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10-27 10: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塔封顶收官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编辑:南都 版次:GA01 版名: 广壹周

如无意外,广州第一高楼珠江新城东塔将于本周封顶。从这一刻起,东塔将以5 3 0米的全新高度守卫广州的天际线,它将和西塔、广州塔一起携手,在珠江南北两岸形成三个支点,共同支撑广州作为京沪之外国内第三大城市的江湖地位。
除了作为广州城市竞争力的象征之外,东塔的封顶也意味着广州市过去二十年倾心打造的珠江新城轴线终于落下了最后一颗棋子。在这条新中轴线上有太多的广州之最———最大的市民广场、最大的地下空间、最好的文化建筑、最繁华的商务区和最高的摩天大楼,还有广州的母亲河珠江。
从历史的维度看,广州珠江新城始于1993年的国际竞赛,成形于2003年的规划检讨。在长达二十年的建设期,它首先熬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写字楼市场十年冰封,坚守到2003年写字楼市场重新繁荣和2008年之后爆炸式的增长。从规划的变迁和建设的调整,珠江新城积聚着故事。
因此,趁着东塔封顶这个时间节点,南都记者专访了2003年版珠江新城规划检讨的负责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听他讲述珠江新城当年规划和建设的故事,以此作为未来广州城市建设的参考。
谈C B D的诞生
建现代化大都市,要有中央商务区,要有地铁
南都:随着东塔的建成,广州中央商务区也已基本建成,现在回看珠江新城,几乎把广州最好的城市景观都放在这里了,成为当之无愧的广州城市客厅。珠江新城的设想最早可以上溯到1993年美国规划师所做的规划,当时是怎么想要建设中央商务区呢?
袁: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广州市长黎子流提出要向香港学习,建现代化大都市。什么是现代化大都市?要有中央商务区,要有地铁,正好这两件事凑在一起就促成了珠江新城的开发———通过卖地融资建地铁,同时也把它建成新城市中心区,这个判断现在来看也是对的。所以市政府1993年提出建设珠江新城,当时给珠江新城做规划的是美国规划师托马斯夫人,她在珠江新城里面做了一条从黄埔大道到珠江的轴线。这条轴线出来以后,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之前广州实际上已经建成了从广州东站到天河体育中心的一条轴线,但是到六运新区就断了,因为那个地方是住宅区。当时托马斯夫人的方案把这条轴线继续延到珠江边的海心沙,为现在的城市新中轴线打下了基础。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其实当时珠江新城规划竞赛有很多个方案,有东西向轴线的,也有块状处理的。但托马斯夫人的方案很明确地提出来要把商务区沿轴线布局、住宅区围绕珠江公园布置,当时把最高的两栋300米高的建筑都放在黄埔大道边,就是东塔和西塔的前身———靠近珠江的建筑矮一点,越远的越高,让大家都看到江。
南都:但是到了1999年左右,1993年珠江新城规划由你接手的时候就改了,珠江新城中轴规划也因此而改变,为什么?
袁:1999年我接手珠江新城规划调整就有新的发现,认为建筑从江边向黄埔大道逐渐推高的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除沿江第一栋能看到以外,这么做实际上大家都看不到江,其余的都只能看到前面建筑的屋顶。后来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就是把东塔和西塔放到江边去,在珠江新城轴线和珠江的交会处形成戏剧性的冲突点,让珠江、轴线这样一些横向的景观要素和超高层建筑的垂直线条产生碰撞产生一种慑人的艺术效果。结果东塔、西塔再加上当时市政府准备建设的广州塔就形成了目前“三塔夹江”的景观,现在看来是非常成功的。
谈四大文化建筑
通过公共财政投入,把整个区域价值做起来
南都:从珠江新城实施完看,最终建成的效果和当时的规划图纸有多大的差别?
袁:应该说珠江新城规划的大部分设想都实现了,实现度很高,这也是我们这一代规划师的福气。
现在回想起来,从1993年到2003年,10年里珠江新城里只有房地产住宅,没有形成写字楼的集聚。1999年人大会议上有人大代表提议说珠江新城花了几十个亿,结果得到一片空地,不如改做住宅区开发算了,广州不会有这么多写字楼需求。当时的市领导就说:好吧,大家有意见,我们就研究研究,研究以后再说,结果等到了2003年终于出现了转机。广州城市发展战略和再工业化取得巨大进展,然后是房地产高潮来临,再后来又由于住宅限购等政策使写字楼成为很好的投资产品,所以珠江新城商务区能够很快形成。
当时,为能够启动珠江新城商务区建设,我们也提了几个重要的政策建议:其中一招就是政府投入巨额公共财政在珠江边建设城市文化中心区。我们接手的时候,珠江边上只规划了广州歌剧院、广东博物馆两个文化建筑,后来我们通过公众参与征集意见,新增了广州图书馆和第二少年宫进去。
我们在连新路规划展览馆做了个展览,当时让老百姓来参观让大家对一个正在编制的规划提意见在广州还是首次,我们进行了市民问卷调查,很多人说孩子需要青少年宫,意见被呈递给市政府。市政府就说好啊,那就开设第二少年宫吧。原来广州图书馆规划在现在的太古汇的位置,和太古汇这样一个商业综合体放在一起彼此都难过,不如独立地放在珠江新城。
这样四大公共建筑就形成了珠江三角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区,通过文化区的建设,公共财政的投入,把整个区域价值做起来,给了开发商信心。目前这个文化中心区,可以和英国大本钟对面的南岸文化区媲美。
谈东塔比西塔高100米
这种不整齐代表了资本在广州的自由
南都:本来当年东西塔规划方案是对称的双子塔,现在建成的东西塔和当年规划的是不同的,东塔比西塔高,而且建筑外形也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袁:广州市政府组织了东、西双塔的国际竞赛,但是当年的房地产形势没现在这么好,越秀城建愿意建西塔,当时估算是投60个亿,后来大概投了80个亿,现在看起来西塔的价 值 其 实远不止这个数。
最后 东 塔引进了新 世界集团建设周大福中心。其实他们最初报了一个方案,建筑形式与西塔不同、高度只比西塔高了10米,当时的规划局坚持必须按照2003年的规划来,如果争取不到建筑形式和西塔一样,也一定要一样高度,结果东塔建筑方案就一直拖,结果终于拖到有转机,最终东塔现在比西塔高了100米。哈哈!
南都:东西塔的这种差别是不是一种遗憾?
袁:第一个遗憾是当时的市政府领导人,他后来跟我说,早知道西塔这么值钱这么赚钱,当时就应该坚持让越秀城建把东塔一起盖了,就没有今天这个麻烦了。然后遗憾的是当时的规划局,最初高了10米不批,结果现在比原来高出100米。这两个遗憾挺有意思,这个过程可见是非常复杂的。
既然已经做成现在这样一个格局,我们不妨放开来看一看,珠江新城东、西塔高低不同的格局很能体现广州特色,广州就是这么一个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市场和资本力量比较强大,所以说正是东、西塔的这种不对称让我们知道广州就是广州,这种不整齐代表了资本在广州的自由。可以这么讲,城市是社会经济在空间形态上的一个投影,所以广州这个城市必然是参差不齐的,这样去理解你也许就释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