长堤大马路、靖海路的建筑底部采用骑楼街形式。
       此外,根据2023年4月,广州市发改委对《广州医科大学关于报送附属第一医院沿江院区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函》的复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沿江院区扩建工程项目纳入了《广州医科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新增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工作方案》,该方案已经市政 府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为进一步完善越秀区医疗服务配套,原则同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沿江院区扩建工程项目建设。项目新增床位400张,建设内容包括七项设施用房、大型医用设备用房、地下车库、配套公用工程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2 21: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效预防心脏支架内血栓!广州专家参与的这项研究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2024-11-11 13:03 来源:南方网
  全球范围内,冠心病是人类首要致死原因。心脏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每年的心脏支架植入数量在百万枚以上。支架内血栓,尤其是晚期(1个月~1年)血栓,是心脏支架植入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虽然低(0.6%~3%),但是致死率高(16.7%~33.8%),是目前心脏支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刘世明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对心脏支架内血栓的防治方法进行了多年的深入探索,最新合作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 of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 as a novel druggable agonistic target for reendothelialization promotion and thrombosis prevention of eluting stent”(内皮蛋白C受体作为新型药物激动靶点的鉴定,用于促进洗脱支架的再内皮化和预防血栓形成)发表在2024年11月的国际顶级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医学一区)。
  该研究得到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上海市、广州市等各级多个科研基金的支持,并已获得国 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广医二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通讯作者为刘世明教授、刘少军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雳教授。葛均波院士及刘世明教授为项目资深专家(Senior authors)。刘少军副研究员为项目联系人(Lead contact)。陈静博士后、周昌颐硕士生、刘少军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记者了解到,该研究提出一个新的解决策略:立足于细胞差异化特征,确定关键的分子机制,从特异分子靶点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索再内皮化延迟的具体原因,进而寻找心脏支架内晚期血栓的防治方法。再内皮化延迟是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寻求防止再狭窄和促进再内皮化之间的平衡是众多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理想的心脏药物涂层支架的追求,也是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团队研究发现,在分子、细胞、模拟支架、支架体外环境等多个层面,通过其配体APC等方法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EPCR后,能够很好地发挥促进内皮化进程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无论是传统的金属支架,还是新型的可降解支架(从XINSORB®定制),APC新涂层均能有效地促进支架的再内皮化进程和抑制支架内血栓的形成。该研究发明的这种新型心脏支架能够有效地发挥防止再狭窄和抑制支架内血栓的双重效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4 11: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粤港澳高校眼科联盟、国际眼科医学中心在广州揭牌成立
南方都市报 2024-11-13 14:24
       11月12日是中山大学百年华诞,也是中山眼科中心建院第59周年。活动当日,中山眼科中心60周年院庆年启动仪式的圆满举行,粤港澳高校眼科联盟、国际眼科医学中心相继揭牌成立。
       记者了解到,粤港澳高校联盟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在2016年共同发起组建,旨在汇聚三地精英高校优质教研资源,深化三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
       联盟至今汇聚了粤港澳三地45所高校入盟(广东29所、香港9所、澳门7所),在联盟框架下先后成立了64个专业联盟,在文、理、医、工多个学科和高校事务领域积极拓展三地院校的务实合作。粤港澳高校眼科联盟将继续深化与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技术创新。
       就粤港澳高校眼科联盟未来发展方向,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介绍,联盟可以促使各方发挥各自优势,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眼科专业人才,未来可以在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领域展开合作和交流。香港理工大学眼科视光学院主任纪家树也同样表示,将在科研、眼科教育与医疗服务领域展开合作。
       此外,会议当日揭牌成立的国际眼科医学中心将致力于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开展眼科领域的尖端技术研究,联合解决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难题,培育具备国际视野的眼科专业人才,服务国 家及区域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指出,作为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国际眼科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推动眼科医学的不断发展。
       为了推动中心全球化战略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力量,中山眼科中心中心宣布成立“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发展基金”。中山眼科中心校友会会长余敏斌教授详细介绍,基金将依托校友、社会及国际资源,围绕医、教、研、防、管的协同发展,推动基础临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4 11: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分娩量逆势而上!周文浩:要擦亮妇儿医院金字招牌
羊城派 2024-11-13 20:42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广州全市前10个月的分娩量已经超过15万人次,我们妇儿中心三个院区的分娩量已经超过了2.8万人次,其中增城院区已经超过8000人次。”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广州妇儿中心”)主任、院长周文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有着旺盛的生育意愿,产科分娩量逆势而上,这也促使妇儿中心更要高质量发展。
       周文浩介绍,增城院区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中南)的大本营,运行两年时间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势头。他表示,将对广州妇儿中心的7大院区进行科学布局,有序规划分院区学科建设与功能定位,同时提出了“同质化⽔平、特色化发展”的原则,重点在增城院区建设“四大中心”。
       立足国家区域儿童医学中心“大本营”
       广州妇儿中心增城院区正建设四大中心

       “我住得挺远的,之前宝宝在社卫中心都是做普通儿保,今天特意带宝宝这里做全身体检。”11月11日,在广州妇儿中心增城院区母子一体化保健中心,一位宝爸正抱着6个月大的女儿准备做检查。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开车来30多分钟到增城院区,就是因为这里很专业。”
       “找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产检、手术。”这在一床难求的生育高峰期时是每个孕妇的心愿,因此,广州妇儿中心妇科、产科等科室的知名医生,比如何平、卢钺成、张广兰、梅珊珊、赖毓冕、陈乔珠、张学真等,因服务态度好、手术精细,成为传说中的“有口皆碑的好医生”。有他们在,产检放心;有他们在,生娃安心。
       现如今,增城院区作为国家区域儿童医学中心的大本营,运行两年以来,也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势头。周文浩介绍,“这里平均每天的门诊量有4000人次,一年手术超过2万例,住院病人超过4万人次,今年门诊量会超过120万人次。”
       与珠江新城院区相比,增城院区面积高达22万平方米,是它的三倍,同时开放床位830张,整体规模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单体妇幼保健机构,已经承担了增城区2/3的出生人口分娩以及保健服务。周文浩很有信心在增城院区重点建设四大中心:东南亚儿童器官移植中心、大湾区东部沿海儿童急危重症救治转运中心、高精尖前沿新技术临床应用中心和妇女儿童健康中心
       为儿童提供“大保健”
       从分娩到儿保全院可会诊

       为建设妇女儿童健康中心,去年3月份,增城院区成立了母子一体化保健服务示范中心。“我们融合了妇保科、儿保科、特需人群接种门诊、成人接种门诊以及女性健康管理中心等多个服务模块,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保健平台。”母子一体化保健中心内科部儿童保健科主任(病区级)郑敏告诉记者,“妈妈带孩子来这里做儿保,同时自己可以做产后康复。这里还提供盆底肌磁电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前产后瑜伽等10余种治疗和课程项目,实现一站式服务。”
       据统计,该中心自开诊以来,已经为22万人次的母子提供了专业的服务。郑敏说,“有的妈妈产后有腹直肌分离,我们这里就可以提供康复手段,帮助妈妈恢复。还有些孩子早产,出院后还戴着无创呼吸机,在家半年体重都没有明显增长,他们会抱着孩子回到医院来做儿保,同时中心的挂号系统可以直接帮助家长给孩子实现院内转诊,挂一个号就能转到儿科、营养科、康复科等相应的专科,从而实现多学科会诊。其实,我们整个医院就是妇女儿童大保健。”
       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城院区还开设了⼴州东部受家公立医院⼀体化产房。记者在一体化产房看到足足有30平方米舒适的单人间产房,“待产-分娩-产后康复都在同一间病房,产妇不用挪窝,而医生、助产士、护工围绕着一个产妇转。可以让产妇和家属实现像在家中分娩的体验。
       比如产妇分娩后,还可以将宝宝的澡盆推到产妇床边,帮宝宝洗澡,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该中心妇产科部产科(增城院区)病区主任张伟强还强调,“产房同一楼层还配备两间手术室,也就是说,如果产妇分娩时需要顺转剖,也不需要出一体化产房的大门。”
据统计,从2023年3月落成至今,一体化产房共接收200名产妇。
       发挥各院区特色优势
       擦亮妇儿医院特征性金字招牌

       在全国分娩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下,广州逆势而上,预计今年将会比去年分娩量有10%-20%的上升。而作为国家区域儿童医学中心,广州妇儿中心更是抓住关键时机,系统谋划、科学布局,有序规划分院区学科建设与功能定位,提出了“同质化水平、特色化发展”的院区定位原则。
“生孩子,给孩子看病,这是妇儿医院特征性金字招牌,这与综合医院的定位完全不同。”周文浩表示,在珠江新城院区 、儿童院区 、妇婴院区 、增城院区 、白云院区、南沙院区(在建)和花都院区(在建)等,这7大院区的定位略有不同。增城院区是广东甚至大湾区东部沿海儿童急危重症救治转运中心。2024年1-10月已经完成了5000例左右疑难危重患儿的救治。
       据悉,在增城院区已经斥资4.7亿元,购置了配置了3.0T MRI、CT、杂交手术室、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磁波刀等⼀大批先进的设施设备,正着力打造⾼精尖前沿新技术临床应用中心。据记者了解,广州妇儿中心的小儿外科是全国重点专科,全国排名第4。目前增城院区小儿外科目前开放床位120张,2023年度手术量达260台,包括了小儿肝胆、胃肠、泌尿、肿瘤、⻣科、新生儿、胸科、心脏外科、神经外科等手术。
       “就在3月份,广州妇儿中心心脏中心首席专家、全国著名先心病专家陈欣欣主任主刀为两名儿童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因此,周文浩也特别希望尽快获批肝脏和肾脏器官移植的资质,从而建立东南亚儿童器官移植中心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3 23:56 , Processed in 0.05200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