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qhyqhy

[江城资讯] 2016年2月17日武汉新闻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7 18: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荆楚 发表于 2016-2-17 09:47
昨天武汉一市委常委被带走 接受调查
昨天宜昌一常委经楚平书记签字后被省纪委带走接受调查。

真的假的?反腐力度不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7 18: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qhyqhy 发表于 2016-2-17 09:51
武汉拟一个月内全面修复破损路

“建议对破损道路的修复养护要求更高一点,全面消除主干道、重点联通道的 ...

道路指示牌标识不只是“减肥瘦身”的事,要让人看的清楚、看的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7 18: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lushiqi 发表于 2016-2-17 17:53
比方说苹果公司手机给富士康做,但每部手机苹果坐地拿60%也就是近300美刀的利润,其他的40%给大大小小数 ...

别在这不懂装懂啊,说出来只能贻笑大方。
GDP是个增加值的概念。就工业来讲,是工业增加值的概念,与工业总产值关系不大。所以,富士康充其量是工业总产值比较大,不代表工业增加值大。工业增加值简单的说就是收入减去成本,所以,作为一个组装厂其实在这个指标上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郑州没有办法追上长沙的原因。
但是对于一些总量指标,比如进出口总值、工业总产值还是挺有看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7 19: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ushiqi 于 2016-2-17 19:42 编辑
jiantao2011 发表于 2016-2-17 18:34
别在这不懂装懂啊,说出来只能贻笑大方。
GDP是个增加值的概念。就工业来讲,是工业增加值的概念,与 ...



我只是说一个小例子来试图说明一下为何武汉人均gdp和北京上海差不多但人均工资相差甚远的原因,简单讲一是总部经济不如别人,这导致了我们花大力气累死累活的生产出的利润大部分流到了北京上海总部的腰包里。二是同样的企业盈利能力不如北京上海,你的话语里也看到了gdp本身与其创造的利润关系不大的意思,这也是我说的想法,不明白为何反驳。
最后,郑州追不上长沙,这是个伪命题,也是个引爆点,不作评论,单说你讲的意思里我看到了你认为富士康就几乎是郑州的全部的意思,这简直就像看到外地人说武汉就靠一个武钢一样可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7 23:30: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事论事,你用来举例子的指标说错了。再就是我说的郑州追不上长沙,仅仅是gdp指标而已,这是接着前文说的,他们谁好谁坏,跟我半毛钱的关系。只是总量指标跟增加值指标不是一个概念而已。你不懂经济学最基本的知识就算了,连语文也不行啊。再就是,就算是你说的可笑的事情,富士康对于郑州来说,进出口和总产值的比重有多大,就不用我说了。现在哪个外地人还会觉得武汉就靠一个武钢啊,我倒是想看看,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7 23:34: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争论了,省得污了帖子。就算是用来举例子,至少说的专业一点,别让别人笑话就行了,仅此提醒。回头找本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看看,到底里面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这些指标有啥区别,我就不在这里科普了,或者百度自行搜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8 01: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lushiqi 发表于 2016-2-17 19:26
我只是说一个小例子来试图说明一下为何武汉人均gdp和北京上海差不多但人均工资相差甚远的原因,简单 ...

总部经济这块,全国出了京沪,广深都是配角。

国内大城市背后是行政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京沪是高层最眷顾的地方。所以央企总部几乎都在北京,一个西城区国税局可以把很多中等发达的省国税局比下去。这样的总部经济是行政力量造成的,与西方市场经济完全两个概念(所以说是伪市场经济)。上海是国家钦定的外资企业总部所在地,浦东是典型。

同时,国家行政主导下只有沪深两地有金融证券交易中心。所以京沪深是国内国税最多的城市。自然现代服务业发达,金领阶层最多,个税也最多。

后面的几大城市,基本上是靠产业。如广州、天津、武汉、南京、成都重庆、杭州等。其中广州在改革开放后,很多外贸机构、对外开放职能机构也放在广州。导致广州比天津武汉成渝宁杭这类城市增加了国家中心城市职能,所以现代服务业仅次于京沪深。这就是所谓的四个一线。

天津在二线城市中,也因为国家在城市综合功能分工中赋予了外贸口岸、国际航运的重要功能(大贸进口汽车基地一直就在天津,这是天津一大财源),直接让大连、青岛等同类型城市相形见绌。

苏州是因为庞大的外向型产业催生出现代服务业的配套,所以目前拥有经济地位,虽然随着其他中心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出现退缩之势,但毕竟廋死的骆驼比马大,还能继续保持地位。其他的成渝汉宁杭则都属于类似的分工地位。所以目前呈现胶着状态。由于成渝经济区腹地相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更小一些,所以潜力看武汉更大。宁杭因为同属长三角,又有苏州这匹黑马搅局,更是咬的更紧。

武汉产业结构其实经过10年调整,比较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腹地更大。所以更看好武汉未来。这不仅是家乡情结,也是因为西部成渝实力相当旗鼓难下,中部武汉一马当先,郑长在现代服务业这块只能望其项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8 20: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ushiqi 于 2016-2-18 20:30 编辑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6-2-18 01:59
总部经济这块,全国出了京沪,广深都是配角。

国内大城市背后是行政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控,京沪是 ...


你的说法在80年代后是成立的,但是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你可以解释一些新兴城市的崛起和一些老牌城市的衰落,但是老牌城市的绝对优势可不是这两届政府班子就能决定的。纵观世界,所有经济体量庞大的国家其首都最起码也是个尖端人才聚集地,而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莫不是首都一家独大或顶多来个分担的城市如德国的法兰克福,日本大阪。即便是美国这个特殊情况,华盛顿也依旧聚集了大量的政治精英,智库人才和媒体人士,也带动了大量的相关服务业,所以说北京的强势与其说是政府有意推动,不如说是一个资本聚集效应的典范,作为一个1000多年的古都,明清两代皇帝的驻扎本身就决定了北京是中国绝对的核心城市,光是进京赶考的学子们带来的文化积累就不是其他城市能比的。
再一个谈谈上海,上海在清末民初尤其是民国30年代成为了亚洲第二大城市,当时不只是中国,日本,亚洲乃至世界都公认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超级城市,其工业实力,金融实力,贸易地位和科教文化思想的一个“进出口集散地”,中国没有哪个城市除了北京有资格与上海叫板的,即便是新中国成立,上海的gdp也是冠绝全国。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当时武汉的工业再兴都很大部分靠上海的援助,人才的,技术的,资金的。武汉其实有很多60、70岁的上海老人,相当一部分就是当时援助武汉工业建设时来到武汉(包括我爷爷奶奶,奶奶一家8兄妹有3个工作从上海分配到了武汉)。可以说,80、90年代花如此大力气建设上海,不是没原因的,当时的中国还是个贫困国家,没那么多钱给政府挥霍,好钢自然要用在刀刃上。汇丰银行英文全称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它的成立地方之一就是上海,后来战乱全部搬到了香港,由此可见老上海的金融实力和地位。
还有天津,驾乎津门,直追沪上,这句话本身就体现了天津在当时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这也是天津的自然地理优势,天津天津,天子渡口,作为离京城最近的深海港口,天津要是不崛起那真是对不起北京的位置了,要是有对清末时期经济格局有一定了解的人其实人容易看出来中国目前城市格局与100年前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除了重庆郑州深圳这几个新兴城市,其他的城市其实早在100年前就差不多了,上海北京天津大连青岛广州汉口成都苏州杭州南京沈阳西安这几个现在的大城市即便在100年前也是这些大城市,有啥大变化么?中国对城市的布局和目前城市发展概况基本上还是遵循了100年前的框架。我个人认为是没啥问题的。至于合肥郑州这些,我希望诸位能放下偏见,郑州坐落在一大堆百万级城市之间,中原城市群的体量和自古的文化经济地位不是几十年就能衰落的,再加上其铁路发展带来的好处,崛起不是很正常的么?合肥更不用说了,处于华东华中交接的关键地带,而且其自身科研能力相当强悍,自然需要相匹配的经济发展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8 21: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巴山楚仁 于 2016-2-18 21:55 编辑
lushiqi 发表于 2016-2-18 20:19
你的说法在80年代后是成立的,但是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你可以解释一些新兴城市的崛起和一些老牌城市的 ...




谈近代洋务运动,沪津汉是三大基地,三大洋务运动大臣的领地,淮系李鸿章以江南为主,上海著名的江南制造局(江南重工的前身)就是淮系一手扶植。张之洞督鄂,汉阳成为国内最大钢铁基地和军工基地,当然也有汉口的金融贸易体系。袁世凯则是天津卫洋务运动的推手。

中国是典型的政治经济不分家,经济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所以上海天津武汉三大近代都市就是这么崛起的。而此前即鸦片战争前,只有广州一家通商,所谓13行。所以洋务运动的结果是沪津汉的崛起,取代此前的广州、南京、杭州、扬州、成都等内陆传统大商埠。

沪津汉三大都市在辛亥革命后也发生分化。武汉因为受到北洋军队的战火(六渡桥以西汉口华界被战火屠城,元凶就是冯巩的曾祖父冯国璋,当时统帅北洋军只听命袁世凯,不听从清廷),两次大战役,包括武昌也没有幸免,破坏极大。而天津上海则没有经历战乱,所以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迅速扩大对津门、汉口的领先优势,真正确立大上海在远东的国际地位(我老外公就是20年代末期很小就去上海,国际饭店正在打桩)。

北伐军时代,武汉三镇是北伐战役中战争破坏最严重、死伤最多的。由于牺牲惨重,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后,第一件事就是拆除武昌老城墙,因为攻城让铁军伤亡惊人,战火又一次破坏。上海是GCD发动武装起义,没有攻城激战。天津更是再一次避免。这一段时间上海是囊括国内进口贸易主要份额的口岸,也是全国最大轻工业基地(重工业在武汉沈阳),直到30年代末期淞沪会战,大上海都是黄金时代。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上海、天津、武汉都达到了巅峰,武汉是因为由留学归国的饱学之士担任领导,所以在30年代达到工商业与文化的巅峰(这段历史可以参看池莉的《老武汉》)。

但是,抗战爆发后,武汉遭遇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大工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全部搬迁到重庆,造就了今天重庆的工业脊梁重钢、长安、建设等工业集团。武汉会战历时一年,是中日之间最大的一场会战,这场大战耗尽武汉元气。抗战胜利后,武汉直到1949年,工商业和城市人口都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转。我外公家族就是从上海西迁武汉,再西迁重庆,战后回到武汉。

建国初期,国内有6大都市,其中城区人口突破200万的是上海、天津、北京、沈阳。超过100万,接近200万的是武汉、广州。再往后面是哈尔滨、重庆。组成八大城市。再往后是南京。这是家里老书柜里1954年的老地图册看到的,有依据。至于是西安还是成都进入所谓十大城市,就不考证了。毕竟不是家乡。

建国后直到80年代,武汉与沈阳广州都是一个梯队,彼此之间交替领先,仅次于三大老牌直辖市。无论工业还是总产值、财税等,都是这个水准。

要说上海的变化,就是建国后,土共照办苏联计划经济,压制市场经济。上海在远东地区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功能受到极大削弱,沦为一个工业制造基地,成为共和国财税的最大来源,排在后面的是辽宁、天津等老工业基地,再后面是武汉广州重庆等工业基地。上海在文革前后,有200多万人输往全国各地,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武汉不是重点,真正重点是西北西南,以陕西、四川、甘肃、重庆、贵州为重点,多数是军工和国家重点工程。武汉在三线建设时期也输出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船舶系统,我父母家族就是这样去西北和西南的。这个系统除了上海人多,就是武汉大连的人多。北京建国后,根据老毛要变消费中心为生产中心要求,布局首钢、燕山石化、大型机床厂、棉纺厂等,也成为新兴工业中心。

这些才是国内大都市传统产业的发展轨迹。于是出现前面我所阐述的现象发生。

而新经济时代,随着80年代初期广东改革开放,深圳特区建设,到90年代初期沿海大开放。不仅广东崛起,江苏浙江传统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再一次大爆发,北方是山东回归。形成今天东部沿海的发展格局。湖北在80年代陈丕显主政时,曾一度是内陆工业化最好省份,经济总量全国第七(现在也在回归)。

目前最大的变化是,互联网经济兴起,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目前看借助互联网发展最好的是北京,其次是深圳,再就是杭州。北京是因为建国后,将国家主要管理资源、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文化产业资源,都聚集在北京,几大削弱了上海过去在这方面的领导地位。所以最近十年,实际上是北京利用行政优势,再一次聚合优势资源大发展的十年。而上海除了传统产业比北京强,证券因有交易所比北京强,其实金融中心只是个招牌,真正中国金融中心依然在北京。谁掌控了金融,谁就是经济中心。这就是我说的真正的总部就在京沪。广深都排不上。

北京在科技教育资源集中,又有行政优势的条件下,互联网经济远远领先上海。所以在北京的传统产业外迁下,服务业比重全国最高,三产高达70%,这样的产业机构沪深杭都望尘莫及,何况武汉。

天津和重庆武汉本来都是重化工产业城市。但这三个城市中,武汉教育科技资源最丰富,转型也早。所以我看好武汉,也是这个因素。重庆在这块不如成都、西安,甚至互联网产业还落在长沙之后。天津也好不到那里去。

新经济这块,前几年中西部最强是成都。随着武汉在这些资源优势的发挥,迅速赶超,成都优势不在。而传统产业武汉本身就不比重庆差,只弱于天津,所以我前面说看好武汉,就在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8 21: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6-2-18 21:15
谈近代洋务运动,沪津汉是三大基地,三大洋务运动大臣的领地,淮系李鸿章以江南为主,上海著名的江南 ...

武汉未来15年的目标应该定为——驾乎广深,直逼京沪!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8 21: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ouryuan 于 2016-2-18 22:04 编辑

理论归理论, 国情归国情,而理论+国情之下, 对于武汉来说走上直辖, 才能聚集政治资源, 而减少产业经济文化外事方面被挖墙角。
今天热帖 是否回武汉 ,想当年如果97直辖的是武汉而不是在山区的重庆 ,98之后朱某人将国债中心搬离汉柜关闭可以避免。
这么多年来使得地区的金融地位下降融资手段减少,而深圳冉冉升起金融高进可以大量投资中小高新科技产业又再一步的促进深圳的发展 十几年来已经成为一线城市。
所以大量汉产人才武汉留不住奔向北上广,已经改变了许许多多湖北来人武汉人的命运与生活方式。
许多人对个人工作和城市发展嘘唏不已,就是因为被在中南海的看不见的手决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8 21: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bukan 发表于 2016-2-18 21:45
武汉未来15年的目标应该定为——驾乎广深,直逼京沪!

哈哈,你是汉版典型的鹰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8 22: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youryuan 发表于 2016-2-18 21:59
理论归理论, 国情归国情,而理论+国情之下, 对于武汉来说走上直辖, 才能聚集政治资源, 而减少产业经济 ...


目前是武汉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局面最好的时期。只是武汉这种大好局面,并不是上层政策的扶持,而全靠武汉自己的努力,当然也有老书记、圈圈、红中等省一把手的大力支持有关。

武汉这个城市有个特点,就是投入小产出大。国内十大老牌城市,除了武汉,都享受过专项政策。北京是皇城,资源最多就不说了。广深是80年代老人家一手造就的政策局面,当然深圳自己也争气。上海是90年代老人家亡羊补牢的最后支持政策,重振雄风。随后是西部大开放倾斜成渝和西安,跟着是老温做首辅,大力发展滨江,以及振兴东北,直接向沈大投钱输血。东西南北中转一圈,本以为05年提中部崛起,轮到武汉,谁知中部诸侯哥哥难缠搅局。所以武汉并没有得到这些专项支持。最后靠自己的高科技优势来了个自主创新的光谷,也算是个安慰。再就是利用国家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在铁路上补点课。就这样,湖北省2015年GDP全国第八,距离第七的四川也只有一点差距,武汉继续保持城市经济地位第八。

最近几年军机处私货满天飞,依然无法影响武汉在中部一马当先,在中西部不断领先的局面。处于上升周期的大武汉,要是再来点政策利好,进入前五不是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8 22: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6-2-18 22:08
目前是武汉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局面最好的时期。只是武汉这种大好局面,并不是上层政策的扶持,而全靠武 ...

确实 前行很艰辛 最近李某人疑似又有小动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2-18 23: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16-2-18 21:15
谈近代洋务运动,沪津汉是三大基地,三大洋务运动大臣的领地,淮系李鸿章以江南为主,上海著名的江 ...

我是很同意你的观点的,只不过我对于政治经济不分家持中立偏支持态度,这个其实也不是中国独有,这是很正常现象,政治资源集聚必然会带来资本资源集聚,这是逃不掉的经济规律。而且还有一点,我们国家实际上只有5年是计划经济,就是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中苏决裂,大跃进什么的那叫计划么?到后面时候说是计划经济不如说是贫穷经济。到三五开始我们甚至都不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了,何来计划经济?再一个现在也讲十二五计划十三五计划,但我们现在还叫计划经济么?
另外,对于金融中心,我是这样想的,要说银行的中心是哪,那必然是北京不用谈,但是金融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不是说银行总部在哪哪就是金融中心,证券交易所这本身就可以与银行总部相提并论,更不用说上海百年来形成的资本市场氛围不是北京能比的,而且,央行上海总部可是实实在在的总部范,北京总部更像是个联络处,董事们在北京负责跟各部委联络办事,而真正对金融市场操作起作用的是在上海总部,甚至于金融市场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价格用的是上海数据叫: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懂的人自然知道这个数据的重要性(美国干脆把这个利率作为国家金融市场利率)。至少,在华尔街伦敦金融城那些大佬们看来,中国金融中心只有两个:香港和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8-3 00:45 , Processed in 0.046479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