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5-8 03: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北京中轴线
3.大剧院。
大剧院和大会堂在同一时期开始设计,但是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实现。后来彭真的民主大厦开始在这里土方施工,但是这个项目也没能长久,挖了一半的大坑一直放到二十世纪末。大剧院的设计方案迟迟不能确定,大家可以在当年出版的投标方案集中看到,大部分方案呈现出一种非常不自信的状态,甚至无法与58年方案相比。获得第一名的是魏大忠先生的新古典方案,基本延续了区域的历史风格。这些方案大概都没有打动领导层,于是又有了第二轮国际投标。最终法国人保罗安德鲁凭借他的“大火锅”方案中标。可惜现在市民们只知道巨蛋,早就忘了“大火锅”。
后来出现了波折。当业主方要求安德鲁对中标方案进行深化的时候,安德鲁据说跑回法国苦思冥想了一阵,然后彻底推翻了大火锅,提出了现方案。现方案在当年的争议如此之大,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审美因素,还有投标程序因素。靠一个方案夺标,然后另起炉灶,这显然有点问题,毕竟投标是投设计,又不是投建筑师。不过这一方案最终得到了领导层认可,于是就定了下来。
在大剧院基本得到了接受的今天,想想那时候铺天盖地的争议,隐隐地能听到些什么?是有些既定规则被打破时发出的脆响。我们看看朱大可怎么说:
“...西方建筑师开始向矩形发出挑战。北京中国大剧院的设计,成为这类反叛性圆形建筑的典范。根据保罗·安德鲁的意图,在以矩形为主体的广场附近(人民大会堂西边和中南海新华门对面),安放一座庞大的蛋式建筑。这是严重的违制事件,它不仅导致矩形城市的视觉失调,而且颠覆了原有的政治等级秩序。基于大剧院的开放性和明亮性,风格闭抑的原国家主义建筑顿时变得可疑起来。国家主义建筑师为此如丧考妣。他们的哀号和怒吼,回荡在被不同几何体切碎了的京城。而距离天安门较远的圆形建筑,如世纪坛、摩天轮、中国科技馆和奥运主会场“鸟巢”,所面对的指责声浪则要微弱许多。中国建筑师业已成为坚定的天安门卫士。”
有意思的是,这个被认为锋芒毕露的方案,实际上却是在空间上最为柔和而无压迫感的一个方案。这一点形成了一种对北京城市中心气息的震撼,因为这是一座(该区域唯一一座)在夏日傍晚可以围着遛弯的建筑,而且必须承认的是,第一轮投标的最佳方案,也就是魏大忠先生的方案,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魏先生的方案在网上可以查到)。
总之总之,褒褒贬贬之后,大家发现这个奇怪的形体很顺利地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在景山上,夕阳落下之后,大剧院的穹窿隐隐在天光下发出淡淡的紫色,看见的人于是明白,北京原来不是先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