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2015612dhuhi

[中江新闻] 《南陵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保护利用自然资源


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落实用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至2035年,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

强化湿地资源管控。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严格控制占用湿地,确保全县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性质不改变、湿地功能不破坏、湿地质量不降低。健全湿地保护体系,建立以湿地公园为主、其他湿地保护为辅的保护体系。重点对青弋江、漳河、奎湖、池湖等湿地进行管控,稳定湿地生态功能,确保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原生)地质量不下降、种类数量不减少、种群规模不缩减。

优化造林绿化空间。加强自然林地、人工林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科学确定规划造林绿化空间,为建设美丽南陵提供良好生态保障。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落实国 家规划矿区“青阳高家塝-南陵三里钨金矿”在辖区内的布局,落实“南陵县桂山铜铅锌矿详查”等国 家、省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项目布局。建立南陵县三里贵金属、建材类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开发金矿及建筑石料资源。积极推进南陵县姚家岭大型锌金矿开发项目,建成低品位有色金属采选示范区。开展尾矿综合利用、矿业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与技术革新,开展矿山的低碳生产与金属非金属的低碳冶炼,进一步提高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系统实施生态修复


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

推进水生态修复。加大河湖水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富营养化治理,推进河湖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青弋江、漳河、奎湖等重点河湖水域的治理,加快许镇、籍山水系连通工程项目设施,促进水土保持和河道水生态恢复,构建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生态河流清水廊道,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活水及水循环工程,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品质。

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通过湿地生态保育、恢复和修复,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结构。加强青弋江、漳河等重要流域以及安徽扬子鳄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长乐片区)湿地生态修复。开展水质恢复和生境治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为扬子鳄、水禽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加强森林生态修复。坚持以自然恢复和保育保护为主,加大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力度,优化森林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工程,增加和补充优质林地资源。加强安徽芜湖小格里森林公园、安徽芜湖戴公山森林公
园等森林公园以及青弋江、漳河等生态走廊区域林地修复。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减缓地表径流,加强护岸固坡,防治水土流失。

实施矿山修复与治理。明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按照“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统一规划”的策略,加快实施工山镇、何湾镇、三里镇等区域废弃矿山的修复和治理。巩固深化矿山整治效果,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力度。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依据重要生态系统识别结果,维持自然地貌特征,保护森林生态屏障,改善流域水系网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通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珍稀动植物保留栖息地和迁徙廊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提高生态碳汇能力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加强森林、农田、湿地、矿山等区域生态修复和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修复和改造退化林和低效林,采取树种更替、补植补播、封山育林等造林经营措施,优化林分结构,逐步提升森林蓄积量和森林碳汇储量。加强农田保育,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秸秆还田、精准耕作等保护性措施,增加农业土壤碳汇。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实施脆弱边坡生态修复、生态廊道建设、自然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增强湿地碳汇能力。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及政策性关闭矿山系统开展植绿复绿和生态修复工程。

        强化“两山”转化空间支撑。将全县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外、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价值较高、生态产品特色鲜明的一般生态空间作为“两山”转化的重点空间,主要分布在青弋江和漳河沿线,以及县域西部、南部丘陵区域。依托一般生态空间,发展生态型服务业和现代高效林业,形成高价值生态产品。建设生态型村镇,创新容纳新经济空间,积极增加全域碳汇的“两山”转换通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优化县域镇村体系,引领空间集约有序


          促进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强中心城区与许镇副中心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形成以区域一体、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围绕构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布局,为建设市域南部城市形态优美的现代化副中心提供空间支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优化“一主一副、双轴多点”城镇空间格局


强化双中心城镇空间格局。落实芜湖市“一主两副、双轴多点”城镇空间格局,重点推进G205、G318发展轴建设,突出许镇镇在县域格局中的桥头堡作用,构建“一主一副、双轴多点”的县域城镇空间格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完善县域镇村体系


完善镇村等级结构。至2035年,全县形成“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自然村”五级镇村体系。

推进中心城市扩容提质。围绕市域副中心的目标,不断提升面向县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体系,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灾害风险防范和空间保障,建设安全韧性城市,保障南陵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空间。坚持统筹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推进乡镇分散工业向南陵经济开发区集中,建设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推进重点镇建设。至2035年,培育许镇、弋江2个重点镇,推动城镇迭代升级,形成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重要支点。强化地域特色、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特色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完善配套设施,落实空间保障。

提升一般镇建设。加快建设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将镇区建成为周边农村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中心。传承地域文化、塑造特色风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产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优化重点镇、一般镇职能结构。根据城镇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制约因素等条件,形成重点发展型、特色带动型、一般服务型三种职能类型。突出比较优势和功能互补,带动地区特色发展与分工协作。

中心村职能。具备一定规模、配套相对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乡村生活圈的公共活动和服务中心。

自然村职能。是基层农民生活聚居点,以保留乡村特色和改善人居环境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全面实施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提高发展活力和区域经济密度,积极保障“一首一优”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制造业发展空间,引导园区整体转型提质发展。逐步整合区位相邻、产业相近、规模较小、发展相对滞后的园区,形成集聚发展、错位发展态势,构建“一轴一区三园”的园区空间格局。

布局产业经济新业态。立足县域生态优势,合理布局产业经济新业态。依托县域内奎湖、团结湖、池湖、浦西湖、老一二七医院旧址等优良生态资源,保障产业经济新业态项目用地,布局科创产业,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培育数字经济,推进文化创意、演绎体验等文旅新业态落地。

提高工业用地地均产出效益。创新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开展“标准地”供地模式,鼓励园区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土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推动园区集约发展。引导工业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从严控制独立选址工业项目的数量和用地规模,严禁为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产能过剩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国 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提升各园土地开发强度及利用效率。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进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中心城区和副中心许镇立足“支撑制造业中高端攀升”和“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两大着力点,以壮大总量规模、加快发展速度、优化业态功能为核心,聚焦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强化服务质量、标准、品牌建设,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多样化、高端化发展,提升服务经济发展能级。

保障现代物流服务发展空间。中心城区健全商贸流通网络,发展区域物流中心和专业市场,规划工业品和农产品分拨中转地。县域加强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统筹城乡、覆盖全县、连接各地的电商物流网络体系;优化完善区域电商物流布局,加强快递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末端网点规划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县级—镇级—村(社区)”公共服务配套体系,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构建城乡社区生活圈。以城乡社区生活圈作为城乡基本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积极适应未来社区多样性复合性的需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城镇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结合社区等基层管理需求划定城镇社区生活圈;乡村按照慢行可达的空间范围,结合行政村边界划定乡村社区生活圈配置公服设施。

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建立供给丰富、均衡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以县级文化设施为龙头,以镇级文化设施为骨干,村级文化设施为基础,构建“县级-镇级-村(社区)级”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在中心城区布局1处县级文化中心,建设“四馆一心一院”(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大剧院和传媒中心);各镇结合15分钟生活圈均衡设置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建1处文化活动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保障体育设施用地空间。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力度,构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中心城区建设1处县级体育中心,完善“五个一”即1个体育馆、1个体育场、1个游泳馆、1个全民健身中心和1个体育生态公园等设施建设。至2035年,完成公共体育设施质量与数量双提升,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高水准发展,体育健身广场用地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均等化。结合乡镇中小学设置体育活动中心,提档乡村全民健身设施,高质量建设乡镇全民健身示范点。加快推进实现学校、单位的体育设施共建共享。

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坚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建立优质均衡、公平开放的基础教育体系。增加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按照幼儿园30/千人,小学60/千人,初中30/千人,高中阶段30/千人学生数和服务半径科学合理配建中小学幼儿园。新建学校生均用地小学不小于25平方米,初中不小于28平方米。

提升医疗卫生设施能力。统筹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区域医疗机构布局,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医疗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特色专科医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镇卫生院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至2035
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0张以上,县域至少建设1所三级综合医院,每个乡镇设置1所镇卫生院;县中心城区原则上每3-10万居民设置1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保障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福利设施发展,按照“保障基本、引导高端、体现特色、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福利需求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按照保障殡葬用地的基本需求,规划殡葬用地,建立“县级—镇级”两级殡葬服务体系,建设1座县级公益性公墓,每个镇建设不少于1座镇级公益性公墓。科学统筹建设殡葬服务设施,加快补齐殡仪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殡葬设施服务短板,推动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供给充足的殡葬服务网络。

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县级至少有1处以收住失能(含失智)老年人为主的县级机构养老设施,各乡镇至少配置1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至少配置1处养老服务站。加强养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养老服务站、社区食堂、老年活动室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在新建住宅小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用房;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开展养老服务设施专项治理。

强化城镇托育设施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利用公共服务设施、闲置场所等资源举办托育机构,鼓励以委托或购买服务方式办成普惠托育机构。新城区、新建居住(小)区,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标准建设托育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在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公办幼儿园举办的托班原则上提供普惠性服务,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办幼儿园均要规划并开设2~3岁普惠性托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建设用地资源高效配置


框定总量,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精准有效配置新增指标,实现“优地优用”,加大存量挖潜力度,推进城镇建设用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城镇开发建设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优配增量,保障产业用地和重点项目需求。将新增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保障“一轴三区”产业发展以及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强调用地指标投放高效,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配置给集约利用度高的产业项目。建立以地均产值、地均税收、地均投资等为标准导向的用地制度,推动增量用地配置实现高投入、高产出的政策目标。

挖潜存量,积极利用城乡低效闲置空间。做实存量建设用地的梳理、整备和再开发工作,对现有城镇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土地,以及乡村闲置低效用地等进行全面调查、精准分析,采取收购储备、退散进集、协议置换、复合开发、增容技改等方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采用国土整备、村庄合并、空间置换等方式,推动乡村低效用地再利用;采取增存挂钩、激励相容、绩效考核等机制,加快批而未供土地处置。

提升质量,提高建设用地综合利用绩效。积极推进“亩均论英雄”政策落地,实施差别化的用地政策,倒逼建设用地实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目标。科学提高南陵经济开发区的工业用地开发强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铸造创新活力城市


          强化市域现代化副中心能级,保障重点地区发展空间,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衡与职住平衡,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保护好山水田城交融的自然格局,促进蓝绿空间贯通,彰显市域南部现代化副中心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中心城区范围涉及籍山镇15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家发镇1个社区和3个行政村,工山镇1个行政村以及南陵经济开发区的行政管辖范围,国土面积为62.80平方千米。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留足中心城区未来发展空间,依托重要对外交通通道,积极谋划空间板块新功能,构建“1331”(城中片区+城东、城北、城西三大片区+漳河、后港河、洪湖水系三大绿色廊道+南部生态度假区)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规划分区。落实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依托现状条件,尊重山水格局,将中心城区城镇集中建设区划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及战略预留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保障高品质居住空间


科学保障住房用地供应。以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制度为目标,持续优化商品房、保障房的用地供应结构,保障住房平稳健康发展。

优化居住用地布局。积极推进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合理控制新增商品住宅用地规模;加大城北片区、城东片区等外围城区的新增商品住宅用地规模,积极引导人口集聚,按职住平衡要求布局居住用地,促进产城融合。规划新增居住用地主要向城东片区籍山大道以南区域、城东片区漳河大道以北区域、城北片区后港河以北区域、城中片区太白大道以北区域、城中片区周瑜大道以南区域集中布局。

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聚焦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通过新增配建和存量筹措的方式发展租赁住房,进一步增加租赁住房占比。结合城市创新转型需求,在南陵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合理安排人才公寓建设用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1: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完善多级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三级公共中心体系。规划依据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引导形成“县级—片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建设公共服务中心。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立足服务区域和实际人口,以“完善体系、增加数量、提高品质、均衡布局、弹性预留”为原则,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9-2 16:17 , Processed in 0.046922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