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和味拉面

[网友互动] 醉品桃河之绵蔓奇幻(石太铁路深度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9 17: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修建的娘子关跨桃河大桥以及长784米的娘子关3号隧道距离不远,同1941年修建的老线路一高一低分跨桃河而过,很具有视觉冲击力。






在娘子关3号隧道的进口处,由于经常发生地质灾害,2015年在此新建了一座44米长的明洞,看起来还很新,外面标注明洞部分是2015年修建,隧道部分是1958年修建。


沿着河谷两岸欣赏了一会景色之后,我当然还是沿着娘子关4号隧道前进,这座修建于1941年的老隧道长752米,前方可以看见出口,当火车到来时能提前预知。


走进隧道里,又是冰寒彻骨,有些避车洞外面都挂满了冰柱。

隧道外面的世界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气温已经超过了10度,而隧道里却是冰晶的世界,至少也是零下,内外温度相差非常悬殊。

历经千辛万苦,在隧道里躲避了两列火车,这才走了出来,抵达了今日的终点站娘子关火车站。

夕阳西下山外山的风景很漂亮,奔波了整整一天的我,此刻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小酌片刻黄昏美景,便可以乘坐绿皮火车回家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9 17: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朴实无华娓娓道来,照片生动写实构图精美,整个贴子饱含了用脚步丈量而来的匠人精神,确实是难得的好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9 17: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用心啊!这种精神可以上新闻媒体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9 17: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好文,真涨姿势,加油啊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9 18:5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乃神人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9 19:14: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连载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9 19: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娘子关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是晋冀的咽喉要地,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似为检阅兵士和了望敌情之用。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关城东南侧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环绕,终年不息。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筑起一道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平阳公主驻防时所建,故名娘子关。

一个清早,我和妹夫两人结伴而行,来到了山西娘子关。走下火车的那一刻,一个新的征途就摆在了我们的眼前。娘子关车站还是多年前的那个样子,熟悉的站台,精致的娘子关车站站房,以及远处一圆一方的两个隧道,一直没有过任何变化。走出火车站,一座高大的铁桥从头顶横跨而过,这座铁桥也是过去窄轨铁路时代的老路线,在窄轨变准轨的时候被废弃掉,变成了桃河两岸居民往来沟通的公路桥,准轨铁路截弯取直,修建了娘子关1号到4号四座隧道。



穿过了娘子关镇的主要商业街区,经过“雄关仙境、三晋名镇”的牌坊,我们回到了铁道旁边,沿着桃河岸边的小路继续前行。






前方铁路上下行线将要经过457米的东塔岩1号隧道、407米的东塔岩2号隧道,隧道的修建年代为1957年和1959年,说明这是在修建复线时,一次性建成的双线铁路。

为了避开这些隧道,我们走下桃河河谷,前方不但要绕行一大圈,而且还没有路,看来要涉水过河了。今日虽然是阳光明媚,但时值隆冬季节,山的背阴侧还是残留着不少积雪。桃河没有封冻,只是水流缓慢的地方都结了一层薄冰,涉水存在很大的困难。
来回探索了一番,我们寻找到一处水流最为狭窄的河道,并且发现一处天然形成的地下溶洞,桃河在这里变为地下暗河,穿山而过。
太行山脉里还是发育着不少喀斯特岩溶地貌,这条地下暗河便是最好的佐证,只是没有贵州、广西那么典型。河道说是狭窄,其实也有2米左右的宽度,并且水流湍急。向河里搬运了几块大石头,都无法立稳,最终只能放弃这里,另寻他路。
寻找到一处水流非常和缓的浅滩,我们决定在这里脱下鞋袜,光脚涉水过河,一共要经过3道水流,才能抵达桃河的对岸。坐在地上,脱下鞋袜,心里还有点打鼓,这天寒地冻的光脚趟水能行吗?


站在鹅卵石上,非常的咯脚,石头上倒是还不太凉。可是再往水里一迈步,一切就都不一样了,真的是透心的凉啊!咬紧牙关,双脚都进入冰寒彻骨的水里,开始一步步艰难地朝前走去。几秒钟之后,寒冷的河水就冻得骨头剧痛,简直要站立不住了。但是不站着又能如何呢,躺下岂不是更惨?只能坚持坚持再坚持,忍者剧痛加快脚步走到岸上。
上岸之后,我再也站不稳了,也不管地上是否泥泞不堪,一屁股坐下,揉着冻得麻木的双脚,抚摸着剧痛的腿骨。有点贝爷荒岛求生的感觉了,冬季趟水过河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有点苦不堪言,开始后悔过河。前面同样的水流还有两道,就算是现在要放弃,那也要原路返回,还得再趟过刚刚过来的这条水流,无论如何,苦难都还没有结束。
鼓足了勇气,出发就不走回头路!开始趟第二道水流,同样的感觉,冰寒彻骨、剧烈疼痛,走到水流ZY我就有点打晃了,可能是冻得比较厉害,双脚踩在鹅卵石地面上也是被咯的剧痛。咬牙坚持,有点上刀山的感觉,终于,又一次回到了地面上,继续一屁股坐下休息,非常的狼狈。


呲牙咧嘴地坐了好一会,终于鼓足了勇气开始跨越最后一道水流,但这最后一道的难度却是最大的,因为水流和缓,水面上大部分地方都覆盖了一层薄冰,而且走入水流之前要经过一片稀泥滩地,脚一踩就会陷下去一截。大泥巴也是极为冰凉,和踩在水里的感觉差不多,而且还很滑,需要小心掌握好平衡,要不然摔进稀泥滩里或者水流里,冰天雪地里湿身受罪不说,这一天的行程也就全部泡汤了。
好不容易走完泥地,进入水里,腿已经被冻得很疼了,幸运的是脚下没有鹅卵石,所以不再咯脚,不幸的是水里也是大泥巴滩,每走一步都会陷下去一截。在这种低温冰冻之下,痛觉神经似乎极为敏感,脚下稍微有些不平坦都会带来刀割般的剧痛。
从大泥巴里拔出一只脚,踩到水面的薄冰上,咔嚓冰面裂开,重新进入水中,再陷入一分米厚的稀泥巴里面,再艰难地拔出脚,重复着这个过程。这才是最艰难的一段路!不太长的几步路似乎走了一个多世纪。终于,来到了河对岸,我们涉水过河成功了!
坐下来休息了很久,终于缓过劲来了。接下来还要坐到水边,把脚重新放进水里,将裹满双脚的大泥巴冲洗干净,然后上岸晾干。真后悔没有带点固体酒精来,这时候要是生一堆小火烤烤,别提会有多舒服了。洗干净之后,用湿巾和卫生纸将双脚好好擦拭干净,重新穿上了鞋袜,继续上路。只是双脚仍然是被冻透的感觉,忽然有点担忧,前面还有十几公里路程,这样的双脚能扛得住吗?
穿过一个没有什么居民的小小村,眺望着河谷对岸陡峭的山峰,悬崖上一道道的地质断层非常清晰。不经意间,忽然发现山谷里面是一处废弃已久的老兵营,以前抗战时期和建国初期条件艰苦,很多兵营都是这个样子。房屋为砖木结构,一排排似窑洞般分布在一个小院子里。而在院落外面,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军事管理区。我的猜测没有错,这确实是一处兵营,但究竟是何时的建筑已经无从考证。

穿过村子之后,我们又一次找到石太铁路遗迹,最初窄轨铁路的路基。这一段路是傍山崖行进,铁路曾被改建成公路,但由于山崖早已经深度风化,落石塌方现象非常严重,所以公路也被废弃。



抬头看看山崖,还是挺危险的,而桃河,就从我们脚下流入山中,冲刷出了涉水过河之前发现的溶洞,潜入地下成为暗河。

大大小小的石头掉落一地,再往前有一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小隧道和小桥,已经被砖墙糊上禁止通行。看样子可能用不了太久,这座隧道就会因塌方而彻底消失掉。
顺着小道走下河谷,这才发现此处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河谷里沙滩面积很大,而且沙子非常细腻,脚踩在上面柔软无比,桃河冲蚀出的溶洞就在眼前,还能看到对面的出口,也就是我们刚刚涉水过河的地方。远眺四周山脉连绵,很有些北京天漠的感觉。

又有沙滩又有河流,还有一座溶洞,盛夏季节来此避暑想必是非常不错。不过这样的地下暗河,在北方并不多见,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不知道水深不深,也不知道乘坐皮划艇可否从这座天然溶洞里穿越过去。贸然进入溶洞探险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但就在洞口乘乘凉,应该是无比舒适的。

半山腰上,在老石太铁路残留的隧道和桥梁遗迹旁边,新石太铁路也从东塔岩隧道里钻了出来,又一次新老交汇之地,过去与现代并存。像这样的遗迹都应该被保护起来,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物。

铁路从东塔岩1号、2号隧道里钻出来之后,马上就又进入了589米长的东塔岩3号隧道和576米长的东塔岩4号隧道,修建年代也是1957年和1959年。站在东塔岩4号隧道的洞口,可以看出来正冲着它的其实是东塔岩1号隧道,上行线的东塔岩4号隧道和下行线的东塔岩1号隧道修建年代均为1957年,实际上,这才是最初铁路的行进方向。因为上行线的东塔岩2号隧道和下行线的东塔岩3号隧道修建年代也均为1959年。我猜测,在修建复线时,其中一条铁路先行贯通使用,而另一条铁路遇到了某种地质困难,最终不得不改变路线设计。在双线都修好之后,上下行线却成为了交叉路线,为了方便行车,两条铁道在后半段互相“交换”了一下隧道,变成了如今的模样。原本截弯取直的路线,在这里也因为互相交换位置各自出现了一个弯道。

为了躲开这两座隧道,又要绕行一大截山路了,好在一直有公路,路况还是不错的。沿着山峰绕了一个大圈,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再次回到铁路旁边时,我们也抵达了东塔堰村。只是路牌上的“堰”和隧道名“岩”有所不同。
东塔堰小小村落,经过几座房屋院落便到了头,再往前走一段,便来到了程家火车站。

程家站,位于程家庄村落里,程家庄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火车站也算是前后几个沿途小站里规模较大的一座,2站台6道。走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征途也就完成一半了,开始找地方准备吃午餐,当然午餐都在双肩包里。我们来到一家商店,在门口的小桌子旁边坐了下来,把包里的食品拿出,准备开吃。商店老板看见我们这样的背包客,便将她做的午饭:山西炒不烂子也端了出来,给我俩一人盛了一碗,招呼我们一起吃。炒不烂子是山西的一种面食,也是挺有名的山西特色小吃,主要原材料为土豆、面粉,和摩擦擦有点像,只是做法不一样。我以前还从未见过,尝了尝很是酥软,加上老板自制的小咸菜,口感甚好。炒不烂子发源于山西吕梁,和碗秃起源于同一个地方,看来吕梁的特色小吃很合我的胃口,有时间应当去多发掘一番。

为了表示感谢,我们也向商店老板推荐了河北特色小吃:蒸苦累,并且告知了详细做法。苦累起源于河北南部的邢台、邯郸一带,扫帚苗等野菜、老豆角、榆钱都可以拿来做。过去都是又苦又累的穷苦人家才会去吃,用野菜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过的榆钱饭即是蒸苦累的一种。现在吃起来可以调剂大鱼大肉,营养而健康,蘸着蒜汁吃,确实很美味。老板表示也从未听过蒸苦累这种小吃,打算按照我们说的方法尝试一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9 19: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吃饱喝足,我们离开了程家庄,沿着铁路继续前进。前方石太铁路连续两次跨越桃河,弯道仍然是极其销魂。沿着跨河的铁道大桥行进,在桥上,也是每隔15米左右,就会出现一处避车台,和隧道里类似。如有火车驶来,便可以站在避车台上躲避。这座大桥是一次性建成的双线桥,修建年代未知。
走着走着,我们在路边捡到一本司机手账,可能是火车司机在打开车窗时不小心被风吹下来的,手账已经用了多半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了很多次的行车记录,并且每一条记录后面都盖着章。看样子应该很有用,便装入背包中,打算走到前方的下盘石火车站,将这本司机手账交给车站工作人员,让他们帮忙寻找火车司机交回。
铁路旁边很多地方都落下了许多碎石,个别巨大的落石足有小汽车般大小,石太铁路沿途的地质条件确实不太好,地质灾害频发,这也在客观上促成了石太铁路多次改线。

继续向前,铁路再次以一条大弯道,重新跨越桃河,回到了南岸,并且将要经过石太铁路最长的隧道:东武庄隧道。我们则离开铁路,在桃河的北岸沿着公路前进。隔河远眺,对岸的东武庄已经映入眼帘,而在北岸的村落,则是西武庄。
走到西武庄村的时候,意外看见有几个人站在公交站牌前等着,并且得知马上就会有公交车驶来。前方的河谷异常蜿蜒曲折,如果不沿着铁路钻隧道,那么这段绕行距离将达到5、6公里之远。走了这么久,我们确实也很累了,便打算在这里稍后片刻,乘坐公交车前进一段路。
很快,听见一阵欢快的音乐,有如市区洒水车经过一般,这是公交车快要到站时播放的提醒音乐。上车之后,对售票员说我们想要到前方的下盘石村,距离约10公里多一些,票价一人两元,还挺便宜。
当然,我并不打算直接坐到下盘石,因为沿途还有不少地方想去探究一番。所以,坐公交车沿着河谷绕了一半的距离时,便和司机说明打算在这里下车。临下车时,因为没有坐到站(下盘石),所以售票员还一人找给我们一块钱,这真是民风淳朴的好地方。
我们下车的地方,正好是河谷绕的最靠北的位置。我原本是打算坐到东武庄隧道的西端出口,这么说来下车下早了,距离回到铁路旁边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要走。因山势高大,这一段桃河晒不到太阳,所以处于封冻状态,河面上结满了厚厚一层冰,加上前些天下的雪尚未融化,此处瞬间变成了晶莹的水晶世界。
捡起一块大石头,高高向上抛起,待石头落下时,便深深砸进冰壳里,但只能砸穿一半,大石头就这样卡在了冰层当中,非常有趣。桃河河床上的鹅卵石特别多,基本上走到哪里都是铺了厚厚一层。想必沿途山体落石现象特别普遍,碎石落入河水当中,经过水流长年累月的冲刷,磨平了棱角,才会形成数量如此之多的鹅卵石。

河谷连续出现若干个发卡弯,我们也跟着来回绕啊绕,好不容易终于走回到石太铁路旁边,看见了刚刚从东武庄隧道里钻出来的铁道。我们沿着“电线杆桥”跨过桃河,重新来到铁路这一侧。

抬头看去,1376米长的东武庄2号隧道和1344米长的东武庄1号隧道并列在悬崖峭壁之下,两座隧道修建年代均为1958年。看样子,从北峪熊猴湾开始,一直到下盘石之前,铁路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截弯取直一次性修建的“新”线路,石太铁路上相对比较长的隧道也都集中在这一段路了。



而在隧道西边,西武庄火车站也赫然映入了眼帘。这也是石太铁路上4座没有站台的火车站之一,铁道在车站不分岔,只有最慢一列绿皮客车会在此进行短暂停留,供附近旅客上下车使用。车站里,和之前看到的蔡公庄火车站不同,这里还留有工作人员在值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9 2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乱套了,第53楼的图片都在第52楼最下面,改了半天也改不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9 23: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0 09: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在娘子关生活了三年,看了楼主的照片,有好几张是三十多年前儿时的自己经常去玩的地方。满满的回忆啊,再次顶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20 10: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吃过苦累。。。。。表示很新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3: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梦中盘石
过了西武庄火车站,下盘石1号、2号隧道开始映入眼帘。看见这两座隧道,也就意味着距离今日徒步的终点站:下盘石火车站距离不太远了,再坚持坚持便可以胜利凯旋。下盘石1号隧道长605米,1957年修建,下盘石2号隧道长871米,1958年修建,说明这里仍是一次性新建的双线,竣工时间也是前后脚。上行线在进入隧道之前有一段明洞,我们就沿着明洞外侧的步行小道,继续朝前行走。
明洞里不时有火车经过,外面的小道悬浮在河谷旁边,很窄,脚下便是很高的悬崖,还是蛮为惊险的。
但是这一段河谷最为壮观,向北拐出一个漂亮的大弯道,配合着脚下的悬崖、两侧的高山,共同形成一幅绝美的画面。
不过,行走在不到1米宽,而且存满冰雪的小道上,也是颇为刺激。尤其在明洞里有火车驶过的时候,巨大的风呼呼地吹着,似乎将我们推送到了世界末日的边缘。
走到明洞的尽头,没有路可以走了。看看隧道里的火车风驰电掣般行驶出来,真的有点胆战心惊。这时,从隧道里走出一个人,最开始我以为是铁道工,上前询问其实并不是,而是西武庄的村民。用他的话说,这一带的村民往来交通,很多都是走铁路隧道,因为隧道比较直,路途最短。
既然很多村民都这样走,那说明通过隧道应该没什么问题。回头看看,退回去有点太遥远,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再小心翼翼地穿过这座黑漆漆的隧道了。
这座871米长的隧道并不是直线,而是一处弯道,所以刚刚走进隧道时还好,两侧开的透气孔洞多少能有些光线。走到隧道中间的时候,隧道两侧的出入口都看不到,我们完全陷入了绝对漆黑当中,只能通过手机手电筒上那一抹光亮慢慢挪步。
用了很长时间,终于走了一多半,前方隧道的出口已经可以看到了。忽然,前方一声火车鸣笛,隧道出口消失不见,只剩下一股强光迎面射来,完全遮蔽住了洞口,大风也应声而起,隧道内气温本来就非常的低,再加上这股强风,极为寒冷。我们赶忙找避车洞躲避。随着火车的临近,强烈的灯光在一瞬间完全照亮了隧道内部,紧接着火车头“嗡”的一声便行驶过去,刚刚雪亮的隧道内部瞬间又是一片漆黑,只能听见刺刺拉拉的火车刹车声以及车轮撞击铁轨的当当声。虽然什么都看不见,但场景非常壮观,不是一般的心惊肉跳。
等到火车开过去之后,我们继续前行,很快便走到了隧道的出口。终于走出来了,太不容易。
离开隧道之后,我们发现桃河已经跑到了铁道的南侧,而铁路的上行线和下行线分开了很长一段距离,一条在河谷北岸,一条在河谷南岸。桃河的弯道拐的非常厉害,河流还有一段从东朝西的逆行段,所以铁路上行线尚未跨河,桃河就此从铁道的北侧转移到了南侧,前方才是上行线的跨河地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3: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开这座隧道,我们抵达了千年古村落下盘石。村落尽头又是隧道,但隧道很直,能直接看见对面的出口。《平定县地名志》中说:“下盘石,因村居峡谷,四面环山,方位在上盘石东,桃河下游而故名。”又说:“桃河南北皆山,地势险要,与上盘石中间通道上有盘石关,与娘子关并重,为历代行师要冲。”


苇泽关、娘子关、盘石关,一起构成了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东接燕赵,西通巴蜀。其中盘石关位于村东与下盘石交界处的福堂、标台之间。两山恰如石门耸立。《平定州志·关梁志》记载:“盘石关在州东北七十里,一名石门口,通正定府平山县界。此地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关前桃河滚滚,关石高山千仞,从古自今乃兵家必争之地。唐五代时期,在“安史之乱”中,上盘石村是唐军与叛军激战的地方。五代后,宋、元、明、清也多有战事发生在上盘石村境内的桃河谷。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娘子关狙击日军时在此宿营。古往今来,无数爱国之士、保家卫国官兵,都曾在这里谱写出了一篇篇壮烈诗章。


下盘石村有石太铁路穿过,又有娘白公路经过,交通十分便利,只是此处山高谷深,土地非常贫瘠,所以村民虽可在此繁衍生息,但日子过的十分清苦。据史料记载,这里早在新石器时期便有古人在这里生活,下盘石这个村落的历史也可以考据到1000年之前,历经数朝,这里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天灾无数、战乱纷呈。但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始终都不能将这个村子磨灭,人们顽强地在这里生存下来。而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增加,这个村落年轻人全部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村子里几乎没有居民了,仅剩若干老头老太,因为岁数大了不愿意离开家乡,尚还生活在这里。记得在我小时候途径下盘石的时候,村落还很热闹,居民非常的多。现在,放眼望去,遍野荒凉。很多院落已经多年无人居住,杂草丛生,甚至房顶上都长满杂草。大自然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从人类手里收回这片土地。等老人们都过世之后,这个村子就再也无人居住了,而这样的事情已经在附近很多村落当中上演。屹立千年不倒、经历过无数苦难而不衰落的下盘石,终于倒在了现代的城市化进程当中。实际上这也不是坏事,因为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当中,人类得以空前的高密度聚居,城市仅用相对来说极少的土地便可以养活所有人类。而被抛弃的郊区,尤其是山区,生态环境也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恢复着,大自然的恢复能力真的很强大。以前诸如环境被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越来越少、活动领地被人类严重分割等问题都在迎刃而解。近年来,太行山脉生态迅速恢复,野生狼群、金钱豹等动物,其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井陉等地的野狼群一度泛滥成灾。而金钱豹,隐匿在深山当中几十年都不见其踪迹,现在也重新开始出现,甚至在石家庄市鹿泉区都观测到了野生金钱豹的活动。这都是生态环境好转的征兆。这样一来,以后深入深山区的时候还需要当心点了,有一定概率会遇到狼或者是金钱豹。
下盘石整个村落,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石头堆砌的,典型的明清时期“石头村”,排水设施、图腾图案,都带有浓郁的明朝特色。这些建筑的建成年代绝大多数也确实是明清时期,甚至还留存有少数元朝时期的建筑。值得庆幸的是,下盘石和位于其上游的上盘石,都已经列入了山西古村落名单,未来这里无人居住之后,会当做历史遗迹而得到妥善的保护。
我们走到了村落的制高点,前方还有一片依山而建的房屋。夕阳西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我们可以追溯它的兴,也正在感受这里的衰。惟愿此画面同定格在手机里的照片一样,得以妥善保存,世代相传,向后人继续讲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紧挨着铁路,有几处很别致的小院落,均已经大门紧闭。据一位老人说,这里过去曾是大户人家,是地主,因此这几个小院落才会显得与众不同。就在前几年,住在这里的最后一位老先生过世了。他的子孙后代已在北京定居,老人过世之后,房屋再也没有人居住,院落就这样彻底荒凉了下来。透过铁门,还可以看见里面斑驳生锈的卫星电视锅。
离开下盘石,太阳已经落山,天色不早了,我们需要加快步伐走到火车站。前方经过跨桃河的铁路大桥,尽头又是隧道,出了这座隧道便是火车站。
远眺河谷对面,这一段风化极为严重的山崖还挺壮观,由于山高谷深,河流长期不见阳光,所以桃河这一段也是处于封冻状态,白雪皑皑,流冰潺潺。
沿山崖修建的一段明洞尽头便是下盘石3号隧道,长899米,1957年修建,这是随复线修建而成的隧道。而我们将要通过的下盘石4号隧道,长800米,是1942年修建而成的。
窄轨变准轨时,这座曾经的窄轨铁路隧道还能用,便保留了下来使用至今。800米长度,这个距离还真不近。不过,笔直的隧道可以直接看见前方的出口,倒也很好走。打开手机灯光,慢慢跋涉而行,途中避让了两列火车,终于走出了隧道,来到了今天的终点:下盘石火车站。
这座火车站附近的常住居民越来越稀少,经常数天时间里才会碰见一两个在这里坐火车的人,也完全没有了物流的需求,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将在2017年春节被撤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现在,所有的铁轨道岔都已经被拆除,仅剩下一站一停的绿皮火车暂时还在这里停靠。而我们,将是在这里上下火车最后的乘客之一。
抵达车站之后,我们将捡到的司机手账交给工作人员,在等车到来之前,同工作人员聊了会天。他们已经在这座车站工作和生活了很多年,对于下盘石火车站被撤编,也是依依不舍。一只小猫陪伴他们好几年了,铁道上没有火车的时候,就会撒欢在两个站台之间跑来跑去,一有火车经过时,便会躲在大树的后面不出头。太阳落山之后,天色迅速昏暗下去,仅剩下火车站工作室里有灯光露出。过一段时间后,这最后的灯光也将被熄灭。到那时候,夜幕再次降临之际,这里将重新恢复修建铁路之前那完全黑暗的夜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0 13: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古关新景

据史料记载,上盘石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由于上盘石村地处桃河谷地,地势相对平缓,自古就是东接燕赵、西通巴蜀的交通要道。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军队、使臣、商旅往来于此,留下诸多历史文物、墨宝诗文。清乾隆知州曾尚增路经盘石关避雨,留下七绝诗《盘石关》一首:“盘石关前石路微,离离黄叶小村稀。斜阳忽出奇峰影,千叠晴云屋上飞。”这是一幅午后雨过天晴的盘石关初秋美景图。著名学者、诗人郭沫若曾在《中国史稿》中写道:“穆王自成周启程,渡河沿太行山西侧,经过漳水、盘石(今山西平定东)等地,越井陉而行……”明代大诗人王世贞在路经平定写的诗中有:“地输神往为汤林,石拂多天奏帝台”,也说的是周穆王在盘石奏乐的事。

又是一个新的清早,我乘坐火车来到了下盘石火车站,从这里,继续向前徒步行进,迈上了新的征程。虽然今天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但早晨的阳光刚刚照耀在大地上的时刻,还是很清冷的。地面上到处都凝结着一层厚厚的霜。


离开下盘石火车站,走到桃河跟前,在跨河的简易吊桥上,我遇到一队户外装扮的游客。他们也是从下盘石火车站下的车,准备徒步走到娘子关,路程和我之前那次徒步相反。用他们的话说,近期雾霾严重,山区空气质量相对要好很多,所以沿着石太铁路和娘白公路的徒步路线,因交通便利而火爆了起来。今天随火车而来的徒步队伍一共有3支,其中之一是他们,还有一队在南峪火车站下的车,另有一队在前方的岩会火车站下车,往回走,我若是继续向前,有可能和他们打个照面。看来,沿着铁道徒步行走的,不止我自己啊!

当然,由于方向不同,所以征途开始之后,仍旧是我独自一人行进。阳光尚未将地面的冰霜蒸发,此刻仍然显得很清冷。


越过一座小山头之后,我回到了铁路的旁边。在这里,铁路以一个S型大弯道通过一处山体大开挖。下山之后,还能看到一处已经废弃的窄轨小隧道。


最初石太铁路是通过隧道穿过这道山峰的,后来修建了复线之后,又在这里翻新修建了下盘石火车站,将原有隧道废弃,改为山体大开挖。其实这么高的山峰,山体开挖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原本可以修建一座隧道火车站的,稍微遗憾。


过了这处山体大开挖,离开了下盘石火车站,铁道开始合并,前方将要经过石太铁路最大的一处弯道,其角度几乎达到了180度。若不是因为河谷里过于泥泞,我真想离开铁路通过河谷走直线抵达弯道的另一头,可以少走很多路呢。


铁道旁边的悬崖上,似乎有一条挂壁小道存在,还能看见些许建筑物,悬浮在峭壁之上。难道这里也是一处古栈道吗?来回研究了很久,没有发现能够上去的路,只得作罢。


上盘石古村落,就在这处大型弯道的尽头,同下盘石一样,这里也是一座历经数千年历史的古村庄,其规模比下盘石大数倍。而且,文物古迹也比下盘石更多。我离开铁路,沿着另外一座小吊桥,来到了上盘石村里。明末清初,山西“晋商”异军突起,上盘石村的买卖人也随着“晋商”流走出娘子关,开始涉猎商业领域。他们在全国各地走染坊、开店铺、下杭州、闯关东,在滚滚商潮中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外经商赚了钱的上盘石商人,纷纷回老家建民宅。目前该村现存的明清时期修建的大院民宅有“积善堂”、“一心堂”和“晋源永大院”、“王宅大院”。


“积善堂”大院建在村中心东端,面积2150平方米。“积善堂”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距今已有180余年历史。“积善堂”建筑为凤凰展翅型,一门带双院。整个宅院布局整齐,对称合理,宏伟高雅,实为典型的清代北方建筑风格。
“一心堂”村人称之谓窑院家,其主人是明末清初的富户。“一心堂”主建筑外另有后院、场院,形成了上盘石村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体。更为有特色的是,主宅门楣有琴棋书画、祥云宝瓶。木刻窗棂雕有孔雀回头看牡丹、喜鹊登梅浮雕,整个院落充满古色古香。
“晋源永大院”位于村南后巷,属明代中期建筑,总建筑面积3006平方米。大门内依次为前院、正院,南院东西有耳房、厢房,“晋源永”三处院落均互为相通,共建有平房14间、瓦房21间、窑洞4眼,院落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价值。其次,上盘石村还有王宅大院、王家祠堂。其中在王家祠堂的砖影壁上刻有“父子进士”、“兄弟同科”的题字,充分彰显上盘石村是一个人杰地灵,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
上盘石村的天然八景远近闻名,它们分别是:青龙山、白虎嘴、太平嘴、柏荫石桥阁峪沟、凤凰单展翅与返石风坡、阳坡崖底、大王庙、八角魁。
青龙山又称寨山、神山。传说古时青龙山会自己升降。好人上山,山越上越低;坏人上山,山越上越高。由此,村里人在山上修了寨子,一旦遇上兵祸,村人就跑到山上躲藏。至今山顶上还有古寨、石屋建筑遗迹。东汉末年,董卓在此屯兵,修筑起了防御工事,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其次,青龙山路旁还凿有小石佛像,说明古时这里是人们敬佛之地。
柏荫石桥阁峪沟即盘石关和关峪口的合称,位于村东与村西交界处。此处山势陡峭险峻,是古晋娘子关的必经通道。盘石关依山傍崖而建,关上建有关阁,阁内原有观音菩萨塑像。关东南崖上,有千年前开凿的石龛佛像。有山、有水、有佛像,上盘石天然八景,美不胜收。上盘石村历史悠久,历代建有圣寿寺、资福岩、大王庙、晋王祠、沿江圣母庙、木密寺等寺庙,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木密寺。
木密寺位于村东南的桃河岸边,木密寺始建年代不详,据清顺治二年(1645)碑刻记,当时木密寺就有“罗汉、对僧、侍者共四十尊。”木密寺坐南朝北,处于半合壁的大腹崖之下。该寺立壁千仞,上窄下宽,呈半圆形山势向前倾轧,崖底终年不见雨露,春夏之季中午时分阳光才能光顾。地质上讲,本地属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木密寺东端,山崖底部有一股汩汩清泉,此泉从钟乳石缝流出,银如花,晶莹剔透,天旱雨涝,不枯不暴,涓流如常。
木密寺西边有仙人洞、仙人桥。仙人洞为熔岩石洞,南北两处。石洞前端摩崖刻字有“紫府”。石洞上端有仙人桥,长虹飞渡,缥缈悬崖,两山相连,浑然一体。《平定州志》载:“曲蹬径上,仙桥险绝。相传仙人修炼于此,仙蜕犹存。”明代尚书乔宇到此曾赋诗一道:“绝涧仙桥第一洞,两岸峰势突高空。三根塞洞稀人迹,石窍通天诧鬼神。”可见木密林不但是古时的佛教圣地,而且是文人墨客畅游的人间仙境。
村落依山傍水而建,远眺的风景亦是十分漂亮。也是由于时间所限,我没能详细游览整个古村落,有待日后专门安排时间,再详尽访问这里的名胜古迹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7-14 09:17 , Processed in 0.05743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