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北京中轴线

[城建规划] 脚踏实地,重识旧城【分区规划】正在更新:交民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4: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北京中轴线


    此次更新就到这里。下次我们将开始进入内城区域的介绍。
感谢依然在关注此帖,关注北京规划的朋友们。此帖便是为了你们而发,哪怕你们在这论坛上不是多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0 11: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xiacaox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1 14: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北京中轴线


    感谢中轴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1 23: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轴兄辛苦了 百分百支持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22 08: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专业了,要好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23: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京中轴线 于 2014-5-7 23:49 编辑

回复 45# 北京中轴线

此次更新的区域,似乎不太好命名。区域虽小,但是集中了北京乃至全国无数可名状的和不可名状的东西。从1860年起,这地方既是旧城的门面,也是旧城的伤疤。我们姑且称这片区域为“交民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0: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北京中轴线

一个充满着象征意味和国家图腾的区域?
   
1. 名称略。
这片区域目前存在两种规划,而且这两种规划都属于艺术或者学术层面的作品,一个是马岩松的北京2050,简单的绿植淹没,意欲以一种清凉的方式熔毁这个堆积无限叙事的地方。有趣的是,一个类似的规划曾经在奥运会之后被提出来,但不是在这里,而是在奥体中心区。那个规划认为,奥体中心区巨大的非人尺度在为奥运会服务之后理应被消解而从新融入产生它的城市空间中,空阔的场地应该重新被曲折的小径和密集而低矮的建筑充塞。这是一种后现代的可能性,但是“后现代”这个已经被用烂了的词绝不是能挂在嘴边当装饰物用的,要理解这些疯狂而在近期不可能实现的设计,有必要读一读利奥塔的后现代哲学,或者,至少,有一本国内学者写的后现代哲学导读叫做《现代之后》。

第二种规划的内容,是用一种镜面般白色的玻璃覆盖这片区域,仅仅有几个纯黑色的冰山一角一样的结构刺出来,几乎把这片区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纪念碑。这个强烈的象征意味大家可以慢慢体味。在这个设计中目前区域南部的方形建筑物被隐没至地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0: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北京中轴线


    2. 大会堂。
业主对投标者们说,我要一座建筑,建面不要超过七万平。乙方们埋头苦干,纷纷拿出了自己设计的七万平米的作品,只有一个人揣摩之后做了一个十七万平米的设计。业主高兴地对大家说,这个人的设计最合我意,他中标了。
这就是大会堂的故事。建筑,在本质上就是这样的东西。
日本建筑师坂茂在获得2014年度的普利兹克之后接受采访。这位擅长现代木结构的东方人说的话有两句最让我受触动,第一句他说:地震其实压根不会致命。地震的遇难者没有死于地震的,他们都死于地震中的建筑。建筑杀人,身为建筑师,难道不应该感到罪责吗?
第二句他说:我们做建筑,不应该是为了彰显某些人的权力和财富而做。
不过对于这第二句,我倒觉得,这真是免不了的事情,从最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这样了。什么是最最开始的时候呢?就是人类突然意识到,“最美的、最好的、最花功夫和时间的建筑,一定是不住人的”这个事实的那一天,无论这建筑是天主堂还是宗社。
好玩的是,大会堂在去年刚刚在原本是天井的南翼内侧增建了一座可能是酒店的附属建筑。南翼原本属于人大常委会,现在常委会搬出去了,大会堂也早就有烟火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03: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北京中轴线


    3.大剧院。
大剧院和大会堂在同一时期开始设计,但是因为资金问题没有实现。后来彭真的民主大厦开始在这里土方施工,但是这个项目也没能长久,挖了一半的大坑一直放到二十世纪末。大剧院的设计方案迟迟不能确定,大家可以在当年出版的投标方案集中看到,大部分方案呈现出一种非常不自信的状态,甚至无法与58年方案相比。获得第一名的是魏大忠先生的新古典方案,基本延续了区域的历史风格。这些方案大概都没有打动领导层,于是又有了第二轮国际投标。最终法国人保罗安德鲁凭借他的“大火锅”方案中标。可惜现在市民们只知道巨蛋,早就忘了“大火锅”。
后来出现了波折。当业主方要求安德鲁对中标方案进行深化的时候,安德鲁据说跑回法国苦思冥想了一阵,然后彻底推翻了大火锅,提出了现方案。现方案在当年的争议如此之大,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审美因素,还有投标程序因素。靠一个方案夺标,然后另起炉灶,这显然有点问题,毕竟投标是投设计,又不是投建筑师。不过这一方案最终得到了领导层认可,于是就定了下来。
在大剧院基本得到了接受的今天,想想那时候铺天盖地的争议,隐隐地能听到些什么?是有些既定规则被打破时发出的脆响。我们看看朱大可怎么说:
“...西方建筑师开始向矩形发出挑战。北京中国大剧院的设计,成为这类反叛性圆形建筑的典范。根据保罗·安德鲁的意图,在以矩形为主体的广场附近(人民大会堂西边和中南海新华门对面),安放一座庞大的蛋式建筑。这是严重的违制事件,它不仅导致矩形城市的视觉失调,而且颠覆了原有的政治等级秩序。基于大剧院的开放性和明亮性,风格闭抑的原国家主义建筑顿时变得可疑起来。国家主义建筑师为此如丧考妣。他们的哀号和怒吼,回荡在被不同几何体切碎了的京城。而距离天安门较远的圆形建筑,如世纪坛、摩天轮、中国科技馆和奥运主会场“鸟巢”,所面对的指责声浪则要微弱许多。中国建筑师业已成为坚定的天安门卫士。”
有意思的是,这个被认为锋芒毕露的方案,实际上却是在空间上最为柔和而无压迫感的一个方案。这一点形成了一种对北京城市中心气息的震撼,因为这是一座(该区域唯一一座)在夏日傍晚可以围着遛弯的建筑,而且必须承认的是,第一轮投标的最佳方案,也就是魏大忠先生的方案,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魏先生的方案在网上可以查到)。
总之总之,褒褒贬贬之后,大家发现这个奇怪的形体很顺利地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在景山上,夕阳落下之后,大剧院的穹窿隐隐在天光下发出淡淡的紫色,看见的人于是明白,北京原来不是先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00: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4# 北京中轴线


    4.西交民巷中段。
西交民巷主要的遗存肌理,建筑当然没有东交民巷那一带显眼,但是在旧城遗存中算是生活环境比较好的局部了。借着大剧院的营建,这里的民居院落经历了一次整修。目前不属于文保区也不属于协调区,用地性质上主要考虑的是机关与学校的扩建,不过目前整体稳定。

5.西交民巷东口。
目前被分为两个区域。路南现为人民大厦,即人大常委会从大会堂迁出后的办公楼。最初该项目计划充满整个区域,与大会堂约略相对,整个西交民巷东口都会被压在大楼下面。但最后这个庞大的项目被终止,发改委只允许使用西交民巷以南,西交民巷必须保留。于是该项目得以重新设计,缩小体量后占据5.1这一地块,不再涉及与路北原中央银行旧址等文保单位的冲突问题,并且将轴线与大会堂轴线完全重合(目前看不出来因为隔着5.2)。5.2位置上的大会堂宾馆等建筑留存并修缮,但在远期规划中,5.2地块计划为一个合围院落式单体建筑,将大会堂的轴线延续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01: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京中轴线 于 2014-5-9 01:24 编辑

回复 55# 北京中轴线


    6.国博。
2007年确定改建方案,想想也已经7年过去了。当时的方案投标也算是异常热闹,具体方案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或者参观国博的相关展厅。最后确定GMP方案中标,但实际上最终实施方案与中标方案并不能说完全相似。GMP方案的一大亮点实际上是纵贯大厅的大体量交通轴,是四部大规模直梯,但是在这样一座管理森严的功能建筑中,最终实际上并未启用。
这一区域在未来唯一的变数就是东立面能否开放使用。考虑到区域8.1的特殊性,目前尚难预料。

7.东交民巷西口。
这是个特殊的地方。按照58年规划,这里应该有一座北与国博相对,西与原规划中占据区域5的大建筑相对的公共建筑,比如“国家艺术东宫”什么的。目前东交民巷早已纳入文保区,各个单位的占用也很明确了,这座建筑“还要不要建设,怎么建设”(这是某位老专家的原话)就成了问题。在目前的状态下,兴建一座单体大建筑已无可能,目前也并无规划。我个人曾经在头脑中冒出一个荒诞不经的想法,即在不拆除任何现有建筑的前提下,用一个巨大的玻璃构筑物,在这片区域的上空勾勒出58年规划的大建筑形体。被包在形体内部的近现代建筑在远期可以开展文化活动或者进行商业改造。远观之下,早已在时间中变得飘渺而不现实的历史意识形态和21世纪的新规划理念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共存着,互相彰显。当然这纯属胡思乱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9 23: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0 18: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北京中轴线

国博东立面开放的问题遇到了公安部很大的阻力,去年年底据国博内部一个朋友说:开始双方谈的还比较顺利,后来说是国博有点过于强势,对方不接受便彻底谈崩。说是希望渺茫!
但中间的道路应该规划为市政道路,这些市政规划部门能够出面解决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20: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 深海之蜃楼


    我印象中东交民巷和这条路的相交处好像还有市政拆迁,就是原沙俄公使馆附近,或许与这个有关。红线肯定已经画好了,但是由于近期贯通不现实,市政部门肯定没有动力去帮助解决这条路的开放问题。

原来国博和公安部还有这么个故事~真可惜啊!现在西立面每天大长队,要是东立面可以对市民开放或者增加辅助入口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23: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7# 尊龙丹心


    感谢版主支持。

8.1. 公安部-最高院
体量巨大的公安部早已成为各地政府机关建筑竞相模仿的对象。以某种程度上公安部大楼的确引领了近些年中国“新官式”建筑的潮流,开启了由大边框、无窗立面、纵向线条、窄窗等等元素组成的中式新古典审美。公安部并非合围建筑,它的东部是原梁公府,后来的英国公使馆。
区域南部是最高人民法院。这座牺牲了一部分东交民巷近代建筑而造起来的看起来颇有气度的建筑实际上仅仅是一个薄薄的立面,其东部甚至直接与正义路高层板楼相接,大门沿用原俄国公使馆大门,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与主楼楼体并不平行。从卫星地图上看,其薄薄的门面与厚实的公安部形成极强的对比。或许这种对比也不仅仅是建筑上的。

8.2.北京市公安局
该区域在功能上仿佛是8.1的延续。不过建筑本身却比前者要老,面向前门东大街的主楼可以追溯到50年代。其实前三门大街沿线的建筑经常颇有可看之处,而且其功能的象征意味往往不在长安街之下,步行环境也非常好,只是不太受人瞩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21 21:02 , Processed in 0.06102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