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25-9-20 20: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immer89 于 2025-9-20 21:00 编辑
【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落实情况(截至2025年9月)
(五)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
(1)高标准规划建设桑田科学岛:已从规划阶段进入实际施工阶段,多个工程项目已完成招标并开工建设。
(2)现有重大创新平台如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在持续高质量发展,其中第三代半导体中心的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已于2025年7月完成竣工验收备案。园区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了“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三级支撑体系,致力于打造创新策源引擎。其中,苏州实验室被作为龙头引领。
(3)目前的公开信息中,暂未提及发文后新设立海外离岸创新中心的具体案例。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沈磊在7月14日“中国经济圆桌会”全媒体访谈节目中表示,园区坚持在全球范围汇聚配置创新资源,并支持企业到海外投资布局。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探索由政|府资助形成的科研成果确权评估、商业转化、收益分享新模式:2024年,园区推出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保险产品—“苏研保”,采用“保险+鉴证服务”双重风险管理模式,为企业和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保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首发上市融资:园区推出的全国首个IPO综合服务品牌“上市苗圃工程”持续发力,截至2024年12月,该工程已累计培育33家企业成功上市,并为超400家企业提供从上市辅导到全方位创业资源的赋能。
(3)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2025年9月,苏州市科技局公示了2025年度苏州市创新联合体拟立项项目名单,苏州工业园区新增23家市级创新联合体(其中指令性立项7家,数量居全市第一)。 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建设市级创新联合体达65家,覆盖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七)促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1)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设立私募股权创投基金:2024年,苏州市发布科技金融10项措施,支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在苏州开展股权投资试点,推动总规模400亿元的AIC股权投资基金落地见效。
(2)完善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优化信贷审批模型:2024年,江苏首单智能网联数据资产质押贷款在苏州工业园区落地,企业以数据资产质押获得银行贷款。 苏州银行迭代“小苏科创力评价模型”,运用数字技术优化科创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苏州市不断完善“科创指数”评价体系,并探索系列产品。
(3)引导保险机构依法合规进行科技保险产品、模式、服务等方面的探索,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2024年,上海市多家保险机构在苏州工业园区组成“保证银”联盟,并发布企业客户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苏州市提出推动科技保险扩面增效,支持开发普惠型科技保险,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提供最高50%的保费补贴,对创新险种损失最高给予500万元补偿。苏州银行推出“五个一批” 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未来3年对苏州工业园区信贷支持不低于200亿元。 苏州市推出“科技金融服务驿站” 和 “科技金融顾问” 制度。
(八)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1)研究制定吸引外国高端人才到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便利措施:园区升级推出了《关于外国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务若干举措》,包含了19项便利化新举措,其中3项属于全国首发,10项属于全省首创。在长三角区域外国高端人才互认、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期限最大化(最长5年)以及优化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一窗受理、并联审批、审批时限压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符合条件的单位备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台 《苏州工业园区“引博育匠”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细则》 ,对博士后工作站点的设立和运行给予了明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3)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参与建设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公开信息中未直接提及“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的建成,但园区已经通过与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对共建基地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的专项补贴等方式,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投入和探索。
(4)对入选各级人才计划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可申请后延缴费:在园区《关于外国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务若干举措》 中明确:外国高端人才(A类)达到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申请后延缴费。这一政策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园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
(5)在流动性便利、放权式管理、贡献性奖励上形成符合国际规则的制度体系:目前的公开信息中,尚未有直接以“国际人才走廊”命名的项目或具体的制度体系发布。但园区在外国人才出入境便利、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大量创新实践(如上述便利化措施),以及积极融入全球人才流动网络的努力,可以视为在向这个方向推进。
(九)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制度
(1)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园区积极指导了纳米、光通信、光电、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的建设与运行。
(2)加强高价值专利布局:园区组织企业申报2025年度江苏省和苏州市的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 苏州市此前累计有80家单位承担了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
(3)加强高质量版权应用,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创建国|家版权示范单位:园区出台了 《苏州工业园区重点版权企业库管理办法》 ,对入库企业在政策资金、争先创优、场景开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并重点推荐其申报市级及以上版权示范单位等项目。
(4)推进涉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建设:园区组织企业申报2025年度苏州市知识产权海外预警项目,旨在帮助企业防范和降低潜在专利纠纷风险,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水平。 苏州市此前已为50家重点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海外预警服务。
(5)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服务: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苏州分中心此前通过组织专家指导企业制定科学应诉策略等方式,帮助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
(6)探索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国际化仲裁调解:苏州自贸片区国际商事仲裁院在涉外仲裁领域发挥作用,通过增聘涉外仲裁员,加强境外合作,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并提供法律咨询等方式助力企业应对贸易挑战。
(7)AI与知识产权融合(赋能发展)方面,园区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一直在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2025年4月,由思必驰、智慧芽、企查查、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单位牵头成立了人工智能(AI)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致力于聚焦标准制定、风险预警、协同保护等领域,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作平台。同时,智慧芽AIAgent、聚思睿JOINNOVATION科技成果转化大模型一体机等多项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服务应用产品也同步发布,涵盖了智能检索、专利分析、成果转化等全链条场景。这些举措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创新保护和运用提供了新动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